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_孙艳超

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_孙艳超

 孙艳超

(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要】 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并对抑郁程度进行诊断,从而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妇产科120份产妇病历,通过随访可知,所有产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然后成立诊断小组对产后抑郁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拟定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与产后抑郁症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心理因素、产科因素。结论:加强产后抑郁预防,同时对抑郁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是保障产妇产后生活质量的前提。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104-02

产妇进入产褥期后,全身系统处于复原阶段,从生理到心理将发生重大变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极易产生产后抑郁症,从国内相关报道来看,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1]。事态严峻,国内外对此类事件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进行研究,据研究结果可知,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病因主要来自产妇自身,而为了更进一步加以阐释,本文抽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妇产科120份产妇病历,分析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并对抑郁程度进行诊断,从而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妇产科120份产妇病历,随后,我院委派专人通过病历上显示的联系方式,对所有产妇进行了随访,经观察可知,所有产妇主诉有心情烦躁、焦虑、恐惧、失眠等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甚至偶感悲伤,表现为痛哭流涕,产生自杀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调查方法

围绕与产后抑郁症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心理因素、产科因素等,成立诊断小组,进行因素分析以及产妇抑郁程度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拟定相关的防治措施。

2.结果

通过调查结果来看,与产后抑郁症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心理因素、产科因素。以下,本文将对这些影响因素作出详细分析。

2.1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中染色体突变,在临床上一直被认为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家族内有精神病史的产妇,其通过家族遗传,导致抑郁症产生的可能性较大;若有家族抑郁症史,则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较之一般人明显要高[2]。

2.2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因素包括激素水平、肾上腺皮质功能、甲状腺功能、孕激素等指标及组织的变化。(1)激素水平:产妇在分娩时,内分泌环境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激素水平的变化,最终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2)肾上腺皮质功能:产妇分娩前,肾上腺皮质受到刺激,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与人体的情绪调节直接相关,待产妇分娩后,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到阻滞,迅速降低,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情绪正常的产妇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明显高于抑郁症产妇,因此,我们可得出,产后抑郁与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有关。(3)甲状腺功能:据相关报道显示,303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产妇中,产后38%的产妇出现抑郁症,其原因在于产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刺激因子的大量分泌,从而抑制了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严重时可导致慢性淋巴细胞甲状腺炎。(4)孕激素:孕激素水平降低时,抑制Y-氨基丁酸在机体内的调节功能,一旦Y-氨基丁酸的功能受阻,产妇会产生焦虑、烦躁、疲倦等不良情绪[3]。

2.3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影响主要取决于产妇自身心理调节水平,若产妇心理失衡,情绪难以控制,会出现神经质、偏执、自我主义等偏激行为,最易产生产后抑郁症。处于产褥期的女性,情感较为脆弱,对角色的改变产生不适应感,背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显得烦躁不安、精神紊乱。

2.4 产科因素

在分娩时,出现死胎、胎儿畸形等分娩结局难以预料,产妇难免会产生过度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加之在分娩过程中,伴随巨大的疼痛感,种种因素最终导致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症。

3.讨论

诊断:采取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另外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作为临床症状的评定方法,罗列24个条目,然后以评分原则进行评价,如最高分为10分,对低分为0分,分成5个等级。诊断标准:(1)轻度抑郁;(2)对活动产生疲倦感,不兴奋;(3)失眠;(4)无故自责;(5)精神萎靡不振。

结合诊断结果,预防措施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产前保健宣教。一方面促使妇产对妊娠、分娩形成正确妊娠,减轻其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家庭和睦,有助于产妇产后的情绪稳定。(2)在分娩时,医护人员要适当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产妇对死胎、胎儿畸形等不良分娩结局的过分担忧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同时予以分娩镇痛,可建议其丈夫陪伴左右,给予精神上的支持[4]。

对产后抑郁症的治疗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产后抑郁主要由于情绪得不到释放,长期受到压抑所致,在治疗过程中,建议产妇尽情宣泄,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倾泄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另外,加强产妇的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确保产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抑郁症,促进健康恢复。药物治疗:服用抗抑郁药,如氟苯氧丙胺。该药起效缓慢,在服用前,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特征,合理用药,用药期间,观察产妇恢复情况,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单胺氧化酶类抗抑郁药的起效较快,但是其常导致产妇出现不良反应,不建议使用,可选用吗氯贝胺,不但安全,且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加强产后抑郁预防,同时对抑郁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是保障产妇产后生活质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吴益青.西安市产妇产后抑郁症调查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03(18):412-413.

[2]郝瑞军.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产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05(09):162-163.

[3]周红香,廖维政,王满英,等.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产后抑郁症[J]. 中国医学创新,2015,07(06):736-737.

[4]蒲术耘.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产妇产后抑郁症调查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01(04):463-464.

论文作者:孙艳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  ;  ;  ;  ;  ;  ;  ;  

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_孙艳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