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雅赋的目的与实现阴虚之道--以赤壁赋为例谈“六步两步”的教学_赤壁赋论文

明雅赋的目的与实现阴虚之道--以赤壁赋为例谈“六步两步”的教学_赤壁赋论文

明雅赋之旨,悟盈虚之道——以《赤壁赋》为例谈“六步两阶”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为例论文,赤壁赋论文,明雅赋论文,悟盈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子瞻坎坷一生,谪贬黄州赋赤壁,抒写遗世独立壮兴:

东坡才华横溢,泛舟月夜凌万顷,道论盈虚消长哲理。

这是笔者运用古诗文“六步两阶”学习程序施教《赤壁赋》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一种“诱饵”。

“六步两阶”古诗文教学程序中的“六步”是:诵篇(解决古诗词、文言文诵读中的节奏、旋律、气韵等问题);解题(解决文本出处、作者风格、代表作品、文学地位等问题);释言(解决文本中虚实词义、句式问题);析文(解决文本重点句段、层次含意、手法、作用等问题);明旨(解决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等问题);悟道(从文中感悟深意,得到启迪,谈论收获并将其诉诸文字)。“两阶”指其前三步为感性阅读阶段,后三步为理性阅读阶段。

下面试以笔者教学《赤壁赋》为例谈谈“六步两阶”教学程序。

诵篇。重在一个“诵”字,要诵出文本的节奏之美、旋律之美和气韵之美。惟其如此,古诗文教学才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才能够让学生感知、领悟到古诗文深藏的意蕴。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视诵读,一篇古诗文,除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诵读几遍外,在课堂上也舍得花时间指导、引领诵读文本,有时齐读,有时让学生单独诵读,有时教师范读。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文本,捕捉苏子月夜泛舟赤壁之雅兴,感悟“盈虚者如彼”的情怀。

文本的第一章节,尤其要读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雅景妙境,诵读出“举酒属客,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雅兴真情,读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阔浩瀚,读出“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悠然自得,读出“浩浩乎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率真豁达。进而品味此章节所赋之情景交融、潇洒气韵,感悟苏子虽仕途坎坷、屡遭打击依然豪情万丈的宝贵性情。

文本的第二章节,首先要读出“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一句中的“乐甚”与“扣舷”两词,将赋中行文至此所表达的快乐之极与直率天真性情传以声音,特别是那个“扣舷”之“扣”,要读得响亮干脆,读得愉悦悠然。而“歌曰”二字,要读得欢乐之极,兴奋怡然,把赋者那泛舟江上豪情满怀的性情传达于文字表述于声音;“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四句,则可诵读得先是悠然欢悦,而后深沉怅然;之后各句要读出“倚歌而和之”中的“倚”“和”,读出“呜呜然”的凄然,读出“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舞”“泣”两个特殊动词的韵律与魅力,表达出乐而歌、歌而怅的情怀。

解题。解题贵在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利用古今精要评述或相关资料,读出文化底蕴来,帮助学子撞开入山之门。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赋”字,深入探究教材注释的内涵,发现一些疏漏或欠缺的地方,拓展一下视野,扩充一些知识,增添一点文化常识。

此乃“六步两阶”之解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赋”的述记(也可由教者展示):赋者,文体也,其铺陈抒写,以达胸臆。源于“文义”也。“言情之赋本于风,陈义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艺概·赋概》)“诗为赋心,赋为诗体。”“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艺概·赋概》)其又曰:“古者辞与赋通称。”“赋莫深于《离骚》,辞莫丽于相如。则辞亦为赋,赋亦为辞。”“骚为赋之祖。太史公《报任安书》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艺概·赋概》)又曰:“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融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艺概·赋概》引宋人李仲蒙言)……由上述摘抄的有关“赋”的阐述论说,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赋是《诗经》“六义”之一,是一种写诗为文的手法;“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屈原的《离骚》为定型,古时辞赋并称;“赋”还可以是一个动词,铺叙亦即写吟之义,如“即席赋诗”“赋诗一首”。如此一番讨论,学生对于“赋”的印象,应该不浅了。

“释”言、“析”文。重点放在词句的释义析解和手法作用的透视等方面。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注释和《方案》上的“文本对译”的有关字词注释,完成“六步两阶”中最为关键的“释”言,“析”文两步,咀嚼疑难词句,梳理文气才思,让《赤壁赋》这类经典作品从文字到精神都烙在学子心中。

此文开头的“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及文中的“渔樵于江渚之上”等句中的“于”,是学生应该弄清的一个介词,可翻译为“在、到、从”,它往往位于动词之后,与某名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对前面的动词“游”“出”“徘徊”“渔樵”(打鱼砍柴)等方位,地点或方式等进行补充描述,通常被称为“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而“于是饮酒乐甚”中的“于”,有不同于上几句中的作用,虽仍可翻译成“在”,在用法上主要是引入时间、事物的对象,翻译为“在……此(这时)”“对……此(这)”等,当然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的意义和作用大不相同了。再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虽仍居于动词“困”之后,“于”的后面也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但它已不是介宾短语(状语)后置的标志,而是被动句的标志,这里“困于”中的“于”,其作用是将“困”(围困)被动化,它相当于“被”,翻译时也就直译为“被”。诸如此类的文言虚词,在本文中还有“之”“焉”“乎”“为”“安”“所”“而”“然”“其”“也”“相”“既”等,教学中亦可相机释之。

在“释”言“析”文的过程中,教者还应引导学生掌握:“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两句中的“属”乃是“嘱”的通假字。“纵一苇之所如”“不知其所止”中的“所如”“所止”是“所”与其后的动词“如”“止”合用,构成名词性短语,翻译时可译为“欲往的地方”“停止的地方”。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是“凭”的通假,“虚”指太空,“御”是“驾”。“舞幽壑”“泣孤舟”中的“舞”“泣”乃使动用法,翻译时应译为“使……舞”“使……泣”。

而“析文”者,乃“六步两阶”学习程序之枢纽,唯有“析文”、诵读、释言才能因诵因析而深入文理、文脉和文旨,之后的明旨、悟道两步,也才能够因“析文”而到达,而深入,而深化,而升华。

一要引导学生“析”文本第一章节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所包含的意蕴:农历七月十六日夜晚,长江赤壁的江面上,清风徐徐吹拂,江面平静,水波不涌,游人苏子与客心情舒畅,神态安然。游者观景赏玩,主客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也才有下文中的主客问答探讨宇宙人间的变化以及生存的价值与乐趣,也才有“浩浩乎”“飘飘乎”以及“羽化登仙”之类的壮阔与空灵。也只有在那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境界里,苏子与客才可能“浩浩乎”“飘飘乎”,才能够有“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的雅兴,才能够有“纵一苇”“凌万顷”的壮举,才能够有“冯虚御风”“遗世独立”的驰骋于天地,也才能够有下文中的“举匏樽”“寄蜉蝣”“渺沧海”的畅想,才能有“卒莫消长”“不能以一瞬”“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造物者之无尽藏”“吾与子之所共适”等一连串深入宇宙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讨论,在这一串具有哲学理性和高度的思考讨论里,作为文学家的苏轼,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家。由上述讨论可见,析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蕴和作用之于理解全赋的深意是何等重要,其意境之于下文的景、情、理的赋述是多么的重要。

二要引导学生析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壮美境界。这句中的“月出”,其实更是苏子兴趣、情思、理性之绽放,更是他屡遭打击甚至因写诗讽政而遭受牢狱之灾之后依旧禀性如初、诗情如初的见证,唯有“月出”,苏子才能与客畅游赤壁(若月黑天则江面不清,则心情惶然哉,怎能畅游);唯有“月出”,苏子才能与客畅谈宇宙人生,其情其理才能感动读者,才能语惊后世。因此,这里的“月出”之月,应不只是天空中的明月,更是苏子人生路途坎坷但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之月,照耀他走过漫漫黑夜的“明月”。坦荡、真诚、坚韧、不弃……如此理解,此句中“明月”,才与后文中“抱明月而长终”中的“明月”彼此照应,前呼后应,光耀不绝。这也使学生领略到“徘徊”一词的壮美、优美或动态之美、无穷无尽之美。

三要引导学生析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句的壮阔奔放之美。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徘徊”,也才能有此时的“纵”与“凌”;“纵一苇”描绘出其时苏子与客游江之顺畅,泛舟之自如;一个“纵”字,抒写出游者在明月清风的美境中泛舟的轻松愉悦,一个“凌”字,正是作者万端豪情的腾空飞跃,正是苏子揽天地宇宙于一怀的精彩呈现与永恒定格,没有这个“凌”,文赋将失色三分。

明旨。明旨关键是在赏读文本精要语句过程中透视为文者的著述心机。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引导学生扣住文赋中的几个关键语句,咀嚼赏析其深刻内涵,明白苏子月夜泛舟畅游赤壁有感而成此雄雅之赋的意旨。

引导学子联系前后文,深入赏析“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一诘问语句的意旨。先让学生画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之前句中的那些动词,如“破”“下”“顺”“东”(向东进军)“蔽”“酾”“临”“横”“赋”等,明白这一连串动词先描绘了英雄、诗者兼于一身的曹孟德当年的非凡气度、战绩和地位,可谓彪炳史册,光照千秋之“雄”;而苏子文赋借客之口,以“而今安在哉”揭示了历史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大江总是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哲学;即使如曹氏这样的盖世英雄,虽文武双全,得势握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者,亦有“困于周郎”之时,且必然会留给后世“而今安在”的追思与讽刺。这个“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的客之追问言语,何尝不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昭示,何尝不是东坡对当朝得势称雄之文武者的讽诘,你今朝今日可以左右朝纲,打压如我苏子之类的贤能,然历史前进的车轮必将你今日的“功勋”碾碎,滚滚长江之水将洗去你的所有业绩……这是文赋中的客者之于历史英雄人物的讽诘,也是自然历史人生的自然法则。

引导学生析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两句的哲理及赋文意旨,开拓学生的视野、胸怀,警醒学生珍视宝贵的学习时光。此句中的“寄”“渺”两个动态的词语,是客者借以抒发胸怀的动作,而“蜉蝣”“一粟”,当是其对人生命运之微渺的喻比,那“天地”“沧海”,应该是其透视生命短促之极,欲与宇宙永恒长存的载体,这几者的逻辑结合,借助于“于”“之”而铸成文赋的雄雅之气,表达出意味深长而又一波三折的蕴涵,读之令人胸襟开阔,脑际清爽,产生一种一眼就洞穿生命隧道而深入其中,清澈见底的感觉,于是一切的苦闷和焦躁都荡然无存,不再因眼前的得失怅然心神焦虑,于是把人世间的一切都看开了。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句,则要引导学生析解客之“哀”乃“生之须臾”,“哀”于此当作为“遗憾”解,整句即遗憾生命短促,人生转瞬即逝,此生中不管你是强者还是弱者,不管你是英雄还是草莽,不管你为官还是为民,但生命总是要完结的,而且一切是非功过在须臾间已化为乌有;“羡”者乃“长江之无穷”,“羡”是仰慕,那长江之水虽无情无意,无官无禄,但却总是滚滚滔滔,无穷无尽,永无息止,而人生宇宙的长河,才是历史的永恒,生命的寄托,唯有在此明月清风之夜,饱览天地的无穷,把握着眼前这最美的景象,将其烙印在骨髓心脉之中,是夜是人于月夜泛舟赤壁江面,凭吊历史才有最好的收获。

悟道。品味涵泳文本中的抒情议论之精要语句,领悟为文者的深奥之道。

“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一章节,品出此节所包孕的深邃哲理和人生睿智,理解作为文学家、诗人的苏东坡同样富有哲学家的深度和高度,从而真正理解《赤壁赋》之赋出的人生内蕴,所谓“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是苏子继客之妙答而后将文赋之哲理之睿道归结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水与月,并以其“变者”“不变者”的“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中所蕴涵的哲学思辨,劝诫客与自己以及世人“又何羡乎”(月与水),进而述说必须遵从“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人生信条;又以“惟江上之清风”,“山中之明月”的“无禁”与“不竭”,来劝诫世人不必去争名夺利,不必去“旌旗蔽空”“横槊赋诗”,而将“造物者之无尽藏”尽情享受,然后将怡然快哉的精神与天地万物融合共存。这应该就是此篇雄雅文赋的“道”之所在也。

笔者认为,文言文学习之“六步两阶”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通过诵读,释言析文,明旨而后悟道,就是从中感悟整篇文章或某一词句所蕴涵的人生道理、生存意蕴、处世之道等等。

譬如《赤壁赋》文末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用“不变者”“变者”巧妙而对举式地阐发了水与月这类自然万物变化无穷从不停止的自然规律,以及物与我之精神皆相互依托才有滋有味却永无消逝的深刻却又浅显的道理。难道不是吗?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什么时候消逝了呢?苏子其人固然已逝,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美文雄赋,以及他所言的“变”与“不变”,皆长存人间,流芳千古。所谓“物质不灭定律”,早在中国千年之前的文学家苏轼的文章中,已经展露出其科学的原理,何其高妙之思之文。

譬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一句,前者以“如斯”“未尝往”阐述“逝者”如水在不断流逝,却又源源不断并不曾消逝的客观事实,说明江水的无穷无尽;后者以“如彼”“卒莫消长”阐述“盈虚者”如月的阴晴圆缺不断交替变化,而世间的万物最终并没有增减的规律,将“逝”与“往”,“盈虚”与“消长”之间的自然的辩证关系演绎阐释得十分巧妙天然契合,给人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因而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及物我的交融豁然晓之怡然悟之。

如此结合雅文雄赋之精彩语句,释言析文明旨而后悟道,岂不美哉快哉!

标签:;  ;  ;  

明雅赋的目的与实现阴虚之道--以赤壁赋为例谈“六步两步”的教学_赤壁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