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区的重构_经济研究论文

论中国经济区的重构_经济研究论文

论中国经济区域的再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

1.1 区域的基本内涵

虽然区域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各个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界定,但是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 的概念,这已经为人们所共识。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均质区域到结点区域的研究是伴随着 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进程而不断深入的。在19世纪以前,地理科学以认识自然区域特性和 差异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展开了对区域的研究,认为区域是形态上内部性质相对一致而 外部差异最大的地表连续的地段或形态,开创了区域研究的均质区域方法。此后,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经济行为对所在空间的作用日益增强,自然因素的作用相对减弱,区域 因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而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以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 活动的组合理论——区位理论研究逐渐兴起,由此倡导了区域研究的极化区域方法(或称结 点区域方法)。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到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极化 区域方法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区域研究方法在区域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果说区位理论的 发展是基于市场机制作用下对人类经济活动和人类空间行为的研究,那么,基于国家主权的 各国政府划分的行政管理区域系统则成为区域研究中的另一种区域研究方法——计划区域方 法,它是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的。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 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 化原则划分。”[1]应该说,这个定义囊括了各个学科对区域概念的界定,包含了以上3种 区域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在我国,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是一个具有内聚力的地区,是指便 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加以整体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 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 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这个界定强调一定区域内 经济活动的积聚性和辐射性,以及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内在组织性和联系性等动态特征,是对 经济区域的一种界定[2]。

1.2 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

经济区域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空间实体,是由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所决定的空间地域[3] 。由劳动分工而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节约是经济区域形成的两个最根本的因素,也 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最根本的因素;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和人类经济行为的不 确定性,经济区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区域的重新分化和组合是一个永续的运动过程 。一般意义上讲,由点(城市)和面(乡村)所组成的区域可称为经典的经济区域,是一种以城 市为核心的极化区域。它以极化作用和辐射作用为主线,腹地范围辅之以行政管理之便,区 际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为其外在表现,区际分工与区际协调为其内在特征。在市场经济体制 下,市场中各行为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各种经济 活动成为塑造经济区域空间形态的主导力量。

虽然极化区域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区域方法,但因极化区域的空间范围随时间而变化, 为区域的管理和资料积累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出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上的需要,世界各 个国家一般都将其国土分成具有不同层次的、不同规模的行政区域管理系统。这种为一定的 管理目的而创造的计划区域——行政区系统成为各个国家管理区域的有效手段。行政区域作 为计划经济的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空间,更富有政治性。在一定时段,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是 大致协调的,但由于行政区的边界是比较稳定的,经济区的边界是运动变化的,所以,在时 间尺度上,行政区和经济区无法保持一致。这样就容易产生一定的弊端,倘若政府干预经济 的力度过大,那么,就造成政府干预的试错成本过高,对经济发展易产生不利影响。

2 经济区域的再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

2.1 经济区域的再形成和合理经济区

经济区域是一个永远运动着的区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其运动的内源动力, 区域外部环境变化是其运动的外源动力。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不具有经济行为,市场中各 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生的各种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经济区域随外部环境变化(如 国 际贸易、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等)而不断地分化与组合,我们称之为经济区域的再形成过 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口、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以更快的 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深化,从各个 方 面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使得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不断发展,如西方国家 大都市区的发展、大都市连绵带的出现等都是经济区域不断运动的结果。由于经济活动的无 国界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权呈现淡化趋势,代之以城市和区域为单元直接参与国 际分工,城市和区域的作用不断加强,进而影响主权国家内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的发展 及其格局,世界范围内经济区域的再形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经济区域是一个永远运动着的区域,其空间形态在不断地分化组合 着,但在某一时段,它又表现为一定的较稳定的空间范围,使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成为可 能。宋栋博士对这种经济区域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并称之为“合理经济区”,他指出“所谓 合理经济区,是指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下,尊重一定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点, 承认‘核心—边缘’地域二元结构基础上,按照比较优势、专业化协作分工和共同利益等经 济发展内在联系的要求,依托城市网络和交通要道,适应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突破行政区 域界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下而上’形成的具有合理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开放的经济区 域系统。”[4]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传统经济体制下,作为一 种制度安排,处于一定等级的行政区在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功能不仅仅包括政治功能,而 且因各级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直接参与经济过程表现出了直接的经济功能。经济区必须服从于 行政区,行政区代替了经济区,使一定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因强有力的行政命令和权力干 预 而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形成了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地区经济利益格局,行政区与经济区非 整体重合现象十分突出。“传统体制下我国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而是在行政 区与经济区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耦合体,即行政经济区。……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行政经济区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因此,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 更大地域范围内组织社会生产,从而形成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就成为一种与改革开放相适应 的必然趋势。”[5]可见,中国经济区域的再形成也已进入新的时期。

2.2 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是一个抽象的动态的概念,是一定经济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主体进行生产、交换 、分配与消费等过程的整合,是经济活动与特定空间的结合。而经济区域及其再形成是区域 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空间联系和分工发展的外在化表现。

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其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一般通过行政 区划系统实施各种决策和组织、管理全国的经济活动或某区域的经济活动,各级政府是经济 活动的行为主体,这种基于行政区区域运行的经济,我们称之为行政区经济。市场经济和混 合经济体制下,某一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个人和企业,政府是市场管理者,区域内各种经 济活动受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等一整套系统所支配,可以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区 域内外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一定区域内基于市场机制运行的经济、基于区域经 济 活动组织内在联系运行的经济,我们称之为区域经济,这也正是市场经济下区域经济学所研 究的对象。

从对行政区经济和区域经济概念的界定出发,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 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发育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而是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行政区经济系 统,主要按行政区组织国民经济的运行。资源的配置由中央政府按行政区进行“块块”分隔 ;同时,由于各级政府及其各部委的经济主体地位,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委也按“条条”进行 资源的配置。不仅不同行政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因“块块”被分割,而且一定行政区内各企业 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因“条条”被人为分割,各种制度安排人为地形成了“诸侯经济”、“地 区经济”,严重制约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个区域特定的制度安排形成的特定的市场环境、计划体制,势必影响着区域内资源、劳 动、资本、技术的合理配置和合理流动,从而从根本上制约着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国行 政区经济的发展全面展现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不断深入,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淡化行政区观念、加强区域合作、强化区 域经济的发展已是必然趋势。由于中国目前处于转型过渡期,制度变迁的力度之大,使其作 用将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制度变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从某 种意义上讲,制度安排与变迁是当前制约中国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3 中国经济区域再形成的过程分析

3.1 中国经济区域再形成的态势分析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世界范围内经济区域的再形成及其空间格局已经发生 了重大变化。其特征主要表现为:(1)经济区域中城市的作用不断加强,已出现全球城市(gl obal city)和动力城市(dynamic city或称创新中心城市),城市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 经济命脉,使若干世界性的节点城市成为在空间上超越国家的实体,全球城市体系的格局逐 渐形成。[6](2)都市区、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的发展充分反映了经济区域运动过程中区域 经济空间组织形态的变化。

由于地理区位、历史基础、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诸因素的差别,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东 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已成为支撑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核心地带,其空间转换能力明显 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东部沿海地带市场化进程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带,其合理经济区的基 本空间实体已具雏形,引导着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目前,中国区域经济总格 局呈现出东部地带合理经济区开始逐渐形成、中部地带行政区和经济区的融合已经启动、西 部地带基于行政区划基础的城市体系的区域空间形态仍处于稳定状态,依然形成梯度推移的 态势。所以,在世界经济区域空间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以城市为核心的合理经济区的 形成及其特征、组织与管理,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如何促进东部珠 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城市群等合理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已 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3.2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纵观产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国际产业转移表现出一定的轨 迹,即由过去的以垂直性分工为主转向现在的以水平性分工为主。历史上,18世纪中叶开始 的产业革命及其发展首先将世界分裂为农业国和工业国两类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 进入资本主义的殖民时期,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垂直性分工更加深化。20世纪60年代后, 国际产业分工的垂直性特点则表现为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到各个产业 部门内部的分工、发展到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国际分工格局表现为劳动密集性产业 国、资本密集性产业国、技术密集性产业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发 达国家开始进入信息社会,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活动,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配置和重组,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国际产业转移一方面 规模扩大,另一方面结构高度化,高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电讯业、信息业 、房地产业等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形成了以水平性分工为主的新的国际分工。 进而,这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将形成高度发展的全球分工体 系,世界各国都将纳入到这个分工体系中,世界区域格局也将不断变化。

21世纪世界已全面进入全球竞争的时代,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竞争一方面日趋激烈,另一 方面使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国际化和区域集团化、全球化,国际竞争态势已经发生变化:(1) 国家间的竞争已经由过去对抗性竞争转为合作性竞争,如从过去的以关税壁垒为主的贸易保 护到现在的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跨国界管制的放松;(2)国家竞争的观念也已发生了变化,从 比较优势转向规制竞争;(3)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发点已从比较优势原则转向增强自身国 际竞争力的需要。经济全球化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打破地域限制的发展阶段,它导致国家 主权某种程度地旁落,要求从管理、组织经济的角度出发,在全球区域体系中,重构区域、 国家和全球性的管理方式,以建立和维护全球性竞争的新秩序。由于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在国 际竞争中形成,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势必影响国际分工格局,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

3.3 中国经济区域再形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行政区和经济区的逐渐融合将促进合理经济区的形成 ,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建立在合理的区际分工体系基础之上。但是,中国目前行 政区经济依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行政区之间区域壁垒和恶性竞争依然存在,市场机制 作用下的区际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合理经济区的形成还有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如何培育合理 经济区、建立合理的区际分工体系,以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带来 的挑战并抓住机遇;如何调整国内和国际竞争战略,应对国际竞争态势的变化,积极参与国 际竞争,提升国家竞争力,已成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由此,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力度的加大,在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条件下 ,我国经济区域的再形成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抓住国际产业 水平性分工带来的机遇,努力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尤其是东部沿海地 区要培育全球城市和动力城市,积极加入国际产业水平分工体系,与国际分工体系接轨,从 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优化,以保证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形成。(2)应加大对内开 放力度,国内区际产业分工在东中西三地带间仍以垂直性分工为主,在国际分工体系框架下 形成合理的区际产业分工体系,挖掘区域间的经济互补性。在这里需进一步强调我国对内开 放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效是令世人瞩目的,而对内的 开放却被经常遗忘。由于行政区之间的地区壁垒依然存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区际 分工体系尚不健全,已成为提高我国各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一大障碍。(3)加快调整 和完善我国的国际竞争政策体系。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实质上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随 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已开始参与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竞争政策的协调,但是由于国 内的市场竞争体系尚未形成,区域之间的资源大战、产品大战等已严重损害了我国区域经济 的健康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区域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现阶段应以建立完善 的国内市场竞争体系为主要任务,以保护和促进竞争为根本目标,与我国其他经济政策相配 套,共同约束各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协调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区域 合作,形成合理的国内区域竞争态势,切实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经济竞争力。

标签:;  ;  ;  ;  

论中国经济区的重构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