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企业制度成本理论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企业制度成本理论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一个对国有企业改革有益的理论——企业体制成本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益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体制论文,成本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只有活劳动成本和物化劳动成本,或者要素投入成本,实际上企业还存在着另一种成本,即体制成本,这种成本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所发生的成本,是指投入生产要素成本以外的成本。企业的体制成本包括企业内部体制成本和企业外部体制成本。

企业内部体制成本

首先,我们看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的体制成本。企业内部的体制成本是一个企业本身在它的投资和经营过程中,要发生组织及其组织过程成本。具体为:(1)企业管理组织的机构人员成本, 包括管理手段(如办公楼、办公设备)费用、管理人员报酬、日常办公经费。(2 )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摩擦(即内耗)成本及减少这种摩擦需要支付的协调成本,简称摩擦及协调成本,包括摩擦导致的效率损失和协调(开会、制定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及检查实施等)需要花费的费用。(3 )企业内部组织效率高低导致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损失大小,简称为时间和机会成本。如果协调的时间过长,使资源的周转速度放慢,加大了企业资源的利息成本支出和自有资源机会利息(如果加快周转,节省的资金部分可以存入银行而获得利息的收入)的损失,而且由于延误市场、投资等机遇,结果丧失了一些重大的收益机会,这也是企业内部体制的一种代价。(4)企业内部处理与劳动者关系的费用, 这不是指劳动力要素正常的报酬成本,而是指除了正常支付的劳动力报酬外,约束和激励劳动者工作所要支付的谈判、监督、激励、诉讼等费用。企业内部出资人代表的报酬和经营者报酬制度不一样,其体制成本也是不一样的。在有的报酬制度下,委托的出资人代表和聘请的经营者的积极性较大,体制成本较小;而在有的报酬制度下,他们工作态度不积极,企业的消耗成本较大,失去赚钱的机会成为经常性的问题,市场损失成为这种制度的代价。(5)当一个国家,其企业除了经济功能之外, 还需要它有其它功能时,执行其它功能的党政社团功能和组织在企业中延伸会发生外部成本向企业内部转化的体制成本。这些组织机构,一是要发生机构人员成本,如党团组织等机构人员的成本;二是与企业经济功能的其它机构发生摩擦成本;三是由于与企业的经济功能组织机构摩擦而发生时间和机会的成本及代价。

企业外部体制成本

其次,我们来看企业外部体制成本。企业外部体制成本是一个企业在它与外部处理一系列关系时,需要支付对外关系的成本。具体为:(1)与外部党政社团组织发生关系时所要支付的费用。 一是政党的纲领、意图在企业中落实、执行方面企业要支付的费用,政党和国有资产出资者(政府)处理关系时影响企业经营所发生的由企业承担的成本和代价;二是企业与政府处理关系时,在报批、协调、谋求支持、承担摊派等各种费用,以及由于政府各部门摩擦导致的企业在时间、机构、人员、机会等方面发生的成本和代价。(2 )作为拥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与出资者的关系成本。主要是企业对出资者代表(国有资产管理者)、所有者代表(人事部门、资产控股和投资公司及其它具有代表所有者一部分权力的部门)关系的费用,包括这些所有者代表部门的管理费,以及以所有者名义下达的摊派、协调各个所有者代表部门之间关系的费用。由于各所有者之间摩擦给企业造成的时间和机会等损失代价,特别是外部出资人(国家或者全体股东)选择企业内代理人(董事长)和经营者(总经理)的体制成本极大。选人体制合理,企业的要素消耗成本和机会成本较小;反之企业的选人体制不合理,企业要素消耗成本和机会成本将很大。国家作为行政管理者和作为出资者与企业的关系中,其信息、权力、风险、责任等,之间的体制确定不对称和不清楚时,因为拥有权力的代表者可以不负亏损和赚钱机会损失的责任,或因出资人监督不到位而企业向出资人歪曲信息。企业与国家发生交往关系时,机构人员、企业与政府发生摩擦,时间和机会等成本最大。(3 )企业与其它企业处理关系的成本,如电力企业与原材料供应部门、供电部门与用电部门处理关系时的成本包括谈判、协议、合同费用,履行及诉讼费用。这种成本费用的大小,决定于谈判、协议、合同的界定,国家维护运行法律方面的规定。(4)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的费用, 包括支付环境污染的费用和用于社会公益和慈善等方面的费用。其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企业外部体制成本也是企业所要支付的成本,是企业体制成本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企内部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从上述体制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推出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体制成本最小化设计内部的组织结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设计、选择一种适合其运行和发展,并能有效地促使其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有效地设计其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概括地说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效率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同时将成本降低到最低点,国有企业也不例外,而利润的实现就要求有相当高的要素生产率,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一个组织结构,如果能使人们(指有效能的人)以最小的失误或代价(它超出了人们通常以货币或小时等计量的指标来衡量费用的涵义)来实现目标,就是有效的。或者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或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大,或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结构的基础。

二是目标一致的原则。即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使每个人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组织结构就是有效的。企业组织的结构和活动都必须用符合目标(无论是总目标还是派生目标)的有效性标准来衡量。对国有企业来说,企业的第一目标就是获得利润的同时为社会服务。

(本文是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承担的“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课题的一部分。)

标签:;  ;  

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企业制度成本理论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