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湖南省鼓罗市中小学教育改革12年照片_素质教育论文

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湖南省鼓罗市中小学教育改革12年照片_素质教育论文

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湖南汩罗市中小学教育改革12年写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论文,中小学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大面积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汩罗,诞生《离骚》的热土。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炎黄子孙纪念屈原而引发的“龙舟精神”,千百年来随着滔滔的汩罗江水,源远流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汩罗再一次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在湖南省,乃至全国一些地方,人们纷纷研究“汩罗教育现象”。

汩罗教育有哪些“现象”?

请你先掂量掂量汨罗教育的几组数据——

小学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99.98%,合格率98.5%,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52、1.59、12.34个百分点。

初中教育:适龄少年进初中比例达96.3%,学生年度巩固率97.5%,三年直升率89.5%,分别高出省平均水平17.73、4.61、15.95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教育:巩固率96%,合格率99.5%。若按全市总人口计算,1995年上大学人数的比例超过16人/万人,高出全省水平一倍以上, 在全国农村县审还未发现这么高的比例。

中等职业教育:职高与普高在校生比例已达6:4,学生巩固率为97%,合格率100%。

这些数据,以及未列举的许许多多的数据,构成了汩罗教育多彩迷人的光环:湖南省普及初等教育第二县、湖南省扫除文盲先进县市、湖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县市、湖南省首批实验教学普及县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市、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县市、全国第一批“两基”验收合格县市……

然而,汩罗还有大量的并没有外化为名次和荣誉的,“现象”——

比如在汩罗,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的现象已基本绝迹,甚至高中教师都很少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比如在汩罗,教改蔚然成风。1990年至1995年,湖南省共进行了三届教改成果评奖,在14个地市州、125个县市区中,仅推出一等奖29个,其中汩罗占了3个,一届一个,为全省绝无仅有!

比如在汩罗,德育始终有声有色,12年来中小学生犯罪率几乎为零。

比如在汩罗,音乐、体育、美术、劳技4门课的开课率早已稳居100%。

“汩罗教育现象”,不就是一种“全面发展现象”、一种“素质教育现象”么?

A篇“三个控制”与“四个面向”

今天,素质教育正在汇聚成时代潮流。但在十几年前,要推行素质教育则需要何等的远见和勇气!那时正处于“片追”的“鼎盛时期”,一般人都陷入升学率的狂热不能自拔,有识之士则瞻念教育后果与民族前途,忧心忡忡。

汩罗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就比较自觉地摸索落实“两全”的素质教育路子——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学校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如果从1984年正式运用管理机制落实“两全”算起,汩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已经12年了。

当然,只要端正了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也不神秘。12年来汩罗就是脚踏实地办了两件事:一曰“三个控制”,一曰“四个面向”。

“三个控制”是控制重复教育、控制留级率、控制班额。这“三个控制”是推行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条件。你想,已毕业的学生拼命往回挤,没毕业的学生成群结队留级,一个教室黑压压百把人,如何搞素质教育?

“四个面向”叫面向属地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也就是“两全”的具体化。落实了“四个面向”就落实了“两全”,落实了“两全”就落实了素质教育。

汩罗人说:“三个控制”是素质教育的入场券,“四个面向”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A1 黄泽南与“三控制”

考察汩罗教育不可不先了解黄泽南,因为汩罗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12年,都是由他主持教育工作。他开始为县教育局长。后来汩罗县改为汩罗市,他任市教委主任。现在教委和体委合并为一个局,他是市教体局局长(为表述方便,下文统称“市教委”及“主任”)。

黄泽南是典型的刚性人物。面部有棱有角,嗓门洪亮如钟。他那挥舞的手臂使全身都发出一种内力。

1962年由湖南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黄泽南,在恢复高考制度时已成为整个岳阳地区(汩罗属岳阳辖区)的教学能手。给高三教师上辅导课,他只拿一支粉笔,教材体系和例题都装在肚子里。他教毕业班数学,平均考分排列岳阳第一。他当班主任,60多名学生考取42人。1982年他被评为汩罗“十大模范教师”之一。1984年1月,担任汩罗一中副教导主任的黄泽南,被直接推上教委主任的岗位。

黄泽南自从当上教委主任,便成了“新闻人物”。汩罗没有电视台,但舆论自然形成了焦点85、焦点86、焦点87……黄泽南先在汩罗“出名”,后在岳阳“出名”,久而久之,全省各地都有人打听黄泽南的“新闻”:“黄泽南还顶得住不?”“听说黄泽南被罢官啦?”……

黄泽南到底做了什么事?

他做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三个控制”。

稍微懂点教育常识的人都清楚,教育必须有教育的秩序。黄泽南上任时的汩罗教育,就好比一部驾驶室都给占了的客车。人们已经没有班额、学额的概念,尤其是毕业班,课桌摆到了讲台旁边,除给老师留个站的地方以外,能坐人的地方都“充分利用”了。而这密不透风的人堆里,高中70%、初中50%都是复读生。前面被复读生挤占了,后面的应届生又变成了复读生。留级,本来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那段时间却要“开后门”留级。有人本来已经读到初三了,却又回头来读初一,“三年学业六年成,一心只求跳农门”嘛。

应该说,人们“望子成龙”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教育使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太大:人为地延长了学制,浪费了教育经费,加剧了升学压力,阻碍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导致了教育恶性循环……黄泽南对这些弊端还不一清二楚?于是他下定决心:非控制重复教育不可!非控制留级率不可!非控制班额学额不可!

“三控制”的“牛鼻子”是控制重复教育。

1986年,用黄泽南的话说,汩罗教委“打了几次淮海战役”。他,一位副主任,一位纪检委员,一天到晚守在电话机旁边,指挥“清退复读生”的行动。

过来人都知道,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难于上青天”。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心。有一个乡教育办主任,原是黄泽南培养、器重的一个干部。但他不听招呼,弄虚作假招收复读生。黄泽南“挥泪斩马谡”,收回了他3年的立功证,还给予他行政记过处分,他应评的专业技术职务和家属“农转非”也因此受到影响。像这样因招复读生而受到处分的,先后有十几人。

重复教育在汩罗被堵住了,但黄泽南从此招来一片责难声。本来黄泽南还是考虑了群众要求复读的愿望,支持社会团体办了两所补习学校。然而人们感到这种学校“不正规”、“不方便”,非要挤普通中学不可。黄泽南成了他们的“障碍”。有人看到教委的干部,便“搭信”说:“你转告黄泽南,叫他当心点!”

相对来说,来自老百姓的压力还容易顶住一些。一是坚持制度,二是自身过硬。黄泽南大哥的孙女、二哥的儿子,想沾黄泽南的光来汩罗复读,都被黄泽南拒绝了。要知道,是大哥供黄泽南读完小学、中学、大学。在黄泽南被开除公职“劳动改造”的日子里,顶着“反革命”帽子的大哥还从微薄的薪金里寄钱给他。这次为了孙女,70多岁的大哥从千里之外的慈利老家赶来汩罗。但是为了堵住重复教育的堤坝,黄泽南只好牺牲骨肉之情了。群众看到黄泽南这么过硬,有怨气也发泄不出来。

但是,那些坐在办公桌后面或出门夹着皮包的“能量阶层”,就不那么好对付了。开始他们不相信黄泽南能够“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待到拿着首长的批条还攻不破黄泽南的“马其诺防线”时,才意识到世上确有“特殊性格的人”。于是“干部队伍”中对黄泽南的指责越来越多,据说黄泽南先后三次面临“罢官危机”。

好在我们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都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黄泽南的“罢官危机”始终被控制在“据说”阶段。

现在,汩罗“三控制”的秩序真是令人欣喜。普通中学早已没有一个复读生,班额控制在55人,留级率控制在2%。

每个县的一中,班额是最难控制的:通向大学的门都打开一半了,谁不想往里挤啊?但汩罗市一中每班学生规规矩矩55人。1995年高一新生每班增加一人,那是根据实际情况特批的。

开始我们不相信:市教委有那么大的本事?后来了解他们的学籍管理办法,我们不怀疑了。现在汩罗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都有一个贴了相片的学籍卡掌握在市教委。10万中小学生就像交警部门管理的10万台车,都办了“牌照”。不经市教委同意,学校自行收录学生,那就是一台没有“立户”的“黑车”,以后会考没资格,毕业没文凭,更不能升学,谁敢干?

附带说明一下,汩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责怪黄泽南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片赞扬声。因为人们看到,“三控制”所带来的正常教学秩序,确使汩罗受益匪浅。

黄泽南和他的同事们,则利用领先建立正常教学秩序的优势,以“四个面向”为措施,加速素质教育的步伐。

A2 汩罗没有“剃光头”的学校

某县一中办得红红火火,升学率也很高,但有几所“剃光头”的学校却艰难得没法过日子。其中一所学校,高一招收新生200人,一个学期下来,还剩150多,再一学期过去,只剩百把人。“告急文书”送到县政府,县里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便由副县长带一帮人到汩罗来“取经”,因为听说汩罗没有“剃光头”的学校。

汩罗办有5所普高:一、二、三、五、六中(原四中已改为农职校,号子空着)。这5所普高的“实际水平”如何呢?

汩罗是个县级市,属岳阳市管辖,那就先在岳阳市的范围内来说吧。岳阳市所辖4县2市3区5场,一共办有73所普通高中。据岳阳市教委主任梁文忠介绍,按办学水平评估,汩罗市一中、二中都在岳阳“十强”之内,三、五、六中也进入前20名。岳阳教育的整体水平居于全省领先地位,而汩罗所有高中又保持在岳阳前1/4的区间,这就从概率上杜绝了产生“光头学校”的可能性。

再扩大到全省范围来比较。全省普通高中共有800多所。以高中毕业会考成绩为依据,论合格率,汩罗连续6年保持在98%以上,这可是5所学校“扯平”以后的成绩啊!若单独讲汩罗市一中,连续3年来合格率都是100%。论优秀率,1994年汩罗市一中仅比湖南师大附中差0.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要知道,汩罗市一中连省重点中学的“身份”都没有,师大附中则是全国奥赛培训基地之一、声震遐迩的“金牌学校”啊!

1992年和1993年,湖南省根据条件确定向高校保送新生的资格,有的省重点中学都未获得这种资格,汩罗市5所中学,却校校都获得了,创造了全省唯一的“满堂红”县市。

当然,社会上广大百姓不知道这些深层比较,他们看重的是升学率。然而在升学率这张答卷上,汩罗得的也是高分。以1995年高考为例,汩罗市一中上录取线的达237人,二中127人,三中、五中、六中或30多人,或20多人,离“光头警戒线”远着呢!

有人把产生“光头学校”的原因归结于办重点中学。殊不知汩罗人也是积极主张优先办好一中的。但是如何办?他们有他们的主张。

我们观察“汩罗做法”,似乎有这“四个兼顾”。

一是兼顾生源。就是说,在相对保证一中生源的前提下,也“分”一点优秀学生给其他学校。具体办法是,一中的招生名额,一半为全市择优,一半划片招生;二中1/3为全市择优,2/3划片招生;三、五、六中全部划片招生。以上办法有学籍管理和填报志愿、招生录取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予以配合、保证。执行的结果,一、二中得到了较多的优秀学生,三、五、六中得到了个别优秀学生和较多的中上学生。

二是兼顾师资。在师资“争夺战”中,一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不要你去挖,其他学校“露”得两手的教师自然会来“投奔”。汩罗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一点“保护弱者”的做法,硬性禁止其他几所学校教师调入一中。谁想要“带头人”啦,“教学权威”啦,自己培养,不准“挖”人家。于是,各校都在想办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三中便培养了一位年轻小伙子,才30多岁便获得全市教学质量单科第一名。学校发给2000元奖金,并将他由中教一级内聘为高级教师。这位年轻教师一想,学校对我也够器重的了,若换上一个人才拥挤的环境,自己还不见得有这么“突出”呢!于是“跳槽”的念头也被扼杀在“萌芽阶段”。当然现在从整体水平来说,还是一中的师资力量最强。但具体到某科、某人就很难说了。某些学科教学被公认的“第一块牌”就不在一中。若论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最高的倒是五中,达90%。全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比武,也时而蹦出一些令一中“大吃一惊”的结果。1994年教学质量评价,二中仅与一中相差零点几分。这种“多极化格局”也有好处,活跃了竞争气氛,谁都不敢高枕无忧。

三是兼顾经费。汩罗还有一个“别出心裁”之处,就是搞了一个“投入产出评价”。像工厂一样,对教育核算成本,核算效益。假设一中所取得的各项成绩通过量化,得分为1000分,而六中仅得400分,这看起来一中要大大高于六中。但又假如一中这1000分是100万元投资得来的,每1分的成本仅为1000元;六中这400分仅花了20万投资,每1分的成本仅为500元,则六中的效益反而高出一中一倍。这样把“投入”与“产出”挂起钩来,每所学校的经费都得到了兼顾。

四是兼顾特色。特色不是自己形成的吗?怎么“顾”法?能“顾”,而且必须“兼”而“顾”之。一中往往是容易出特色的,力量强、条件好、层次高啊!其他学校你不“顾”一下,特色出得来吗?汩罗原来是各种各样的、零零星星的“顾”法,从1995年起来了点“干脆”的,扶植三、五、六中,每校办一个特长班:三中办音乐特长班,五中办美术特长班,六中办体育特长班。这些特长班,对下可以刺激和带动广大初中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对上可与高校招收特长生对口。学校有了“出路”,“剃光头”更不可能啦!

“四个兼顾”,打破了一中的“垄断”地位,是不是导致力量分散,捏不成拳头?从汩罗的实际情况看,力量反而更集中了,“拳头”反而“捏”得更紧了。二中把腰带紧一紧:你一中也不是高不可攀,我在有些方面就要超过你!后面三中又“扬言”要赶超二中,五、六中又紧追着三中不放。一中更是豪爽:欢迎大家共同竞争,我们也需要有压力!这种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态势,不是使全市5所中学“捏”成一个“拳头”了么?

最后还值得一说的是,普高本来是“面向每一所学校”的“难点”:升学竞争就在眼前,难以顾“全”啊!汩罗连这个难点都能攻克,那么初中、小学的“平衡发展”更是可想而知了。1994年省政府“两基”验收结果表明,汩罗400多所初中、小学,没有一所不合格学校。

A3 一个流失生要急坏10多位教师

有一个提法,黄泽南想纠正一下:把“面向全体学生”改为“面向全体应受教育对象”。但由于前一种提法已经通行,又写进了文件,加上后一种提法有点拗口,看来“正”不过来了。

按说这两个提法也无多大差别。黄泽南是为了防止咬文嚼字过头的朋友“开溜”:学生者,在学之生也,你坐在这里读书,我就“面向”你;你不来,或来了又走啦,就不属“学生”范畴,“面向”也可以免谈喽!如把“学生”改为“应受教育对象”,看这些朋友“溜”到哪里去?

别看这多余的“词义辨析”,汩罗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巩固率,就是由此发端的。前面叙述过,汩罗小学巩固率达99.98%,流失率仅0.02%啦。7万之众,每年才流失十来个小学生。全市29个乡镇哪,每两个乡镇不到一人!初中,这是最难“控流”的学段。小学生干不了什么事,放在学校让老师看管着,家长也省几个心。高中生已望得见高考那根冲刺线,有把握没把握也“跑”到头,拿个毕业证或许有用。初中生就不同了,不大不小的,读书没奔头不如早点打工去!80年代,一般初中的流失率都高达45%以上。后来湖南采取了很多措施,现已将全省初中流失率压到6%以内,而汩罗竟压到了2.5%!其实,还有一个数字,更令人佩服,就是汩罗居然将初中三年直升率提高到89.5%。这就是说,初中一年级招收100人,中途不准“换人”,毕业时要有89.5个人坐在教室里,流失的、休学的、留级的都不算。深知教育内情的人都知道,这是最难最难的。要知道这个直升率,全省才73.55%啊!汩罗高出15.95个百分点!

汩罗市教委“抠”得很“死”:面向全体学生,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保证每一位该读书的青少年都成为学生留在学校里,不然怎么好面向?但是全县五六千教师,怎能防止有人阳奉阴违搞假“面向”呢?他们颇动了一番脑筋。

有人对流失生听之任之,不就是为了“甩包袱”嘛!容易流动的学生,往往都是成绩差、拖后腿的,这样的学生少了一个,全班平均成绩反而提高几分,排名次、计算教学质量都光彩一些。好,市教委也就在这“算法”二字上做文章。汩罗有个教学质量评价,那评价结果可是与评先进、评职称、算奖金乃至长工资、农转非、民转公都要挂钩的,教师的“第二生命”哪!而这个评价中,凡计算学生人数的地方,一律都以“应有”的数字为准。比如说,某班初中一年级招收的新生为50人,那么这初中三年之内一切都按50人计算。如果中途流失了2人,对不起,48人的成绩还是按50人平均。这一来,首先是班主任着急了:某个学生再差,不至于科科都考0分啊!跟着是各科老师都着急了,因为流失一个学生,等于给每科老师都增加了一个吃0分的,这个“拖累”谁受得了哇!原来流失学生由班主任负责,现在好了,报到那天,所有老师都来翻册子,发现一个学生没来,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劳10多位教师都来商量如何把这位学生找回来。当然平时教学也倍加注意,学生学得有信心、有兴趣,就不容易“流”啊!

当然,汩罗“控流”还有另一条线,就是党政领导。教育首先应是政府行为啊!汩罗市委、市政府对各乡镇党政领导有个教育目标管理方案,规定了抓教育的各种硬指标,其中一项就是不准流失一个学生。管理方案是由市委组织部、市教委以文件形式联合下发的。组织部管干部啊,那要害性不说你也知道。所以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也不敢疏忽。好在《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都已先后颁布实施,可以依法治教。于是各乡镇又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将“控流”等教育担子压到了乡镇司法所的肩上。火天乡等司法所又来了个“创造性发展”,与所有家长逐个签订保学合同,违者罚款1000元。“大盖帽”出面,手里又有法律本本,而且为的是你子女读书的好事,一般来说老百姓还是非常服从的。

A4 “升学率是叶,合格率是花”

汩罗有句口号:“升学率是叶,合格率是花,叶绿花红才可夸。”

合格率和升学率,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二者不无“互利互惠”的关系。但也有“干扰”:舍弃一批差生,集中精力辅导那些升学有望者,合格率虽然下降,却可以保住升学率,这是“公开的秘密”。唯其如此,以谁为“中心”(花),还是可以看出教育观念的差异。

有些地方没提什么口号,但实际上是以升学率为“花”的,合格率只是陪衬。“面向每一个学生”不能真正落实,症结之一就在这里。汩罗颇为坚决,非要实现“叶”与“花”的换位不可。

实现换位的主要机制,还是前面所说的那被教师视为“第二生命”的教学评价。前几年在整个教学评价中,合格率的权重竟高达0.5,也就是占了一半的分值。至于升学率,普通高中稍微有点权值体现,初中、小学则根本不予考虑:合格率的“水”涨了,升学率的“船”自然会高。

行家都知道,抓合格率差不多就是抓差生的同义语。一个差生就是一个“不合格”呀!于是你到汩罗每所学校,都可以看到一份“转化差生计划”。“计划”至少有三项内容:一是差生名单。凡是估计会考时没有及格把握的学生,都必须列进这份名单。二是差因。到底是兴趣、意志方面的原因,还是哪些知识点不过关?情况不摸准,转化起来会加重师生负担,而且效果不理想。三是转化的措施,顺前之“因”而定的。你大概已经确信,这份“计划”可不是应景的文字:不来真的,自己吃亏啊!

转化差生,老师们最大的误区是埋怨学生:他自己不争气,我有什么办法啊!汩罗教育部门却提出了一个观点:“议论生源优劣的教师是没有出息的!”二中甚至作了一条硬性规定:“不准谈生源!”不准,总得有个“科学理论”让大家心服口服啊!有,就在我们天天读的教育学心理学中间,只是没有重视它罢了。那一本本论著不都说过吗?人,从整体上分析,只有2%的高智者和3%的弱智者,95%都属正常范畴,先天形成的智力差异不大。你一个班就出现一两个差生,难道那3%全部跑到你一个人手下来啦!还有,现在真正读到初中毕业的,不到同龄人的80%,高中毕业的不到同龄人的30%。这前面的80%还不是正常人才?前30%还不是优秀人才?3%的弱智者能进得来吗?怨什么学生!汩罗每年召开一次转化后进生研讨会,两年举行一次转化后进生征文竞赛,其中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例子,都是用来展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结论,强化“不谈生源”的观念。

说来也怪,也就像气功中的“意念”一样,这种“理论”一信也灵。有一位高中教师,本来业务水平也不差,就是耐不得烦。连续两年教学评价在全市排在第13、14名。全市才20多个平行班啊,这名次算是中下水平了。看来这碗饭吃得没味道了,她跑到长沙某公司想联系调动。谁知公司老板等她刚一出门便指着她的背脊说:“这一定是位差老师,不然为什么要跳出来呢?”见鬼啦!调动没成,还带来个“信誉危机”,这个“差老师”的名声非洗掉不可。“正名”的唯一出路是发狠转化后进生。这回是“诚心信佛”,先把全班每个学生都分析一遍,看哪个最差,然后瞄准那位差到极点的学生,闭着眼睛拼命想他的优点。怪啦,越想越觉得这学生并不那么讨厌,甚至还有些调皮得可爱呢!每天,心上这种热流不知不觉地输送给了学生。一年以后,那位“最差”的学生都合了格,其他“次差”、“准次差”的就更不用说了。她的教学评价也获得了全市第一名。

别人问她:“原来教不好的学生,怎么又教好了?”

她说:“我也不知道,我一个劲地想他好,他就好了。”

是啊!全市6000教师都一个劲地“想”学生好,所以学生普遍地好了。汩罗已连续6年保持高中毕业生合格率98%的记录,全市每年仅一二十人个别科目不及格啊!小学、初中那98%和89.5%的合格率,也使人们不断地发出赞叹声。

A5 54321德育工程

4年前,一位记者在汩罗沙溪乡看到了一幅不留心则容易忽略的奇观:

——全乡15所中小学,处处是洁白的墙壁,连厕所的墙壁上也见不到乱画的污迹;地面干干净净,连操场上都见不到一片纸屑。

——油漆发亮的课桌椅整齐有序地摆在教室里,看不到一点刻划的痕迹。

——小桥、流水、假山、喷泉、花园、5000盆观赏花木、14000 米绿篱,把所所学校装点得分外美丽,鲜花无人掐损,果实无人采摘。

——尤其令人叹服的是,全乡中小学12405 块玻璃几年都无一破损,块块光洁明亮。

这次到汩罗采访,我们到过的汩罗所有学校,都和沙溪一样。

湖南有一个《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可以评价出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当年,汩罗中小学生思想品德优良率为30%,后来上升到78%,现在又提高到95%。

前面说过,12年来汩罗在校生犯罪率几乎为零。12年哪!每年10多万学生,没有一个被追究刑事责任,没有一个送劳动教养。

汩罗在德育上下的功夫有多深,可想而知。

90年代以来,汩罗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54321”德育工程, 即确立5条评价标准,优化4支德育队伍,开辟3条德育渠道,建设两类德育基地,完善一个德育机制。

何谓5条标准?就是用“五看”来评价一所学校是否将德育摆在首位:一看学校用什么思想教育学生,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心理发展水平如何;二看学校是否建立了校长负责、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德育工作体制;三看学校是否真正形成了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四看学校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是否真正落实;五看学校德育是否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了网络和合力,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这个“5”是管总的,“4321”则具体贯彻。包括:建立以校长负责,党支部为核心的党、政、工、团、队干部队伍;以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中心的年级、班级教师群体;以离退休教师、干部为骨干的校外辅导员队伍;以家长委员会为主体的家长队伍。以各科教学渗透为主渠道,贵在有意,重在有机,辅之以各项活动,进而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条渠道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校内、校外两大稳定的德育基地。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运转、与新形势高度适应的德育机制。

如何保障、推动这“54321”德育工程实施呢?汩罗依靠两个《方案》。

一个是《汩罗市德育目标管理方案》,以后还会详细介绍。汩罗整个教育都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所有工作都实行量化,谁是先进,谁该晋级,谁拿多少奖金,都由这个量化的评价结果而定。全市有个目标管理总方案,包含了所有工作,当然更包括德育。但是为了突出和强化德育,在“总方案”的指导下,又单独制定了德育的目标管理方案。“54321”工程的所有要求,都在德育目标管理方案中变成了可以量化评价的指标,也就是由“软”变“硬”了。

另一个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案》。从80年代后期开始,汩罗对学生思想品德实施评价。后来省里制定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案时,汩罗是提供实践经验的“主基地”之一。全省的《方案》制定后,汩罗充分借鉴原有的经验教训,再将“省案”具体化为“市案”,使德育评价更科学,而且还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些“考”德育的方法呢!

如何“考”德育?随便说两个例子。某一天,市里派来德育检查组到学校,要抽查几位学生。当学生穿过那长长的走廊而到“考官”那儿去“应试”时,或许走道上横着一把扫帚。有的学生很负责任地将扫帚扶起来,放好;有的则“管他呢!”扬长而去;有的甚至恶作剧地踢它一脚……又如某个学生在操场上行走,会被某人碰撞一下甚至踩一脚,对方说“对不起”,被撞被踩的学生可能马上回答“没关系”,也可能两眼一瞪:“你这人也真是,眼睛不知长到哪里去了,对不起能减轻我的疼痛吗?”对不起,那些对扫帚视而不见甚至顺脚一踢的同学,那些情绪梗塞不愿“没关系”的同学,就要扣分了。以后同学们见了扫帚就扶,听到“对不起”就答“没关系”,但又不知道下次是不是考这两个“题目”啊!也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考啊!唯一“保险”的办法就是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习惯,随你怎么考!于是同学们对思想品德修养更加自觉了。

当然,对这种“德育考试”的信度不无争议,但持异议者也承认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再说,国外招聘公关部长甚至总经理,要测试人格因素、交往水平,不也是采取类似的方法吗?那还是成人哪!又再说,文化知识那么“过硬”,考试中也不是有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合理吗?这样一琢磨,大多数的汩罗人还是觉得,考总比不考好!

你还别小看这个“考”字,它使汩罗德育越考越实。有人总结,汩罗德育工作已经“五落实”:

——组织上落实。市教委成立了德育研究室,各学校都有德育领导小组。

——时间上落实。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全市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课,无一所学校少开或停开。每周一课时时事教育、一课时主题班会、一课时团队活动,都是“雷打不动”。

——内容上落实。汩罗将德育内容分为政治思想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七大块,从小学至高中统一安排教育系列,形成了前后贯通的一个有序的教育整体。

——措施上落实。6000教师根据“有意、有序、有机、有心、有效”十字渗透纲领,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岗位上落实德育的渗透措施;市德育研究室和市教育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德育研讨会和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落实德育的教学、考核措施;市教委根据“54321”工程和两个《方案》,落实德育的评价、奖惩措施。这样,每个环节的“发条”都“拧”得很足,不会偶然“停摆”。

——地位上落实。在“五育”序列中,德育是唯一享有“一票否决权”的。其他方面再好,德育达不到应有要求,也不能评为先进。

A6 “七子登科”

汩罗抓德育的决心和思路,也“迁移”到音、体、美、劳等方面。

1990年4月,省教科所对汩罗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查,证实全市所有学校体育、美术、音乐、劳技四科开课率达100%,校校达到了市定的“有教师、有教材、有备课、有场地、有器材”的五有标准。为了实现“有教师”这一项,汩罗从1984年起,连续6年利用暑假培训音、体、美、劳教师近1000人。

还有,汨罗的科技活动、劳技活动、文体活动也都列入了课表。10年来,很少有教师利用这些活动时间上文化课。

恰当地运用考试来指挥素质教育,这是汨罗人的观点。10多年来,汨罗也将音、体、美、劳列为中小学必考科目,并以每门30分的总分计入会考成绩。别看只30分,算合格率也是一“门”啊!比如你的体育考试没达到60分,那么折算入会考成绩时就达不到18分,算你一门不及格,成了不合格学生,领不到毕业证啦!

要考,音体美好操作一些:教学内容统一,考试方法也好掌握。难就难在劳技课。劳动即生活,生活包罗万象,怎么考哇!也亏汩罗人会动脑筋,竟然摸索出了一套相当可行的做法。

首先,他们精选出100 多个劳技项目作为全市认定的教学内容:从小学低年级的洗手洗脸扫教室,到中高年级的操作洗衣机、做木工,到中学的修单车、做电工、操作电脑等等,每个学校可以因地因校因人选择项目教学。很多初中都选择了修单车,汩罗80%的农户都有单车啊!一位教师连续三天到街上的修车点悉心请教,修车师傅好不感叹:到底人家知识分子,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后来才知道,他是学了手艺好教学生啊!1995年4月,一群来汩罗采访的记者想看看学生的手艺,故意点了几个瘦小的女孩子。想不到那些文文静静的细妹子挽着袖子折腾一顿,一部摇摇晃晃快散架的单车就变得牢牢实实溜溜转啦。现在很多单车铺都发现生意淡了:修车技术普及啦!岂止修车,开了木工的学校,同学们自己修课桌啦;开了电工的学校,除复杂情况需要电力部门鉴定外,不用请电工啦。五中开的是油漆课,很多学生学上了瘾,回去把家具通通漆一遍,又把学校课桌椅、门窗、实验柜油漆一新。

把“内容”确定之后,就是研究“考法”了。市教委对认定的100多个劳技项目都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标准,也就是“打分”的依据。 100多项考核标准加起来有厚厚的一本。这里不妨例举“课桌椅的简单修理操作技能考核标准”。这个“标准”是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制定的,总分为60分,分解为6条要求:

1.能正确使用锤子记10分,使用锤子方法不正确扣1—6分。正确使用锤子的方法:一般是右手握紧锤子的木柄,锤尖朝上。

2.钉钉子的操作步骤正确记12分,每错一步扣4分。钉钉子的步骤:①先确定钉钉子的部位;②将钉子钉入木内;③将钉帽钉入木内。

3.钉钉子时,能将钉子按要求钉入木内记8分,不符合要求扣1—5分。钉钉子的基本要求:用手将钉子扶正,垂直将钉子钉入木内。

4.能正确使用锯子记10分,使用方法不正确扣1—6分。锯子的正确用法:一般是右手握住锯手,锯齿朝下,下锯时要慢,提锯时要轻,送锯时要用力。

5.锯割木条的操作步骤正确记10分,每错一步扣5分。锯割木条的操作步骤:①根据所需木条的长度,将木料画好墨线;②沿墨线进行锯割。

6.木条锯割符合要求记10分,不符合要求扣1—6分。锯割木条的基本要求是:按照木料画好的墨线,将木料锯割整齐。

大家知道,有了这个考核标准,“打分”不是一件难事了。

当然,对全市10万中小学生分100多个项目进行考试,工作量之大也可想而知。这有必要交代一句:每次大型的劳技课考试,都是黄泽南亲自抓的。

这个“重视”,还要反映到一个最“要害”的领域——招生中来。招生录取、学生、家长都看得很重啊!在这里只要稍微加重点“全面发展”的分量,对素质教育就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于是1990年,经市政府批准,汩罗在“中招”(普高、职高、中专招生)中给予各类学生优惠加分。被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表彰的德育典型、德育评价特优生、地级以上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各加10分;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者加15分,地市级学科竞赛获奖者加10分,县市级学科竞赛获奖者加5分;科技作品发明比赛获奖者按国家级、省级、地级、市级分别加30、20、15、10分;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竞赛市级以上获奖者或经市教委评定确有专长者,只要达到毕业标准即可由招生单位录取,名额不限。汩罗称此举为德、智、体、美、劳“五子登科”。

其实还有两“子”,在汩罗也是倍受重视的;一是心理素质教育,一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随着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深入,汩罗人发现,学生需要的有些基本素质,与德智体美劳均有联系,但又有区别。比如有些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并无多大缺点,也很“听话”,但是心理脆弱,影响全面发展。这个问题就不单纯是德育所能解决的,而要借助于心理素质教育。恰好近几年湖南涌现出两个“心育”典型。一是常宁县宜阳小学,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从《湖南教育》上读到该校报道后兴奋不已,特意给编辑部写信赞扬“宜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百花园中一支具有特色的奇葩”;一是岳阳市一中,岳阳楼下那所全省重点中学,他们的“心育”颇有现代化气氛,要了解你的性格、心理特征,用不着长时间的接触,凭一套仪器和量表便可准确测试出来。于是汩罗提出“小学学宜阳,中学学岳阳”,推广心理素质教育实验。担负试点任务的城郊乡,所所学校都配备了“心育”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引进了专门的“心育”教材,每周开设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成果和经验已多次到全省、全国学术会议上介绍。

现在,汩罗正实施一项“春笋计划”,口号是“人人冒尖”。怎么可能“人人冒尖”?举个例子。就说汩罗市二中的初55班吧。前面说了,二中是一所普普通通的中学。初55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班。班主任刘丛英懂点音乐,但也不精,加上身体不好,算是普普通通的教师。但她鼓励学生“冒尖”;每人都要有一项值得骄傲的长处。只要有一项“骄傲资本”的,就算“特长生”。成绩好的在本学科领域“下菜”(湖南方言:想办法),于是有3位同学在市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一位还获得全国化学竞赛三等奖呢。于是这3位同学成特长生了。音体美既好“玩”又受上面鼓励,自然成了学生“冒尖”的热门,岳阳市初中生乐器冠亚军的奖杯、舞蹈一二名的锦旗、书画第一名的证书,接二连三地被捧了回来,有10人成了音乐特长生、7人成了体育特长生、5人成了美术特长生。毕业时,这22个音体美尖子有17人作为全省特长生被中专录取。还有那些成绩不很拔尖、音体美细胞又不发达的同学怎么办?“我发表文章去!”终于有人想出了门道。学校离《汩罗报》编辑部不远,6位同学在编辑叔叔的指导下,有的发表了诗歌,有的报道了新闻。姓名印成了铅字,也有骄傲资本啦!加上一位“三小”(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作品获奖者,全班44人中竟涌现出32名特长生。离“人人冒尖”的目标尚有差距,但也够辉煌的啦。

大家知道,高中毕业班被视为改革的禁区,也是发展特长的禁区:都火烧眉毛了,还“特”什么“长”?但我们在汩罗市一中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气氛。有的毕业班学生干脆把升学压力搁在一边也经营起“兴趣”来。这不!外语兴趣班20位学生参加湖南师大经贸班招生,竟全部被录取。人家可是十里挑一的招生比例呀!24位电脑兴趣班学生,有17位进入湖南大学,另外7位准备参加全国性的电脑过关考试呢。

最近,汩罗市教委准备修改特长生标准:音、体、美、劳竞赛,各种学科竞赛及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只要获市教委以上奖励;文章不论长短、体裁,只要印成铅字;各种一技之长,只要经过一定评价认可,都算“冒尖”。这样人人都有积极性。按以上标准,目前全市10万在校生约有2万可以戴上“特长”桂冠了。

德、智、体、美、劳、心、特,七子登科,从一个侧面展示出汩罗“全面发展加特长”的素质教育轨迹。

B篇 把“两全”落实到每一堂课

在汩罗市1561平方公里土地上,10万多名中小学生分坐在3000多个教室里。在同一时间里,有3000多名教师在上课。一个教学日,全市开出的“课”——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有2万堂左右。

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好,主渠道都是它——每日3000个班级的2万堂课。

黄泽南是一位由普通教师走上教委主任岗位的“教头”,始终保持着“教师思维”:非常重视“上课”。汩罗市教委的认识也很“简单”: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如果全市每一堂课都贯穿“两全”要求,那么素质教育也就“深入骨髓”了。

B1 讨伐“蹩脚教育”

教师,恐怕是世界上“时间观念”最强的群体之一。为了把学生“教好”,首先想到的就是“时间”。尤其是到毕业班,各科教师“抢时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一天,某校一位语文老师看到课表上第6节是“自习”,喜出望外:这不正好补我的语文课吗?于是不等上课铃响,他就宣布这节课“自习”语文,完成多少多少作业。哪知语文老师前脚刚走,数学老师进来了:你们数学基础这么差,自习要“习”数学!同学们赶快把语文课本收好,拿出数学作业来做。不久,物理老师又来了:其它课本通通收起来,要做物理!妈呀!外语老师、化学老师还站在走廊上呢……

课表上的自习课、选修课、活动课都“抢”完了,老师们就“抢”课外,于是一天有了“第8节课”、“第9节课”,“星期日”也变成了“星期七”。这些时间都“抢”光了怎么办?“抢”晚上。反正每天布置一大堆作业,你做不做得了,什么时候睡觉,我不管,第二天要检查!

这种“拼搏式教育”,湖南人叫做“霸蛮”。按说这种“霸蛮教育”也是需要“奉献精神”的。但我们的教师忘记了一个明明白白的道理:我一个教师“霸蛮”都感到很累,学生要应付10多位教师的“霸蛮”,该累到什么程度?学生一天到晚晕晕乎乎,又怎能提高能力,发展素质?

于是,汩罗市教委将这种“拼消耗”的“霸蛮教育”称作“蹩脚教育”,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拦路虎”来打。

请听黄泽南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对“蹩脚教育”的讨伐:“搞加班加点的,是那些平时不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人。”“有的学校和老师,违反教育规律,把提高教育质量的‘宝’押在加班加点、书山题海、频繁考试上。这种不顾学生死活,一个词语抄百遍,一个题目做十遍,以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提高所谓教学质量的做法,我们早就三令五申严加禁止,但这些同志充耳不闻,我行我素。这种貌似关心学生,实则摧残学生的错误行为,到了非清除不可的时候了!”——人们原以为“蹩脚教育”“没有功劳有苦劳”,在汩罗却被置于“一无是处”的境地穷追猛打,真可谓痛快淋漓!

讨伐归讨伐,批判归批判,但人家每天抓10小时,我抓6小时,“拼”得过吗?

这就要看怎么个“抓法”了。

1991年暑假,汩罗市一中毕业班老师报告校长罗林祥:据可靠消息,外县高三学生已经秘密“到位”,我们是不是也通知学生回校补课?罗林祥说:不要去牵扯学生,我们把补课的这份精力拿来,钻研一遍教材,把知识点一一挑出来吃透,然后串起来,就是魏书生所说的构建“知识树”。

那次钻研教材的办法也比较特别:8个平行班,每个老师只钻研教材的1/8,然后互相交换,得到的都是8/8。因为负担不重,所以都钻得格外深透。不但“知识树”构建明确,就连教案、学生练习都非常精粹地编写出来了。

那一年,老师们教得游刃有余,学生也没上过一节“超课表”的课。这可急坏了家长:“怎么搞的!我们汩罗毕业班还没人家肄业班抓得紧,罗林祥这个校长只怕当不得好久了。”

嘿!高考揭晓,居然打了个大胜仗。360多人毕业,上公费录取线的就有180多人,是上年的3倍。

是啊!真正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不需要给学生制造那么多压力,就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于是从这一年开始,汩罗市一中向全体教师“约法三章”,割除“蹩脚教育”的“尾巴”:

1.按部颁教学计划开课,不增加课时,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与文体活动时间,不加班加点,节假日不补课,不打毕业班的“攻击战”。

2.坚决废除注入式教学,反对一讲到底。

3.作业大部分在课堂上完成,课后学生作业总量不超过90分钟。

现在,类似的“约法三章”已经普及到汩罗所有学校,而且张贴出来,人人可以监督。不要说加班加点,就连不按时下课学生都会提意见,因为黑板旁边的《教学卫生制度》就有规定:拖堂是违反教学卫生的行为。

高坊中心小学一位教师病了,代课教师布置作业还是老眼光:“让学生有活干就行。”哪知学生毫不客气:“老师,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没有必要。”

当然,市教委没有忘记行政手段。谁加班加点补课或布置超量作业,教学评价是要扣分的,这又与奖金、职务挂起钩来了。市里发现哪所学校有明显的“疲劳战术”,对不起,先来个通报批评,以后记入目标管理。而目标管理的规矩是,一年只要有一次通报,单位及负责人就别想当先进了。

B2 课堂教学规范化

不过平心而论,有谁存心要搞“蹩脚教育”呢?也是没办法呀!45分钟以内没解决问题,只有在45分钟以外找出路,“堤内损失堤外补”嘛!

由此看来,要根治“蹩脚教育”,为素质教育“开路”,就不能等到“堤外补”的时候再来“制止”,而应在“堤内生产”阶段就稳打稳扎,避免“损失”。

从理论上讲,我们中小学使用的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过的,一般的教师都有能力运用,一般的学生都有能力掌握。如果每天全市的2万堂课都能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使全体学生都掌握有关知识点、能力点,那就根本用不着加班加点了,不仅“蹩脚教育”自行消亡,而且学生全面发展也有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和充分的时间保证。

问题是,怎样使2万多堂课堂堂都“达标”呢?历来,教师的工作方式被视为典型的“个体劳动”。而“个体劳动”的“个体差异”就太大了。比如有人统计,有50%以上的教师讲课时所夹带的“嗯”“呃”等“拉杂语”大大超过正常标准,甚至还有课堂上“扯淡”的恶习。这些教师至少有1/3 的教学时间就在拉拉杂杂的语言甚至“扯淡”中浪费掉了。又比如,教师队伍每年都有“新兵”。假如一位才上岗的教师,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那么三年之内,每堂课对他来说都是“第一次”。以后再有机会重新来个三年,也还是“第二次”。要不折不扣地让每个学生都牢固掌握应有知识,一两次经验实在是不够用的。但具体到每位教师来说,怎么可能对每堂课都在短时间内重复体验、摸索呢?这就是教师“个体劳动”的局限!如何弥补这种局限?能否搞出一套教学规程,任何一个新手只要按规程操作,就能保证教学质量?

这个思路如果能够实现,那么每天全市2万多堂课都是按市教委“规程”操作的、为全体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合格课程了。

目前,还不能说这个设想已经完全实现,但是通过10多年的摸索,汩罗的教学工作确使人感受到那种程序化、规范化。

——开课标准化。应试教育首先就是在课表上玩手脚,要考的科目就多开,不考的科目就少开甚至不开,或明开暗不开。因此,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课,就成了实施素质教育最起码的条件。汩罗首先就从课表“整顿”起,市属学校的课表要经市教委审查备案。现在市教委有关同志只要一看表,就可以查出某校某班现在正上什么课。检查工作时,也容易核对出谁没按课表上课。各乡镇也是一样,教育办掌握着全乡镇所有初中、小学的课表,随时可以到校到班“核对”。谁想任意增减课时或让某些课程(如音体美劳课或活动课)“只上课表,不进课堂”,那是非常困难的。

——常规条例化。1991年,汩罗市教委颁发了中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各学科的《常规》都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与考查、教学计划与总结等几大项。如对教师备课,各科都规定了“三备”“五点”“两法”的要求。“三备”是“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五点”是每堂课都要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两法”是既要研究教师的教法,又要研究学生的学法。又如对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常规要求是“三定”“三研究”“四统一”,即定时间(课时安排)、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研究重点难点,研究双基能力,研究教学方法;统一教学目标,统一作业分量,统一测试内容,统一教学进度。再如“上课”中的“讲课”这一环,《常规》要求“讲授正确精要,并具备五性”,即目的性(教学目的明确,要考虑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诸方面),科学性(无知识性错误,系统性、逻辑性强,结构严密紧凑,合乎认识规律),实践性(讲练结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艺术性(方法好,安排巧,课堂气氛恬静而又活跃,紧张而又愉快),实效性(无效劳动少,教学效果好)。又如对考试的要求,作了“低、中、高档题的比例为7:2:1”的规定。以数理化学科为例,所谓低档题,基本上是教材上的原题照搬,或者“依葫芦画瓢”;所谓中档题,是对教材原题的较小变化,一般是改变原题中一个解题条件;高档题则是对教材原题的较大变化,一般是改变原题中两个解题条件。这一明确规定解除了师生恐惧偏题、怪题的心理压力,促使大家把全副精力用到扎扎实实打基础上来。另外,《常规》对教学中的很多“细微末节”也都作了明确规定,如“教师上课前10分钟应准备好教材、资料、图片、备课本、书写工具以及当堂课所需的一切用品,一经进入教室,不准中途出去,不许在课中令学生出堂为教师提取教学用品。”“教师备课前必须逐章逐节细读精读教材,做完全部练习和习题。”“教师进行作业批改改革实验,要有利于全体学生能力培养和大面积教学质量提高,并经学校批准才能实施。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放松批改要求。”等等。

这样,所有的教学要求都变成了一个个条例,比过去笼统要求“教好每一堂课”明确多了。过去很多优秀教师摸索多年的宝贵经验,现在用条例的形式变成了人人必须掌握、也可以掌握的“规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就容易变成现实。

——备课集体化。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汩罗的备课已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有分工有合作的“集体行为”。每人只负责其中一个部分,所有备课教师加起来就完成了全部工作。具体做法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备课。每学期开始就分好工,谁备哪几堂课。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不要你一周‘备’6堂课,但一定要高质量地‘备好’一堂课”。假如一个教研组或备课组有6个人,每人都高质量地“备好”一堂课,那么互相一交换,一周全部6堂课都是高质量了。如有位教师,为了设计好一堂课的学生练习,就查阅了13种教育刊物,钻研了教参上18篇文章。如果不是集中精力备一堂课,这样的“深度”是很难设想的。

汩罗在“劳动力组合”上也动了一番脑筋。在市属学校和乡镇,都对教师按力量均衡搭配的原则成立了教研组、备课组。这些教研组、备课组不是开开会的松散联盟,而是教学实体。各类教学评价和奖惩兑现,首先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核算。这样“捆在一起”,过去“教学之声相闻,下课不相往来”甚至“互相保密,互相封锁”的老师们,现在“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了,找到什么好资料、好例题,想到什么好教法,马上“贡献”出来——“脑力资源共享”,“发挥整体优势”啊!

——上课规范化。有了前面几“化”,上课的随意性已大大缩小。但市教委并没有满足,仍不断出台一些规范课堂的措施。比如在全市教师中开展“克服三种课堂病”活动。何谓“三种病”?“语言病”、“教态病”、“情绪病”。“语言病”除了前面提到过的“拉杂语”外,还有不文明、不健康的语言,明显不合语法逻辑的语言。“教态病”是指那些不美不雅的、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习惯性动作”。“情绪病”是什么?举个例子说吧,某教师昨晚和丈夫吵嘴了,今天还不高兴,课堂上板着面孔,心神不定,这就是“情绪病”。有效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不过你还别说,真正过起硬来,没“病”的教师几乎没有呢!尤其是那“语言病”,平时不觉得,统计起来都吓得直伸舌头。所以这克服“三种病”的活动也够教师们费力的。为了上好一堂课,得把每一句“台词”构造规范,然后对着镜子练呢!

又如“普及样板课”的活动。以“圆面积的计算”为例,全市有几百位教师教这一课,那么哪位教师教得最好,就以这堂课为基础,再加以完善,然后录像,大家都来模仿(当然结合自己的实际),不就人人都上出规范课、优质课了吗?每个年级的每个科目,一年也就一两百堂课,其中弄出几十堂“样板课”在全市推广普及,课堂规范化程度就比较高了。

最后,当然还得依靠听课评课、检查督促这一“法宝”。市教委干部、乡镇教育办主任和教研员,都有听课评课任务,每年40节至100节不等。与有些地方不同的是,汩罗评课不是“跟着感觉走”,因为有了前面那些具体标准,人人都可以像裁判给体操运动员打分一样,精确地分出高低。由于评课结论要存入执教者业务档案,最终与教学评价、奖惩、职称晋级挂钩,所以教师也就像体操运动员一样,认真对照“标准”规范自己的“动作”,提高自己的“成绩”。

B3 课堂教改“三字经”

素质教育,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规范性,更需要创造性。要创造就要改革。在汩罗,教学改革已成燎原之势。每一所学校在改革,每一门学科在改革,每一位教师在改革。

改革的路子怎么走?市教委分析,应试教育在课堂上集中表现为三大弊端:第一是重“教”不重“学”的主观性。应试教育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应”是被动行为,这就首先从观念上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主观要求出发: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学生只能是如何“适应”、如何“受训”的问题。第二是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要考的“知识”记住,尽管吃了很多苦,但学生在思维方面锻炼不够,所谓“高分低能”往往是这样造成的。第三是重“灌”不重“趣”的强制性。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必然是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教学内容“压”给学生。因此,真正要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必须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上来;突出“思”字,从让学生“学答”转到培养学生“学问”上来;突出“乐”字,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

这样,“学”、“思”、“乐”就成了汩罗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字经”。

我们在汩罗听了一堂高三数学课。这是一堂运用“四环递进教学法”的改革课。什么是“四环”?就是把动态的教学过程提炼为“提出问题,自学练习,反馈辅导,讲评小结”四个基本环节。这四个环节是层层推进的,所以叫“四环递进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显著特点,就是一切围绕学生如何“学”来考虑。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上课一开始,每个学生都拿到一张8开大纸,上面印着这节课的全部教学内容。其中注明了三方面的知识提要,然后围绕这三点提要设计了四层练习,共18个题。学生一看这三点知识提要,就明白这节课要学什么,然后以这18个题为线索,一层一层地“摸索”。

我们明白了,那张8开大纸,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有了这个“学案”,学生可以“自己走路”,老师只在关键之处作些启发式的讲解和引导。整整一节课,老师的讲解没有超过10分钟,但由于是学生自己“用力”,四层练习“探究”完毕,三点知识也就牢固掌握了。

原来我们听说汩罗竟有高中教师几年没给学生布置过课外作业,感到不可理解。听了这一堂课,完全理解了,所有作业都“边学边做”了——甚至连题都不用抄,节约许多时间——而且题量相当大,“锻炼”效果非常好,课外当然“轻松”啦!

现在汩罗市,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止一个“四环递进教学法”。初中、高中有半数以上的课都为学生提供了“学案”——是否精心设计“学案”,已列为全市教学评价和优质课评选的重要条件。“一切从学生出发!”“只能让教师选择适应学生的教法,不能让学生选择适应教师的学法!”已不再是概念化的口号,而是“固化”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操作要领”。根据这一“要领”,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如小学四年级《新型玻璃》一课,传统教学就是照本宣科,把四种新型玻璃讲给学生听,要学生“记住”那些要点,最后布置几道作业。汩罗镇中心小学的周文培老师却精心设计了另外一种教法:他先精讲了第一种玻璃——“防盗玻璃”;然后要求学生自学第二部分,并像老师讲课那样描述第二种玻璃即“夹丝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之后他再变换一种方式,用第一人称形式“自我介绍”第三种玻璃“变色玻璃”;然后要求学生自学第四部分,同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第四种玻璃“吸音玻璃”。这样有“扶”有“放”,有“导”有“练”,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以及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锻炼效果,都是传统教法望尘莫及的。

一切从学生出发,“要害”是一切从学生的思维训练出发,行成于“思”啊!传统教学恰恰就忽略了这个“思”字。甚至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仍在课堂上一再降低思维难度,削平思维深度。对这个问题,汩罗市教委的看法倒挺“新鲜”。他们认为,现在学生在时间压力上,在作业数量上,在重复劳动上,负担的确过重;但在思维训练上,“强度”远远不够。所以他们强调,要把教学活动变成全体学生的“思维体操”,把大部分的课都上成“思维训练课”,而且这种“训练”还应是高难度、高强度的。不是有句教学名言叫做“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吗?在思维训练上,汩罗市的口号是:“让学生撑杆跳高摘果子!”

“撑杆跳高”,用什么作“杆”?市教委和市教育学会集中几十位优秀教师进行过好几次研讨,最后确定:“撑高”的“杆”就是那个“疑”字。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并靠“疑”推动的啊!“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当然就不“进”啦!杨振宁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不也是敢于质疑吗?于是从1991年开始,汩罗在课堂上开展“问号行动”。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了多少“问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市教委干部、教研员下去听课,手里拿个小本本,就像排球教练员看球时对扣球得分、拦网得分要随时记录一样,对课堂上的“问号”也是要专项统计分析的。

高中一年级有篇课文《石钟山记》。大家知道,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鄱阳湖口有座山,叫做石钟山。为何叫做石钟山?前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苏老夫子夜里乘着小船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自认为找到了准确答案,于是发议论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不用“乎”都知道,苏老夫子当然是强调“目见耳闻”的啦!对这一课文的传统教法也很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清楚,告诉学生记住苏老夫子的观点,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但我们在汩罗看到的教法大不一样:首先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将课文的大意叙述一遍;边叙述边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大大地书写在黑板上;然后指着这个句子问:“大家对作者的观点有何评论?”

这一“问”不要紧,整个课堂“开花”了——

一位学生来了个“快速反应”:“作者强调目见耳闻当然不无道理,但凡事非要目见耳闻才能判断其有无吗?比如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物,这是无法目见耳闻的,难道就不能通过其它途径证实其有无吗?”

接着便有学生表示支持:“是的,对事物的认识不一定都要目见耳闻。比如化学、物理学中的很多微观世界就不能目见耳闻。再说,有很多目见耳闻得不到的科学发现,却可以凭借想象力得到,苏老夫子当作何解释?”

这时有人出来反驳了:“请注意,作者措辞是不能‘臆断’其有无。什么是‘臆断’?没有根据的判断。当时科技落后,苏轼能够知道的‘根据’只有目见耳闻。现在我们不需目见耳闻就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判断外星球有没有生物,或验证科学发现——想象力成果也需要验证——而这些高新技术不正是目见耳闻的发展和延伸吗?所以作者的观点从本质上说是站得住脚的。”

这位同学的表述似乎无懈可击了,哪知有人又从另一个角度挑起了“是非”:“在作者看来,目见耳闻是最靠得住的。那么,‘太阳围绕地球转’的结论,正是人们天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之后而得出的,但这是个极大的错误。目见耳闻就可断其有无吗?”

……

整个课堂,就像电视中播放的大学生辩论会一样,“正方”与“反方”激烈交锋,老师则起一些点拨、引导、归纳的作用。课后,我们问执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种教法,这位叫龚雄飞的23岁年轻教师告诉我们,与传统教法相比,这种教法至少有两点优势:第一是从“深度”上看,这种教法挑动了学生的“疑问神经”,要质疑、解疑,就得斟词酌句抠字眼。老师“告诉”他,他不见得“听进去”了;他自己去“钻”,往往更有力,更深。第二是从“广度”看,传统教法老师讲学生听,有的学生“听进去”了,也有的学生没“听进去”,有的只“听”了一半。现在以“疑”激“思”,发言的不发言的都被吸引到这场辩论中来,都在动脑筋,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首先从教法上就落实了。

是啊!素质教育,落实“两全”,这些目标似乎都很大,很抽象,但只要真正落实到课堂,就看得见摸得着了,人人都可以把握。突出“思”字的课型,就与“两全”有着“天然”联系。

“乐”字与应试教育的对立、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就更不用说了。值得介绍的是,汩罗课堂上的“乐”,已不停留在一般的“趣味”上,而是“内化”为学生喜闻乐见、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设计。比如语法教学,本来是很枯燥的。其中兼语式句型、连动式句型、双宾语句型尤其难以掌握,而且容易打混:都是“牵扯式”结构啊!也亏徐龙老师想得绝:学生不是喜爱流行歌曲吗?就结合流行歌曲教语法。他研究了几百首流行歌曲,然后挑出三句歌词:

A、(祖祖辈辈)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黄土高坡》)

B、(我)低头又想:他又美,他又壮,谁能比他强。(《采槟榔》)

C、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渴望》)

别看这三句歌词,在语法上很有代表性呢!粗看结构差不多,仔细辨别,A句为兼语式,B句为连动式,C句则为双宾语。徐老师先让本班学生“嚼”这三句歌词。由于汩罗备课是集体化的,“资源共享”,于是这三句歌词又被列为全校备课中的例句,全校学生都来“嚼”。说来奇怪,书本上那些抽象而又枯燥的语法知识、语法概念,融入流行歌曲之后却越“嚼”越有味道:为什么“……留下我……”属兼语式,“……告诉我……”又是双宾语呢?课内想不过来时,课外还慢慢“品味”。这样,兼语式、连动式、双宾语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都细细地“嚼”出来了。不但这几“口”知识“嚼”得透透的,而且类似的学习难点也加进来“嚼”了。比如大家觉得“借喻”与“借代”两种修辞手法很难区分,于是有人找出“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这句歌词:“几度风雨”不就是借喻吗?“几度春秋”则是借代啊!懂了!还有人从《涛声依旧》中“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昨天的夜晚”两句歌词中发现了“新大陆”:表面上看,前后两句结构一样,对得也比较整齐,其实第一句是主谓结构的单句,第二句却是一个转折复句——这,可能词作者都没想到吧——大家不是感到复句不好掌握吗?“嚼”一“嚼”这首歌有好处。

“学”、“思”、“乐”,目前虽然还没形成什么模式——也不可能有固定模式——但已经成为汩罗课堂教学改革的明确要求和统一原则。备课、上课、评课,都要突出学生的“学法”、“思法”、“乐法”。

B4 “向手指头要素质”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然而,“应试”恰是只试“笔头”不试“指头”。于是,重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成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之一。

汩罗的口号是“向手指头要素质”。如何“要”?主要渠道有三条:除了前面A篇介绍过的上好劳技课之外,一是加强实验教学,一是上好活动课。

1992年,湖南省首次进行“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一天晚上,汩罗市新塘中学接到电话:明天省里的评估团要来观摩学生解剖蚯蚓。实验室的蚯蚓用完了,第二天上课之前只得派学生临时去挖。也是地不作美,没挖到一条大的,全部是“蚯子蚯孙”。总共40多个解剖台,有30多个台上的蚯蚓都和牙签般粗细。要10多岁的娃娃们从这样细的蚯蚓里面剖出心脏、盲肠,这可能吗?哪知实验开始,竟没有一个同学皱眉头,个个都熟练、准确地进行了解剖。评估团同志眼睛瞪得圆圆的,有的说:“真是疱丁解牛!”有的说:“不对!疱丁解牛可以游刃有余,这里简直无处下刃呢。”

其实,这只是汩罗实验教学一个小小的“故事”。汩罗439所中小学,早已实现4个100%:100%的学校,实验用房和仪器装备达到省颁标准;课堂演示实验开出率100%;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100%;参与实验的学生(无实验课的小学低年级除外)达100%。部分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还增开了课外实验呢!

目前湖南省在实验教学方面最具综合性的、也是最高的荣誉,当数“实验教学普及县”。1992年,汩罗首批获得这一称号。1993年复查又获嘉奖。

也许有人感慨:工作抓到这个程度上真难!但是汩罗人已经到了并不觉得很难的境界,因为已经“习惯”了。现在汩罗的学生,一听说“动手”的课就眉开眼笑。实验课是如此,活动课也是如此。1994年10月5日第七节课,汩罗市二中高一年级所有同学都挤到阶梯教室来听陈晓林老师上《怎样搞小发明》的科技活动课。说是“上课”,其实那热闹、活跃的气氛和场面,并不亚于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的拍摄现场。“一个衣架,在铁丝上转360度,落至地面;两个衣架,挂钩错开,叠在一起放置,转360度,虽然摆动但还挂在铁丝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像玩魔术似表演。“怎样发明一个风吹不落的衣架呢?”于是“观众”席上一阵“骚动”,陆续有几位同学被选拔上台,他们分别代表6个班参赛。几分钟设计,几分钟制作,12个同学设计出4种类型的衣架。当场表演,有7个同学的衣架是风吹不落的。但不管是成功者还是非成功者,心里都有一种“过瘾”的滋味:“活动课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学科课程中得不到的东西。”

大家知道,“活动”正式作为一门“课”而列入课表,是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新的《课程方案》开始的。但汩罗从1985年开始,每天下午第3节课就法定为活动课。全市每年都保持2500个左右的活动小组,这些小组是“上课”的基本单位,遍及每一所学校,包容了每一位学生。市教委培训了2000多名活动课教师,也就是说,有1/3的教师都兼而“动”之啦!

更使人们大开眼界的是,在汨罗我们还看到与活动课有关的两件“特产”:一是市教委设立了“活研室”。什么叫“活研室”?活动课教研室啊!它与市青少年辅导协会、市教育学会“第二课堂”分会“三位一体”,是加强活动课教学的业务班子。第二是举办中小学生“活动节”。每年6月份举办“科技活动节”,主要内容是“三小”(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作品竞赛。仅据1989年至1993年统计,汩罗在5年中就有1653件“三小”作品获得市、地、省、国家四级奖励,其中获省以上奖励的76件,全国青少年科技发明一等奖的证书也先后10多次被汩罗的学生捧回。市青辅协会和长乐镇、范家园乡镇都先后被国家教委、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每年7月份,汨罗市举办中小学生“体育活动节”!

每年10月份,举办“艺术活动节”!

每年4月份和11月份,举办“智力活动节”!

活动活动,越动越活。汩罗学生就这样在活动课中形成了“手巧”与“心灵”的良性循环。

——小学六年级的叶中波同学看到有些农户母猪产仔多但成活率低;猪仔没奶吃啊!他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架带有橡皮乳头的“仔猪哺乳器”,利用它可以对仔猪实施人工喂奶。别看这“玩意”简单,却给当地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获得全国“小星火杯”科技发明一等奖呢!

——沙溪乡划江小学200多名小学生,全部参加了考古、家鱼养殖、名贵花木栽培等活动。考古兴趣小组先后发掘了10多件国家一、二级文物,并找回了失落数十年的《郭嵩焘墓志铭》原碑。家鱼养殖小组试验出几种医治鱼病的良方。花木栽培小组摸索出好几种新型技术,仅雪松扦插——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技术——成活率就由原来的10%提高到50%。邵娟等同学发表的《菊花苗救活了红鲫鱼》《石榴怎样扦插》《菊花的栽培和管理》等小论文不但在省市获奖,而且被编入岳阳市劳动技术课本,创造了“未毕业先走进教科书”的佳话。

汩罗学生的这些优势,在应试教育的“小考场”上或许看不出来,但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大考场”上还是“试”出来了。内地与台湾合资的一家公司,本来办在长沙,却年年跑到汩罗来招工。深圳几家公司在地图上找到汩罗这个小点点,专程来选“汩罗人”。因为他们通过用工感到“汩罗的青年活络”。

“活络”,不就是我们让学生动手动脑的目的吗?

B5 “也来一个火炬计划”

大家知道,国家为了促进高新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出台了一个“火炬计划”。汩罗市教委提出:“我们也来一个火炬计划——讲台上的火炬计划。”何谓“讲台上的火炬计划”?就是有计划地引进和推广一些重大教改项目啊。没有“火炬”,任凭星星点点自生自灭,何日形成教学改革的“燎原”大气候?

现在汩罗讲台上,通过“组织行为”大面积推广的教改项目有6个。它们是全市教学改革的“龙头”,也是照耀全市3000多座讲台的6支“火炬”。

第一支火炬: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是80年代在我国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基本特点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逐步分解成一个个的目标:由学科分解到单元,由单元分解到章节,由章节分解到课时。而且可结合实际情况,对上、中、下各类学生制定目标,落实因材施教。具体到每堂课,其目标以及达标程序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掌握的。就像走路一样,以前领路人对“行动计划”是“保密”的,你跟着我走就是了,一旦掉队就束手无策,越拉越远;现在好了,何时走到哪里,分几步走,有些什么沟沟坎坎,每个人都知道。所以这种教学是典型的以“学”为主,“教”与“学”高度协调高度配合的课型结构。同时这种教学是以“小步子”方式分层次向目标推进的,特别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天性。而且这种教学适应性强,一般教师都能操作。1989年,汩罗市教委决定在初中大面积推广目标教学。什么叫“大面积”?“大”到所有学校、所有学科。当然得坚持自愿原则、分期分批啦,哪所学校愿意推广先写申请。不到一个星期,48所初中有38所交来了申请。1990年农历正月初六,市教委举行了1800多人的目标教学报告会。第一批参加实验的38所初中各科教师基本到齐,还有不少高中教师也来旁听。5位行家里手一项项、一科科宣讲目标教学的原理和方法。之后,全市统一引进了目标教学教材,老师学生人手一套。有了这套教材,每个学科、每个单元、每个课时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达到目标,人人“早知道”了。接着,市教委又推出200多堂目标教学的典型课例,一课课拍成录像片,38所初中轮流放映。这样,目标教学一下就在全市推开了,效果也令人振奋:1989年,全市初中合格率仅46%,优秀率仅0.17%;推行目标教学3年后的1992年,合格率达78%,优秀率达10.07%;1995年,合格率89.5%,优秀率12.6%。

第二支火炬:自学辅导法。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内进行,其它科目也借鉴和移植。市教委确定的实验点有5所市办高中和3个乡镇。参加实验的学生同时使用两套教材:一套是全省统一使用的教材,如初中、小学阶段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一套就是自学辅导教材。我们采访了一位20多岁的年轻教师,叫何孟阳。他原来在白塘乡实验自学辅导法尝到了甜头,1992年调到市二中后便自告奋勇继续实验。他接手的这个班52个学生,不仅生均数学成绩一直稳居全市前列,而且在初二时就有3 名学生自学完了初三课程,1名学生自学完了高一课程。

第三支火炬:愉快教育。在小学,这是“普及性”的推广项目。每个教师都要研究如何“还给学生欢乐的童年”,每堂课都要发掘“快乐点”、“兴奋点”。对于湖南省教委推广的耒阳市蔡子池的乐园教育、长沙市南区的愉快教育,以及各地的乐教乐学经验,他们都认真吸收、消化,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汩罗特色”。

第四支火炬:成功教学。这实际上是“两全”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操作化,主要在中学阶段实施和推广。市教育学会专门成立了成功教学课题研究组,专门收集整理各地成功教学的信息和经验,并分别在10多个班级进行实验。

第五支火炬:协同教学。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分解越来越细化。有“分解”就必然有“综合”。培养人的协同思维、协同素质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要。湖南师大一些专家教授正是以这种“时代眼光”,推出了“协同教学”实验。这一实验强调各科教学都围绕德智体培养目标,互相协同,提高学生素质。在小学,这一实验还专门开设了一门课,叫“综合课”。“综合”就是“协同”啊!综合课的教材是分年级编的,每个年级为一个主题:一年级“学会生活”,二年级“认识社会”,三年级“学会学习”,四年级“学会创造”,五年级“学会思考”,六年级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这门综合课,每周开一节,既教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知识,又使各门学科课程中的知识在这里得到融通,对于培养学生协同思维素质非常见效呢。汩罗目前有8个乡镇、1000多名教师、近2万名学生参加了协同教学实验,覆盖着全市小学教育的1/3啊!

第六支火炬:心理健康教育。已在一个乡镇的14所小学全面实验,其中2所学校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可以考虑扩大推广范围啦。

纵观这六项教改实验,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愉快教育、成功教学、协同教学,属综合性实验,实际上都是从一个角度代表和体现着素质教育思想。第二层次包括目标教学、自学辅导法、心理健康教育,属方法性实验,更具有操作性,就看你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加以运用。

这六支火炬,辐射了汩罗所有中小学;这六大项目,形成了汩罗教学改革的“重点工程”。在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下,汩罗各种中小型教改实验星罗棋布,但又多而不滥,活而不杂,因为绝大部分教改仍是这六大项目所启示、所演变、所具体化的结晶。

当然,这个“星星”与“火炬”交相辉映的局面也是来之不易的。别的不说,这里只例举1988年至1994年汩罗市教委下发的12个文件,就够大家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了——

1988年,《关于改善和加强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意见》出台;

1990年,《汩罗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颁布;

1991年,颁发了《关于乡、校教育行政干部“管理教学、领导改革”若干问题的决议》《关于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见》《汩罗市中小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汩罗市中小学教师教学竞赛制度》《中小学教学科研课题管理制度》《普通中小学学生学科竞赛制度》《普通中学学科教学常规》《小学学科教学常规》《关于开展向教育改革家魏书生顾泠沅学习的决定》;

1994年,下发了《汩罗市教育研究管理制度》。

这些文件,尽管内容、角度不同,但主旋律都是:大面积、大幅度推进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

《复印资料》责任编辑注:本文下半部分将复印在本刊第6期。

标签:;  ;  

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湖南省鼓罗市中小学教育改革12年照片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