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交接与控制制造_商业论文

业务交接与控制制造_商业论文

商业翻身,驾驭制造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造业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论大小零售店,可口可乐之类超级品牌必不可少。它们似乎一直高高在上——完美的广告营销,无可挑剔的市场战略,上百年的稳定品质,高额的市场占有率。零售商的眼中透着敬畏,他们不会对这些品牌评头论足,因为它们向来畅销。

然而,日本7-11(7-Eleven)连锁便利店偏偏“不走寻常路”,他们认为:可口可乐应该开发哈密瓜口味的饮料。后来,哈密瓜“芬达”一上市,立刻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在这种“芬达”的包装上,印有7-11的店标。可口可乐公司认为:印上7-11的店标,能提升双方的品牌价值,达到双赢。

一家便利店,竟然让饮料界老大“乖乖就范”?

殊不知,西方商业不再是“左手进,右手出”的小角色,商业功能的变革已经蔓延开来。

日前,第二届中国现代流通(上海)国际论坛在沪召开,商业的现代产业功能成为会议讨论的焦点。会后,笔者独家专访了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高级咨询顾问恩田达纪,并与其他中外专家进行了交流。

商店不只是“买进卖出”

遍布日本的7-11便利店里,有许多别处买不到的商品,上面都打着“7-11”的商标,当中有不少产品的价格还比普通品牌贵。令人惊讶的是,它们非常受欢迎,还培育出一大批铁杆“粉丝”。在他们心中,7-11品牌就是高品质的象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便利店面临着更大挑战。盒装午饭、饭团、三明治以及面包、牛奶构成了一家便利店一日销售额的40%,这些产品可以有上百种口味。然而,纵然流行的趋势变化很快,但7-11总是胜人一筹,每日销售额比竞争对手高出约50%。

零售业是名副其实的“微利行业”,7-11便利店却取得了巨大成功。恩田达纪道出了原因:“7-11建立起与制造商协作的策划部门,55%的商品都是自行开发的自有品牌。”他们不满足于“买进卖出”赚个差价,而是主动创造需求,刺激消费。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说:这正是商业的现代功能。他解释道,在物质匮乏年代、计划经济制度下,生产什么就只能消费什么,销售受到生产环节约束。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商业处于末端环节。作为“买卖行业”,其功能不过是“保障供给,发展生产”。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情况正好颠倒过来,消费成了引领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源头,缺乏需求的生产只能产生库存。

从上世纪末开始,“内需不足”一直困扰着中国。商务部公布的600种商品监测中,没有供不应求商品,73%的商品供过于求。但就在库存增加、消费疲软时,居民的另一部分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主要表现在创新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上。此前“日本生活用品博览会”和“香港日用工业品博览会”曾登陆上海,受到了热烈欢迎。造型别致的卧房用品、功能新颖的浴室用品、构思奇特的厨房用品……这些商品无论在外观设计还是在功能开发、科技含量上,都与众不同。所有商品刚刚摆上货架,半天内就被购买一空。

制造商把握不住消费者的需求,产品就会滞销,零售业就饱受拖累。满大街都是“大路货”,店铺就只能打出“拆迁价”、“跳楼价”的旗号甩卖。商业的竞争除了价格竞争,别无其他优势。从连锁行业排行榜看,商业平均利润率只有0.6%到0.8%,而且单店不能盈利,只能靠连锁、靠规模取得微小利润。

于是,国外商业已经不甘心做“末端产业”,变革的火种已经点燃。那么,商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何改变“买进卖出”的局面?

问卷变成核心竞争力

“传统的产业链是这样的:制造商研发策划商品,然后采购原材料、进行生产,再通过物流,进入零售。在顾客的需求比较固定的情况下,这样的产业链完全可以胜任。然而,随着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复杂、不同层次的需求日趋差别化,原有产业链就会力不从心。制造商发现,市场变化迅速,越来越难以把握。”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叶华解释说。

这时候,商业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他们天天与顾客打交道,对市场变化最为敏感。如果能建立一套收集市场信息的机制,那么商业就掌握了市场上最有价值的东西。7-11便利店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国内超市的收银员来说,他们的工作也许只有两步:把顾客选中的产品输入电脑,然后收钱、找零。但在7-11便利店,在收银的一分钟之内,收银员悄悄完成了一张电子问卷:购买这件商品的顾客是男是女、大致的年龄,当时的天气如何,统统录入电脑。顾客没说一句话,但商店已经拿到了数据,在7-11眼中,这就是最宝贵的财富。通过数据分析,总部系统中心就可以快速分析出,什么商品最走俏,什么包装最吸引人”,叶华如是说。

每一天,顾客的购买活动都透露着大量的信息。如果不加利用,这些信息转瞬即逝。但将它们收集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数据库,便利店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顾客喜好的变化,嗅出流行的趋势。有人会问,连天气都要记录,是不是太过繁琐?事实上,有了天气数据库,每逢炎热的晴天或阴冷的雨天,便利店就知道顾客有什么需求。每天,来自数百个气象中心的报告都会送到7-11的店面。店铺的电脑会对应过去的经验,快速调整商品,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或许有经验的营业员也能凭经验来判断,但个人的经验无法大规模普及,可靠性也低。通过数据信息的积累,公司上万个门店都能成熟、规范经营。”

垄断信息 逆转产业链

7-11可以一天三次与供货商交换送货信息,能隔天处理所有的顾客和销售信息。相比之下,制造商的信息反馈就慢得多。一批新产品推出去,也许过了一两个月,企业才发现销售速度减缓,但什么原因搞不清楚。比如,到底是女士不喜欢,还是所有顾客都不喜欢,企业无从知晓。再如,上海市场和成都市场的不同反应,企业也难以掌握。有的制造商非常渴望了解顾客需求,他们投入巨资设立展示店、概念店,希望借此接触顾客,倾听他们的感受。但是,这种方法不仅成本高,而且获取的信息量有限。就算设立了几个“点”,也很难从“面”上把握需求。

既然市场需求决定了产品的命运,那么,当商业垄断了市场信息,也就获取了驾驭制造业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商业不再是以规模取胜的自闭式行业,而是一个参与并组织社会化再生产的重要产业。据恩田达纪介绍,7-11便利店没有一家工厂,也不准备建工厂,但店铺中一半以上的产品都打着自己的品牌。从丰富的数据中,便利店看到了顾客的需求,通过发出订单,组织再生产,制造商渐渐变成了商业的加工厂。于是,产业链逆转商业成了上游,制造商反倒变成了下游。

透过对不同产品的对比,零售商对市场潮流一目了然。本文开头提到的哈密瓜口味“芬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7-11依靠手中掌握的市场信息,指出市场看好哈密瓜口味,而且很多人喜欢“芬达”品牌。在值得信任的数据面前,可口可乐与7-11共同开发出哈密瓜口味的饮料,迅速取得成功。

除了针对需求组织生产,商业企业还要挖掘顾客的潜在需求。叶华告诉笔者,顾客的很多需求是隐性的,有时顾客也说不出自己需要什么,这就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试探市场反应。商业企业称之为“天线功能”。

7-11便利店的单店商品总数约有2500种,但每周都会推出40至50种新品,分布在高中低多种价位。这些产品大都出自策划部门,然后上市进行“试探”。拿饭团来说,有的新品种比较便宜,但分量较少;有的新品种可能稍贵一些,但口味特别。究竟哪一种能获得认可,全凭销售数据分析。新品上市,有不少顾客愿意尝新,销量会增长。但如果顾客发觉不喜欢,就不会再次购买,于是销量会很快下滑一旦发现市场不认可,便利店会立刻通知厂商停产,处理库存,更换品种。通过不断尝试,能发现很多市场空白。比如分量较少,但包装美观的盒饭,就得到女士们的欢迎。而在这之前,几乎没人注意到这一点。

转型的号角何时吹响?

“人们对商业有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商业就是买卖商品,老百姓能购物就行;二是认为商业不过是商业地产,将漂亮的商厦建起来就行。现在,商业的内涵需要转型了”,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汪亮说,“发达国家的商业企业在人均GDP1200美元到1500美元时,开始转型:由过去单一的工业研发,转向商业研发为主,商业研发与工业研发并举。到2005年底,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700美元,现在正是商业转型的最佳时机”。

让商业从末端走向上游,商业自有品牌和商业自主研发体系的建立是必由之路。汪亮指出,培育商业品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店牌店誉,也不是简单发展贴牌商品,而是借助自有品牌,形成商业研发体系。充分利用市场信息优势,在产品外观、功能、材质、品种、附加值等方面推陈出新,缩短商品更新周期,以订单为纽带,形成以商业企业为核心,专门生产商环绕的现代产业集群。这样一来,商业企业商品雷同、供应链雷同、管理方式雷同、竞争手段雷同、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老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对于自有品牌的发展,恩田达纪归纳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低价来阻击制造商品牌。当自有品牌出现时,顾客不了解这一品牌,也不知道这一品牌的质量。因此,选择同质化高、技术含量低、单价低、购买频繁的商品种类,通过直接定牌生产,减少中间环节,有时甚至可以稍微降低质量,大幅降低成本,用低价吸引顾客。第二阶段,品质与制造商品牌一致,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第三阶段,超越制造商品牌,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但价格与同类产品差不多。第四阶段,品质一流,完全瞄准顾客需要,满足制造商品牌无法顾及的需求,自主定价。这时候顾客会把自有品牌当成一个成熟的独立品牌。日本的7-11能拥有一大批铁杆“粉丝”,就因为这个品牌已经走到了第四阶段,开始提供独特的服务。

那么,是不是以后制造业就不需要研发和策划?恩田达纪说,制造商品牌可以满足人们的一般需求,靠数量取胜。而自有品牌可以满足少量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少量客户”也有一个基本数量,便利店毕竟是走大众路线,并非奢侈品的“度身定做”。

当商业吹响了转型的号角,制造业主导的时代就走到了尽头。未来,超市里的新奇商品会越来越多。或许在这些产品身上,我们分不清是商业主导还是制造业主导。但有一样我们会倍感熟悉:他们的品牌,不就是楼下便利店的店牌吗?

标签:;  ;  ;  ;  

业务交接与控制制造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