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如此,小学数学学习更要遵守这个规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你所讲知识感兴趣,那么你的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把这种兴趣保持下去,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兴趣
凡是成功之人,必定是对所做事情倾注前所未有的努力,而这种努力的保持必定是对这种事情的兴趣。所以说,我们作为教师想要让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就要首先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一、教师要对数学感兴趣
我们教师认为给学生讲故事、打比喻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这个认识没错,但是它建立在一个前提上:你已经预设了数学是无趣的,所以要用这些数学之外的手段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最后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并不是数学,而是与数学无关的东西。你这么做的后果已经显现出来了,在你讲故事的时候,学生抓住机会和你闲扯,来逃避真正的学习。所以呢,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最后的结果事与愿违。
老师想带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首先,你该问问自己,对数学有几分兴趣?有几分热情?如果老师自己都没多少兴趣,恐怕是做不到的。只有你自己对数学充满了热情,才有可能把自己的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
如果你是一位对数学真正有兴趣的老师,只是碍于经验不足,不知该如何把数学的有趣之处传达给学生,那么你还需要做一系列的功课。你应该去市面上搜集一些教学材料,相互对比,把其中趣味性比较好的那种用于你的教学。让好的教材成为你教学的助力。
如果你是对数学有兴趣的老师,可以问问自己,在解题的时候,最让你感到有趣的是哪些方面?教课时,把你的这些感受分享给学生。在我印象中,有时会让我感到惊叹的是一些题目的巧妙解法,居然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想问题,让我大开眼界。
二、循序渐进,培养兴趣
很多人对数学有误解,觉得就是无穷无尽地做题。不少孩子也很小就对数学难题没有兴趣,甚至充满恐惧,最后影响到各科成绩。如果对数学没有兴趣的话,勤能补拙也做不到。
实际上,人人都具有学好数学的潜力,数学基础对语言逻辑、物理、化学、计算机等都很有帮助,教师掌握了数学启蒙的方法,可以让孩子从小就爱上数学,甚至挖掘出孩子的天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学习过程中,对奥数的兴趣跟对游戏的兴趣不一样,大部分解决奥数题的过程其实是一种“正增强”,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成功了得到奖赏你就会一直做下去,如果你一直受到挫折就会不想要做下去。
所以在培养小孩的数学兴趣时,不要一下子就给他太难的东西,就他所认知的水平再多给一点,然后陪着他玩;也不要在孩子不知道答案的时候就急着告诉他,让他们再多想一下。这样,逐步就能让孩子有信心,有兴趣。
三、从实践中寻找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作为家长也要和教师一样从实际出发,多创设符合孩子特点的、与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使孩子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家长也可以把某些表面上枯燥乏味的内容,置于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环境中,使孩子以愉快欢乐的情绪进行学习。
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告诉他奥数入门是简单的,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奥数,解决一些难题,取得一些成绩,然后告诉孩子,能玩好奥数的都是聪明的,孩子信心油然而生。孩子小,喜欢听故事,数学史里有太多的故事,运用恰当,效果比你讲一百遍“奥数很重要”有效得多。也有许多的趣味数学和逻辑书籍,买些让孩子自己翻看,更简单。
四、增加信心,培养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以自信,从而培养其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说:“其实数学很好学的!以你的智商,加上我的方法,稍微一用心,你就可以稳拿90多分!”(没有办法,只能够用分数说话呀!)
“诶!你看,这一个单元你没有学过,对吧?你看看这个知识点,保证你一看就懂!”然后让他静静地看。而且,经过了前面的综合铺垫,他多半能够看得懂,就算他看不懂,你也可以稍作点拨,他就会懂的(这个,也算他的功劳,是你表扬他的好素材)。
“我就说你很棒嘛!自己一学就会!你再看看,这个例题,还有这个例题,还有这个这个例题,都是这个知识点的具体运用,对吧?不用说,你自己肯定看得懂!你连这个知识点都看懂了,难道还看不懂例题吗?”再让他静静地看。他肯定看得懂!他肯定信心大增!他肯定更加服你这个老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合理开展一些课内、课外竞赛活动,如“看谁算得快”等竞赛的形式,并使学生获得竞赛的成功感,获奖面应大一些。又如组织学生进行“智力登山”活动,在山脚、山腰、山顶等处设立若干“关卡”,派人把守过关的学生须正确解答各种数学题后方能通过。这些活动都能调控学生适当的激奋水平,保持兴趣。
论文作者:黄雄壮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数学论文; 兴趣论文; 孩子论文; 学生论文; 例题论文; 给学生论文; 奥数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