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183;本质183;现实: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解析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方法183;本质183;现实: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解析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方法#183;本质#183;现实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新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现实性论文,全面发展论文,本质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研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动态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来进行,这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论基础。遵循这一新的视角,重新界定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即“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青年学生在当代的发展日益全面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方法论 本质 现实性

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最早是在1951年初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和中等教育会议的总结中提出来的。在政府颁布的文件,最早见于1952年3月18 日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1〕同年, 以潘梓年的《谈“全面发展”》和张凌光的《我对“全面发展”的看法》(载《人民教育》第3卷第2期)为契机,学术界、教育界展开了讨论,但问题没有解决。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我国学术界80年代初也再次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但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过程的艰难性,人们对此尚未达到接近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原意的共识和统一。鉴于此,笔者拟对研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和完整、真实的含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诸问题作一番新的思考与分析。

一、研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论剖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解困难重重,歧意百生,这不能说与研究者所使用的方法毫无关系。已有的研究表明,解决方法论的问题已成为理清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某些重要是非的关键。〔2〕虽然采取不同的方法,研究某个具体问题, 如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能提出某些独到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本质和含义,但毫无疑问,只有那种最适于提取出马克思这一学说中最本质的内容和方法,才称得上是最科学的方法。由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一个历史的形成的产物,所以,我们唯有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把它放到马克思全部思想的逻辑体系中,才能提取出其最本质的东西。

1.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须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角度作整体考察

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理论,并在经济学领域内对其作了阐释;〔3 〕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哲学范畴的理论,在哲学范围内对其作了探讨;〔4 〕有人认为它是一个教育学范畴的理论,探讨“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否符合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5〕上述探讨无疑在某一侧面、 某一层次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及含义,但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关键症结在于割裂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体系。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当然包括马克思个人的思想)是一个整体。后来恩格斯、列宁把它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为理解和研究的方便,当然,这三部分的对象、内容与范围确有区别,因此,区分是合理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在马克思思想的体系中这三个部分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许多重要概念、范畴的含义,只有放到这三个部分内在联系的统一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早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成千上万的人从事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门类愈分愈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逐步独立,每一部分内部又分很多分支学科,这样一来,细则细矣,但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却变得有些支离破碎,缺少了统一性和内在联系,也缺少了马克思那独特的深邃的学术生机,许多名词概念争来争去,莫衷一是。这不能不说是学术研究的一大遗憾。笔者认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它更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理论范畴,因此,只有把上述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作整体考察,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须从马克思全部思想逻辑体系发展的角度作动态考察

已有的和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几乎都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某一具体论述,或是从某部著作或多部著作中摘取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数个论述,来分析马克思的人全面发展思想。从马克思的某一具体论述出发探讨这个问题,注定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该问题的;从多个论述出发,力图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和涵盖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及全部含义,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由多求一”和“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有一个局限,就是它所得出的结论总是或然性的,不具有完全和普遍的可靠性,有时还出现虚假情况,其结论不能涵盖所有的“个别”,此其一。其二,从多种表述中揭示其中某一概念的一般含义,往往使人忽略和撇开在这些表述背后所实际针对的具体问题,有断章取义之感。其三,从多种表述中揭示某一概念的一般含义,由于往往忽略从这些表述中揭示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也由于这些表述并非都是全部表述,所以从中揭示出某一概念的一般含义并非完全符合这一概念原有的全部含义和真实含义。〔6〕近年来, 有人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形成过程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认为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相一致,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7〕这包含了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但马克思本来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却语焉不详,未作进一步的分析。笔者认为,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马克思全部思想的逻辑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并进行动态的分析,才有可能较为完满地解决这个问题。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时间顺序看,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初步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这里,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揭示了抛弃异化与人的解放的途径是劳动者的解放,并提出了新型的人的理想,指出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后期著作中,马克思改用了“实践”概念,用辩证唯物的实践观代替了早期的劳动观)。这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是:(1 )由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尚未完全转变与确立,因而缺乏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考察人的全面发展,谈论的人不免带有抽象、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的弊端。(2)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发展缺乏现实具体的和历史的考察。(3)未能具体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是如何异化,这种异化又是如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证。这里,马克思着重对社会与个人发展进行了历史的考察,揭示了制约人的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并展望了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景。因此,作为哲学范畴的“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基本成熟,但仍未完全克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过于抽象的弱点。基本原因是未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现实性分析,即仍未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发展是如何片面化,又如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为标志,科学地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里,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的过程,准确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尺度——自由支配时间,指出最大的生产力与财富在于自由支配时间中人的一般能力的充分发挥。于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作为一般原则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以剩余价值规律→→剩余劳动时间→可自由支配时间→人的一般能力全面发展为基础得到新的再现。这个再现是包含以前所有成果的再现。至此,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确立。

3.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须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角度作历史的考察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本命题。还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社会的历史运动不过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8〕由此观之, 马克思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囿于狭义的哲学领域,政治经济学领域,甚至科学社会主义领域,而是站在整个人类和社会自身发展的历史高度,从人类自身的进步与解放也即整个社会(包括人)的全面进步来阐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9〕

马克思认为,在第一大形态下,人类自身制约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主体还只是“直接地从自然界再生产自己”,主体的潜在的生产能力还受到自然的限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自然力的利用以及科学技术在工艺上的运用等,劳动主体(人)对客体的制约和控制能力逐步得到发展。于是进入第二大形态。第二大形态的特征之一,就是劳动主体(人)自身的发展,也即主体自身的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已经形成并得到不断发展。在第三大形态中,劳动主体对客体具有充分的制约和控制能力,主体的“自由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无须采取间接的物的形式。实际上,这是马克思设想的人的发展的一种“未来形态”。

从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论述的人的全面发展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第一,马克思是站在人类自身整个历史长河发展的高度来阐释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类自身的进步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步的;第二,上述论述是以揭示社会交换关系的发展为中心线索的,马克思强调了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也强调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第三,马克思在强调主体的历史发展时,还十分注意主体(人)在交换关系发展中的二重意义(即主动地促进、适应与承受、受制于客体及其他主体)。所以,研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必须从他关于人的发展有三大形态理论出发,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本来意义上的历史的考察。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释义

如前所述,揭示、阐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含义及实质必须把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学、科学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作整体考察,必须从马克思全部思想的逻辑体系的发展中作动态考察;必须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三大形态的理论作历史考察。这样,我们才能针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所体现出的表述的具体性和含义的丰富性、深刻性的特点,为提取和确立一个既能反映他从哲学领域对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性,特别是人与外部世界这二者之间关系的论述精华,又能反映他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范畴对人的主体力量,人的内在尺度与外部物质尺度二者间的关系以及对一个新型社会所有制关系、观念关系和现实发生能动与受动作用的阐述实质的这样一个“全面”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这里,我们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逻辑发展(包括时间顺序)为经,以马克思为哲学领域、政治经济学领域和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的有关论述为纬,同时兼顾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概括、归纳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及实质。

1843年的《论犹太人问题》:“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0〕

1843—1844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也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2〕

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13〕

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

1857—1858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15〕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们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6〕

其它具有代表性的论述还有: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社会关系允许他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征”;“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17〕“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个人的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18〕等等。

从以上论述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如下明显特征: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探讨抽象的人、个性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到分析考察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发展进程。其次,在唯物史观确立之前,马克思着重从哲学方面论述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不免带有青年费尔巴哈主义的印迹,但在其后的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历史的人与现实的人的具体考察,揭示了制约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为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再次,从表述的丰富性和具体性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许多具体分支学科的重要理论范畴,也是马克思毕生予以重点分析思考的一个理论范畴,因而在认识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及含义时,必须予以全面把握。最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每个具体论述,都有一定的或特定的前提,总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方面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我们在理解其含义和实质的时候应该联系马克思论述问题的广阔历史文化背景,前后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看这个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基本同意,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辩证观的理论范畴。他所使用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表述最能够反映这一层意思:“全面”涵指人的需要、情感和能力等诸方面要素的普遍性,而“自由地发展”则表明个人有别于他人而在发展特征上表现出的内在的差异性。二者均以服务于社会利益为尺度,并且互为前提。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对二者之中任何一方面作绝对化的理解,而且完满地揭示了马克思提出的“我和大家同样的、合乎人所应有的发展”与“个人最丰富多彩的发展”这一组提法中的辩证内涵。在马克思看来,全面发展之所以要与自由地发展辩证统一,即是由于,仅仅具备“我和大家共有的、我和大家的同样程度上具备的属性,既不构成我的性格,又不构成我的特长。也不构成我的特殊本质。”〔19〕同样地,个人自由地发展之所以被马克思有机地纳入到他的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也是因为:人只有具备“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20〕才能得到特别发展。因此,全面发展的人就应当是“能把一般、特殊(集体)和单一(个人)的全部丰富性结合在自身之中”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作为“总体”的人与作为“个体”的人的统一。这可说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种表述中的一般含义。”〔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在于:(1 )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以达到人(个体)和人类(集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2)达到自主活动和保证自己的生存, 换言之,是为了达到自由的生存。(3 )求得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使人类社会朝着有利于个人和个人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迅速发展。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根本所在和目的所在。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浅述

1.劳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基本途径

前已述及,马克思认为“任何个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劳动自我生成、自我创造的历史,也是自然界对人而言的生成史。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人使自身的自然力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样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22〕人类通过劳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探索与自己相联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规律,同时产生、发展着人的需要、情感和能力以及自我意识。因此,劳动是人的活动的基本范式,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对人的劳动的特性从多方面作了精辟的分析和全面的论述:(1)劳动是主体(人)对自己对象的追求,是人的对象性活动, 即人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实践。(2 )人的劳动是有意识参与的。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他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成了其意识的对象;二是他劳动的结果,他要达到的目的,在生产劳动之前已经作为观念的东西置于他意识之中,从而决定他的活动方式与方法。(3 )人的劳动是自由的。自由的劳动就是指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本质力量,无须外力,同时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可以进行。(4 )人的劳动是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的。(5)人的劳动是有创造性的。(6)劳动具有社会性。因而,劳动既能满足、促进“人的需要、情感和能力等诸方面要素的全面发展”,又能够满足和促进“个人有别于他人而在发展特征上表现出内在差异性的自由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劳动范畴(概念、原理、理论)的确立和扩张,无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诸领域,还是在及其下属的具体分支学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将引发一场深刻、广阔的社会变革。如前所述,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通过劳动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过程,生产力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人类社会各阶段是劳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各种形式的综合;而资本、货币、利润等不外是劳动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表现的物定形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则要扬弃这些特定社会形式或历史形态,让人在更高形态上发展。可见,劳动范畴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的重要基石。特别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劳动范畴不言而喻具有特殊的意义。当然,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范畴的重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2.人的全面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辩证发展的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改造辩证统一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认为:“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和社会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各个个人、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既与整个世界人类发展的总的历史过程相联系,又各有自己的具体不同特点,相互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具有绝对性,而且具有相对性,人的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方向前进的。但它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上,所能达到的程度又是相对的。

社会主义的确立,其历史功绩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做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他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社会主义不允许私有制社会中那种以剥夺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来满足少数人的“全面发展”,不允许以妨碍多数人的自由来满足少数人的“个性自由”,而主张“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控制之下。”社会主义是个人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共同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和人民手中,整个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生存条件不断改善,为广大人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全国各族人民都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充分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个体也获得了“全面发展”的实践前提。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逐步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这样。一方面,它与私有制社会相比,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有着质的区别,这是不容置颖的。看不到这一点,就可能误入歧途,迷失方向。但另一方面,从更更长远的目标看,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程度不高,物质基础较薄弱,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又是有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看不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固步自封,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而落后于时代。我国现阶段所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培养四有新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针,为我国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保证,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大潮中,只要勇于学习,勇于探索,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

我们以往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探讨,总是局限于理论层次或观念层次中,以致把这一思想抽象化、凝固化。实际上,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蕴涵了推向现时代的昂然的实践唯物主义生机。否认这一点,就会窒息他的这一思想的强大生命力。诚然,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溶入了他久已向往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的个性理想和社会理想。然则,从这一思想的根源上看,它具有着转变为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它的可能性体现在其固有的较强的适应性和实践性上。从适应性方面看,马克思的人全面发展思想开始于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但就其以后的发展和传播看,它很快超出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范畴,传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尤其是这些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之所以能在具有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种族和民族,不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扎根,是因为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同各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能够被民族化,适应不同情况的需要。从实践性方面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历史上许多思想体系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走出了书斋,走出了单纯学术研究的范围,溶入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实践的潮流,指导这些国家的教育建设与发展,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如果说,有些思想体系由于活动范围狭隘,往往随着它的创立者的逝世而走向没落,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由于其广泛的实践性,不会因为它的创造者的逝世而发生中断。

它的必然性则有赖于它的社会需要性和创造性。众所周知,一种理论存在时间的长短,首先取决于它在何种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社会基础越广泛,越强烈,符合这种社会需要的理论存在的时间就越长。其次,取决于这种思想的性质,它的真理性,可传播性和适应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极大的社会需要性,从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到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相当的普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在世界教育发展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直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因而,在世界教育范围内它具有相当的社会需要性。从创造性方面看,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创始人的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始终没有停止过创造性的研究。马克思的后继者们的杰出成就不仅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而且在新的条件下弘扬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

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23〕纵观整个社会主义时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正伴随坚实的社会主义改革步伐深入人们的自身革命实践。它日益成为劳动者社会发展的主题。由于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吻合时代的要求,因而它示明了最广泛的社会全员茁壮成长的必由之路:即个人首先应当形成同他人的“必要的团结一致”,消除个人狭隘的观念局限性,把对个人自身的改造上升到自觉的程度,才能实现个人对自身圆满的真正占有,才能实现个人同劳动以及劳动成果间的和谐统一。

最后,我们还需要特别提及我国青年学生在当代的发展问题。“发展自身”、“实现自己的本质”,这是人所以从事各种活动的起因、目的及根本意义所在,抽象地说:“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都在设法实现自己,而且也确实在实现自己。”〔24〕马克思坚持科学的唯物史观,深刻地指出了人的本质实现的普遍性:“任何个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5〕而在“职责、使命、任务等中”,个人“提出了他应该成为什么的想法。”因而,“无论利己主义还是个人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26〕在民主革命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我国青年学生为了履行自己的人生职责,完成人的崇高使命,他们不惜“个人牺牲”,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直至推翻国民党反对统治的时代潮流,并在革命斗争中“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青年学生是建设和改革的潜在生力军。由于他们思想异常活跃,掌握了先进的科技技术,一旦步入社会,他们将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力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变化加剧,职业流动性增强,从客观上对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从现实状况看,青年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全面发展自己的大好时期,只要主观努力,青年学生获得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从客观条件看,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日益发达的生产力对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不可回避的紧迫要求,日益完善的生产关系又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现实途径,因此,我国青年学生在当代的发展日益全面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注释:

〔1〕〔5〕瞿保奎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教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2页、76页。

〔2〕赵卫:“究竟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哲学研究》1992年第4期。

〔3 〕鲁洁:“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学说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教育研究》1982年第7期。

〔4〕丁学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 《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6〕韩庆祥:“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涵义的商榷”, 《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

〔7〕陈信泰、 张武升:“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动态考察”,《教育研究》1984年第2期。

〔8〕〔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159页、120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

〔10〕〔11〕〔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3页, 467页,273页。

〔13〕〔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0页,第248页、 295页、330、516页。

〔15〕〔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8页, 第3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86页,第26 卷(Ⅱ),第125页,第46卷上册第52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33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页。

〔21〕赵卫:“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涵义的全新理解”,《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8页。

〔24〕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81页。

〔25〕〔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0页,第27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方法183;本质183;现实: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解析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