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图教学中的应用_高中历史论文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图教学中的应用_高中历史论文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地图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媒体技术论文,地图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地图采用地图形式解释历史事件,对其发生的地点、地理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更鲜明的概念,相比于文字叙述,可更概括和更形象地阐明主题。对于读史者而言,举凡历史上的都邑位置、疆域沿革、政区演变、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成就、交通状况、河流与海岸线的变迁等等,都可以通过地图来呈现。”[1]历史地图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教学实践的效果看,历史地图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偏低。原因还是历史地图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只把历史地图当做可有可无的教学辅助工具,是文字内容的简单图说,认为没必要也不愿意花精力去分析历史地图。

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历史地图教学呢?针对历史地图具有知识包容性强、动态性强且隐性知识多等特点,传统挂图法的表现手法很难满足历史地图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且表现力强的优势,可以从视听等多种感官对历史地图进行多层次的展示,其效果自然非传统手段所能比拟。

一、多媒体历史地图的优势

与传统的挂图式或普通课件相比,多媒体历史地图无论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对历史地图背后的隐性知识的挖掘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历史地图的教学功能。

1.多媒体历史地图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个历史教师只依靠语言描述历史,决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来得好,音频、动画、影像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可使原本单调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2]。如讲解《太平天国前期形势》,可事先设计好相应的多媒体历史地图,为更形象地展示太平军由金田起义到最后定都天京的过程,可以将沿途经过的重要城市从原始地图中分离出来,并加工成多媒体控件(控件:计算机程序中用于控制程序动作的对象),演示时按照太平军进军路线依次显示沿途的各个城市,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步播放一些特殊效果或影像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进一步将与城市相关的背景知识做成备注或链接,只要简单地触动鼠标或将鼠标移动到相应的城市上,所需内容即显示在窗口中,而一旦展示结束,相关内容自动隐藏,对地图的整体布局没有影响。这种做法使地图内容更为丰富,知识容量比传统地图更大,且更容易突出地图中的重点内容或重点区域,做到主次分明,方便学生记忆。

2.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串接相互关联的多张历史地图,更便于学生全面把握历史知识。历史事件之间往往不是孤立的,如果能有效展示其相关的历史地图,无论是对掌握历史地图本身,还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为例,地图清楚显示出,15和16世纪之交,西欧国家热衷于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短短半个世纪左右,即进行多次海上探险,企图到达遥远的东方,这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西欧国家这么急于开辟欧亚之间的新航路?如果在地图上设置一个热区(热区:多媒体软件中用于定义超链接的区域),只需将鼠标移至热区即打开另一张地图——《十四世纪前后欧亚商路示意图》,就可以方便地解释此前欧亚之间的商路,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存在而遭到破坏这一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这些内容都可内置在同一多媒体历史地图中,而如果运用普通教学课件,反复在多个页面之间进行切换,学生很容易失去耐心,导致效果大打折扣。

3.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历史地图,更易于多幅历史地图之间比较。历史地图描述的是流动性的历史空间和发展过程,系列化的历史地图更具有动态性并便于比较研究。通过地图之间的比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还可让学生加深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3],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这种比较变得更简单、更有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这一课,在分析德国入侵波兰的原因时,可以先将《1914年德国的疆域》《1919年德国的疆域》《德国入侵波兰》三幅地图放在一起比较,借助多媒体手段可清晰地展示一战前原属于德意志联邦的大片土地因为《凡尔赛和约》被分割出去,通过有意识地突出这些被重新划分的区域,尤其是可能成为战争诱因的东部地区,如突出划归波兰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等。经过这些处理,再分析德国发动对波兰的侵略也就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了,进一步与《二战前德国侵略与扩张示意图》进行比较,可看出由于东部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已被德国吞并,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战术。

4.多媒体历史地图为进行读图练习创设了更便利的条件。最基本也最有效地提高历史地图识读能力的方法就是读图练习,也就是把原始地图中的有价值的地图元素暂时移除,让学生去通过回忆、推理还原地图,这也是历史地图的一种常见考试题型,如重庆市2007年高考文综第15题,题干给出隋唐时期局部图,用A、B、C、D标识四城市,要求考生指出同时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的城市。能否很好地解答这类问题与平时读图练习多少很有关系。遗憾的是,这种练习机会并不多,虽然大家都知道读图练习很重要,可因为教材或地图册中的地图都内容齐全,并不适合用于读图练习,而如果让教师参照原图绘制所需的地图用于读图练习显然是不现实的。虽然每一册地图册后面都附有一部分读图练习,但一来数量不多,再者填空点固定,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设置知识点供学生练习。但如果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这种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可事先把历史元素从原始地图中分离,然后根据读图的需要设定展示地图,不展示的部分就成为读图练习的填空点,如此一来,读图练习的取材就广泛得多了,训练多了,回答类似的问题也就容易了。

多媒体技术用于历史地图教学的优势很多,远不只上面提到的这些,如多媒体技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特点可方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使学生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有利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果能吸引学生共同参与多媒体地图的制作,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前文曾多次提到,本文提到的多媒体历史地图决非简单地把教材或地图册中的历史地图扫描成图片,然后插入到教学课件中,这样很难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地图教学中的优势。要想达到理想效果,需要经历一番略显复杂且烦琐的历史地图再创作过程。

二、多媒体历史地图的制作

与普通课件相比,多媒体历史地图的制作要难得多,除了要求制作者具有较好的历史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拥有熟练的多媒体制作工具操作技术、较好的地理空间概念,甚至一定的美术功底。

近几年,一些制作多媒体历史地图方法被相继提出,这些方法虽然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通过微软自带的Office软件制作多媒体历史地图[4],这种做法制作一些简单地图,无法使有价值的历史元素从地图中独立出来,因而很难发挥多媒体历史地图的优势。集成他人的成功经验及个人的理解和实践,笔者认为多媒体历史地图可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确定历史地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表现手法。如区域填涂、区域删除、区域覆盖、动画演示,或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

(2)搜集素材,即原始地图的获取。可以通过描述、截取影视资料或网络下载等方法取得原始地图。扫描历史地图册中的地图应作为首选目标,一般不太可能完全自己制作,除非是精度要求很低的示意图。

(3)提取历史元素。所谓历史元素,指的是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地图元素,如战争图中的进军路线、政治图中不同的国家或经济图中不同的经济区域等。根据教学需要,将地图中的重要地图元素从原始地图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展示的历史元素,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添加一些原始地图没有的历史元素,历史元素提取后的原始地图作为背景地图。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记下独立出来的历史元素在原始地图中的位置,否则将来无法还原。这一步是多媒体历史地图效果好坏乃至成败的关键,也是笔者反复强调有别于普通课件的最大区别,当然这也是最难、最耗时的一个步骤,要用到计算机绘图的一些常用的输入设备,如光笔、数字化输入板、数字化仪等,有了这些设备,建立满足要求的地图虽然略显烦琐,难度倒也不大。

(4)根据选定的表现手法,对提取到的要素进行加工。常用的加工软件包括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多媒体制作软件。

(5)多媒体历史地图的合成。常用的合成展示软件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等。

这里提到的方法要求制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多媒体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水平,普通历史教师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时可以求助于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当然如果做的次数多了,也就可以自己完成制作了。

“道可道,非常道”,方法和步骤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制作过程也是围绕这个目的展开,只要能制作出适合展示历史地图各种显性及隐性知识的做法都是可取的。因而多媒体历史地图的制作任何时刻都不应该忘记课堂、教学目标及学生的需要。一个好的多媒体历史地图应具备以下特性:

(1)正确性。检验多媒体地图是否正确,首先应该体现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此外,还得从地图本身的科学性方面进行衡量。众所周知,地图是非常严谨的,无论从方位、比例尺、图例,甚至线条的类型等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地图上一旦出现错误,不仅损害和误导学生,更有甚者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产生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试想,如果在制作中国历史版图时,将台湾着色成邻国颜色,其后果可想而知。

(2)适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地图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历史地图的教学功能,这也是检验其是否实用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尽量简化地图中的地理因素,突出历史内容。其次,多媒体历史地图不应过于复杂,应便于教师的掌控,试想,如果教师讲课时还得费心学习如何使用,其效果肯定大打折扣,而且过于复杂的多媒体展示,难免喧宾夺主,使学生过分专注于多媒体效果,反而“忘记”了学习,因此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

(3)针对性。历史地图的多样性决定了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如果不论是战争形势图、政治区域图、交通路线图还是经济形势图都采用一样的表现手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对于同一类型的历史地图,也需要根据侧重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例如,同为战争形势图,《红军长征路线图》可采用动画效果动态展示长征的过程,而《战略大决战形势图》则使用色差较大的颜色分别对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进行着色,以突出两军的兵力对比情况。

(4)新颖性。新颖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新颖性,多媒体地图的制作应该反映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这既是计算机技术设备更新快的必然要求,也是给学生良好心理暗示的有效手段;新颖性的另一方面就是内容本身的新颖性,历史地图应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教师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经常更新知识储备。

历史地图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识记地图中的点线符号、城市、边界及河流等,而是要通过这些符号掌握其表现出来的历史事实,直至认识与其相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历史地图教学,可以更好地挖掘历史地图的教学功能,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认识,促进历史意识的形成。

标签:;  ;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图教学中的应用_高中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