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高中生来说,古典诗词相对难以理解,所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可以使用形象直观的场景还原法,一方面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作品本身的情感把握。
关键词:知人论世;场景还原;情景交融
高中阶段的古代诗词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必修一至五及选修的《古代诗文阅读》中,基本包含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主要代表作品。在高考的诗文阅读中,诗歌阅读占了11分的比重,而这一个题目的把握历来是考生比较困难的一项,尽管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诗词阅读这一块也进行了大量的讲授和训练,但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诗词是抒情性很浓的一种文学形式,比较抽象和概括,加之优秀的诗词,都是诗人“穷而后工”的结晶,处于涉世未深、不谙人事的高中生来说,理解相对困难,也是事实。高中学生的心理相对来说对叙事性的直观性的作品兴趣更为浓厚,理解起来也较为省力方便,所以如果试着能够将抒情性的诗词还原为叙述性的故事画面,一方面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作品本身的情感把握。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问题中,诗词鉴赏题不容易得分的主要原因不是答题技巧,而是作品意思读不懂。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把对诗词的逐字逐句翻译作为一项内容来进行,因为认为这个或许太简单,或者没有人这么做。因为看许多的参考书,都没有这项内容。中国古诗词的批评全是感悟和片段式的,它是以建立在熟读成诵基础之上的领悟,这个和目前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太契合,虽然语文也强调它的独特的积累性,可是在大量的习题和考试中,更注重的是操作性,何况学生哪有时间去吟咏讽诵从而可能获得感悟和理解呢?所以说,读不懂,一切都是徒劳。怎么读的懂,多读是路。翻译很重要,虽然沦为了等而下之的技法,但也符合当前学生的实际,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起步就进入技巧分析和情感体验,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只有文字翻译还是不懂意思,因为诗词的语言是超级精炼和思维跳跃的,它神连意断,中间留有大量的空白,要读者自己去想象和联想,而这些空白点,往往是读者自己可以经历和体验到的内容,所以为了精炼就省略了。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翻译的过程中,就要借助场景还原这种想象联想的方法,让学生去填补空白,最后完成整首诗词意思内容的明白。接下来才可以进入深一层次的技巧和情感。所以,场景还原是翻译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方法,是诗词鉴赏最基础的重要法门。
高中阶段所学的诗词,基本为名家名篇,教师在讲解时首先要进行作家作品的背景介绍,即对古典文论中知人论世这一方法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这一环节是我们进行场景还原的基本参照。诗人传记及诗人创作背景的介绍越为详尽,对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就越有帮助,那么还原的场景就越为真切鲜明,最终对诗人的把握也就越为准确和丰富。以杜甫诗为例,《登高》是其晚年寓居四川夔州的一首著名诗作,重阳登高,思念亲朋,而此刻好友李白,严武相继过世,战乱阻隔,家乡音讯全无,在注重宗族观念的社会里,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很容易促发学生去还原出杜甫当时的生活处境,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讲他此刻的悲惨遭遇,也可以想象他此时的容貌情态,所以如果让学生去拍一个《杜甫》这样的电影,那么这一个时期的杜甫形象就会借《登高》这首诗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表达。在对同时期的《登岳阳楼》这首诗的学习中,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句的深层理解,也必须要借助杜甫此刻的创作背景来解读,同样的是昔日相约的友人们,今日都已经离去,今昔的对比中,饱含着杜甫对人世沧桑的痛彻感慨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句同样也会唤起同学们对杜甫昔日“同学少年,指点江山”,而今“孤身一人,独登高楼”这样的场景的浮现,从而可以设身处地地置身诗境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场景还原法在词作中会有更加明显的表现。词作由于篇幅较诗为长,所以在创作时,更加需要一个实际的依托,因此完全可以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进行一个场景的再现。李煜的《虞美人》按照眼前所见(春花秋月),想到往事(昨夜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再回到现实(一江春水),这样的几幅场景画面的再现和转换,写出了李煜“如梦人生”的悲慨之情。学生结合背景,调动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拍一个视频短剧。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选取了词人几个特定动作“寻觅,饮酒,观雁,赏菊,听雨”,这些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模拟表演出来,如果再能够配合吟诵,这就是一个精彩绝伦的视频短片。学生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去表演,也可以通过语言去描述这个场景或画面。大家可以互相去补充完善,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见解,总之,将一首抒情性的诗或词转化为一个叙述性的场景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个场景的展现,也有助于学生去更深层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场景还原之后,可以讲白话和诗词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深入体味理解诗词的艺术美。诗词之美,美在语言和形式。翻译之后变成白话,除了有选材之美以外,可以说毫无特点。经典名篇也变成了味同嚼蜡,如同拔光了羽毛的凤凰和母鸡比美。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行下一个层次的语言品味和技巧分析,所以说场景还原有助于比较阅读,是深入理解的最好过度。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场景还原,相对来说比较初级和粗陋,不容易展示学生的深度的个性化能力。这样形成的场景作品,可能会流于类型化和扁平化。文学作品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而文学语言的特点就是蕴藉含蓄多义朦胧,所以要想深入解读作品,达到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必须要去品味语言,即刘勰所讲的“披文入情,沿波讨源”。高中语文的诗词考题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诗人的丰富的深刻的情感是借助意象即景物来来表现的,每个诗人在每首作品中都会选取和创造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在场景再现中,“象”的选取是诗人情感表达成败的关键。所以诗词中的场景更多的是体现为一些画面,是一些富有主观性的画面,而非客观现实的场面。以写实见长的杜甫,在“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的描写中,也是一种再造的想象之景,更不要说李商隐《锦瑟》这样的作品,那就是纯粹的想象了。所以场景还原更多的是一种画面再现,在对学生进行这种创造性的转换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更好地去理解诗人的情感。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场景还原在诗词鉴赏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说中国古典的诗词评,就是建立在场景还原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只不过他的评论只说结果感受,不说原因过程罢了。为何如此,因为每个人的还原都不尽相同,他们都是结合自己的独特场景经验去再造想象作品中的空白。可以说,场景还原这一环节,最能激发学生的独特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而这又是当前语文素养最重要的因素。诗词之与学生的作用,在这个环节得到了最直接的效用。这就要求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经验的感受和积累,因为这些貌似单调平凡的点滴时光,都蕴含着大量的诗意素材和情感因子。当我们和诗词相遇的刹那,生活就和作品碰撞了,读者之心就和作者之意连接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千古相遇心神相交,这也是学生个体生命精神最美妙的享受和灵魂最高贵的洗礼时刻。从这里也可以印证一个道理,那就是感受理解诗词的能力是建立在现实生活范围宽窄的基础之上的,生活越宽泛,经验越丰富,在场景还原时越具有可能性。反过来,场景还原也有助于学生积累和扩大生命经验,这更有助于学生去主动积极地选择和感受生命,所以场景还原不光是一个解高考题的方法,它也是解开人生之题的方法,它是沟通语文工具和人文的一座桥梁。
论文作者:刘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3
标签:场景论文; 诗词论文; 学生论文; 杜甫论文; 情感论文; 作品论文; 诗人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