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杰 甘肃省灵台县东王沟小学 744400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采取以下做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一、改进教学方法
1.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感染力,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我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题目是: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3.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在实际教学中可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l.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在教学低年级“十几减9、8”这一内容时,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学生的问题让我为之一震。课堂上我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我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和情感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1。(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图2。(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3。(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如图4。(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图5。
像这样,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再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三、实际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是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论文作者:关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0
标签:学生论文; 梯形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教师论文; 如图论文; 情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