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中习惯时间词的教学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中的习俗时间单词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俗论文,单词论文,小学英语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生对时间的认知与其对空间、分类、运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认知有密切的联系。习俗时间单词的学习非常重要,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促进学生综合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学习和认知习俗时间单词的过程可以促进小学生加深对时间的认知。

小学生的时间认知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习俗时间单词的教学应按照这些特点和规律,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展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身心的培养,是自主发展的社会人的培养。本研究将结合小学英语教材探讨习俗时间单词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习俗时间单词的教材分析

1.习俗时间单词在教材中的呈现

星期时间单词7个与月份时间单词12个共同构成了19个习俗时间单词。这19个单词在我国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是必学内容;“时间”也是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知识”的二级目标中“话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教材有五个版本。在这五版教材中习俗时间的单词呈现情况见表1。

如表1所示,这五版教材中习俗时间的单词基本都出现在小学英语的三、四和五年级的教材中,由星期单词过渡到月份单词,并且相继出现在前后两册书中。《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英语教材的编写应该具有科学性,即“教材的编排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内容的编排要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的原则”,“并保证重要语言内容有较高的复现率”。与月份时间单词相比,星期时间单词较简单、易学生理解和掌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巩固之后,引入月份时间单词。这样的教材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原则,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利用星期单词引出月份单词,这样学习月份单词时又可以复习和巩固星期单词。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新经验与既有经验的相关性,提升了单词的复现率,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我国小学英语课本中常把习俗时间单词与具体时间中的具体活动相结合,比如将月份与生日相结合、将星期与不同的课外活动相结合。这种“Here and There”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我国小学英语习俗时间单词教学的鲜明特色。

2.习俗时间单词教学的问题

本研究观摩了10节小学英语课,提出小学英语课堂中习俗时间单词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重形式,轻意义。我国小学英语习俗时间单词的教学注重单词的形式(单词的音与形),而忽视单词的深层意义。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将读懂单词和正确拼写单词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上,将学生能在试卷上正确写出答案看做是教学的总目标。教师倾向于单词的机械学习,会读会写,能够在句型中正确运用,懂得在课文中的含义即可。小学生学会了单词的读音和拼写,这只是认知单词的基础。当学生真正了解了单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意义,才算真正了解了该单词,也更有利于单词在头脑中的记忆。

(2)缺乏心理学探究。在习俗单词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的主动权总是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单词的含义和用法只是教师照本宣科的条目,而不是学生可以运用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起来。教师对课程和知识的安排没有足够的了解,并不了解课程安排背后的心理学依据。教师只集中在单词的语言教学中,总是忽视习俗时间单词同样具有的小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的作用。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容易只注重单词的表面教学,而轻视单词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心理学家的角色”,去了解和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心理因素。[1]

(3)缺乏文化的延伸。习俗时间单词常用,而且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习俗时间单词词源的讲解,能够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单词的人文教学使英语成为有生命的“活”语言,使语言的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而能够激起学生探究英语的兴趣。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其具有人文素养,并能够成为日后的自主学习者,这远比只让学生取得考试的好成绩更重要、更有意义。我国习俗时间单词教学中会将单词与相关的节日和风俗结合起来,这只窥见了其背后文化背景的一小部分而已,能够开发的资源还有很多。

二、习俗时间单词的认知心理分析与教学启示

小学生对时间的认知包括对时间顺序(时序)、两个时间点之间的距离(时距)、年龄时间、时间媒介(如日历)和习俗时间的表征这五个方面。[2]在习俗时间单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时间认知的这五个方面全面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对时间的认知。

1.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学习习俗时间单词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时间顺序的认知。每星期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年从一月到十二月,属于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客观现象顺序性的反映。[2]小学英语课本中,习俗时间单词基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

在时间顺序研究中,关于“边界效应”(boundary effect)的研究值得教师们注意。在习俗时间单词学习中体现为将一月(January)到十二月(December)看作一个线性连续体(linear continuum);其中一月到六月是前半段(first half),七月到十二月为后半段(second half),六月和七月之间存在临界点(June-July boundary),越靠近这个临界点的月份,学习和回忆的时间就越长。[3]这一研究对我们的启示是要加强临界点附近月份单词的教学,以多种方式呈现、重复和练习。这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对小学生认知思维的训练。小学英语时间顺序的学习,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身经验感知的共同作用。

时距(时间持续性),即指客观现象从某一时间点到另一时间点持续的时间的长短。国内外心理专家关于小学生对时距的认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小学生对时距的认知往往伴随着其对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的认识,或与自身的愿望和需要相联系;小学生具有对较短的时距进行比较的能力,他们通常运用计数、算术的能力推断时距;小学生对时距判断能力还不稳定,会受到诸如任务难度、情绪状态、兴趣等因素的影响。

在时距的认知中,“距离效应”值得教师在小学生习俗时间单词教学中注意。“距离效应”是指在认知一个日期时,往往与它接近的日期也会自动加工;而当两个日期间隔为三天时,头脑中的加工程度最深,反应时间最长,比如,在认知Tuesday后,认知March要比认知Saturday更容易,反应时间更短。当小学生在认知了时间顺序之后,教师要逐渐培养其对时距的认知。时距观念的认知与时间顺序概念的认知并不矛盾,但是要注重先后顺序:先时间顺序、再时距,这样的教学是遵循小学生对认知感念认知的顺序。在习俗时间单词的复习中,当小学生可以熟练地按照单词的时间顺序背诵单词时,就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对时距感念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活小学生头脑中的时间表征。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日期与日期之间的间隔加大,强化学生对时间距离的感知,避免学生记忆习俗时间单词过程中的盲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语义上的习俗时间单词,更加深了时间概念的空间表征,语言和认知能力共同发展。

3.年龄时间

习俗时间单词学习促进小学生年龄时间的认知。对年龄时间的认知包括:对年龄大小的认知、对出生顺序,以及对以上两者关系的认知。年龄时间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话题,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话题之一。其实年龄时间的教学不仅仅体现在习俗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当小学生学习“grandfather(祖父)”,“uncle(叔叔)”,“sister(姐妹)”等词时,就是年龄时间的隐性教学。小学生虽然可以学习习俗时间单词,以及以上这些隐性的时间单词,但是其对年龄时间的认知较脆弱,处于不断发展和上升阶段。他们对年龄时间的认知不稳定,容易受到感性直观认知经验的影响,容易受到他人经验的左右。但是通过教师的训练,小学生对年龄时间的认知会有明显的提高。[2]

小学英语习俗时间单词教学中经常与年龄的教学结合起来。将习俗时间单词与生日日期相结合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3 My Birthday。通过对话的呈现,询问同学的生日来认识年龄时间,并逐步熟练习俗时间单词。这种操练还经常以询问教师、家长的生日,或调查班中同学的生日情况的形式出现。这种复习习俗时间单词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年龄时间的认知。但这种学习只是对时间概念的静态认知,可以加入一些年龄比较的语言练习。这样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会使学生增加其对年龄的固定性和时间的可变性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询问这样的问题“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will you be in April?”或者设计一个情景,“Grandma will visit this Saturday.Do you have enough time to clean your room? How many days do you have? What day is today?”这些问题简单易懂,类似数学中的应用题,在运用习俗时间单词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年龄时间的认知。

4.时间媒介(如日历等)

时间媒介是指钟表和日历等与时间相关的物品。国内外基础教育中都有诸如制作日历等活动,但是在我国的利用率并不高。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自然习得了母语(中文)思维中日历时间的学习,但是并不稳固,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深化。英语习俗时间单词的学习过程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习途径。

教材中以日历的形式呈现习俗时间单词。通过认识日历,学习习俗时间单词,并能够正确运用英文时间表达法。可以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用星期和月份单词,制作自己的日历、制作时间表、填写课程表等,对日历时间的认识是小学生时间表征发展的一个阶段,这是一个不断精细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5.习俗时间的表征

习俗时间表征的转换也是小学生时间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小学生习俗时间单词的记忆模型呈现为词表目录模型(verbal-list model)[4],即指习俗时间单词以类似单词表的形式在小学生头脑中以语义的形式呈现。在这种模型的作用下,学生主要运用的是背诵月份/星期顺序,以及算术计算的方法来学习、记忆和回忆习俗时间。而更高一级的表征模型为意象模型(image model),指“对习俗时间系统的每个元素的位置进行编码,从而建构了一个习俗时间系统的空间表象”。[5]这种模型比词表目录模型更高级和精细,主要有线性(linear)和循环(cyclic)两种呈现形式。该模型在成年人中运用广泛,在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中不稳定。小学生习俗时间的学习和教学主张从词表目录模型向意象模型转换,即从语义模型向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符号模型转换;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也可培养学生的语义模型和符号模型的双重模型共存的学习过程。

Seymor[3]和Friedman[4]的研究均指出,习俗时间概念应由词表目录模型向意象模型转换。由于多数人是右利手,所以循环意象表征多数情况下是顺时针(clockwise)呈现的。以此为基准,出现了时间正向和反向记忆效果的差异,正向时间的记忆效果要比反向时间的记忆效果好。[6]反向时间的记忆是认知过程的薄弱环节;认知记忆过程应该双向共同作用的,更好地锻炼学生头脑中循环意象表征的建立。在教学中,时间的呈现可以正向和反向交互进行;适当情况下,多利用习俗单词的反向呈现。反向呈现会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型产生冲突,解决这个认知冲突的过程延伸了单词的加工和记忆过程,使单词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更加精细。学生记忆单词的效果不仅得到加强;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由语义表征向意象表征的过渡是对学生认知思维的训练。

三、结束语

习俗时间单词的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也是小学生时间认知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习俗时间单词的教学中应遵循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这样既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也帮助小学生正确认知时间。习俗时间单词的着眼点小,但是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却不可言喻。小学英语教学中许多微小的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对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关于习俗时间单词教学的研究还没有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缺乏对小学生习俗时间单词教学的实证研究,缺乏一定的实验支撑。在日后的教学与研究中,可以以此为着眼点进行不断地探索。

标签:;  ;  ;  ;  ;  

小学英语中习惯时间词的教学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