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的常态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资本主义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和激化,经济陷入持续停滞,经济停滞成为常态,这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这一新情况,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根源和实质,对于把握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是继上世纪大萧条以后又一次对资本主义体系造成强烈震撼的重大事件。对此次危机形成原因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热点,因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直接涉及到对当代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关系到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发展和演变,关系到各个国家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战略对策。综观对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是金融家贪婪论。这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观点。格林斯潘的这一解释基于他关于人的动物精神的理论。格林斯潘认为,一直以来,新古典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学分析时,都把经济活动中的人假定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凭借完全理性进行决策,可以使市场由危机走向复苏,由衰退走向繁荣,因此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且最奇妙的发现;然而金融危机的发生说明,新古典经济学的假定是不成立的,经济人的理性是靠不住的,真正支配人的行为的是动物精神。格林斯潘将人的动物精神理解为大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先天心理倾向,主要有恐惧与狂热、风险厌恶、时间偏好、从众行为、依赖倾向、互动倾向、家族倾向、竞争倾向、价值观倾向、乐观主义倾向、自利倾向、自尊倾向等,由这种动物精神所决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经济事件的反应都属于直觉或者快思考,而非缜密、成熟、有条理的思考,如果暇以时日对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评估,人们常常会修正自己不成熟的初始反应,有时甚至完全推翻。根据该理论,格林斯潘认为,正是金融家所具有的动物精神驱使他们狂热地追求财富,非理性地制造一个又一个金融衍生品来谋求高额利润才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格林斯潘将金融危机的产生归结于人的动物性精神无疑是错误的,他忽视了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行动于特定的制度内,人的行为是社会关系和制度的产物,金融危机的原因应当从社会关系和制度形式而不是人性中去找。 二是系统性风险论。该理论为多数金融学者所持有。该观点认为,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运行系统,开放性、投机性、风险性构成了这一系统的本质特征。金融业是经营货币和资本的行业,货币作为交换活动的媒介和资本作为自我增值的价值,时刻都面临着风险。这是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决定的,所以金融业本来就是一个风险行业。为了避免风险,人们制造了金融衍生工具企图规避风险。金融衍生品具有化解风险的能力,但是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新的风险。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投入和广泛使用而造成的。这个观点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没有切中要害。金融危机表面上是金融业的问题,根子却在实体经济部门,应该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去寻找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 三是监管不利论。该观点将金融危机归结为金融监管机构缺乏有力且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该观点认为,西方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和管理,鼓励资本跨国流动,支持金融资本创新产品,这些措施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极大地刺激了金融业的发展;但是,与不受约束的金融业的发展相伴随的,是传统的监管制度被突破和放弃,而新的监管制度却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真空的出现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金融危机的发生的确与各国政府缺乏对金融创新的认识有关。但是,金融监管加强了,是否就真能够避免金融危机呢?其实不然。金融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仅仅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管,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却是无政府状态,那么单纯的金融监管是不可能让金融业有序稳定运行的。所以,问题不在金融监管,而在别的方面。 四是经济失衡论。这一观点认为,金融危机的原因是新兴经济体货币低估,大量出口,形成巨额外汇储备,然后再将外汇借给发达经济体,而发达经济体大量举债,过度消费,形成巨额赤字,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个人和政府债务加重,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失衡诱发金融危机。这一观点实际上把发生金融危机的责任推到新兴经济体头上了,显然是毫无道理的。西方国家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的,是经济竞争力衰竭的表现,与新兴经济体的汇率政策没有任何关系。 上述用来解释金融危机原因的几种观点都缺乏说服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金融危机的呢?笔者认为,金融危机标志着工业资本主义的衰落,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原因是实体经济的萎缩。金融业的基础是实体经济,是制造业的发展,只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才能支持繁荣的金融。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是制造业衰退和资本主义财富创造能力枯竭的表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业衰退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对立和矛盾决定的。 二、劳资关系悖论与工业资本主义衰落的必然性 对于资本主义的衰落问题,学术界早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也提出过各种理论。其中,金德尔伯格的经济霸权理论有很大影响。金德尔伯格以研究经济史著称,他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00年》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追求经济霸权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国家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对经济霸权的追求和经济霸权的丧失。他认为,国家生命周期演进的顺序通常是由贸易到工业、再到金融。起初一个国家会通过学习别国的技术和低廉的成本而获得对外贸易的优势,但是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仅仅靠学习和模仿它国技术就远远不够了,通过自主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武装工业部门就成为必然,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同时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需要,资本借贷成为推动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在促进贸易和工业升级的过程中,借贷资本最终转向资产交易,开始关注货币财富的增加而非贸易规模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一旦金融业脱离贸易和工业而独立发展时,该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就开始衰落。他认为,英国的发展很符合这一逻辑过程,而今日美国正经历金融业居主导地位因而开始走下坡路的过程。另一个研究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著名学者是沃勒斯坦,他在《现代世界体系》一书中指出,500年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中心国家、边缘国家和半边缘国家矛盾运动和角色转换的过程,引领世界体系的是霸权国家,霸权国家在经历了工业资本主义、商业资本主义的繁荣后,进入金融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阶段后便陷入必然的衰落。他认为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发展了500年,成就了欧洲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21世纪中叶,欧美资本主义必将衰落,该中心将转移到曾经的边缘或半边缘国家。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研究中,未来学者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未来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历史包括两个基本阶段:一是工业社会(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再是后工业社会(服务业资本主义)阶段。他预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30~50年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将进入后工业社会。对于后工业社会的特点,他认为,主要的特点是: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开发并利用新的智能技术克服社会和自然的不确定性。从金德尔伯格、沃勒斯坦到贝尔,对资本主义衰落趋势的分析对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很有启发。金德尔伯格讨论的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霸权国家的兴衰规律;沃勒斯坦讨论的是作为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丹尼尔讨论的是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特点。可以说,他们正确地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衰落的趋势,但无论是在一个霸权国家,还是在整个世界体系,他们对资本主义衰落的动因的分析是不科学的。 事实上,要认识资本主义衰落的动因,必须首先弄清楚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深层次矛盾,只有揭示了这一矛盾,才能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衰落直至停滞常态化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以产业资本的运动为对象,由此建立的资本主义的分析体系实际上揭示的是产业资本的兴衰及工业资本主义形成、发展和走向灭亡的规律。明确马克思资本主义研究的这一分析逻辑十分重要,那就是,既然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那么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衰落的原因也必须从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发展和变化中去寻找。 工业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讲,就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这个对立的意义有两点:一方面,产业资本是居支配地位的资本形式,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是由产业资本支配的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雇佣劳动者在产业资本的支配下从事资本主义生产,产业资本与产业工人的结合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得以运转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产业资本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采用新技术,购置新机器,不断改进经营与管理,以便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机器排挤工人,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排挤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以至于造成产业工人大量失业。在这里产业资本排挤产业工人,产业资本与产业工人相分离,也是工业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条件。至此,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严重的悖论:一方面,资本只有与劳动结合在一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得以运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和发展又要求资本与劳动相分离。其实,资本与劳动关系的这一悖论,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性。这一特性可以称为劳资关系悖论。这一悖论在工业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表现为:一方面,资本雇用劳动者与其控制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结合在一起,通过剥削雇佣工人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被资本主导的新技术、新机器所排挤,越来越多的传统加工制造行业被淘汰,产业空心化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金融业不断膨胀,金融资本逐渐取代产业资本占据支配地位,大机器生产体系的衰败最终让工业资本主义陷入严重的危机,直至经济停滞成为常态。工业资本主义200多年的发展历程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本质特性的真实写照。 三、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衰 从1500年算起,西方资本主义已经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其中由产业资本主导的工业资本主义经历了200年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又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工业资本主义的成长阶段,时间跨度为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约100年;二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时间跨度为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约100年。200年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是产业资本主导地位从确立到被金融资本所取代的历史,是从工业化的实现到去工业化的历史,是制造业支撑的资本主义的繁荣到制造业衰落导致资本主义陷入持久停滞的历史。 (一)工业资本主义的成长阶段(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 在工业资本主义成长阶段的一百年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呈现以下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具有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资本原始积累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在工业革命之前发生的,在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中,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得以发展,只是此时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只是形式上的;到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生产阶段,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才具有了最为典型的物质条件,此时劳动者对资本的隶属是实质隶属,劳动者受分工的制约,只能处于被资本强有力支配的地位,离开了资本的雇佣,劳动者将难以自谋生路。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在不到100年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还要多,这既表明机器大工业客观上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适应了机器大工业这样一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商品输出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国际贸易成为工业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大机器生产使商品的产出量不断增大,国内商品市场很快饱和,资本家只能通过商品输出来解决实现问题。通过商品输出,工业资本主义解决了生产过剩后的多余产品的销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持续运行创造了条件。大量商品的出口,伴随着资本主义交换关系随商品输出而扩大到世界其他地方,使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得以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向其他地方扩展,许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3)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先后于1778年、1793年、1797年、1810年、1815年和1819年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此后于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是工业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的分析表明,工业资本主义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使用价值财富的堆积,价值财富以物质财富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工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物质财富的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从一次危机到下一次危机呈现出周期性,这是由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性决定的。固定资本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技术创新体现为固定资本更新,技术创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技术条件。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强制性地实现自身平衡发展的手段。 (4)工业资本主义生产了巨大的财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却不断加深,劳动者通过激烈的革命方式表达不满。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是资本剥削劳动的产物,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资本与劳动占有的财富是此消彼长的,而当资本相对劳动居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利益总是被牺牲和被损害。特别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采用新机器来排挤工人,从而造成工人的失业,这必然会激化劳资矛盾。 (5)英国靠机器大工业生产成就了经济霸权国家的地位。英国率先通过工业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工业化生产体系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制成品,为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英国将过剩的工业制成品输往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获得保证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供应,英国在世界范围进行武力扩张,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成就了“日不落帝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广袤的殖民地,英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显然,没有独一无二的制造业优势,英国是不可能取得霸主地位的。 (二)工业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 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1)金融资本崛起并挑战产业资本的主导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以电动机和内燃机为动力的机器体系得到广泛的采用,催生了电力、石化、冶炼、重型机械、汽车、飞机、修造船等重化工业的出现,使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新型产业催生了大企业的出现,大企业体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在这一集中过程中不但诞生了大规模的工业资本,也孵化出庞大的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在推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过程中由简单的中介人转变为万能的垄断者,形成了对产业资本的主导地位的挑战。金融资本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崛起并逐渐占居支配地位,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积累方式,也重朔着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金融资本是食利性资本,金融资本做大做强标志着资本主义腐朽性的增强。在工业资本主义的成熟阶段,与商品输出相伴随的,是资本输出的规模越来越大。此时的资本输出以借贷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或者向国外高息贷款,或者在国外开办银行,共同点是食利而非创造财富。当资本家可以通过大量输出资本而获利,那么对技术创新和改善经营管理的热情自然大大降低,对财富生产的重视程度必然大大减弱。这一切在霸权国家英国身上体现得最为典型,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这一腐朽性特征被列宁敏锐地铺捉到了,列宁将其看做资本主义必然走向没落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2)金融资本的出现加剧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危机。金融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它虽然对产业资本的生产活动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金融资本加大了对劳动者的剥削,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催生经济危机;金融资本的膨胀制造了经济的虚假繁荣,诱使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更加严重,破坏力也更大;金融资本往往容易获得暴利,诱使社会资本大量集中到金融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29~1933年大危机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到兴盛阶段的第一次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本质上是一次金融危机而非经济危机,因为此次危机最大的特点是股市崩溃和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先于工业生产体系陷入危机。金融资本成为工业资本主义的主导资本,而产业资本沦为附庸,意味着工业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不断加剧。 (3)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得到增强,但是难以制止工业资本主义的衰落。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工业资本主义在兴盛阶段的重要特点。政府作用的加强,首先是为了加快恢复被两次世界大战破坏的经济;其次是为了与十月革命后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二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阵营抗衡;其三是为了调节并缓和劳动与资本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其四是为了适应生产高度社会化的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来维护市场秩序,建立福利制度,扩大公共开支,开展宏观调控。加强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并不能根本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难以遏制资本主义的衰落进程。 (4)科技进步推动了高速增长,加快了资本主义陷入严重衰退的步伐。从20世纪50年代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为止,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被称为“黄金时期”。这是“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实现经济高度现代化的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在工业化时代的最后一博。此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70年代初,随着能源危机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严重的“滞胀”。为克服滞胀,西方国家奉行新自由主义,放弃凯恩斯主义,削弱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逐渐形成了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此次调整开启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即工业资本主义加速衰落直至停滞常态化的阶段。 (5)美国确立金融资本主导的经济霸权地位。美国取代英国获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是工业资本主义成熟阶段的重大事件。将英国霸权宝座掀翻的最大历史事件是两次世界大站。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点是严重削弱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欧洲诸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等,美国则成为最大的赢家。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基于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在战后初期分别在货币、金融、贸易等领域建立了由其主导的国际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与英国不同,美国建立的世界经济霸权体系从一开始就是由金融资本主导的,美元霸权货币体系成为这一体系的支柱,这既决定了这一霸权体系的强大扩张性,也决定了这一霸权体系的极度脆弱性。 四、工业资本主义陷入停滞常态化的动因 工业资本主义衰落直至陷入停滞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一趋势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推动工业资本主义陷入停滞常态的动因有以下几个: (1)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国家干预遭到削弱,助推工业资本主义的衰落。从70年代初开始,为了克服滞胀,西方国家放弃了崇尚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转而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情有独衷,哈耶克的极端自由主义走到了前台。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政府大力推行全盘私有化、完全市场化和极端自由化,大规模削弱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历史的发展表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并没有给西方国家带来福音,相反,削弱国家干预,过分相信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使工业资本主义迅速走上去工业化道路,最终导致工业资本主义陷入危机,停滞成为常态。 (2)金融自由化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资本主义的财富创造能力急速衰竭。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金融业迅速膨胀,金融资本得以形成,标志着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挑战局面的出现。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资本彻底战胜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沦为金融资本的附属物。为了克服滞胀,西方国家政府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为庞大的金融资本寻找谋利机会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各国金融机构开始突破原有的专业分工界限,综合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取消银行和非银行存款机构间的利率差距限制,取消外汇管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金融市场相互开放,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传统信贷业务逐年减少,债券业务却迅速增长,融资方式的证券化趋势出现。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3)对外直接投资大规模开展,加快工业资本主义产业空心化进程,产业竞争力急剧下降。从70年代开始,西方主要大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公司争先恐后地进行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大量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服装、鞋帽、纺织、造船、炼钢、电子、汽车等。驱使西方国家大公司大规模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有:一是将已经标准化的技术转移出去,可以继续获利;二是为了避税,因为许多国家实行税收壁垒,出口产品会遭遇高税收门槛,进行直接投资就可以避免税收限制;三是逃税,将资本转移别国,可以将获得的利润通过各种手段转移到零税率的避税天堂,达到逃税的目的;四是避开国内工人涨工资的压力,经济发展了,按照历史和道德的要求,工人的工资收入必须相应地上升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是比较高的,这对资本家而言就构成了很大的成本压力,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可以节约成本,增强竞争力,获得更高收益。西方国家大公司在逐利动机驱使下大规模进行产业转移,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削弱母国的国内投资项目和生产部门的资金供给能力,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导致财政收入大幅度降低;引起产业空心化、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使东道国产品与母国的产品在东道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甚至挤占母国产品的市场;通过直接投资渠道进行国际研发,导致母国创新体系的优势弱化以及技术的流失。这一后果的影响是深远的,今日西方国家经济陷入停滞常态与其有直接关系。 (4)美元霸权世界货币体系导致世界经济严重失衡,美元霸权地位遭到严重质疑,去美国化成为趋势。美元霸权体系的运行逻辑是,“美元是美国的,问题是别人的。”美元霸权体系使美国可以放纵地基于国内经济目标发行货币,而不必担心其国际收支状况和汇率水平;而其他国家则需要承担国际收支调整压力,不得不主动维系美元汇率的稳定,无法维护本国的货币主权。美国滥用美元作为国际交易中主要交换媒介的垄断地位,保持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居高不下,同时还可以促使美元对其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不断贬值,以谋取更多的铸币税收入。美国的金融霸权使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对“美元体制”的严重依附,使其为了维持外部均衡而不得不牺牲本国内部经济的均衡,结果严重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美国恣意妄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遭到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批评,国际社会在要求美国重树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同时开始探索避开美元进行经济往来的方法和途径,“去美国化”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自觉行动。“去美国化”必然会动摇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这对经济已经陷入严重衰退且复苏无望的美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五、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 工业资本主义经过了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的成长阶段和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兴盛阶段后,自上世纪70年代起,走上迅速衰落的轨道。现在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已今非昔比,经济停滞常态化,毫无复苏希望,更谈不上重现繁荣。 (1)产业空心化导致产业危机,严重削弱国家竞争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纺织、服装、造船、炼钢、家电、汽车等产业开始衰退,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中缺少带头产业。在制造业日益萎缩的同时,西方各国一直持续增长的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保险、咨询业、广告业、批发业等。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中,各次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第一产业约为10%,第二产业约为15%,第三产业约为75%。据统计,2007年制造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美国是20.9%、意大利是15%、爱尔兰是12%、西班牙是11%、葡萄牙是11%、希腊是9%。这样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加工制造业趋于萎缩,大部分普通消费品、日用品、工业制成品等在西方国家已不生产,消费品需求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外贸赤字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严重衰竭。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其后的主权债务危机风暴中,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均为重灾区。在产业空心化的背景下,产业供应链无法形成,资本循环难以实现,投资无法得到回报,投资乏力必然成为常态,无论政府如何刺激都无济于事。 (2)金融危机频繁爆发。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推动金融自由化是为了将陷入“滞胀”泥沼的经济拉出来,恢复往昔的繁荣,然而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后果却是金融风险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80年代爆发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揭开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序幕,1992年爆发了涉及10个欧洲国家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3月,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外国投资者纷纷抽走其资本,墨西哥外汇储备急剧减少。1997年7月,受美元升值和美国利率上调的影响,泰国市场信心下挫,外资开始大量撤离,股市连续下滑,泰铢急剧贬值,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先后两次爆发金融危机,在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上,占俄罗斯国债总额约1/3的外国资本大规模外逃,引起汇率下跌和股市大幅下挫。2001年3月,阿根廷进入偿债高峰,而国内资本外逃却日益严重,经济陷入严重动荡和危机。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由于逾84亿美元的流动性债务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8年8月到2009年3月,世界贸易总值大约萎缩了31%,2008和2009年全球投资也大幅下降,2009年全球经济出现负增长0.6%,其中美国衰退2.6%,欧元区整体出现4.1%的负增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遭遇沉重打击。金融业的发展基础是实体产业的发展,只有深厚的实体产业基础才能支持繁荣的金融。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工业衰退的危机,是产业衰退和资本主义财富创造能力枯竭的表现。金融危机的作用是挤水分,是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实现形式,其底线是金融业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金融危机的结果必然表现为财产性收入的大幅度缩水、金融机构的大批倒闭,以及金融从业人员的大量失业。金融危机持续多久,要看产业危机持续多久,只要产业危机没有结束,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根本结束。 (3)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公共开支难以为继。新机器、新技术替代劳动是工业资本主义条件下劳资关系悖论的典型表现。在这一悖论存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被从生产部门排挤出来,进入失业大军的队伍;在技术含量低或者没有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就业,收入水平十分低下;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一切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严重威胁,迫使资产阶级政府通过扩大公共开支来缓和矛盾。然而,加工制造业的衰退弱化了经济增长,政府扩大财政收入失去了经济来源。政府向资本家征税以维持福利制度,结果却迫使资本家借对外直接投资之名将资本和相应的收入转移它国,以达到避税目的,这使政府税源进一步减少。产业空心化和制造业衰落以及资本家逃税行为,使政府通过增大公共开支来支持福利制度变得非常困难,被迫举债以维持公共开支,结果使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目前,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背负着巨额债务,债务危机随时爆发并压垮资本主义经济。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其2009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2.7%,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13%,远远超过欧元区所要求的3%和60%的上限,随后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下调对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标志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发展,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主权债务危机在欧元区蔓延,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也相继陷入信用危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迅速蔓延为欧洲范围的一场危机。如今,虽然经过全力救助,欧债危机有所缓和,但是造成危机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新一轮危机的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日本国债平均每年以40万亿日元(约合4 08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日本政府的债务1981年度超过100万亿日元(约合1万亿美元),2008年度达500万亿日元(约合5.1万亿美元);2013年8月,日本国债达到1 000万亿日元(约10.4万亿美元)大关,占GDP的240%,相当于日本国民人均8.2万美元。现在日本政府每年财政支出半数以上依靠发行国债,财政恶化的程度在发达国家名列第一。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联邦政府一直处于举新债还旧债的状态,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在美国政府关门事件中得到突出表现。2013年10月16日,美国国会达成协议,结束部分政府部门长达16天关门危机,协议批准联邦政府借债3 280亿美元。在这之前规定的借债上限是16.7万亿,致使美国债务首次突破17万亿美元,达到17.075万亿美元。在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巨额债务这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掉下来。 (4)经济复苏无望。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3.6%下降到1.9%,2009年增长为负2.2%。发达国家由2008年以前较高的增长率下降到2008年的0.8%,2009年降为负3.3%。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007年的2.2%、2.1%和2.7%降到2008年的1.1%、负0.7%和0.7%,2009年分别又降为负2.5%、负5.4%和负4.0%。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救遭受重创的经济,包括出巨资援助大银行和大公司;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将利率降到接近于零的水平;实施再工业化政策,鼓励海外投资回流本土;加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等。然而政策实施的成效甚微。目前西方国家投资疲弱,消费不振,出口乏力,通货紧缩严重,经济增速低迷,美国经济增速为1%左右,欧元区在负0.9%~0.3%之间,日本增速也徘徊在1%左右。 (5)失业率高居不下。1974年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几乎都超过了5%。到了80年代,虽然通货膨胀得到了抑制,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90年代,失业现象进一步加重,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失业率,达到空前严重的程度。199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5个成员国的平均失业率高达8%;1997年,欧盟国家平均失业率高达10.6%。金融危机导致严重失业,美国、日本、欧元区的失业率分别从2007年的4.6%、3.9%和7.1%上升到2008年的5.8%、4.0%和7.8%,以及2009年的9.3%、5.0%和9.4%。2013年9月,美国的失业率为7.2%、青少年失业率为21%、黑人失业率12.9%、西班牙人为9%。西班牙2013年第一季度总体失业人数增加到620万。失业率升至27.16%。意大利2012年11月的失业率为11.1%,与此同时,针对年龄层面在15~24岁之间的青年失业率高达37.1%,创下历史新高。希腊全国整体失业率2013年初,达到27%,15~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到64.2%,创历史新高。目前欧元区17国失业率为10%以上。 (6)中产阶级分化,橄榄型阶级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型结构,表现为阶级对抗加剧。中产阶级是由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造就的。蓝领也好,白领也好,都是制造业和大企业的产物。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有房,面积人均100平米以上,两个孩子,职业为公司白领、政府公务员、会计、律师、医生、大学教师等,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20万美元。随着制造业的衰落,越来越多的蓝领和白领进入服务业,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制造业,美国第三产业每小时平均工资约比制造业低11%。由于第三产业的零售业、金融业和保健业有大批工人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其收入水平就更低了。随着制造业的衰落,庞大的政府公共开支难以为继,不得不实行紧缩政策,大规模削减政府公务员的数量和降低工资,造成了中产阶级人数的减少和收入水平的下降。随着制造业的迅速萎缩,中产阶级的主导地位被动摇,收入增长缓慢,生活状况越来越差。2006年10月2日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指出,现在美国人贫富收入悬殊甚于历史上任何时候。20世纪初,美国产业工人的工资可让贫穷的家庭逐渐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全国的穷人和中产阶级各占一半,他们的子女大多数比父母过得好。1970年美国实施经济紧缩政策后,美国人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即使今天社会福利提高了,还是无法弥补这一差距。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和预算与政策选择中心这两个智囊机构共同发布的题为《差距拉大》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过去20年来的贫富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现在,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近全社会40%的财富,而底层80%的家庭只拥有全国16%的财富。随着中产阶级的没落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平衡作用的消失,西方社会形成了1%最富有人群与99%的低收入人群的严重对立,这种状况仿佛回到了财富占有极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的阶级结构重新表现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集团的对立。在中产阶级分化、低收入人群越来越庞大的情况下,消费抑制必然越来越严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然越来越微弱,消费不旺,经济复苏自然没有希望。 (7)政治制度陷入危机,政府无力挽救陷入持续停滞状态的经济。西方民主政治的最大问题是运行效率极端低下,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最终将社会引向危机。美国有识之士将美国的政治制度的危机看做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因。美国的政治制度实行的是权力共享、职能重叠和相互制约,要想取得进展,就必须在两大政党和有关政治人物之间达成广泛的共识,这就要求他们必要时能够超越政党分野达成妥协。但是,每个政党的主要政治人物只有强硬地坚持自己的主张,才能获得党内力量的支持并得到必要的筹款,因此达成妥协十分困难,除了政治恶斗,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西方议会民主制度是政府债务危机的催化剂,选举政治下各政党为了获取选票,争相向选民许诺减税或者增加福利,导致入不敷出,不得不大肆举债,最终酿成危机。这样的政治体制不改革,债务危机也不可避免。美国著名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对美国政治体制的评价很有代表性,他认为美国政治已经病入膏肓了,陈旧落后、高度僵化,被金钱、特殊利益、情绪化的媒体和利益集团所主宰,运作效率十分低下,靠这样的政府是很难制止美国的衰落的。 (8)信仰危机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破产。财产私有化、经济市场化、政治民粹化、文化多元化,是西方价值观的最高体现,是西方经济学、政治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基石,而如今资本主义的产业危机、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证明这些价值观已难以自圆其说,人们开始怀疑这些价值观的“神圣性”,并要求宣传这些观念的人为资本主义的危机承担责任。伦敦打砸抢和200万人大游行,哈佛大学70多名学生罢曼昆的课,美国民众占领华尔街的行动,欧美各国爆发示威游行等,都是在表达对资本主义的不满和失望。 综上所述,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失去往昔的繁荣,去工业化和制造业的衰落使经济危机的机理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不再以大规模固定资本投入为支撑,固定资本更新对经济全局的影响力大大减弱,难以推动整个经济从衰退中走向复苏和繁荣,从一次危机到再一次危机的重复方式成为历史,这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不再具有鲜明的周期性了,经济停滞常态化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鲜明特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意味着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投资缺乏动力,失业率高企,收入不断下降,消费水平上升乏力,出口能力衰竭,政府债务越滚越大,经济刺激不再敏感。经济停滞常态化的资本主义已经失去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只能靠消化已有的财富维持生存,这样的日子可以过一段时间,但是不会太长久。经济停滞常态化的资本主义也会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但是除非放弃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否则这样的出路是根本找不到的。也许有人会说,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会挽救资本主义,这会是真的吗?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难道计算机和互联网支撑的智能时代资本家还能阴魂不散吗?!标签:金融风暴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美国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金融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产业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