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创造最适合的“未来”教育_核心素养论文

为学生创造最适合的“未来”教育_核心素养论文

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未来”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适宜论文,未来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6)07-0027-05

       “未来”教育,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的教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理想状态,是站在未来的时空里思考当前的教育改革走向与学校发展战略。未来学校的建设过程,是以未来社会的发展样态对学校、学生和学习带来的全新挑战为出发点,整体谋划学校的价值追求与实践改革的过程。未来学校建设的重要目的,是借助先进的教育理念、技术手段和学习经验等提高学校适应未来的能力,培养出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学生。因此,未来学校的建设,应站在“未来”的制高点上,创造更加适宜学生的“未来”教育。

       更加适宜学生的“未来”教育,是关注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发展的核心素养,才能在未来社会里找到发展的主心骨,在自己选定的领域里从容行走;更加适宜学生的“未来”教育,是关注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在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生性学习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成了学生未来行走的必备工具,没有这几种能力,即使是饱学之士,也会被淹没在未来社会的知识激流里。未来学校建设要站在“未来”的制高点上,需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经验为指引,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跨越边界”的学习时空为依托,从整体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具备《仁川宣言》所勾勒的“重塑学校运行机制”,“探索深度学习策略”,加强合作学习和混合式学习,帮助“学生从教育消费者到成为创造者”,深入推进STEAM学习的“未来学校”模样。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了未来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创造适宜学生的“未来”环境,优化促进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发展的学习空间

       未来学校的外显标志,是具有“未来特征”的学校环境与学习空间。“未来特征”主要体现在理念的引领性、技术的先进性、空间的开放性、学习的愉悦性等。要建设好未来学校,首先要创造适宜学生的“未来”环境,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优化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学习空间。

       (一)环境的核心:没有人就没有未来

       只有人才能创造未来,未来学校的环境建设应以人为核心优化整体环境和学习空间。无论是面对学校教育的整体变革与多种学习方式的建立,还是面对可应对的、有难度的、严峻的挑战,都需要确立以“发展人”为核心的环境建设标准,能否“发展人”和是否正在“发展人”,是衡量未来学校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还是OECD的三类核心素养;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观,还是欧盟的核心素养构成与美国的21世纪核心技能等,都指向了人的发展。用核心素养去衡量学生的发展时,知识观、教学观、育人观和环境观将会随之改变,改变后的各种观念将体现“没有人就没有未来”的准则,在这一准则的指引下,适宜学生的“未来”环境,首先是以人为核心的环境。

       (二)空间的核心:缺少愉悦感就缺少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发展品质

       学校不是战场,不是考场,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我们重视优美环境的建设,重视空间自由开放,为师生提供信息化环境,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特别功能教室,其目的是努力给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绿色、诗意的空间,促进学生优质学习,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发展品质不断提升。

       走进未来的校园,期待的不再只是桌凳整齐、窗明几净,期待的是犹如走进自然: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犹如回到家里:温馨、自在;犹如走进社会:开放、多元。我们努力建设校园的外部环境,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我们努力将学校空间与大自然一体化,如家般温暖,如走进社会丰富多彩。因为我们深知:缺少愉悦感就缺少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发展品质。

       (三)数字化的核心:没有丰富的数据就没有共享共生的优质环境

       “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展开,需要借助网络互通和教学设施的配备,实现师生、生生对话。目前我校已经实现了数字校园应用环境全面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面覆盖,信息管理服务业务全面覆盖,师生在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下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与学生手中都拥有一个学习终端,平板电脑是学生的学习终端和教师上课的终端,笔记本电脑是教师的备课终端。学校保证了互联网接入带宽,疏通了“云路”,从而保证了师生手中“端”到“云”数据的往返。

       课堂教学的互动电视或电子白板显示,呈现全面的知识内容及知识体系,并及时分享学生的课堂呈现:视频,或是音乐、图像,还有思维过程,或学生现场完成的学习成果,均可适时展示分享。

       每个班级均有属于自己的网络硬盘,教师在里面建立自己的教学文件夹。文件夹包括教师的课件、教学微视频、课程学习资料等,还有各班学生上交的作业,分享的学习成果等。配合邮件功能,能有效地完成学习资料的分班分类收集整理和过程记录。网盘的资源也能让师生能随时随地共享,丰富的数据资源为学生提高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个性发展的核心:建设更加适宜学生的专属空间

       为了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专属空间,学校已建成金融实验室、DIY工坊、多媒体创意设计教室,还将建成机器人实验室、服装设计与制作教室等“创客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进行STEAM学习,在充满木板、电线、车钻铣磨锯床、喷绘机、覆膜机、3D打印机、电脑缝纫机等各种教育产品的信息化工作坊里,模拟分析、创意设计、动手制作,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潜能发展未来需要的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

       二、创造适宜学生的“未来”课程,建设有利于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发展的特色课堂

       理想的未来学校是一个全方位的具有变革潜力的学校,而变革的重点是在多种学习方式中有效促进师生的深度学习,只有走进了学习的深处,师生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课堂是我们实现“创生”追求的立足点,课程则是我们促进师生创生的深化点与拓展点,只有立足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才能进一步优化课堂,从多方面、多层面培育学生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

       (一)课程的生长性:在多元选择的课程空间中发展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

       在未来学校的建设中,我们注重课程的生长性。课程的生长性有三方面内涵:一是课程框架的开放性,全校师生能根据学校的课程框架创生更具特色、更能引领学生发展的课程;二是学校课程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可能性,即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生长;三是学校课程对学校特色、品牌、文化建设的促进性,即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有利于学校特色、品牌与文化的更好彰显与沉淀。为了提高学校课程的生长性,我们坚守“德育为先,能力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具有智慧创生、模范群伦取向的课程体系,努力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课程建设及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和素质提升出发,让国家课程规范化,有基础;地方课程特色化,重文化;校本课程多样化,供选择。在学科学习瓶颈中突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跨学科学习,在德育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性。我们开始思考文科的阅读突破、理科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实验探究、综合学科的实践活动、艺体的模块教学等,以创客教育、STEAM学习等推进科技教育。

       我们有意识地整合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作为必修的美术、音乐、体育课程,我们根据学生的需求、学习内容以及教师的特长发展,采用必修加选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在快乐学习中创造生长。又如:Arduino创新我能行的选修课,通过在线分组学习,通过互动学习平台开设在线教育课程,提供创客教育虚拟环境,学生利用平台学习课程、提交作品、与教师互动交流。又比如:我们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我们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长、优势和不足,通过课程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地管理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也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选择打下基础。丰富多样的多层级的课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既注重了特长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提高应对“未来”的能力。

       (二)课堂的创生性:在创生性的学习中提高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

       我校已构建以“学”、“思”、“创”、“生”为核心要素的“创生型课堂”。我们构建的“创生型课堂”,是以学生的创生性学习能力为重点,以整合新知识、形成新经验、产生新观点、提升新能力等为主要任务,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敢于质疑、乐于创生为重要追求的课堂形态。我校“创生型课堂”的基本表现形态是: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师生在创造性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新体验与新收获。

       未来学校的学习除智能时空不断开放外,还会呈现什么样态?我们的“创生型课堂”需要丰富和发展。结合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在讨论中认为,未来学校的课堂也应体现“创生”的价值追求,培育具有创生能力的师生,而创生能力需要在“创生型课堂”上来发展。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提出了“建构‘创生型课堂’,实现未来学校基本主张”的实践策略。我们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探索,我们分年级进行,从一个班到两个班,再到四个班,再到一个年级的整体推动,促进教学变革由量变到质变。以技术支持我们的“创生型课堂”;以“翻转课堂”模式发展“创生型课堂”;我们的课堂观察从规范走向常态,再走向技术分析。为此,我们在三个方面加大了实践与改革力度。

       1.激活学习动力,培育学习的能动主体

       知识在情境中建构,知识在互动中活化。技术支持下的“创生型课堂”情境创设更加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创生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积极体验与自主探究,形成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创生智慧。如:“英语趣配音”的APP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模仿、感悟,通过建立资源库,学生可以分享学习。又如在八年级地理《省级行政区》的学习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多、容量大。我们地理老师则通过运用“地理拼图”这一APP开展拼图竞赛游戏,为了在竞赛中获胜,学生使尽浑身解数,绞尽脑汁、各寻规律,并在课堂展示中分享自己的锦囊妙计,在自己的平板上顺利完成了34个省区轮廓的拼接,最终在欢乐的气氛和成功的体验中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体现了“快乐”“活力”“价值”三方面的要求。

       2.优化课堂结构,提升学习的核心能力

       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意味着师生的角色必须发生变化。今天的教师,今天的“先生”,也许就是一个称谓,也许就仅仅是“先生”,“先知先觉”而已,不一定是“多知多觉”,“深知深觉”。在“世界是平的”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谷歌知”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百度知”的时代,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教师更多元的时候,当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时,那么什么才是学生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实践,我们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不同课型的可操作模式。我们让学生课前借助微视频自主完成基础学习,课中解惑、练习、讨论、拓展、提升,完成高层次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通过转变教师角色,突破时空限制,提升思维层次。此时,老师不再是“舞台上的智者”,而是“边上的向导”。三尺讲台承载的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三尺讲台举起的是学生,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奉献的是自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是教师帮助学生甄别、挑选、引导他们如何去吸收和消化。新兴技术带来的变革将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发展。

       3.提高创生品质,创新学习的融合方式

       我们曾预想对于技术的使用,会花去较长一段时间教学生,但事实恰恰相反,学生几乎不用专门学,就能熟练使用平板,他们对技术的使用及掌控已远远超过教师。像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在内的新媒体、新技术,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早已不再陌生,他们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而老师往往只能是“数字移民”。

       多元融合不仅在课堂上更在课堂外,在各种活动中。在学校教育研讨会上,学生将所有的活动拍摄、编辑、采访,在会议结束时向来宾分享。在思想品德课上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时政播报”应运而生。小组学生分工明确,或采集一周要闻,或主持播报,或拍摄剪辑。如遇焦点新闻,课堂连线采访随即展开,全班学生畅所欲言侃侃而谈品评天下事。“时政播报”让学生不出门而知天下事。每一次的“时政播报”都是一份精美作品,上传到公共学习平台,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更是曾经努力的美好记忆!现在的学生不仅是教育的消费者,也是创造者。一个数学建模社团有26人,他们用一学期自己编出了数学建模问题的教材,在创生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

       三、培养适宜学生的“未来”教师,用教师的精彩“未来”保证学生的“未来”精彩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未来”就没有学生的“未来”,没有教师的精彩“未来”就没有学生的“未来”精彩。未来教育的重要凭借在于教师的真实存在,建设一支适应未来教育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我们认为适应未来学校的教师队伍,应是能够很好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队伍。欧盟在2005年通过并发布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必备素质,这一通用的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团结合作;知识、技术和信息;融入社会。在我校课题《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的研究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思维敏锐,善纳新知;治学严谨,平中出新;德慧兼收,常教常新;志存高远,研中求新。

       未来学校的教师应“志存高远、德慧兼收、研中求新”。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正以几何级速度增长,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地位,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已经不是老师的特权。当教师与学生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须回归真实的本性。只有及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求实中提升专业才智,在求新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成为适应未来学校发展的教师。我们以对教育的责任和担当,以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来成就教师。

       (一)更新观念,增强“面向未来”的意识

       “教育最困难的不是发明一种想法,而是将一种观念种入人心。”所以更新教育观念尤为重要。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扩大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更新。一方面,我们请到了知名的国内外专家来校指导;另一方面,我们每年都派出约50人次教师参加全国各地的学习交流。如:邀请了华东师大、华南师大、北师大、中国教科院等专家进行了翻转课堂、慕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未来学校实践等专题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激发了教师登高眺远的“未来”意识与热情,为引领学生提高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多元培训,练好引领“未来”的内功

       我们以多种方式加强培训,以任务驱动,采取菜单式、定制式、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通过各种赛课、献课,研究课、示范课等以赛带培,促进实践运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老师们独立钻研、集体探讨,大家热爱学习、认真践行,并勇于反思。我们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增长学养、丰厚底蕴,在实践中碰撞思想、创生智慧、凝聚力量,在反思中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寻求方法,以练好引领“未来”的内功。

       几年来的探索,我们始终立足师生的未来发展,秉承为“未来发展服务”的思路,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仅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在真实而快乐的学习体验中提高了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在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中彰显了自己的个性与创生潜能,实现了自己的最优发展。当然,学校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创生”中逼近未来教育的本质,才能培养出对未来社会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高品质师生。

标签:;  ;  ;  ;  ;  

为学生创造最适合的“未来”教育_核心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