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试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285(2000)02-0001-05
一、技术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技术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是产业技术进步的基本途径。它们在产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支撑和互相促进,但也各有所侧重,如在内容上,技术社会化主要是以技术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和提高、社会角色的形成与实现为基本内容;而技术产业化的内容则主要是使技术逐渐成熟、规模不断扩大、最后形成技术的规模产业和生产能力。在过程上,技术社会化存在于技术的发明创造、应用推广、改造更新和引进消化之一系列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而技术的产业化则主要是指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这一阶段。在目标上,技术社会化是为了使技术被社会所认同、接受,最后成为与社会相容的技术;而技术产业化则是为了使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最后形成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效益高的产业化技术。所以,技术的社会化是产业化的前提与基础,而产业化是社会化的拓展与深化。这两者往往不能在产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分离开来,技术社会化催生与包含了技术产业化,技术产业化支撑与升华了技术社会化。如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技术的社会角色只是“奇技淫巧”,所以从事技术的科学家和技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技术活动也不被社会重视,这使得中国这个拥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却不能使众多科技之花产业化为国家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成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而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另一方面,发明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 572页。)也正是科学技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0页。 )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利用科学技术为直接的生产服务,“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0页。)因而, 技术的社会化和技术的产业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技术的社会化就不会有技术的产业化,而离开了技术的产业化,则技术的社会化就会失去技术进步的意义。
由于产业技术进步是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社会过程,所以,技术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社会充分性是影响产业技术进步的广度与深度的关键问题。日本技术专家林武教授把产业技术构成中的技术经济要素概括为5M:即M1——原材料(Materials),M2 ——工具和机械设备(Machines),M3——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 Manpower ), M4 ——经营管理(Management),M5——市场需求(Markets)。 产业技术进步首先要求其构成各因子协同配合的结构性变化,因而,它不是社会生产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的革新,而是生产方式的整个技术基础的变革,是劳动力、劳动方式、劳动过程和劳动关系普遍化地进步,这种共同性、协同性就表现为产业技术进步的社会充分性,单个因子、单个环节或局部性的革新,都不能达到产业技术进步的社会效应。
二、技术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社会充分性
技术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社会充分性在于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它的完成极为复杂,既受产业技术的内部各因子的影响,也受产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是由于内部因子变革的滞后导致的产业技术进步的无法展开,则称为产业技术进步的内部不充分,如果是由于外部诸如文化、制度等原因导致的产业技术进步的无法展开,则称为产业技术进步的外部不充分。这两种原因都将导致产业技术进步不能成为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或社会生产普遍基础,也不能成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如古希腊的希罗(Hero)曾发明了历史上第一部用蒸汽作动力的机械装置(在一个球形盛水器下面用火加热,使蒸汽从装置两侧的两个反向导管喷出,利用喷出蒸汽的反冲力推动容器转动),这是最早出现的蒸汽机原型,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社会既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动力机械加以实际应用的需要,也不可能为它提供完善化的物质技术手段,所以它难以作为动力机械在社会中相容, 而只能作为一种高级的玩具供统治阶级玩赏。 只有到了17世纪,纺织工业和煤矿工业的发展,对蒸汽动力机的出现提出了现实需要,而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为蒸汽机的出现提供了实际可能,所以蒸汽机才成为近代工业革命的标志而载入技术史册。由此可见,产业技术进步只有在内部因子和外部因素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条件下,它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和成为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的可能,也只有在内外部条件的变革都充分的情况下,它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也说明,产业技术进步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实际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化过程,一个产业技术进步的社会充分性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正如只有经过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整合和调适,人们才提出发明用以代替人力和畜力的蒸汽动力机这样的技术目的,并为它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各种社会必要条件,使技术发明的成果被社会相容,成为现实生产力。
技术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社会充分性还主要体现在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扩散和创新等方面。技术的消化、吸收是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引进技术的原理、设计思想、结构、性能以及制造工艺,能按照样品或软件,制造出相同性能指标的产品,批量生产的合格率要达到要求。并且产品的零部件(特别是关键技术部分)应达到一定的国产化率。技术的扩散和创新是指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究并提高了引进技术的水平,开发出性能优于引进技术的产品,并且将此种技术扩散到引进项目以外的产品上,使该产品上水平,获得新增的效益。
就产业技术进步的整个过程而言,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扩散和创新既是相对独立又是互相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产业技术进步的组成部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指南》中提出的引进技术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引进技术的国家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吸收技术,并使之适用于本地条件,消化吸收创新应该是技术引进工作全过程的重点环节。”缺乏消化、吸收、扩散和创新的技术引进必然表现为技术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极不充分,因为这样的技术引进成效低,扩散效应差,也不能提高本国的技术能力。
从我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来看,长期存在着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和扩散的严重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在引进技术的结构中,硬件或成套设备的引进在总的技术引进中所占的比例长期居高不下。经验说明,技术引进的成效大小,与引进过程中引进方人员所能得到的学习机会的多少和国内投入的技术努力的力度成正比。采用引进成套设备或生产线的方式虽然能很快形成生产能力,但技术成效和技术扩散的效应都比较低。
我国技术引进方式的结构状况(单位:%)(注:陈慧琴:《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30页。)
以技术为主以设备为主
年份合同的比重合同的比重
项目数 成交金额项目数 成交金额
1979-1990
56.020.344.079.7
1991-1993
44.019.456.080.6
(2)消化吸收还处于较低层次, 尤其是对引进技术的改良和二次创新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下列统计中看到我国与韩国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的差距。
我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注:陈凡、刘玉劲:《关于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能力的测度与分析》,《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年第5期。)
指标引进时间 至1984 至1985
至1986
至1987
年末(%) 年末(%) 年末(%) 年末(%)
正常使用率
1983年95.396.2 93.090.4
1985年77.2 91.292.4
1986年 90.789.6
维护保养率
1983年66.568.0 67.766.9
1985年49.8 63.288.0
1986年 73.070.9
部分仿制率
1983年20.119.0 19.719.0
(按50%计)1985年 2.7
4.4 4.8
1986年
2.3 2.3
整体仿制率
1983年 1.3 1.1
1.4 1.5
1985年 0.3
0.2 0.3
1986年
0.3 0.4
改进创新率
1983年 0.2 0.2
0.4 0.4
1985年 0.0
0.4 0.2
1986年
0.3 0.8
韩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注:陈凡:《技术社会化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41页。)
应答数 不能消化 一部分消 大体消化 几乎全部 完全消化
吸 收
化吸收
吸 收 消化吸收 吸 收
消化、132 212
51
52
15
吸收度 (100%)
(1.5%)
(9.1%)
(38.6%) (39.4%) (11.4)
应答数 不能应用 原样应用 一部分 大部分 重新改良
改良改良 开发
改良度132 013
77
375
(100%)(0.0%) (9.8%)
(58.3%) (28.0%) (3.8%)
(3)重复引进现象还相当严重,尤其是在80年代, 这也可以从下表中看出:
我国1979--1988年主要重复引进项目
项目名称引进项目数外汇总额
彩色电视机生产线
72条
1.9亿美元
啤酒罐装线
43条 3366万美元
东欧啤酒罐装线
113条 (易货贸易)
饮料罐装线 150条 3亿美元
东欧饮料罐装线
270条 (易货贸易)
冰淇凌生产线124条 2亿美元
电冰箱生产线 23条 11051万美元
洗衣机生产线 29条 5298万美元
西服生产线 190条 4458万美元
豆腐生产线 17条
482万美元
资料来源:焦雄华:《高技术产业化道路探索》,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页。
以上三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搞不好会出现“引进——逐渐落后——再引进”的反复引进的恶性循环。其原因是:一是企业短期行为,对消化、吸收、创新和扩散缺乏动力。二是消化、吸收、创新及扩散资金与技术引进资金失衡,其总量供给不足,使用方面也不太合理。许多引进技术项目只有技术引进资金,而没有或者很少有消化、吸收、创新及扩散资金,无力进行后续工作。即使到90年代情况也并没有较大的改进,如1994年全国大中型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经费近900多亿元, 但其中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为275.7亿元, 而用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仅为9.7亿元。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之间的比例是28.4比1。据各国的经验,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之间的经费比例一般为1∶10,而在我国这个比例恰好颠倒了。参见下表:
1991——199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支出(单位:亿元)
19911992 1993 1994
①技术引进支出90.23
116.06192.84
275.7
②消化吸收支出 4.06 5.4 8.71 9.7
①/②
22.22:1 21.49:1
22.14:1 28.4:1
资料来源:国家科委《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4》
三是现有基础产业尤其是教育产业、R&D产业等发展薄弱, 因而以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包括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差,其他配套能力也较差,导致消化、吸收速度慢、效益低。从1994-1998年我国国民素质国际竞争力各类指标综合排名位次状况来看,虽然对我国国民素质国际竞争力起促进作用的四个指标,即劳动力、劳动力态度、失业和教育指标的位次有了提高,其中我国的劳动力竞争力从1994年的第45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33位,劳动力态度竞争力提高了10个档次,失业竞争力提高了7个档次,教育竞争力提高了5个档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国民素质的国际竞争力,在多数方面表现出较低水平,这对产业技术的进步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1994——1998年我国国民素质国际竞争力各类指标综合排名位次状况表(注:杨干忠等:《中国国民素质国际比较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年第1期。)
指标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人口 1
1
1
1
1
劳动力45 45 43 36 33
就业1 1
1
1
1
失业 44 43 38 35 37
教育 45 44 43 43 40
生活质量
42 42 42 43 43
劳动力态度 44 42 41 42 34
四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及扩散的政策体系。五是至今尚未消除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地方割据的中国市场束缚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及扩散的开展。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及扩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整体。而现行管理体制将各个阶段由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不同机构分管,由此使各阶段工作相互脱节。人为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割据阻止了技术的扩散,使技术无法最大范围地实现社会化和产业化。
三、技术进步社会化和产业化土壤的培育
要使社会接受与认同新的技术成果,包括新的思想、新的意识、新的组织形式、新的产品设计甚至新的消费方式,首先必须培育一个敢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敢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就是融合与认同新技术成果的最佳土壤。培育一个敢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应包括几个方面:(1 )依靠教育与生产实践,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创新与开发能力,增强公民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劳动者接受创新成果、认同创新成果、运用创新成果的能力。有些人不主张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认为它会对劳动就业产生影响,也不利于发展我国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些人认为新技术会使自己丧失具有优势的个人技能;而有些科技人员对新成果的推广意识也不强,成果鉴定之后万事大吉,技术开发不到位,影响了新技术走进企业、走向社会;还有一些人不能适应创新性的技术进步,不能适应科学化的管理,害怕岗位竞争,因而对组织和管理的革新有抵触情绪。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某些人素质不高,缺乏职业转换和新机制的适应能力造成的。(2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企业更全面地接受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磨练,增加企业重视创新成果的意识,从而加大技术进步的动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有不少企业科技意识淡漠,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使许多发明成果失之交臂;有些企业领导创新意识不强,满足于“金牌”产品、“拳头”项目,而不愿冒风险采用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不但要有风险资本,而且要有风险企业家。这就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他们的生长。(3)进一步完善“专利法”,使它既能促进技术的创新, 又能促进创新成果的广泛运用,塑造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专利法应保证发明成果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保证创新者的利益回报。当然,专利法一定要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掌握它的“度”,不能让专利的使用者花过大的成本,冒过大的风险,从而不利于技术成果的社会扩散。其次,重视创新技术的实用性、适用性和配套性。技术发明创新的成果并非多多益善,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不是一个广种薄收的过程。因为技术成果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创造它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时还取决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取决于人们应用这种技术后的新增价值,所以技术成果的实用效益如何往往是企业选择新技术的衡量标准。我国的一些技术市场之所以被形容为“技术庙会”,表面上热热闹闹,过后则烟消云散,成交项目并不多,出现虚假繁荣,供给过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技术发明成果的选题单纯来自学科本身,而不是来自市场、来自企业,这样的成果大多具有先天不足、成熟度低和配套较差的弱点。所以这些实用价值不大或难以实现的技术成果即使再多,也不能被社会所认同或融合。此外,技术发明创新成果除了实用性外,还要具有适用性,即适用于企业和社会的生存环境。“适者生存”,否则即使发明创新成果实用价值很大,但如果与企业现实的生产水平和能力相脱节,无法生产,这样的成果恐怕也要被束之高阁。除此之外,配套性对新技术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年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并非是白炽灯的发明者,在他之前已有10个人发明并展示了这种灯,但只有爱迪生第一个认识到:仅发明一种灯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创造一套包括开关和导线在内的完备“照明系统”,爱迪生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获得了成功。德国经济学家约纳斯从这个实例中得出的结论是:基础发明的应用要求系统的解决,这就是说,一种基础发明的实现,要求许多系统条件的成熟。
再次,“中试”是实现技术应用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它对技术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相容的现实生产力关系甚大。因为科研单位的技术研究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成果阶段,有关部门的支持一般到成果鉴定为止。但企业却对技术成果的要求较高,他们一般只接受成熟的技术成果,即能马上在生产中应用的现实技术,而从实验室成果过渡到能在生产中应用的成熟技术成果,则需要经过“中间试验”这一阶段。而“中试”却往往是科研单位和企业双方都不愿涉足的“无人区域”。因为对科研单位来讲,这一阶段既非他们所长,也非他们所能,感到力不从心;而企业,也认为这一阶段风险较大,投入较多,得不偿失。因此,对这两不管的“中试”阶段,政府应进行调适,即通过建立国家和地区的“中试基地”,从社会机制上保证技术成果能走进企业、走向社会,这对产业技术进步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另外,为引进技术的国民化成长培育好土壤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及扩散的关系,第一,应加强宏观统一协调指导,真正做到从政策制定到组织管理都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创新、扩散一体化;第二,应通过政策激励、机制促进等各种手段,鼓励企业发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及扩散的主体作用,并积极与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通力合作,强化消化、吸收等后贯环节的投入;第三,对用于消化、吸收、创新及扩散的资金投入,有关机构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扶持。
标签:社会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