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危机与虚拟图书馆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图书馆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初从西方国家开始刮起并且愈刮愈烈的期刊涨价风,到90年代初终于酿成了一场全球性的期刊危机。危机主要发生在学术型图书馆,突出表现为学术性期刊订购量的大幅度削减。以北美最大的由108 个研究图书馆组成的ARL为例,1990年度削减了价值约300万美元的期刊订购量,1991年度削减量增至600 万美元, 1992 年度削减量进一步增至1200万美元,1993年度的统计数字还不清楚,仅British Columbia 大学一家的削减量就有100万美元之巨。那么, 这场危机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冲击有多大,摆脱危机的出路又在哪里,是我国高校期刊工作者和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1 危机与转机
为了能对“期刊危机”的严重程度有一点感性的认识,笔者想以美国著名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情况为例来作说明。
上图是美国89所著名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购买力随年代的变化态势。图中购买力的变化是相对1980年而言的。白色竖条反映的是图书馆的实际购买力。前10多年的数据是真实数据,其中已经考虑到了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10年增长一倍这一因素;后面各年的数据则是根据前面的数据而作出的预测。黑色竖条反映的是图书馆的相对购买力。即考虑了文献信息量每四年翻一番这一“信息爆炸”的因素后,图书馆每年购进的文献量占生产的相关文献量的百分比。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1980年以来图书馆的经费增长速度、书刊价格的上涨速度以及文献信息量的“爆炸”速度今后保持不变的话,那么到2001年时,图书馆每年所能购进的文献量与当年生产出的相关文献量之比,仅及1980年的2%。 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需要指出的是,期刊价格的持续飞涨是造成实际购买力下降的主导因素。
我校的情况与我国高校的总体情况类似,文献资源建设的矛盾也是集中在外文期刊上。据统计,我校教师学术论文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引文中,外文期刊占了文献源的50%左右。这一数字充分反映了外文期刊在我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多年来我馆在经费分配上总是对外文期刊有所偏重,尽管如此,仍难以抑制期刊订购量连年滑坡的局面。例如,我馆1994年在外文原版刊上投入的经费为1986年时的200%以上,所订原版刊的种数却不到1986年时的50 %。这个数量仅相当于美国著名大学图书馆期刊订购量的1%—2%,相当于我校基本需求量的10%—20%。
那么,摆脱危机的出路又在哪里呢?在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机制下,在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期刊文献利用方式和保障体制中,看来是找不到出路的,出路只能向别的方向去寻找。
根据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的经验,笔者认为,出路在于加快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共享型电子图书馆,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虚拟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实际上是一个图书馆网络,“馆舍”就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在这个大环境中,每个高校图书馆将成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高校读者对期刊文献的需求将由整个网络上的文献资源系统来保障。也就是说,在网络化环境下,期刊文献的保障体制将从分散的、自给自足型的体制转变为统一的、资源共享型的体制。与此同时,节点图书馆的运作机制也将从以收藏为基础的模式,转变为以检索为基础的模式。图书馆追求的也不再是大而全、小而全的“随手可得”,而是快捷、高效的“及时提供”。由此可见,建设电子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涉及图书馆多方面的改革,它是图书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不只是为了解决期刊危机而采取的一项具体措施。事实上,也唯有通过对传统图书馆的全面改革,走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道路,才有可能解决象“期刊危机”这样带全局性的问题。
2 虚拟图书馆的运作条件
虚拟图书馆的运作,需要有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2.1 合理的资源布局
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是网络成员间资源的互补性。这样,你有的、强的、多的那部分资源就可以成为我的“虚拟馆藏”资源,供我的读者使用;反过来也一样。这种互补性资源格局的形成可以有三种情况:一是随机形成的,即每个成员馆都按照各自的需要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由随机性形成了一定的互补性;二是成员馆之间由于所在学校学科分工的不同形成了馆藏特色的不同,结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资源在学科上的互补性;三是由政府部门或学术团体进行统筹规划,建设起一两个综合性的和若干个专业性的文献信息中心,并以此为骨干,形成一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资源互补的合理布局。显然,前两种情况是源于传统的图书馆建网模式,即由点到面的建网模式,网络的基础是各个自我发展的个体,由此形成的资源布局带有相当大的不合理性和不稳定性。后一种情况才是现代图书馆的建网模式,即由面到点的建网模式,网络的基础是处于宏观控制下的由中心节点连接成的骨架,这样的资源布局才能成为虚拟图书馆稳定运作的保障。
2.2 快捷的信息检索
资源共享要想从图书馆之间零散的协作活动上升为虚拟图书馆的日常活动,很大程度上将仰仗于信息的畅通。要做到对网络资源信息的快捷检索,首先,要尽快把由校园网、地区网、主干网三级组成的“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好。进行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应把图书馆网络放到优先的地位来考虑。其次,要有帮助用户查找网上资源的各种工具,象INTERNET网上的Gopher, World Wide Web,WAIS,Archie,WHOIS 等等,都可以加以利用。第三,要有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的图书馆员,他们具有帮助读者解决信息检索中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三方面的准备,快捷的信息检索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3 高效的文献传递
文献传递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一环。当文献的拥有方在接到请求方的申请后,把所申请的文献或它的复制件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请求方。这种服务与传统的馆际互借服务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先进的服务手段,使服务工作做得更加有效、更加规范。但是,我们决不能小看了这一环,虚拟图书馆运作的成败往往就在这一环上。这里有几个影响因素:一是服务收费的高低以及由读者所负担的比例;二是读者从提出申请到获得文献的周期;三是读者申请的满足率;四是读者所得到文献(通常是复制件,包括传真复制件)的质量。只要其中有一条得不到广大读者的认可,那么“虚拟馆藏”的利用率就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虚拟图书馆的作用大大降低。
3 虚拟图书馆的合作共建
虚拟图书馆听起来总有一点虚无飘渺的味道,其实它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实体,一个以分布式的计算机网和资源网为基础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协作网络,其中包括按地区组织的横向协作子网和按专业或系统组织的纵向协作子网。在虚拟图书馆的建设问题上,宏观的规划和布局、宏观的协调和管理当然是最重要的,否则每个地区或每个系统都各搞各的,各行其事,其结果只能把一个个分散孤立的图书馆建成为一个个分散孤立的图书馆群,这是不符合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宗旨和建设目标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一个全国性协作网络的建设,也总是要从一个个子网的建设来具体实施的,而且虚拟图书馆的运作大部分也是在子网上的运作效率最高。所以,只有当每个图书馆和信息机构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网络的共建时,才能最广泛地实现资源的共享。现在,从全国范围看,CERNET的骨干网正在加紧建设并已与全球性的INTERNET网接轨,地区网和校园网的建设也正在逐步展开,文献资源网的布局已列入国家教委有关部门的规划之中,这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良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用集体的力量来加速虚拟图书馆的建设,通过信息网、资源网、服务网三位一体的共建和共享来克服诸如“期刊危机”这一类的困难。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并不仅是象信息设施建设和文献资源建设这一类的物质建设,它将涉及图书馆多方面深层次的改革。所以,只有以改革来带动建设才能把事情真正办好。
(收稿日期:199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