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来源于结构效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_新型工业化论文

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来源于结构效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_新型工业化论文

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源于结构效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落实科学发展观论文,效率论文,结构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4)04-0018-03

结构效率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改革带来的制度创新,当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后,制度效率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常数,因而制度效率具有一定的时效性。90年代,中国经济转向以要素供给增长为特征的新的增长模式。以要素供给为动力的经济增长虽然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不稳定、也不可预期。而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这需要一种可预期、低成本、低风险、稳定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而建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基础之上的结构性增长,正是这样一种增长方式。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力,生产要素供给可以增加产量;制度效率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环境;结构效率则不断地把生产要素配置在技术创新形成的高效率产业上。在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制度效率和生产要素供给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新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结构效率。分析世界各个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进程,当人均GDP由8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时,其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高速增长通道”。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正处在这一通道的“爬坡”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要素配置由低效率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效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结构调整呈现出优化升级的特点,结构效率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调整和升级能力,是衡量其经济活力与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我国产业结构具有极大的调整空间,按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为16%、第二产业为50%、第三产业为34%。[1]同样口径计算,全世界第一产业占5%,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占63%。在全球已经由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大趋势下,将资源配置在投资少、附加值和就业率比较高的服务业,可以获取长期、低成本的结构效率和持续的结构性增长。我国第一产业二三十年内其比重可能降至5~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国际上一般占到一半左右就到了顶点,我国目前占到一半以上,预测不会再上升,今后会逐步下降10~20个百分点,也就是在GDP中的比重为30~40%左右。目前,我国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其从业人员在整个就业人员中占28%,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为34%,发达国家这两个数字分别为60~75%和70~80%,因此我国第三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应达到50~60%左右。这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结构效率空间,也就是说结构性增长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源泉。我国发展目前面临三大机遇,一是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二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三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我们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挥结构效率的动力作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第三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充分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经济结构效率的提高也可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和优化中略见一斑。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经济结构应该向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调整和优化,或是向一些资本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中劳动力使用比较多的产业领域转移。按世界平均水平的农业生产率推算,我国种植业最多需要5000万农民,所有的农业生产有1.5亿人就够了,而目前依然留在土地上的农民达4亿多。这也从人力资源角度说明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余地很大,结构性增长动力空间巨大。目前全国有近1亿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打工就业,有1.33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中从事二、三产业。今后20年,我国至少还要推动2亿至3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乡镇非农产业。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人口优势,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农村经济服务业和休闲产业等劳动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以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结构效率是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动力源泉

结构性增长的关键是将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转向主要依靠要素效率为动力的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信息技术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成为引发重大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技术,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先导产业,200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已超过30%。信息技术是使资源达到优化配制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广泛应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广义信息产业在GDP中占的比重已在50%以上。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不亚于以往的任何技术,世界各国又面临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利用信息技术要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等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目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其产业中信息化的程度。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动力主要源于结构效率的提高,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从投资型增长转变为技术型增长,是由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向要素效率的增长的过程,仅仅依靠投入量的增加,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只有靠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才不受资源的限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可以全面改造、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可以使工业化跨越某些经济或技术发展阶段,以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新型工业化,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是在信息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的“升级式”的调整,是战略跨越式的调整。抓住了信息化这个核心,也就抓住了结构调整这根主线,就可以利用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经济的发展动力转变到结构效率的提高的轨道上来,实现跨跃式发展。因此,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将新的增长动力转变到结构效率上来,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发挥结构效率动力作用应解决的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结构性效率的动力作用,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抓住结构调整这根主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充分发挥结构优化和升级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用好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具体地说,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大力实施信息化。信息技术拥有改革原有经济结构的力量,并已经渗透融合到各个产业,正在改变着这些产业的存在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引起劳动力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的变化,使传统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和最具生机的产业群,它的高渗透性、高增值性、高关联性,使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先进带动作用空前增强,可以有效地改造和转化传统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结构性效率。过去40年里传统产业的成长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知识和信息的带动。工业发达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60~80%是靠信息技术取得的。目前,我国企业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不到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8~10%的水平相距甚远。目前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的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元以上。预计到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需求将达到30000亿元。因此,新型工业化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化应用市场,应用市场也为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开拓了发展空间,并将为发挥结构效率的动力作用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要发挥结构效率的动力作用,不仅要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还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信息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以资本投入为主要增长源泉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信息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科技为主要投入增长源的,而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根本保证。人力资源是经济要素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根本因素,人力资源的水平代表着生产力的水平和经济的发展潜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要求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相应地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要从以物质资本为中心的“物质资本统治人力资本”规则转向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统治物质资本”规则。要将调整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优化和就业结构统一起来,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重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特别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总量以增加高素质从业人员的比重,不仅可以优化就业结构,而且有助于优化三大产业结构,发挥结构性效率的动力作用。按新型工业化之路的要求,合理配置人才,并按照人才的专业取向与价值取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评价系统,为人力资源优化与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要提高整个国家的要素结构,也就是每个劳动者所拥有的资本的量,必须创造更多的剩余,实现最高的积累,这关键在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亚洲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指出,中国应该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在中国目前资本仍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最符合中国比较优势从而最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应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然,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本身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较高信息化程度。我国已加入WTO,应更多地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即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以充分发挥结构性效率的动力作用。从近期看,我国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长期看,随着技术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国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新兴产业将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具备新的比较优势。

四是发挥好后发优势。传统工业化的路子,投入高、污染严重,而且,目前全球工业品普遍过剩,市场相对饱和,利润水平相当低,已经难以获得工业化的结构效率。信息技术对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是难得的机遇,因为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可以全面改造、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使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可以跨越某些经济或技术发展阶段,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新型工业化,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和各项资源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弥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足,这为形成后发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加速实现现代化带来了历史性契机。当然,要发挥好后发优势,还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国内外提供的机会,选择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将先进的科技成果用于发展,在较高技术层次上加快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加工增值,加速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总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按比较优势原则,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关键是发挥结构效率的带动作用,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标签:;  ;  ;  ;  ;  ;  ;  ;  ;  

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来源于结构效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_新型工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