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公体课武术教学“鱼”与“熊掌”可否兼得论文

论高校公体课武术教学“鱼”与“熊掌”可否兼得论文

论高校公体课武术教学“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李 斌

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山东 烟台 264005

摘 要: 文章把武术的健身功能比作“熊掌”,而其防身功能比作“鱼”。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建议高校武术教学工作者应理清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把握好自己的工作范畴。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关键词: 高校 武术 散打 教学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是古人对矛盾事物的处理方式。现如今在我国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我们将如何面对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矛盾现象呢?一直以来学校体育课的功能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国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也都沿用“套路教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渐渐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武术教学也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于是就有了诸如 “淡化套路,提倡技击”[1]“高校开设散打课可行性分析”[2]等观点提出,随之而来散打课进入了高校体育武术课程之列,并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到全国众多高校,大有取代套路课程的趋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散打运动是一种“技击性”很强的项目,当代大学生对这种“技击性”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散打达到“防身”的目的。为了实现课程目的,有人还甚至对散打课“以赛代考”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思考。[3]然而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家倡导“健康体育”,推行“快乐体育”的模式,又有人提出“淡化实战,健康第一”[4]的教学思想,担心实战会给学生带来伤害。不难看出二者矛盾实际上是武术套路教学的“健身”功能和散打教学特殊的“防身”功能孰彰孰显的矛盾。如果说武术的“健身”功能是“熊掌”,那么武术的“防身”功能就是“鱼”,二者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指导理念上出现了分歧。在此形势下高校武术教师应该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散打课能真的授学生以“鱼”吗?“鱼”和“熊掌”是否可以兼得呢?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充满神奇幻想的小说。作者以寻找丢失的自行车为线索,让主人公老张与幻化成少年、青年和中年人的自行车相遇,并在寻找老张丢失的自行车的过程中引出了一段段充满回忆又令人唏嘘的少年往事。情怀、感恩和救赎的主题随着故事的讲述缓缓呈现在读者眼前,而精巧的结构、简洁的行文,也让读者得以沉浸其中。

1 时代背景

1.1 社会角度

事物的运动发展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否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武术的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作用,此消彼长,共存共生。

1.1.1 武术技击作用彰显时期

目前基于大豆油脂的微生物发酵方法可实现大规模发酵产品技术优化,其主要发酵流程包含了对菌种的选育、对培育基的配制、对培养及接种产品分离的有效提纯等技术过程,提取大豆中的大豆油脂和大豆蛋白两种主要成分。所以可采用产酶菌种配合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豆中种类丰富的酶,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分离其中的大豆油脂与大豆蛋白,最后利用微生物发酵方法提取大豆油。该方法成本低廉、工艺简单、条件温和且营养价值损失偏小,在具体的发酵过程中,主要结合菌种生长与产酶实现同步操作,专门制取大豆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等有益成分,同时确保发酵后的食用油品质符合国家标准[2]。

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冷兵器时代,无论是将相王侯为争权夺地而建立的庞大军队,还是民间为保卫自己家园,抵御外族入侵而组织的“武团”,所依仗的都是强大的武力。又或者无论是开宗立派的“山门”,还是仗剑江湖行侠仗义江湖侠客,所必备的都是其高超的功夫武艺,其“技击性”的强大功能表露无遗。那个时期人们尚武习武、发展武术的根本原因就是看中了武术的“技击性”。

灰色系统理论提出对各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灰色关联度是以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各系统因素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认为两个系统因素变化的态势是一致的,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则两者关联度较大;反之,则两者关联度较小。分析步骤如下:

1.1.2 武术健身作用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致力于发展工农业,努力提高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人们安居乐业,和平相处。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我国体育事业指出了发展方向,极大的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和发展体育运动的热情,我国体育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在新形势下,武术技击功能没有了“用武之地”,武术健身功能日益彰显。自此,武术套路成为武术运动的主流。

综上所述,在主观因素方面,影响牙龈组织颜色改变的因素主要有年龄、皮肤颜色、性别、皮下动脉的充盈情况、色素的沉着等[24];在环境因素方面,影响牙龈组织颜色改变的因素主要有刷牙次数、饮用咖啡、吸烟以及修复体等[25]。其中对于环境因素影响牙龈组织颜色的相关研究较少。

1.1.3 套路、散打和功法三足鼎立

随着改革开放,敞开国门,国外各种文化、各种思想也与国内各界文化思想产生互动和交流。其中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给我国体育运动带来巨大影响,而武术运动作为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不可避免的接受了这场文化洗礼。这场洗礼给了我国武术运动以沉重打击,甚至颠覆了国民对武术的认知!套路和散打到底哪个才是武术?武术的本质是什么?

第一,套路能否代表中国武术备受质疑,发展道路上踟蹰不前。

首先,外国人对武术套路接受程度有待商榷。李小龙先生,一代功夫影星。他开创了功夫片先河,创立了截拳道,同时把中国武术推广至全球。至今我们也一直宣称“天下功夫源中国,中国功夫在少林”。因此,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武术是用来“打”的,而不是登台表演,用“高、难、新、美”等标准来评判打分的“体操式”套路运动。而且,武术套路如果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难度太大。原因有二:一是技术打分评判难度大。二是类似的体育运动已经有了。这点从2008年中国武术套路申请加入奥运项目失败就可略知一二。

1.2.2 以散打课程进高校为起点的高校武术教学新阶段

其次,国内也有人对武术套路运动是否具备武术“本质”属性表示怀疑。常有人评价套路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民间也有对习武孩童的戏称,调侃称“练架子的”。更有甚者,这两年出了位名叫徐晓东的“格斗狂人”,扬言进行武林“打假”,公开挑战传统武术。大大小小的“约战”进行了多次,多位“武林大师”被“秒杀”。对于徐晓东是否是进行所谓的“炒作”,还是传统武术能不能打的问题,本研究不进行探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现代练习传统武术者多数是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对实战方面的锻炼不足,但又对传统武术实战能力深信不疑。

与本文直接相关的是文献[12].Han等人[12]以四边形网格划分区域,针对基站附近节点中继数据包较多所引起的消耗能量较多,远离基站节点消耗能量较少的情况,考虑节点剩余能量的均衡性,制定了一种新的多跳路由选择策略,并给出小车的移动路线,使其充电时间与每层网格内部传感器消耗能量呈正比,使能量供给更均衡化,有效提高网络节点的存活率.

例如,我们可以在幼儿园课堂内、食堂内、操场上等场所安装“天使之眼”的摄像头,使幼儿家长利用手机就可以时时观察和监督到园内的一切情况等,让家长能够放心幼儿的学习、食堂的卫生条件、操场玩乐的安全等。此外,对于幼儿园中师资水平的管理也要做到对家长的公开透明,包括幼儿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经历,以及近期幼师的工作评比现状,包括对幼师的奖励或者批评惩罚的落实情况等等,从而使幼儿家长能够对幼儿园有一个正确而系统的印象和看法,使之能够帮助幼儿园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工作,使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价值得以充分的彰显。

散打,古称“打擂台”。现代散打(曾称散手)是指在新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下产生的武术对抗项目。现代散打运动是一种接触性对抗项目,具有极强的“技击性”和实用性。而这种“实用性”对广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特别是2000年首届“全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系列赛事的成功举办,使得“散打”一词家喻户晓,激起了广大青少年对散打运动的学习热情。伴随着后期散打比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俄罗斯、美国、泰国等国家进行擂台较量,我国散打运动体系日趋完善。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又使得高校武术教学工作更上层楼,众多高校把散打运动纳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当中。我国高校武术课程呈现套路教学和散打教学两种模式并行的新局面。

根据误差传递的分析过程建立误差传递的数学表达式,安装过程,工序k上,工件到夹具、夹具到机床的数学模型为:

早在武术套路运动备受质疑能否代表中国武术的时候,国家体委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经依照现代竞技体育模式进行了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工作,这个对抗性项目就是当今的武术散打运动。由于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影视作品中中国武术打斗场面和形式的影响,人们对现代散打运动颇有微词。有人说散打运动是“拳击加摔加腿”的“四不像”运动,也有人认为散打运动不是武术。然而随着试点工作的成功,散打项目陆续被列为全运会、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0年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湖南举行,随后又进行了“中俄”“中美”“中泰”系列散打对抗赛,我国武术散打运动自此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

第三,“硝烟”未散,“狼烟”又起。功法运动在套路运动和散打运动矛盾中异军突起。武术功法定界为:以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能、诱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为目的,围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5]拳谚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又云:“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皆反映了武术运动中“功法”的重要性。早在唐朝年间首次创立了“武举制”,考试的主要内容就为功力测试,如“长垛(箭靶)、翘关(举重)、负重等”。但随着武术运动的兴衰和时代变迁,武术功法运动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今,伴随现代竞技体育国际化发展形势,我国武术运动蓬勃发展,多年来游离在武术概念之外的武术功法运动又重新焕发生机。2004年11月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广东佛山成功举办,标志着现代武术运动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功法运动成为武术三大运动形式之一。自此,武术运动形成套路、散打、功法三足鼎立的局面。

1.2 学校教育角度

有人推崇“快乐教育”,有人认同“挫折教育”;有人支持“趣味体育”,有人坚定“技能体育”。在这个学校教学改革的大浪潮中,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校武术散打教学改革就是这个大浪潮众多浪花之中的一朵。科学的进步都是在慢慢的摸索和实践中前行的。改革允许有矛盾的出现,出现矛盾解决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1.2.1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武术套路教学阶段

1.2.3 在“健康体育”新理念下,武术课程之散打教学遭遇“尴尬”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职业教育导游专业教育也掀起了一场大发展,大,各大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导游专业。而到现在,各大中职院校每年培养数百导游专业学生,但也仍不能保证旅游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在全域旅游时代概念引进的当下,更大的扩大了职业教育导游专业人才的缺口。

Monographic report: Application of ultra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第二,现代散打运动与传统武术徒手对抗形态迥异,早期推广历经众多矛盾和阻力。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武术就作为学校教学内容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展开武术运动的“挖掘、整理、提高、推广”工作。此后,国家教委把武术纳入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在全国大、中、小学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内容多为武术操、少年拳、青年拳(单练和对练)、初级长拳及刀、枪、棍、剑等器械套路。全国各省、市、县及乡镇周村武校纷纷成立,所授内容也多为长拳、自选拳及地方拳种,均以套路运动为主。时至今日,武术套路伴随学校体育教学,已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众所周知,从运动学校出来的散打专业的学生,无论大小男女,每个都很能“打”,普通学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本研究就高校散打课程设置和体校散打专业课程设置从课时、内容、教学模式和周期进行了对比分析:

众所周知,若想提高“战斗力”,不仅仅是学会了各种散打动作技术就可以的,还要经历实战对抗训练,不然就是“纸上谈兵”,一旦真的交手,大脑还是一片空白。如果想要达到课程目的,体现出武术“防身”功能,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就要在散打教学中安排实战对抗练习的内容和课时。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遗憾武术教学不是武侠小说电视电影,不小心得到本“武林秘籍”,就一夜间成为武林至尊。要进行实战训练就避免不了受伤,哪怕事先做了周密的保护措施,也预防不了万一。这就与国家“健康体育”理:和学校“安全第一”原则相悖!一旦出现学生受伤情况,散打课教师也许就要承担一场“教学事故”的责任,学校也要给学生一个“交代”。所以,武术课程散打教学工作在“健康体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领域内,出现了“束手束脚”的尴尬局面。

2 矛盾分析

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作为学校体育诸多课程之中的武术课,备受人们关注。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高校武术教学是重“技击”还是重“套路”争论不休,二者的“恩恩怨怨”时常在期刊、杂志、论文、著作等“战场”上“口诛笔伐,刀枪相向”。

2.1 从高校教育“供需”原因分析

一方面,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新形势、新思想、新事物都容易感染到当代大学生。现代散打比赛从宣传到擂台,从灯光到音响,以及现场解说员极具煽动性的语言,都使比赛现场显得紧张刺激,极具时代感和视觉感,很容易点燃大学生的激情,激起他们学习散打的兴趣。当然散打的技击性和实用性才是大学生选择选修散打课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应紧跟时代潮流,把时代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学生有了需求的时候,作为教育实施方的学校就应想法解决,教学改革就要不断的推陈出新,用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新《纲要》在“课程目标”第四条中指出,针对有“余力”的学生在发展其“运动技能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上,均有“挑战性的运动”的字样。[6]因此,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开设散打课既是满足大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也是响应国家的号召。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是教与学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2.2 从高校武术教学课时、内容、模式、周期、理念等方面原因分析

经过初期的尝试和此后十几年的发展,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在教师、场地、器材等配置上数量和质量逐渐上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增开散打课。高校大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武术套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而且动作太多,学习和记忆起来太难,而学习散打可以强大自身,防身自卫,实用性强。其实,这也是高校开设散打课的初衷。然而随着选修散打课学生的增多,出现的问题也越多。其中有一问题比较突出,那就是学生反映“学了一年的散打课依然不会打”。

课时对比:高校体育课每学年课时安排总课时一般为68个学时。如果除去4个课时的理论教学,技术学习就剩下64个课时。遇到节假日,比如“五一”和“国庆”还要减掉4个课时。实际每学年技术学习时间为60个课时。如果是室外教学,那么因天气原因实际年课时还会减少。而体校散打运动学生每天训练时间一般为2.5个小时到3个小时,约4个课时。除去每周休息一天和节假日放假(约10天),年总学时高达1100多个学时。课时差距如此之大,其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差距不言而喻。

课程内容对比:高校散打课与体校散打课在内容方面基本一样。都是技术、素质和理论3个部分。单纯从课程技术内容上比较无法得出结论,因为技术内容都是拳法、腿法、摔法及动作组合。但在素质内容上高校散打课素质练习主要服务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而体校素质练习主要发展专项速度、力量、耐力等。在理论方面高校散打理论课主要讲授武术散打发展历史、比赛规则等,主要用于学期末理论考试。体校理论课主要是各种技战术理论知识,服务于比赛。

教学模式对比:高校散打教学基本采用学——练模式。学生跟随老师学习各种散打动作技能,然后进行空击和打靶、沙袋等练习。体校散打教学一般采用学——练——打的模式进行。学生跟随教练学习各种散打动作技能,然后进行空击和打靶、沙袋等练习,再然后进行模拟实战、条件实战、实战,最终服务于比赛。从过程看高校散打教学模式缺少“打”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从模拟实战到条件实战再到实战,实际上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高校散打课教学模式缺少了实践环节,多少就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了。

课程周期对比:高校散打课程周期为一年。体校散打专业课程为1至3年(从开始学习散打到正式比赛)。很明显,依然是时间差距较大。

课程理念对比:高校散打课程秉承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健康体育。此理念下高校散打教学止步于“学和练”的阶段,不敢进入“打”的阶段,毕竟“安全第一”。体校散打课程秉承“竞技体育”理念。“竞技体育”思想并不是不要安全,恰恰相反,体校甚至比高校更加强调安全问题,因为体校散打专业学生比一般普通学生产生的破坏力更大。但竞技体育运动本身就是高风险运动项目,要竞技就要承担风险。

2.3 从高校武术教学实际效果调查结果分析

高校武术教学引进散打项目,是看好散打运动的实战对抗性。想通过开设武术散打课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大学生实战能力,从而达到健身、强身、防身的教学效果。其中“防身”效果尤为重要,能否达到这一效果关系到散打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客观实际问题。研究从高校大一学生选修散打课的15个班级中随机抽取了3个班,在课堂中场休息时随堂就经过一年散打课的学习后“能不能打”的问题向学生问卷提问。时间是散打课第二学期末,学生选修散打课接近一年,总人数125人。其中,选择“能打”的19人,占总人数的15.2%;选择“不能打”的33人,占总人数的26.4%;选择“没试过,不知道”的73人,占总人数的58.4%。研究认为数据合理,符合客观事实。因为总有少数人对运动是有些“天赋”的,这些人自身素质较好,接受动作快,领悟能力高,因此教学效果就好。也有部分学生运动能力较差,技能动作学习吃力,练习不刻苦,所以教学效果不好。而大学校园是文化知识传播之地,倡文明重教育,学生学习掌握了散打各项动作技能总不能到处找人“切磋”较量试验一番吧。所以一半以上学生回答“不知道”也是客观的。尽管有15.2%的学生对散打课课程目标的实现持肯定态度,也能表现出高校武术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实战水平”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以“大多数学生”来衡量的,显然目前高校散打教学课程目标未能实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本研究不是否定高校武术教学,更不是否定散打课程进高校。就学校体育课程功能的一般属性而言,武术课程无论是套路教学还是散打教学都已经很好的发挥了其功效,这是国家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和给予的希望。

(2)在“健康体育”理念下,目前我国高校武术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这是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在同一运动项目上不同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矛盾结果。

3.2 建议

(1)作为高校武术教学工作者应理清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把握好自己的工作范畴。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客观实际的认识中国武术,避免学生被功夫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等对“中国武术”夸张了的艺术描写所误导。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摒弃急功近利思想。

(3)积极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在安全第一原则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对武术课的期望,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技击水平。使武术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持续良好的发展。

白城市棚膜种植仍以传统型、大路货为主,缺少特色品种和稀有品种,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参考文献:

[1]翟少红.试论构建“淡化套路,提倡技击”的武术教材体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5(5).

[2]王铁流.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散打教学可行性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3]黄玉珍.散打课目“以赛代考”考试改革的再思考[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1999(4).

[4]林永.从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论武术散打[J].搏击·武术科学,2015(4).

[5]康戈武.武术功法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

[6]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http://www.sjzkg.edu.cn/ggtynews.asp?d_ID=5251,2014—01—25.

Can We Have both "Fish" and "Bear's Paw" in Wushu Teaching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Bi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fitness function of Wushu to "bear's paw" and its defense function to "fish". Through questionnaires,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ushu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study found that we can not have "fish" and "bear's paw" both. It is suggested that Wushu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larify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hold their work category. It's better to te ach fishing than to offer fish.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shu Fitting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8—0053—04

作者简介: 李 斌(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方向武术理论与实践。

标签:;  ;  ;  ;  ;  

论高校公体课武术教学“鱼”与“熊掌”可否兼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