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中西部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我国在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是符合实际的,适时的。
缩小地区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中西部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由于历史基础、自然地理条件、国家政策的倾斜和主观努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明显拉大。“八五”期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1.7%,其中东部在16%以上,中西部仅为9%。1994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5.4%;而占全国土地面积85%的中西部地区仅占44.6%。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中西部低收入地区的15倍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地区占全国的67.41%,中部占20.43%,西部仅占12.16%。
缩小地区差距,是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进入90年代,我国出现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新的发展格局以及东部再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源尤其是能源动力的支撑,不可能全靠进口解决,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而我国已经探明的自然资源储量,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绝大部分宜农荒地和天然草场,也都在中西部地区。另外,东部发展面临人口过于密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强度过大的问题。因此,加快中西部的开发与发展,将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缩小地区差距,也是关系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江泽民同志去年岁末视察陕、甘两省谈到西部地区的建设问题时指出:“没有西部地区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就不可能保持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没有西部地区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西部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成功。”
因此,中西部地区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必须深刻领会“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这一方针的精神实质,从实际出发,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加快中西部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一环
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任务,无疑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跨世纪目标。据有关资料表明,美国基本消灭地区差距用了50年,西德、日本用了20年,毫无疑问,在我国缩小地区差距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缩小地区差距可能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步,通过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中西部提高自身发展增幅,遏制住差距拉大;第二步,中西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推进部分产业和区域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逐步使一部分地区缩小差距;第三步,在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中西部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部分地区逐步接近东部发展水平。具体需要多长时间,还要看客观条件的变化和主观努力的程度。总之,缩小差距是一个需要扎扎实实艰苦奋斗的长期过程,应当作长期奋斗的准备。也就是说,缩小地区差距,不能以限制东部地区的发展为代价,而是要在继续保持东部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在国家综合国力、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和东部的帮助带动下,主要通过加快中西部自身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缩小地区差距,提高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般而言,是指能够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某个新的增长部位。它可以大至一个产业、一个行业、一个区域,或一个成规模的经济增长面,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一个产品和任何一个能够引起裂变增长的经济细胞,具有实质性、有效性和能见度大的特征。多个增长点的集合或扩展,就会构成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链,形成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通过不断发现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是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一些原本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只要把握住新的历史机遇,积极寻找和培植能够参与国际和区域产业分工与竞争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可能实现“起飞”。亚洲“四小龙”和美国的尤他州,我国的东部地区以及中西部近年来一些崭露头角的区域、产业或明星企业,无不如此。因此,通过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加快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从中西部实际出发。总体上必须把握这样的尺度:具有较大的投入产出比,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和经济带动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便于与其他地区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市场的占有率,提高经济增长的竞争力和外向度。具体要注意四点:一是培养和依托自身优势,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路子。二是加强薄弱环节,从改造传统种养业、搞活国有企业和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克服制约因素,加快交通、通讯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对于一些资源禀赋好、发展条件优越,且有一定发展基础和规模的区域,培植特色经济区域。如中心城市、沿“桥”、沿江、沿路等轴线地带,可以实行优势产业带动或综合开发联动,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紧紧围绕“两个转变”
落实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的方针,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工作的“纲”。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发展,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紧密相联。中西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紧紧围绕“两个转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一,要把握机遇,积极主动,从充分利用中央政策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的五条新的重要政策。对此,中西部应积极主动地提出配套和完善这些政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使之落到实处。对于中央尚未明确提出,但实践中又必须实行的办法、措施,应当不等不靠,大胆探索,并对有关问题及时提出建议,争取中央的认可和支持。此外,要主动做好工作,接受东部地区的支援和帮助。
第二,要创造条件,内外并重,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西部要尽快形成全方位、高层次、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放远目光,放大胆量,放开手脚,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积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有目标、有重点地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改善硬环境,精心营造软环境。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重的方针,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换代向外转移的机遇,主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在中西部内部,应进一步打破省、区际界线,开展各种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协作活动和经贸活动。要进一步拓宽思路,走大开放、大经贸的路子,实行外经、外贸、外资并举,一、二、三产业并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并进的方针,敢于和善于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让别人发财,促自己发展。那些投资环境差、一时还难以改善的边远地区,应将政策优惠摆在重要的位置,增加开发吸引力。
第三,要点面结合,加大力度,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动力。微观领域,要按照中央已经明确的方向、目标和原则,抓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一方面,要抓好国有、国防老工业基地的“三改一加强”工作,加快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减少国有企业负债,尽快进入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程序地加快国有小型企业的“放开搞活”进程。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提高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宏观领域,应积极稳妥地推进计划、金融、财税等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搞好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改变“大政府、小服务、少能力、缺手段”的状况,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能力。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各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所需的商品交易和要素组合,能够合理、合法、有效地实现。
第四,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在加快优势资源开发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西部地区,各种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多种独特的气候植被资源,都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要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带动、流动、引动和融通相结合,广开来源,解决开发资金不足问题。在确保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所列中西部优势资源开发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开发的同时,要发挥中西部自身的积极性,选择一些不可替代性较大的开发项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提高开发起点,讲求开发效益,在国家宏观调控计划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展规模经营,防止重复和浪费;注重集约经营,提高加工深度,增强联动扩散效应。尤其要注意一、二次能源转换和开发下游产品,增大附加值,面向21世纪培养领先主导产业。还要注意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要实行教育奠基,科技先导,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入手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积极推动经、科、教紧密结合。一是通过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拓宽教育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各类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面向经济建设,调整教育和科技结构,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实用技术开发研究,增强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紧密度;三是制定倾斜政策,提供宽松条件,推进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架桥、铺路;四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与新的产业革命对接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注意各类科技人才资源的配置、培养、引进和使用,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民营科技实体和各类经济实体,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特别注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业的技术等级,提高管理技术水平,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第六,要继续大力加强农业,从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基础环节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既是全国也是中西部发展的最大问题。中西部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93%,贫困县占全国86%,大部分农民生活刚过温饱线。农业上不去,吃饭问题解决不了,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应当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突出抓好粮食生产。要在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新的生产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和稳定农业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大科技、资金和劳动投入,主攻单产,保证总产;加强滩涂、沙漠、沼泽、未垦宜耕地和退耕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规范管理,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大力推广旱作农业、节水灌溉和种子、农药等实用科技,加强农型产业和农业区域经济开发,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认真落实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农业的制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使中西部的快速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保障。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几个重要问题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并非单一的、局部的经济行为,而是一项关联上下左右,牵动宏观与微观的全局性工作。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全局,解决、处理好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
第一,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要有新突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中西部发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一个重要前提。从中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方面行动迟缓、进展甚微的现状来看,要在中西部地区加快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认为必须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突破:在尽快实现指导思想上的“两个转变”,从实际出发,确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新思路上有新突破;在进一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加快发展不动摇上有新突破;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下气力解决影响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上有新突破;在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加速构筑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提高市场占有率上有新突破;在把外延经济发展和内涵经济发展相结合,改变粗放经营惯性,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促进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升级上有新突破;在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上有新突破;在振奋精神,扎实苦干,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狠抓工作落实上有新突破。解放思想求突破,关键在领导。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在解放思想上首先有了新的突破,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排山倒海之势,投入到实施新的战略蓝图的伟大实践中去。
第二,把加快发展的主要基点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在今后改革和建设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一以贯之地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加快发展的着眼点放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在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同时,努力节约资源、能源和资金,把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最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廉洁奉公、勤俭节约的好作风。
第三,要在经济工作中发挥我党的政治优势。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格的政治纪律,保持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能够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各级党委和党的基层组织,要善于管全局、抓大事,研究解决关系全局的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上的保证,提高驾驭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同时,要突出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大兴实事求是,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之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以权谋私等歪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戒软、戒空、戒拖、戒浮、戒奢、戒懒。
第四,充分发挥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路线。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政治标准,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和原则。目前,中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有缩小差距、改变面貌的强烈愿望,人人思改革,个个盼发展。要运用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中西部发展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