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示意图教学方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示意图论文,方略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的初中地理结业考试试题中,地理信息主要通过各类示意图呈现,而新课标版的地理教材则更加重视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形式多样,信息丰富,形象生动,是地理教学中示意图的重要特征。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各种示意图统计约有40幅之多(见表1)。
地理示意图是根据地理事物的特征、共性、规律,用简练的手法来描述的示意性的图,具有重点突出、高度概括、清晰易懂、立体感强、色彩鲜明等特点,能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事物的特征,使学生明白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形象的概念、流程、模式,等等。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示意图的类型主要有概念图、剖面图和关联图等。教师利用好这些示意图尤为关键。
一、初中地理示意图教学现状
笔者对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合计94人)进行了以下两个问题的调查:①同学们到某个公园或景点游玩时,会先看景区示意图吗?两个班只有8位学生会先看图;②假如有陌生人向你问路,若路况比较复杂,你想过给他画幅图说明吗?结果只有3位学生表示会画幅图,37位学生表示可能,但没试过。可见,由于学生对地理示意图较低的认知水平,导致情感需求水平也很低。
笔者随机抽查我校初一、初二共六个班的学生,通过对学生访谈、问卷调查,以及与教师谈话等方式,分析归纳出示意图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方面:①基本不知道地理图像的分类,有的示意图太过复杂,看不明白,思维积极性不高,学习难度较大。②画图时,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完成不了画图活动。久而久之导致读图意识薄弱,读图能力低,学生不愿或不会画简单示意图。③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对依靠教师学好地理存在期待。
教师方面:①地理教师对地理示意图的概念、分类不清楚。绘制示意图素养良莠不齐,对示意图的教学功能认识不全面。②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完全转变过来,只是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示意图,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建构者。另外,很多教师运用示意图的方法单一,教法研究不够,教学策略低效。
二、初中地理示意图教学方略
与其他地理图表一样,各种不同类型的示意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有所差别,如何正确灵活地使用示意图,进而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这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地理教学理念的体现。
1.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
(1)引入学习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在呈现学习内容之前,可让学生观看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示意图,以便学生从思想上做好准备。如笔者讲授“地形图的判读”时,先给出图1(见下页),并提问: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它们的相对高度是多少?这样就使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情境中,为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打下基础。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意选图的典型性,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范围,能突出反映学习内容,从而达到精确用图的目的。
(2)图文结合,加强感性认识。在讲授某些概念时,若图片没有包含过多的地理要素,结合文字则更易释疑。如学习“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时,单独阅读图2(见下页),很难明白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但如果把图2与教材中的文字结合起来,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更好地区分什么是崩塌、滑坡、泥石流。这样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为问题的提出创设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教材往往呈现示意图,以此作为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提示,进而进行知识的延伸。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观察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再结合文字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形象而又具体。如学习“新疆”时,先出示图3。
读图时,笔者会先说明这是新疆的坎儿井工程,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修建坎儿井?”笔者不进行解答,而是将问题抛还给学生,让他们分析得出答案:避免水蒸发,说明新疆地区水资源少。为什么降水较少?学生作答完毕后,笔者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其读新疆的地形、气候图,进一步了解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最后根据探究结果小结知识。
2.与其他图像教具结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1)图图结合,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等高线形态示意图的判读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瓶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指导学生读等高线地形图来掌握识别各种地形的方法,对初一学生来说相当困难。因此,建议将等高线示意图与等高线模型图、地形素描图结合对比,这样就能形象具体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山脊、山谷,如表2所示。同样,以此法可分析归纳山顶、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特征。
笔者指导学生判读等值线分布图的一般步骤是:读图名→看图例→观察等值线的数值和单位。判读时要“五读俱全”,即读等值线的数值、读延伸方向、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闭合等五个方面,分析归纳,以提高地理思维的严谨性和全面性。教学中,建议尽量把等高线图、形态示意图与模型图展示等相结合,加强直观性,有利于学生构建空间立体思维,更好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形成后续学习能力。
(2)图图转换,化解教学难点。讲授“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把图4转化成用平面示意图图5来表达,则学生更易于理解,难点迎刃而解。再如,学习完世界地理《大洲和大洋》之后,可把七大洲的轮廓图转化成几何图(见下页图6),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记住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绘画与动手能力。
(3)多媒体演示示意图,提升学生理解层次。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突破视觉的限制,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多感官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并且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如笔者讲“黄河下游地上河”时,先出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显示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地沉积,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地球自转、公转等其他知识点,也都可以通过演示促进和加深学生的理解。
3.解释说明地理原理、规律或现象
有些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通常此类示意图在初中地理示意图所占比重较大,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等。
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为:①识别图中地理事物所涉及的地理因素;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如学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中的南水北调引水工程时,我们可选图7。观察图7,并按以下步骤分析:①分几条路线?②从什么流域调往什么流域?③流经哪些地形区?④解决哪几个城市的缺水问题?⑤调水的目的是什么?层层递进,提升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以图释文,为文字描述提供辅助、说明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斯坦丁的记忆实验说明,图片比文字更容易记忆,情节生动的图片尤其如此。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图优效应”,即在记忆时,图片的优势更大。所以,将课本文字转化成地理示意图,以直观的图表来描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大有益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不仅能增加趣味性,也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更能提高地理示意图教学的有效性。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关于“气候变暖”的文字材料,可将其画成示意图,如图8所示。
从图8中可看出,“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大量砍伐森林”是两个并列原因,共同引起了大气中的增多;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进而使海平面上升,最终引起沿海低地受淹的不良后果。这类示意图把繁复的文字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且印象深刻。
三、教学方略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1.学生应在生活中多提炼、分析、归纳、绘制示意图
(1)多问多思、善于归纳。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部分地理示意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应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示意图,让学生把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如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的布局情况,画出学校平面示意图;去景区(动物园、博物馆)游玩时,先看景区示意图,方便游玩;从花都区去广州天河购书中心,在地铁站乘车时查看广州市地铁路线示意图,从几号线转几号线可以最短距离最快到达目的地等。
在生活中分析归纳示意图,学生要注意观察、收集、整理当地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地理信息,做个“有心人”。经常运用此策略,学生就会真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进而增强学好地理示意图的信心,并且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地理学习的领域,这也符合地理新课程理念。
(2)勤于画图,培养技能。填图、绘图训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课堂训练,如学习完新疆的地形后,我们可绘制“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地形示意图;②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地理调查,收集地理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学校平面图、家乡交通图等。
2.教师应利用示意图,评价学生,以学促教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善于把地理与生活联系到一起,这样,学生才能牢固掌握知识;应多教理解记忆方法,地理示意图专题课要突出重点,要有一定的方法;应经常让学生画图,并适当做一些地理示意图的读图分析习题,评价学生,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以学促教。
如笔者在讲授完“巴西”等区域地理后,立即在黑板上画出重要纬线,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绘制简图,再让学生填图,填充各种地理事物、地理要素,尽量表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其他学生在下面绘制,最后,教师把学生绘制的示意图收上来,选取典型用投影展示出来,并指出不当之处,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本文为“2012年全国中学地理新课程教研成果评比”活动特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