神圣的尴尬--在国际儿童节前扮演儿童剧_戏剧论文

神圣的尴尬--在国际儿童节前扮演儿童剧_戏剧论文

圣洁的尴尬——儿童节前乱弹儿童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剧论文,节前论文,圣洁论文,乱弹论文,尴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提到儿童戏剧,谁不说它是圣洁的?因为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家的未来。然而——

请文化人观摩儿童剧,大多露出礼貌而又狡黠的微笑——摇头:“我不是小孩儿呀……”其实,他的内心是对儿童剧不屑一顾。

请名作家创作儿童剧,大多故作谦逊地连连摆手谢绝。虽然,他们知道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叶圣陶……都为孩子们写过或译过作品。

一从艺术院校毕业,谁不首先谋求人艺、青艺、实验话剧院?只有在这三处碰壁之后,才满头冒汗地扣响中国儿艺的大门……其实,那是留户口催的。一旦混上了北京户口,有人就立刻提出走人,甚至不惜给院长下跪……

儿童戏剧给人的印象似乎是粗陋的,简单的,等而下之的……

智者会说:你们自强嘛!有了梧桐树还怕没有凤凰来?!此语圣明!关键是:从哪里自强?怎么自强?

以上是尴尬之一。

所有从事儿童戏剧的人无不天天接受敬业精神的教育:为了孩子献出我们的青春、智慧和才能是最高尚的!儿童戏剧事业是伟大的崇高的事业!一心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我们儿童戏剧事业就是雕塑祖国的春天!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

然而——

主宰着少年儿童看不看儿童剧和看什么儿童剧的,是学校和教育部门。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这样拒绝组织学生看儿童剧:“我们太忙,没时间啊!”“我们每学期只组织一次娱乐活动,刚刚去过海洋馆……”“看戏?家长会告我们乱收费。”“上级没有指定看你们这个戏呀!”“……”

这又是一个尴尬!

笔者驽钝,仅就这两个尴尬,拿千虑之一得在这里“乱弹”,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绝非要点燃什么笔伐的狼烟。毋庸动怒,特别是在孩子们过节的时候。

确实有人在败坏儿童戏剧的名声

前两年,有一台戏在北京大肆演出,其质量的低劣连“小孩儿”都看不下去了,愤怒地向家长状告(孩子们不可能拿起笔投书媒体)。这位家长很关心孩子们身心健康,同时还颇有地位,所以能够发挥批评作用。这是个很极端的例子,但圈内人却大多缄口不语。近期,另一台戏在某地演出,一所很知名的小学组织学生前去观看。演出情况如何?一位在场的老师事后说:师生们都盼着快点演完,出了剧场的门,大家都庆幸地相互“道喜”:哎呀,可演完了!

当然,这是个别现象,绝对不能代表整个儿童戏剧的现状。但是,孩子们有了这样看戏的初次经历之后,也许他们一生都不会再看戏了!对于上述两出戏的小观众来说,“儿童剧”就是劣质品的代名词,以后再跟他们提“儿童剧”,他们自然会产生厌恶。观众决定着戏剧的命运。儿童戏剧的重要作用之一:它是孩子们一生最初接受的戏剧教育,决定着他们未来对戏剧文明的态度。劣质的儿童剧演出一方面败坏着自身的名誉,另一方面可能在毁灭着未来的戏剧观众!

儿童戏剧界同仁们必须卧薪尝胆,自强不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任德耀、方掬芬……等许多前辈为新中国的儿童戏剧事业创造了令人难忘的灿烂。然而,时代前进了,今日之儿童已非昨日之儿童,他们对戏剧的审美需求更加强烈,更加丰富,也更加严格了。说得准确些,今日少年儿童的审美心理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色彩。不理解这一点是不行的,别说后退,就是原地踏步也无异于自杀。近年来,不少取得显著成就的儿童剧院、团都是紧跟时代,紧跟当代少年儿童前进步伐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

自从1982年首届儿童戏剧观摩汇演以来,在全国呼啦啦成立了22个剧院团。连一些话剧院、团也纷纷演起了课本剧、校园剧、儿童剧。队伍壮大了,剧目增多了,这的确是天大的好事。但风起云涌的背后隐藏着实际问题:剧本从何处来?导演从何处来?主角演员从何处来?不错,中国人才济济,涌现了一大批冒尖人物。殊不知,儿童戏剧有个特点:耐不住寂寞是不行的。剧场里,小观众看到尽兴处,掌声、笑声可以爆棚,令人陶醉;剧场外,社会关注,特别是媒体关注,远不如对为成人服务的艺术强烈。一出成功的儿童剧与一出成功的成人戏剧所得到的名望与利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曾一展才华的主创人员在捧到奖状之后,很快就另谋高就了。因此,儿童剧院、团可以号称“八十万”大军,但专注于儿童戏剧的主创人员却寥若晨星。

没有剧本也得有,剧团不能关门啊!于是,难免就要“硬译”了……总还有无法医治的剧稿成了漏网之鱼,竟然立上了舞台。这就出现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有的获奖剧目竟在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常识上出现了让人汗颜的疏漏……揠苗助长终究不行,物竞天择才是正道。儿童文化的市场规律是无情的,所有作品,不管作势如何巧妙,不管得了什么什么奖,终究得接受两个真正权威的考验:时间与观众。

儿童戏剧的“梧桐树”怎么栽?我想,只能抛弃机会主义的做法,脚踏实地地研究社会,研究生活,研究孩子,研究戏剧艺术,研究自身的弊病,充实,充实,再充实;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做到厚积薄发,才能有好作品出现。“工夫在诗外”的“外”绝不是指人事斡旋。切切不可把儿童戏剧的特殊性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仿佛它已经不是戏剧,而是什么人的脑子里凭空出现的神秘之物。这样一来,别人一旦指出可商榷的问题,有人立即端出“儿童戏剧的特殊性”来护短,视真知灼见为异己,奉刻舟求剑是圣条。须知,儿童剧首先是戏剧,儿童戏剧家一定得首先是戏剧家。

奇怪的游戏——双方都蒙上了眼睛

孩子们经常玩一种“瞎子摸人”游戏:逮人的蒙上眼睛,被逮的笑着叫着,逗引“瞎子”来抓。现在的儿童戏剧文化市场却是:逮人的(剧院、团)蒙上了眼睛,被逮的(小观众)也蒙上了眼睛。这场游戏怎么玩?!一方面是大声疾呼,要给孩子好戏看;另一方面,孩子们又不知道好戏在哪里。是的,儿童剧院、团往往由于实力与才力不济,自我宣传的力度很不够。但是,必须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晚上看戏不宜,白天看戏必须得由学校调课),少年儿童还没有看戏和看什么戏的实际自主权。剧目的营销人员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总是请学校和教育部门协助组织学生,这是所有儿童剧院、团的通行做法。按理说,儿童戏剧就是为中小学生服务的,与学校应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有时,不错的戏就是推不出去!更有甚者,已经确定了演出时间和地点的戏,也会被无奈地辞掉。为什么?“上级有文件,让我们看别的戏。实在对不起……”

事情走到极端,就出现了垄断的情势。

无疑,主管部门出于对孩子负责的心态,推荐某台好戏,是无可非议的。但“推荐”到了下级那里就变成了命令。倘若在年终总结的时候,以下级是否接受“推荐”剧目为标准之一,那就很值得商榷了。假如,某个行政部门参与了演出单位的票房分成,那就不用商榷了。

符合市场规律的原则是平等竞争。在目前的情况下,妥善的做法应是:让学校的负责人和老师们先来看戏,请他们代为孩子们自由地选择出孩子们应该看的好戏。平等竞争,择优选看。

儿童剧院团首先应该是学校师生的知心朋友

儿童剧院团要真诚地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写好他们,演好他们,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戏剧文明。要摆正与小观众的关系,不是生硬的高台教化,而是平等的心灵交流。近年来,一部《哈利·波特历险记》竟然在全世界发行了3500万册。这件事足以让儿童戏剧工作者认真研究一番了——与小观众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仅仅是一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就够了吗?不断地研究和更新自己的创作思维,建立现代的儿童戏剧观念,已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

戏剧文明是现代人文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因此,儿童戏剧事业有着远大的前程。

来自自身的尴尬,需要用自身的志气和毅力去跨越。

来自现实的尬尬,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来化解。

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表率,他们多次亲自光临儿童剧场,热情地观看儿童剧,体现出对少年儿童精神生活的真切关怀和对儿童戏剧事业的巨大支持。

为了孩子,请全社会向圣洁而艰难的儿童戏剧事业伸出热情的双手吧!

标签:;  ;  ;  ;  

神圣的尴尬--在国际儿童节前扮演儿童剧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