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集团透视韩国产业政策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韩国论文,透视论文,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04(2001)01-0015-03
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高速增长,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中等发达国家。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额分别居世界的第11位和第1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被称为“汉江奇迹”。其主要原因就是韩国采用了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而产业政策作为政府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和工业化的手段,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大企业作为政府扶植的重点从产业政策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韩国最大的企业现代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的成长集中地体现韩国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演进的历程。
1 战后经济的恢复和现代集团的建立
在长达4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韩国经济发展缓慢。到1945年韩国光复时,经济可谓一贫如洗,毫无基础可言。韩国首先将日本遗留下来的2690家企业作为“归属资产”进行再确认,将这些资产出售给—些企业。美国和当时的联合国出于政治原因也都极力促使韩国经济的再建和产业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到1962年累计达33.6亿美元。这也使上述企业同时得到了政府分配的国外援助。借助这些条件,在战后重建的经济背景下,以“三白”(制面、制糖和棉纺)为主体的轻工业和水泥、建筑等行业迅速发展,也使现代、三星、金星、乐喜、大韩等一些后来的大企业集团应运而生。作为现代集团最初基干产业的现代建筑企业于1952年成立,主要从事公路、桥梁、堤坝和电站等的建设。同时现代集团的汽车、造船、机械等重化工业也开始起步。由此不难看出,以现代集团为代表的韩国大企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更多的是借助了政府的大力扶植而非市场因素。这固然有助于韩国产业基础的迅速形成,但也使这些大企业集团一开始就产生了对政府的过分依赖,造成了先天不足。
2 60年代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现代集团的多角化进程
1961年军事政变以后,韩国开始实施经济开发计划,通过增加贷款规模,进行货币革新,调整进出口关税等政策支持,努力实现进口替代向出口替代的转变。这些政策促成了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同时也为国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韩国政府出于自身的国情对大企业重点扶植,对有限的资金、外汇和资源进行“倾斜式”分配,使大企业通过“大型化”和“资本高度集中”成为扩大出口的龙头。
在这种背景下,现代集团实现了规模上的不断扩张和经营上的多角化,一方面利用经济开发提供的机会和政府对向越南、中东建筑市场输出的支持进一步发展其建筑部门,加强了它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将经营领域扩展到当时政策支持的石油化工、化学肥料和水泥等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政府鼓励出口的轻工业等劳动集约型产业。这样就形成了现代集团颇具规模的产业体系,使其在多个领域可以和其他企业一争高低。这样,现代和金星、三星等大企业就从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在一些行业中逐渐占据了垄断地位。
3 70年代重化工业发展和现代集团经营体系的完善
韩国政府在70年代继续执行促进经济成长的政策,特别是第三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72~1976年)中,大幅度增加投资促进重化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成立综合贸易商社以扩大出口成为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2]受第一次石油波动和7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停滞的影响,各国纷纷采取了抑制投资的政策,而韩国则反其道而行,采取积极促进国内外投资的做法。确立了钢铁、机械、石化、造船、电子和有色金属六大战略产业,并在金融支援、税收和相关法律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旨在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一阶段,为适应重化工业发展对资本的大量需求,同时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考虑,韩国政府对大企业的倾斜力度有增无减,实现了信贷、税收和财政补贴等多种优惠。在这种政策下,现代发展的重点转向了重化工业。通过对汽车产业大规模投资,实现了汽车的国产化。与此同时在造船、钢铁、大型机械和重电器等领域都扩大了规模,实现了整体实力的迅速提高。到1978年末,在韩国总资产超过2000亿韩元的8家企业中,现代集团就占了一半。
为提高韩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韩国于1975年从日本引进了综合商社的制度,现代集团的企业也进行了合并,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经营向合理化、大型化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持续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政策性贷款,造成了韩国大企业往往大举借贷,四面出击,企业负债率过高而内部资金管理效率低下,给以后的危机爆发留下了隐患。此外大企业为了寻求政策上的优惠尤其是信贷支持,甚至不惜采用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这就使政府和大企业间的关系中充斥着腐败。
4 80年代强化出口政策和现代集团增长方式的转变
韩国从1982年开始实行以稳定、效率、均衡为基调的产业政策调整,同时进一步强化出口。产业发展的重点确定为对外竞争力强的造船、电子、机械、钢铁等产业。冷战体制的解体和国际市场的“三低”(油价、利率、美元)也为韩国出口的扩大提供了机会。在这种环境下,现代集团一方面致力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向国外的模仿学习,逐渐形成了自主开发的能力。这是由于技术上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使现代集团的增长方式发生了转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80年代末,现代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引起了美国和日本汽车生产商的恐慌。现代集团还开始瞄准电子行业,年投资高达7亿美元。[3]随着80年代初金融改革的开始,现代集团逐渐向金融领域扩展,先后成立了现代火灾海上保险、现代综合金融和现代证券等企业。与此同时,现代集团的海外扩张也非常迅速,到1988年在海外已拥有100多个分公司和24个法人机构。伴随着规模的增长,现代集团对政治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出现了被西方学者视为不正常的现代总裁郑周永参加总统竞选的事情。当然现代集团也面临着其他韩国大企业同样面临的共性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内外债规模进一步提高,现代集团的负债率已经达到400%以上。
5 9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现代集团的结构调整
1993年金泳三政府执政以后,积极推行新经济政策。加速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过渡,全面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实施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长期以来积淀的矛盾,继东南亚之后,韩国也陷入了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的负增长。政府转而实行以企业为中心的结构调整。一方面对规模过大的企业进行分割,使其向小型化发展,减少垄断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限制企业从事过多领域的经营活动,力求避免无序竞争。现代作为多角化经营的集团,将逐渐将一些企业进行分离。
在这一背景下,现代集团收缩了经营领域,最典型的例子是取消了高达60亿美元的印尼钢厂的投资计划。同时对下属企业进行分割,到2000年,现代汽车将完全独立,其它重化工业门类也将逐渐独立。对于一些有前途的产业,现代集团则利用结构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1998年,现代集团兼并起亚集团,进一步巩固了在汽车工业中的地位。最近又通过兼并LG的半导体使其在半导体行业中的占有率由8%提高到22%。不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样做的效果如何,一时还很难判断。
6 对现代集团和韩国产业政策发展的评价
通过透视现代的发展历程,纵观韩国产业政策的变迁,可以发现韩国的大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应看到这种政策带来的问题十分严重。首先,韩国的大企业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政策下建立发展的,和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不同,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扶植而非自由竞争成长起来,在缺乏市场竞争压力和政府过度保护下,[4]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组织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也没有随着规模扩张而得到相应的提高,一旦失去政府这棵大树,这些企业就可能陷入困境;其次,韩国大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十分惊人,其原因在于政府干预下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优惠利率与市场利率甚至相差近10个百分点,支持已经超过了合理的限度,企业往往依靠从银行获得的大量低息贷款高负债经营,大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以牺牲银行的利益为代价的,而且一旦企业经营恶化,银行必然承受呆坏帐剧增的巨大负担;第三,外向型战略下的韩国大企业,无论产品销售还是技术引进都对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国际市场出现风吹草动,韩国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四,韩国大企业普遍实行多角化战略,进行过分的规模扩张,形成了大量的重复性投资和局部领域的恶性竞争,[5]浪费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源,同时也对以会长为中心的家族式垂直一体化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出现管理失控的问题;第五,少数大企业对经济的高度垄断,还表现为企业间的相互关联被割断,更多地依赖集团内部系列企业间的相互配合。这种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互不关联的二元结构既使大企业成为“大而全”的低效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企业规模并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才是根本目的。韩国产业政策下大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应当被我们借鉴。
收稿日期:200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