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校专业教师应实行社会化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应论文,职校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要发展不能走普通教育的路子,在专业课师资的管理上应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具体说,可以在较大行政区域内(如一市、一县)建立职业教育师资的统筹中心,作为同级行政区教育部门下属的师资管理机构,它同时担负培训、教研和管理的职能,既是师资库,又是师培所,还是教研室。职业学校只是教师的工作岗位,职业学校需要何专业、何特长的教师,通过与师资统筹中心联系,聘请符合教学条件的专业教师上岗;暂时没被聘用的教师,在统筹中心进行教学研究和业务进修。属于统筹中心直接管理的教师,其政治待遇、工作报酬、职称评定及生活条件等均应由统筹中心负责考虑,其教师适用同级社会学校教师的一切优惠政策;属外单位的兼职教师,由统筹中心按本人受聘教学的工作量的大小给予经济报酬。采用这样的社会化管理方式,能扬长避短,发挥很多优势,克服当前职业学校专业技术课教师少的不适应状况,发展职业教育。
一、对职校专业教师实行社会化管理的迫切性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中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的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也越来越快,因而引起生产的不断变革。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原则,以适应现代化生产不断变革的要求。但职业教育起步晚,规模小,专业师资短缺、不敷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从太原市的情况来看,截至1992年底,市直属的11所职业中学,有专业52个,在校学生7108名,在校专业教师仅有253名,而且专业教师的分布又不尽合理,多数学校是大量短缺,而在有的学校却又供大于求。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经常派人四处奔走,外出高薪聘请专业教师,有时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不得不降格以求,结果降低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据统计,太原市职业学校中有23.3%的专业课教师是靠外聘解决的。由此带来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频繁打乱,学校专业设置不能完全从社会需求出发而要受制于所能聘到的专业教师的状况,以及经济上的不堪重负等等。
职业学校有的在市区,有的在农村,有的是行业、部门办学,有的是社会力量办学,分布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地段。使本来十分有限的职教专业教师面对如此多而分散的职教点校,若不在使用上科学运筹,通盘安排,仍然各自为阵,部门学校所有专业教师群体的作用便不能充分发挥,师资短缺仍难以解决。
二、对职校专业教师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合理性
职业学校专业课师资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从联办单位的对口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中选择条件适合的到职业中学任教或聘请为兼职教师;从普教系统中挖掘专业人才调到职业学校任教;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派一部分人到职业学校任教;从文化课教师中选择专业相近或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改教专业课;从社会上聘请科技人员或有业务专长的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课等等。尽管国家采取了上述种种办法,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目前,专业师资缺乏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这样一个国情,实行对职校专业教师的社会化管理不失为解决职校专业师资短缺的有效办法。
实行社会化管理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办学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在不同的时期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学校专业设置的变化,学校专业师资队伍也要随之作必要的调整,但是按现行的管理办法是不可能办到的。学校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根据社会调查,急需开办某个专业,学生好招而教师难求;某个专业正办得热火朝天,但专业教师调走了,便立即冷了下来。师资统筹中心的建立,把当地学校所有的专业课教师、具有教学能力的各行各业突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社会上闲散的能工巧匠,都吸收到统筹中心来,并将每个人的基本情况、教学能力等分门别类地建立档案,储存于电脑之中,由统筹中心根据各职业学校各职教培训班的教师余缺情况,集中使用,统筹调配,调整余缺。这样既可使需要某种专业教师的学校及时聘到相应的教师,又免除了校长忙于为找专业教师奔走的辛劳,还保证了教师本人对所教专业内容的相对稳定。
实行社会化管理有利于专业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办学水平。现在职业学校为适应人才市场的多方面需要,办班多,专业种类也多,但学校中教授同一专业的教师少,专业教研组活动很难开展,参加业务培训更难脱身。专业教师纳入师资统筹中心管理后,受聘时上岗教学,待聘时在中心内进行教学研究和进修。专业教师集中管理后,统筹中心所辖同专业的教师数量增大,相互间接触机会增多,形成了专业教师的群体优势,也便于组织同一专业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便于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利用原工作单位的便利条件联合开展科研活动,使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
实行社会化管理有利于学校更好地面向经济建设,对专业教师的社会化管理也可以减轻学校对专业课教师管理方面的负担,学校领导可以腾出精力和时间走向社会,了解市场经济,捕捉人才需求的信息,紧贴经济发展,合理地确定学校专业设置,并有计划地向师资统筹中心提出专业教师的配制要求。
实行社会化管理还有利于社会力量(民间)办学,使他们摆脱与职业学校争师资的窘境,而开辟了从师资统筹中心获得办学师资的渠道来源。
三、对职校专业教师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踏步前进,作为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重要出口的职业技术教育必然有一个大的发展,这就为长期困扰职教发展的师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时机和动力。
首先,市场经济的建立导致了教育需求的激增。“垄断”打破了,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出现各种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教育内容并存的局面,这就既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和机遇,又为职教专业师资的社会化管理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其次,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机制,它是利用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通过自由竞争来获得最大效益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师资统筹中心就可以从各职校教育教学工作量的大小、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考虑,根据专、兼职教师本人的教学业务能力高低,利用社会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进行师资调配,并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使教师得到各自适宜的工资收入,大大调动了教师钻研教学业务的积极性,从而增添职业教育的活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市场经济产生和造成了利益的主体化,使得学校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多年来喊的办学自主权归回了学校,对于所培养的目标、人才规格,学校都可以在宏观指导下自主决定,并可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第四,市场经济造成了一体化、社会化的横向结构,这就打破了学校封闭于外界社会、听命于上级部门的弊端,使学校真正置身于社会之中,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师资统筹中心便成为沟通社会与学校的一个恰当的中介,架起了专业教师走向学校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