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经济学:理解资本主义的现代视角——评《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视角论文,经济学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0)09-0055-06
塞缪尔·鲍尔斯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和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近年来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很大兴趣。继《微观经济学:制度与演化》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又翻译引进了他和爱德华兹、罗斯福合著的《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以下简称《理解资本主义》)一书。这本书是西方左翼政治经济学中的名著,在非主流经济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1993年初版,现在看到的是2005年修订的第3版。
作者将这本书的目的定位于“替代性经济学”,是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区别的另一种经济学。作者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一维经济学,只存在竞争性的水平市场维度,而将自己的书定义为三维经济学,包括水平、纵向和时间三个维度,因此书名的副标题叫“竞争、统制与变革”。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介绍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历史和主要思想来源,特别提出了自己与主流经济学的分野;第二篇微观经济学,介绍水平的市场交易和生产过程中的统制关系,有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第三篇宏观经济学,从不平等的世界出发讨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然后讨论了总需求、就业、通胀和经济周期,具有浓厚的后凯恩斯主义色彩;最后,以对资本主义的展望作为总结。全书内容广博,思想深刻,然而却深入浅出,结构井然,辅以美国经济的翔实资料,对诸多热点经济学议题给出了回应,是入门政治经济学的典范。用美国书评人的话说,“不存在比这本书更好的政治经济学,尤其是现实中的美国政治经济学的入门读物了。”[1]我们这里特别指出它的基本特色,就是其在对当代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批判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了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并以此对当代经济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如企业的性质、资本主义的演化趋势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就此进行评介。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与政治经济学的回归
早期的经济学研究都是以政治经济学冠名的。20世纪初,“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开始被“经济学”所替代,以对市场竞争的分析为最基本的中心点,以效率为衡量经济制度的唯一指标,传统上常被应用于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则被留给了其他社会科学。[2](P47)由此,新古典经济学成了政治经济学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
拉卡托斯的科学纲领理论提供了一种对学说内部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一份研究纲领之所以与其他研究纲领相区分,在于其不变的硬核,硬核的改变则意味着新的研究纲领的产生。[3]《理解资本主义》的作者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包括了三个基本假设,即理性、完全契约假设和规模报酬递增一般不会发生,三者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硬核。在书中,作者对这三个硬核都给予了否定的评价。
在新古典经济学视野里,微观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其经济行为是以追求目标效用或利润函数的最大化为准则。西蒙和威廉姆森曾提出了对理性能力的怀疑,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设,认为人在追求自利时,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意欲合理,但只能有限达到”。该书作者则更进一步,认为人的目的并非以自利为绝对导向。该书主要作者鲍尔斯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行为经济学,他和桑塔费学院的同事近年来对于人的行为动机做了很多实验研究。书中引用了桑塔费学派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在15个不同文化圈的小规模社会中进行的“最后通牒游戏”实验结果为依据,指出没有在任何人群中发现“经济人”行为是典型行为,经济环境影响特定人群的行为方式。作者的结论是人是有合作性的,公平通常是人的行为的重要指南,经济产出人。这一结论一方面是马克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观点的再发现,另一方面说明了“理性经济人”并不是一个合理当然的假设。
完全契约假设认为契约中规定的价格考虑到了交易的各个方面。“规模报酬递增一般不会发生”,认为在生产超过一个适度规模后,报酬递增很罕见,产出的单位成本通常会随着产量增长趋于上升。该书作者则指出,契约的不完全和外部性才是真实世界中契约的特征;同时,现代经济的发展事实也表明大规模生产会带来更低的生产价格。
作者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硬核的否定,不是仅从批判的意义上做出的。通过与新古典经济学划清界限,作者提出了该书的写作主题:否定了完全契约,则不完全契约需要配置剩余权力,统制和社会权力因素的作用就凸现出来;否定了“规模报酬递增一般不会发生”,则先行者具有了优势,时间就不再是可逆的,历史分析进入了经济学。因此,在横向的竞争维度之外,作者指出分析经济制度还应包括纵向的统制维度以及时间的,或者说变革的维度。同时,由于修正了“理性经济人”假设,人性变得多元化,公平、民主应该与效率一起构成经济学的价值体系。就这样,新古典经济学的竞争—效率分析被颠覆,一度被现代经济学排斥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重回经济学领域,阶级、冲突和变革重新成为经济学关注的焦点,经济学也因此真正重新回归现实、重新回归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方法,或者说三维经济学正是该书的方法和特色,贯穿了该书的始终。
二、统制与企业内的权力和冲突
作者给出了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资本主义是这样一种特定的经济制度,雇主为了获取利润,利用其占有的资本品,使用雇佣劳动生产商品。”[2](P115)由此,理解资本主义的关键就是理解企业内的劳资契约。
新制度经济学将企业看作一组契约,劳资契约是其中一种。由于对契约特性的认识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延伸出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将企业契约看作完全契约,通过否定企业内存在真正的权威来发展科斯的创见。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以及詹森和麦克林委托代理理论,是这一思路中的主要贡献。第二种思路认识到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安排的交易费用来说明科层关系在经济上优于市场。[4]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和哈特等人的新产权学派代表了这一思路中的主要贡献。
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方法推导出的结论是,不可能在性质上把企业作为一种制度与市场区分开来,雇主和员工间关系与杂货商和顾客间的关系没有区别,企业内并不存在纵向的权力。在威廉姆森和哈特的框架中,区分了市场与企业两种制度形式,也为权力留下了空间;然而,权力分配是由劳资双方对帕累托效率的追求而达成的合意,是劳动自愿让渡给资本的。因此权力的强制性和权力背后的实际威胁就被忽略了,从而权力本身被悬置了。在威廉姆森看来,空泛的权力概念没有意义,效率框架才是经济学可以依赖的分析方法。[5](P331)最后的结果是,尽管新制度经济学反对了萨缪尔森“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无区别”的观点,但对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特别是对劳资关系的认识并不比新古典经济学有更高的智慧。
《理解资本主义》则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企业是一个权力自上而下实施的统制的制度。作者从劳动与劳动力差别着手,指出如何在既定的劳动时间内榨取更多的劳动付出是资本管理劳动的主题,由此建立了一个利润率模型和基于此模型的劳动榨取曲线,得出如下重要结论:1.雇主拥有对工人的权力,权力来自职业差别,更来自劳动市场普遍的过剩供给,或者说失业。2.失业是资本想要凌驾于工人之上运用权力的结果。通过提供超过“保留工资”水平的工资,制造了可靠的解雇威胁,产生了权力。由此,失业通常是非自愿的。
这一分析,体现了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对马克思的两个重要观点做出了现代阐释。1.劳资契约是一个表面平等实质不平等的强制性契约。2.失业,或者说产业后备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与条件。这一重新阐释颠覆了新制度经济学企业契约论的核心观点,表明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并非是对效率追求的合意,而是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结果——“资本家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业领导人,相反,他所以成为工业的司令官,因为他是资本家。工业上的最高权力成了资本的属性”。[6](P369)引发人兴趣的一点是,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阐释充分体现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以个人主义方法论为基础,而且回避了劳动价值论。[2](译者前言)这一方面引起了马克思主义者内部的争议;另一方面却使这一成果得到了主流经济学的认可,鲍尔斯的这一成果最初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被米尔格罗姆介绍到教科书中,被认为是斯蒂格利茨、夏皮罗等人提出的效率工资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变形。[7](P273)
在揭示企业内部统制关系的基础上,作者继承了马格林和布雷弗曼的传统,分析了工作场所的组织形式、技术选择和冲突。作者认为雇主在劳动场所建立的控制体系源于增强劳动榨取能力的考虑,所选择的生产技术受到工人和雇主间的冲突影响。也就是说,劳动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选择。由此得到两个推论,一是雇主组织生产过程的方式是以资本的盈利为导向的,并不等同于效率,而且常常有损于效率;二是雇员和雇主试图在劳动过程的社会组织和技术框架里争取各自的利益,由此围绕着工资、劳动强度及劳动条件展开冲突。作者以此解释了企业中的科层制、性别和种族歧视、生产过程的去技能化等。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究竟是和谐的还是冲突的?这是经济思想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成了区分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内的激进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主要标志之一。[8](作者序言)《理解资本主义》在这里展示了一幅与新古典经济学劳资和谐共赢的美好场面截然不同的画面,充分体现了本书“另一种经济学”的特征。这一特征的刻画一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者长期以来具有特色的劳动过程分析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被作者给出关于美国资本主义运行的现实数据所支撑,因而令人信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那里得到印证,只是在委托代理理论里冲突的起源被认为是人性,而在企业的统制关系分析中,更深的根源被认为是阶级性。
三、变革与资本主义的长期趋势
新古典经济学给世界勾画了一个静态均衡的画面,该书则试图给出动态的非均衡画面:
“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政治经济学体系是静止不变的;而显然的,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经济现实: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团千年不变的经济行为。相比之下,新古典经济学是摄影,而三维经济学是电影。”[2](P52)
这部电影画面变化来自于三个方面:技术进步、社会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
秉承马克思和熊彼特的传统,作者认为“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促使企业主生产出更多、更便宜的产品。这就要求他们将大部分剩余产品用于投资,而不是消费。”[2](P132)资本主义对积累的冲动、变革的倾向和内在的扩张趋势,带来广泛的创新与生产力的进步,并将它与其他经济制度区分开来。
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会改变系统自身的运行条件,积累过程在不断重构着资本主义本身。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反映了作者这方面的观点①。所谓“积累的社会结构”,是指为积累提供游戏规则的各种法律、制度、习俗等。这些规则影响了雇主、工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积累的方式。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不同的积累的社会结构,而每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又随着积累的进程而变化。这种变化分为巩固和衰落两个阶段。在巩固阶段,各种规则互相作用,运作良好,共同促进了积累与生产扩张。但积累带来的变革本身要求自己突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开始无法提供有利于积累的环境,规则间的耦合断裂了,衰落阶段就开始了。经过一段艰难岁月后,新的变革又会带来新的社会结构重建。作者区分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中的四种积累的社会结构,竞争资本主义、公司资本主义、受调节的资本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的变更,或者说巩固和衰退的阶段交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长波。
与长波对应的短期波动,就是经济周期。作者在其宏观经济学部分分析了经济周期的起因。作者把企业内的统制关系与经济波动相联系,认为雇主和工人间的权力对比变化,影响了剩余产品中的利润工资分割比重,带来了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景气时工人权力上升,利润率下滑,投资减少,危机到来;在危机和萧条的持续中,资本权力上升,利润率升高,景气恢复。这一经济周期理论源于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观点,但更直接的来源应该是卡莱斯基和斯威齐的论述。
上述关于变革的基本描述都受到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深刻影响,然而,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把崩溃看作资本主义的长期趋势的结果不同,作者的态度显得有些游移。正如该书译者序所称,书中体现了演化经济学的“协调论”观点,认为资本主义自身具有克服危机的修正协调能力,危机后产生的新社会结构有可能保证资本主义积累的继续,非均衡的过程仍可持续。当然,与演化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乐观态度相比,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作者对资本主义的长期趋势更谨慎些,保留了对协调失败的预期。这大概也是西方左翼学者在面对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现实时的一个普遍心态。
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就是如何用本书中的变革观点来理解当前的金融危机。书中关于美国收入分配不平等和劳动者实际收入下降的介绍,给我们理解危机提供了基础背景。虽然不可能给当时尚未发生的危机以现成的解释,但它提供了两种理解危机的框架,一个是积累的社会结构衰退的长波框架,一个是短期的商业周期理论。不同的认识意味着不同的应对措施和对资本主义未来的不同判断。大卫·科茨等按照前一种框架认为这是一次新自由主义的长波衰退,[9]而其他多数学者目前似乎还是仅作为短期经济周期。不管读者倾向于哪种判断,都应该能够从该书的相关论述中获得启发。
四、结语
作者在书中给大家展示的是对资本主义一种理解方式,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解方式,因此自称为“替代性的经济学”。书中既有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深刻批评,却又始终保持了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对话能力,兼收并蓄了诸多当代经济学的新进展;既有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坚持,又有对马克思的重要观点的重新阐释和某种程度的修正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另一种经济学。然而,看完这本书,我们以为这才是对资本主义更切实的理解,也应该是经济学的本来面貌。
在结束本文之际,我们想就该书对劳动价值论的回避态度作一个简单的商榷。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议题,它给出了私人分工下按比例分配总劳动的经济关系,是理解现代经济剩余、积累与结构变迁、冲突与变革的理论基础。作者一方面引人注目地将剩余产品置于冲突与变革由以展开的中心,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作者又回避用劳动价值论来理解现代经济剩余。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就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实物生产体系,而价格则只能理解为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均衡价格,利润即现代经济剩余就是由工人生产的一定量实物产品的均衡价格与其成本的差额。尽管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与新古典经济学对话的能力,离马克思经济学也不会太远,但对于理解资本主义这个极为复杂的生产体系来说,毕竟有某些损失。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个不成熟的商榷意见。
由孟捷教授担任主译的翻译团队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底蕴和凝练的文风,使得这本书读来清新流畅,与书中的深刻思想相得益彰。相信所有的阅读者,无论是经济学的初学者还是经济学研究者都会从这本书中受益。
[收稿日期]2010-06-21
注释:
①书中关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似乎受到了法国调节学派的影响,鲍尔斯在他的早期观点中更倾向于社会结构有自身的独立性。
标签: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