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社会:现代世博会与大众娱乐_世博会论文

快乐社会:现代世博会与大众娱乐_世博会论文

寓乐于会:近代博览会与大众娱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近代论文,博览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5;G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10)01-0091-10

近代博览会的兴起固然主要是源于商品经济与科技传播的需要,但大众娱乐文化又始终与各类博览会形影相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也是博览会能够吸引成千上万民众参与其中的重要原因。

科技发明、文明传播以及商品流通,这些或许是博览会组织者所关心的主题,但从大众文化的视角看,群众之所以对博览会感兴趣,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好奇心,即“找乐子”的需求。大众娱乐正是将博览会传播科技、文化功能与群众“找乐子”心态连结起来的最好形式之一,并由此而构成近代城市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过去在探讨中国近代博览会历史时,对这方面的问题似乎重视不够,实有补缺之必要。

博览会的英文名称通常以exhibiton、exposition、fair为常见。其中fair一词原指集市,源出于拉丁语feriae,意为节日。显然,这样的集市往往是融贸易与庆祝、娱乐为一体的。西方博览会的起源,正可以追溯到这种融商业贸易与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大型集市——fair。

在中世纪,欧洲各交通要冲往往又是欢庆宗教节日和举行集市贸易的聚会中心,既有商业交易,又有各种表演和娱乐活动,热闹非凡。如英国的羊毛贸易集市、法国的葡萄酒贸易集市,均非常有名。12-13世纪,法国东北部香槟区的香槟集市,每次举办约6周,商人们从欧洲、中东、非洲拥来,有来自40个地区和城市的多种物品,如东方的香料、佛兰德的呢绒、法国的葡萄酒和香槟酒、德国的金属制品、英国的羊毛、北欧的皮毛等都在这里交易,一时形成万商云集的兴旺局面。

但博览会对古老集市的借鉴作用并非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且在一开始往往是要刻意摆脱以集市为代表的商品交易的特征,更注重商品的展陈、宣传效果,而非直接买卖。1761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在伦敦举办农业机械品博览会,集中展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各类技术发明,包括微型风车、手纺车、脱粒机、苹果榨汁机等等。不过这只是开了个头,英国并没有坚持定期举办这种展览。“英国艺术学会,发起奖品,奖励农具及各种器械赛会之举,是为劝业会权舆之始”①。

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博览会实则起源于法国。1797年,为了展开与英国的商业竞争,法国首次在卢浮宫前院举办了以挂毯、地毯和陶瓷等为主要内容的工艺品展览会,为期四天的展览会取得很大成功,一批滞销的产品被推销了出去。第二年,法国在练兵广场搭建专门的建筑来举办第二届展览会,并规定展品只展不卖,使之初步具备了博览会的雏形。“1798年法国设博览会于巴黎,是为欧洲博览会之滥觞”②。“溯博览会之起源,实始于1798年法国巴黎之工艺赛会”③。到1849年,法国共举办了10届国家工业展览会,规模一届比一届大,每届的展览周期也越来越长,从几天到2个月再到6个月,使之成为展示国家商业、经济、军事和文化的重要舞台。

在法国第二次工业展览会期间,主办者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开始把过去集市所具有的喜庆、娱乐因素吸收到展览会中,将军队列操及彩球、烟火等搬到展览会场地,营造一种欢乐的气氛,使展览会开始以表演和娱乐来助兴。

博览会虽源于法国,却成型于英国。众所周知,作为当时世界最强大国家的英国后来居上,把法国人创造的工业展览会形式发挥到极致,于1851年发起有多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工业品大博览会”,综合古代集市、英国工业艺术展陈会、法国国家工业展览会等因素并加以国际化,从而创造了延续至今的国际盛会——“世博会”。在阿尔伯特公爵亲自督导下,首届世博会于1851年5月1日,在伦敦海德公园正式开幕,开会时,女王宣布:“今日为博览会大功告成之日,得无上之光荣,具伟大之规模,此我国与我最爱之阿尔伯特,所以永垂不朽也!”④此会至当年10月11日闭幕,历时164天,吸引了630万人前来参观,共有来自10个国家约1.8万商人带来的约10万件展品,分为原料品、器械品、制造品和艺术品四大部分。

世博会从一开始便更像一个盛大的节日,尽情展示着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营造着无与伦比的欢乐和喜庆的气氛,“作为人类在应用科学成就上的一次活生生的见证,并宣告世界各国将来发展所应该走的道路”⑤。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工业国家,拥有广大的殖民地,称为“日不落帝国”、“世界工厂”。为了夸耀其强大和繁荣,加强与法国的竞争,英国政府花4500吨钢材和30万块大幅玻璃建筑了一座长1848英尺、宽408英尺、高66英尺、面积9万平方英尺的“水晶宫”,作为主会场,向世人展示了钢材和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巨型视觉空间,预示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

尽管从一开始博览会就具有喜庆、娱乐的成分,但真正把给大众提供娱乐也作为博览会的目的和功能之一,则是始于186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当时,为了吸引更多参观人数以确保博览会的成功,组织者在展览主厅和机械厅周围专门修建了公园,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则是一座与原屋大小相同的哥德式城堡,使之成为人们在参观之余的休闲与观光活动场所⑥。这届巴黎世博会的参观者并不是直接步入主展厅,他们首先要通过一个环绕主展厅的大花园。游览者穿行其中,可尽情地欣赏花园内的奇异景观。花园内还竖起了一座50米高的灯塔,高耸的灯塔之光把夜间的花园照得亮如白昼。主办者还在街头推出了咖啡厅、卡巴莱(有歌舞表演的餐厅)等聚会和餐饮场所。公园及周边一系列的餐厅、咖啡厅把一种过去集市才有的欢乐、聚会气氛带入了博览会,吸引了大量普通市民前来观光、游览。⑦

1867年巴黎博览会这一做法,为后来的历届博览会所仿效,形成博览会的特色之一。“自此之后,公园与园艺造景乃成为日后所有博览会会场不可或缺的景观设计”⑧。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把娱乐完全融入场馆的规划之中去,特别设计了位于各展览区域之间连接通道上的中途游乐场。除有反映异国情调和印地安人生活的景点外,还有载人气球、野生动物展和高达260英尺的惊险刺激的费略斯大转轮。中途游乐场成为十分成功的博览会娱乐区。1900年巴黎世博会虽没有设立专门的游艺场,却别出心裁地将各种商业性娱乐活动,诸如庆祝日、宴会、音乐、戏剧、舞蹈和体育活动等,散布在埃菲尔铁塔和塞纳河两岸,使埃菲尔铁塔四周成为娱乐中心区域。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仿效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开辟了专门的游艺场。据陈琪的亲自观察和记载,该会所设“游戏园”(即游艺场),“占会场之一区,境地轩敞,院落雅洁,铺陈奇丽,费巨万金,聚千百团,演数十世纪历史,事繁法备,洵大观也”,其“构造之坚固,道路之广大,与赛物院等”;其内部设施亦相当先进:“戏院以格致新学造成贯通之电气、灵动之机器,昼则钲鼓笙簧,歌巾舞扇;夜则灯花电彩,珠阙玉堂,令人莫测其神妙。盖游乐所以演试人民技巧之一端,无伤文化,故由政府准许为开拓国民智识起见,人人皆得与游焉。”⑨

此后,随世博会的发展,主办者也愈加重视游艺和娱乐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其正式纳入规划之中,游乐场遂成为历届世博会必不可少的设施,娱乐活动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娱乐场地也越来越大⑩。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的游乐区即规模宏大、设施齐备,为历次世博会之冠:“识者谓此次游戏区之美备,自来之博览会无过之者。即公家宴乐场,亦无出其右。基广约我四百余亩,通衢长约我二里。位于会场东隅,势成独立。通衢两旁,娱乐之馆,衔接而下,约计二百五十余家,糜金二千万圆。开幕伊始,大艺术家争请订借馆地,约七千户。”“故能蔚为大观,而无毫发之憾。”(11)

在近代西方博览会开始传入中国的晚清时期,虽然当时人们对博览会传播科技和文明的功能尚不能马上理解,但对它所包含的娱乐成分却似乎并不陌生。这从最初将博览会一般译作“赛奇会”、“炫奇会”、“聚珍会”、“聚宝会”等,便可见一斑。总之,认为这就是一桩赛珍斗奇、聚众玩乐的事儿。有人曾谓:“吾国旧时于赛会二字,不求本意,谬译曰赛珍,遂若赛会为炫奇斗异之举者。”(12)

后来,在多少了解了博览会的展陈、比赛之意后,博览会又被普遍译作“赛会”,世博会则被称之为“万国赛会”。显然,这一译法又是受中国人所熟悉的迎神赛会和集期庙会影响的结果。对此,成书于1921年的《巴拿马赛会直隶观会丛编》中有了清楚的说明:“博览会三字,东译也,我国则译曰赛会。赛会之事,我国自古有之,但其事为定期之市,于今世之所谓博览会者有大小繁简之不同。”(13)

的确,迎神赛会和庙会在中国是自古有之,它们往往集宗教祭祀、庆典、娱乐、社交、竞赛和贸易为一体,成为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赛会期间,除了各种敬神酬神活动以外,通常商贾云集,百货俱陈,形成为定期的庙市。无论是赛会还是庙会,都有竞赛的意义,除敬神仪式的竞争和各类杂耍班子的竞争而外,也包括了各类商品的亮相、竞争,亦庄亦谐、热闹纷呈,是各地赛会、庙会的普遍特征,“涂面作鬼蜮之状,结巾穿红绿之衣,锣鼓喧天,烟火沸地,本是以神为戏,实乃以逐疫为名”。“赛城隍之神。庙中盛设祭品,张乐,男女剧戏,宴赏亦盛”。(14)可见,自表面观之,赛会与博览会在形式上是非常相似的,对中国人而言,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是错觉),以致晚清有人建议,应废弃旧式的迎神赛会,将之一律改为近代意义的“赛会”,“宜详考各国立会之制,先于天津购地造展,综集中西,设一博览会,九重亲莅,以重其事,中外之金石、古玩、名画、书法以及山海之珍奇、工作之器物,均可入会。购者议价,观者取资。立会之费,预算专款。会散后储为博物院,备后人考镜之资。嗣后逐渐推行数省,一举以开风气,以拓利源”。(15)

于是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尽管一开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博览会的本质认识并不很清楚,但对其所包含的庆典、仪式、娱乐等节目却耳熟能详,能游刃有余地对之进行依瓢画葫芦的模仿。

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是中国首次全国性博览会,除格外注重展馆布置、展品陈列外,对休闲娱乐设施和各种助兴节目也予以了充分的考虑。其主办者已意识到:“考各国赛会之设,其要旨在奖励实业,以发达物质文明,会场内外尤贵有各种游戏,以引起民众观览之兴。每有动物植物赛会,则在高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乡,农业商业赛会,则在市廛辐辏土壤肥沃之地,借天然之盛,加人力之工,举有关于游览者,无不具备。观其国民,往往于参考实物研究学业之暇,游览所及,尤有余兴焉。”因此,本次劝业会也应当“多设游戏处所,以为点缀,游览及此,当益相与盘桓,兴愈不浅也”。(16)这种认识,又与南洋劝业会实际操办人之一的陈琪当年对欧美博览会的考察不无关系,他在考察了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后即提出过,“游戏园是世界活泼之影相,其示人方法,较书中著述、口中讲论尤为精详”,“圣路易会场之事、之物、之学术、之游戏,受全世界学者之欢迎,尤为吾国向来所未有”(17)。显然,他已然认识到娱乐为博览会中不可分割之元素。

据相关记载,南洋劝业会的主要娱乐设施如下:

轻便铁道:会场周围,修筑一小铁道,“曰轻便铁道。购制小火车数辆,整理清洁,以便游人乘坐,观会场全景之盛况”。

水中游戏:会场内水景甚多,水族馆前有一大池塘,周长约三里,上用水泥建桥一座,曰“劝业桥”。“桥半有亭,陈列各种水泥模型,均系湖北水泥公司出品。塘内备有西式小艇,任客驾游,能穿桥洞出入,以为游水之戏”。

马戏场:位于会场最北面,“场内面积能容三千人。内有骏马十余匹,西洋男女数人,合演跳舞,骑马如飞,马亦能解人语,动与音乐合节,足娱观听”。

跑马场:设在马戏场后面,周长约六七里,“樊以竹篱,中有高亭,可以望远,专为军商学各界赛马而设”。

球场及体操运动场:附设在跑马场内,“踢球、网球无一不备,体操器械及运动场之设备亦甚完全”。

电景(影)馆:设于场北马路旁,系由南洋群岛华侨建造,“专演工艺制造等景片,最炫新奇,可为研究实业之资料”。

大观园:在场外劝业路旁,系由商家租房屋而建,“电演景片,亦甚新奇”。

嬉笑室:位于会场西南工艺馆侧面,“内有镜面,依光学制造,人对镜立,偶尔行动,形态百变,自顾不知谁何,不觉大笑,故曰嬉笑室”。

照相室:设会场南边,系由南洋劝业会招募杭州照相公司为拍摄会场全景照片而设,“该公司照片甚佳,来宾游览有暇,拍照小影,以为纪念,最为便宜”。

音乐会:“由深明音乐诸君组织协会,每逢星期及星期二、四、六日在会场公议厅演奏音乐。举凡中国古乐及最近所习乐歌,并西国军乐等,皆能演奏合拍,听者悦之,大有洋洋盈耳之乐。”“南洋音乐协会于十九日下午六时开大会于劝业会场公园厅,合中西之乐演和乐之声,并荷汇文女学堂全体学生热心赞助,来会唱歌,奏怡适情性之节,为发扬志气之导,想官绅士庶淑妇名媛,必惠然同来一聆斯盛也。”(18)

焰火:焰火主要由侨商、粤商和江南商人提供,花色品种众多,“每逢星期六、日,在跑马厅演放,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是在夜会中最足引人兴趣者”。

戏院:场内马戏场对面,“有新舞台,系聘沪上名优唱演改良新戏”。场外劝业路旁,右有第一舞台,左有歌舞台,“均系参仿最新式样建造,为台上装演景物,备极雅观。均集京津沪上各处名角,特演新剧,每夜均七时起至十二时止”。

五彩电光告白(广告)所:在农业馆前面,“各种告白,皆从电光中演出,并参以各种电景新片,以使观者注目”。

五彩电光喷水池:第二参考馆前面池内,“设喷水器二具,其器机作用,与场中大喷水池同,但以五彩电光配置器中,喷出之水,亦成五色,最有至趣”。(19)

东三省动物园:“除陈列品物各馆之外,尚有种种鼓助游兴之处,惟东三省动物园及嬉笑奇观处最饶趣致。”“入内(动物园内)游览须售票,每人小银元一角,园内四围为兽栏,中央为一庭,庭中有大乐器以机摇之即奏乐。又设茶座,点心、瓜子、汽水皆备。动物颇有奇异者,除东三省所产外,间有蒙古、新疆之物。”(20)

娱乐设施与生活消闲设施密不可分,于是,各种旅馆、商场、酒楼、花园散布于会场四周,既热闹非凡,也方便之极。如场内的餐饮,“场内茶社、酒楼、菜馆随地皆有,当首推特别饮食出品所”,该所“在水族馆后,剪竹成畦,编竹为屋,全体一竹字形陈设”,“菜品点心品烹调精美,价亦不昂,并有说明书将其原料及制法一一述之”。“如欲西餐,则公园内之群贤居,座位颇清洁,酒菜亦尚可口”。(21)又如场内商店,“场内商店以劝工场最为整齐,其屋为工字形,前后均为楼屋,中为平屋”,内设各种工艺商店,陈列品及销售品琳琅满目。如湖南瓷艺公司出品商店,“设在湖南馆之门外,屋凡五间,满陈醴陵瓷艺公司之瓷器。普通品则有各种饭碗、菜碗、茶杯、酒杯及大小壶碟之属,装饰品则有各种大小花瓶、花盆、斗方之属,玩赛品则有睡美人及各种牛马、鸡鸭之属,式样花纹均极细致,价亦不昂”。(22)场外商店更是数不胜数,如烟纸店、集古文石古玩、庆升茶食号、易安精舍、剃头店、春盛面点、斌庆茶楼、竹隐茶社、豫后祥钱庄、茂林花园、广福杂货店,等等。(23)各种旅馆云集:“会场近开设大旅馆数处,一在牌楼之东,曰礼查旅馆,建筑西式楼房,陈设甚精,专为招待外宾而设;一在丁家桥左,曰钟山旅馆,建筑西式楼房,前门围竹篱,极形雅洁,专为招待出品人及游览人而设……其在模范马路,有第一旅馆、凤台旅馆、五洲迎宾馆、绿鹤旅馆等;其在将军庙马路旁有博览宾馆等,皆极修洁。附近会场,足尽招待之谊。”(24)休闲处也甚多,“会场内设休息亭六处,均备桌椅茶水,专为游览人游览休息地步”,“会场内竹林深处甚多,亦皆备有座位,为公共休息处”。(25)

1929年西湖博览会也配备了许多娱乐设施,如中山公园、跳舞厅、国乐社、电影场、百艺场、京剧场、跑驴场、迷魂阵等。其中跳舞厅“即在盛泽绸部西首,坐北面南,每晚六时开幕。在北山路另辟大门,门票每人五角,入晚琴声悠扬”(26)。有人写下了声情并茂的观感:“入其中恍似置身瑶宫,贝阙座位作周圆形,上有乐台,中陷若池,池板髹漆,滑似湖冰。四周设电灯,影光上射,为境至趣……罗致粤沪精娴舞术之舞女十余人,从事歌舞,并聘著名乐师,辅以音乐,乐声琤琮,脚跟咭咯,衣香鬓影,至足怡人,即作壁上观者,亦觉陶然心醉。”(27)体育竞赛也被引入博览会中,称“锦标游艺比赛”,有乒乓、登高、男女自行车、象棋、围棋等六项赛事。(28)

为了营造热烈气氛,西湖博览会还专门组织了各种水陆游行、提灯游行和飞行表演等。各省、各公司组织的“宣传日”活动,除正式的开会仪式、演讲外,一般都安排有助兴和吸引观众的娱乐活动,如江苏省宣传日安排的娱乐活动,日场有国乐、国术、歌剧、歌舞、军乐、魔术、京剧等表演,夜场则有电影专场放映。上海市特别宣传日,日间安排有剑术、国技、双簧、扑蝶舞、独角戏等表演,夜间也是安排电影放映专场。(29)

在西湖博览会前后举办的众多国货展览会,虽然政治色彩浓厚,意在将“救亡”与“国货”结合在一起,振兴中国的民族主义,但于其严肃的政治性外表之下,也有大众狂欢的娱乐成分在内:“小型展览会,包括整个星期都在举办的商务总会‘友谊会’,精心准备的娱乐表演者,项目包括戏剧、演奏会、小品、演讲,以及许多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常常都宣传国货运动的观念。”(30)1928年上海国货展览会,“每日的娱乐节目提供更多的方式把不同的中国社会元素融入展览会,它们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每天晚上都上演不同的节目,除了表演京剧和戏剧之外,来自几所学校的学生为大家唱歌跳舞,这些表演的内容一般是用来宣传国货运动的。(31)

1929年10月至11月初在江苏无锡举办的无锡国货展览会,同样是将娱乐活动作为展览会的重要内容加以精心筹备。在讨论该会游艺场如何设置时,发言踊跃:“姚鸿治主张设京剧、电影、新剧三处。周含茹主张增加杂耍。沈济之附议,并由沈君主添魔术、国技、双簧、歌舞、拉戏、弹词6项。姚鸿治谓,既添杂耍,不如添在各部场所之内,譬如,京剧在未开锣前可以先演一套杂耍,俾可唤起游客兴味,惟最好限定每日一种或两种,多则不宜。全体赞成。”(32)从实际效果看,无锡国货展览会上的娱乐活动也完全达到了预定目的,如展会中报道:“日来游艺场益见精彩,亦社去后拟添设京剧。影戏方面,有百合公司袁艳爱情名片于今日开映。昨日陶丽芬及振艺之歌舞,均极精美,博得观众彩声不少。又新剧场今日表演花好月圆,及头二三四本《珍珠塔》云。”到展览会开幕后第14天,游艺节目也随之渐趋高潮:“游艺场开演节目尤为新奇,新剧场日演《燕子笺》,夜演《孟姜女》;电影场仍为名片《逃娼》;杂耍场特聘中西女学演迎春舞,振秀女学演《慈母之心》,通汇桥小学演《名利网》舞;著名国术家冯致先、王龙章、顾念祖、冯培耕、高海波表演武术;艺术研究社与该会职员会串话剧、音乐及京剧清唱等,加演京剧。”(33)此后举行的提灯会,更是热闹非凡:“前导以军乐,并间以锣鼓等,热闹盛极一时。并沿途散发传单,高呼口号,所用灯彩,会内有百余盏,余有各商号自备五六盏不等,均式样新奇,灿烂夺目,较诸双十日提灯大会有过之无不及云。”(34)

综上可见,博览会产生之初,完全是以艺术、科技与工业品的展示为主,其主题是严肃和庄严的,直接关涉到国家形象与国际声誉,但随着其发展,首先是具有艺术想象力的法国人为博览会(首先是世博会)加入了大众娱乐的元素,这一元素在美国早期世博会中得以发扬光大下,逐渐以更大规模的娱乐活动取代严肃的知识教化,寓乐于会,寓教于乐,使博览会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这种融观览、喜庆与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的博览会,恰是世俗经验丰富的中国人最易接受的展会形式。

融娱乐元素于博览会虽是浪漫的法国人的创意,但它却绝非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它恰好是近代博览会的显著特征,构成博览会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成为博览会走向庶民大众,进入千家万户的重要桥梁。

在根本意义上,博览会是为人而设,因人而设,而不是为物而设,它需要形成最大规模的人气磁场,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来达到教化民众、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1851年英国首届世博会即吸引了6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1867年第二届巴黎世博会,更达到1020万人次,1878年第三届巴黎世博会突破1600万人次,1889年巴黎第四届世博会更创下3200多万参观人次的新高,美国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参观人次也达到2700多万人次。在近代中国所举办的博览会,虽然与世博会相比规模要小许多,但1910年南洋劝业会的参观人数也有20余万人次,1929年西湖博览会参观人数则多达2000多万人次。(35)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对于封闭、保守的旧中国也算是惊世骇俗之举了。可见,要真正达到博览会吸引参观人潮的最佳效果,为民众所广泛接受的大众娱乐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就是说,一届好的博览会,不仅展品要精,点子要新,主题要明,而且还要新奇、刺激、好玩,才能创造参观的“人潮”、“人气”,取得既定的大众教化效果。

博览会上的教化,自然的主要是通过观览即“眼的刺激”来实现,如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日本团副总裁、时任日本驻澳公使的佐野常民所总结的,博览会和博物馆都具有“寓教于观”(“眼目之教”)的作用,“夫触动人心,使其生感动识别者,莫过于以眼目所视之物……是以古人常言:百闻不如一见。若欲开人智、进工艺,眼目之教乃为最为捷易之法也”(36)。但是,除“寓教于观”而外,博览会的作用似还应包括“寓教于乐”,即“游戏之教”。“观”既包括观览各种琳琅满目的展品,也包括观赏各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节目,领会艺术的妙趣,“观”与“玩”、“乐”与“教”在博览会上往往融为一体,形成最强烈的感官与心智两方面的享受。如时人对参观南洋劝业会的记忆,最亲切和最持久的还是对前所未有的景观和种种“好玩”的回味:

晚饭后,三五个要好的同学邀我同出去散步,走到劝业会前劝业路街上,只见宽阔的马路上华美的马车得得而行,人力车是无计其数。路两旁都是洋式房子,戏馆、书场、酒肆、茶楼,五光十色,为之目眩。街尾迎面一座电灯牌楼,照耀得如同白日,闪烁着“南洋劝业会”五个大字。劝业街上,一派笙歌,宛如仙乐一般,悦耳可听……还有金鼓震耳、丝竹咿呀,那是金陵舞台、还有什么舞台等京戏开场。乡下人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歌声音乐,真是“仙乐风飘处处闻”了。(37)

茅盾先生当年作为一名中学生参观南洋劝业会时,印象最深的,也是用无数彩灯装饰的“南洋劝业会”招牌:

校方包租了一艘大型小火轮,船上有官舱、房舱、统舱,又拖带两条大木船,载人也载行李。从湖州到南京,行程二日二夜,我们一行共二百多人,包括教师四人,工友二人。在船上住的很舒服。船到无锡,我们上岸换乘火车。拂晓到达南京下关车站,猛抬头看见斗大的“南洋劝业会”五个闪闪发光的字,走近了看,才知是许多小电灯泡连串做成的。

此所谓三天半,三天是参观南洋劝业会各馆,半天是自由活动,或访友,或购物。当我们到浙江馆看见展出的绸缎、绍兴酒、金华火腿等特产,倒也等闲视之,可是听说绍兴酒得银奖牌,却大为惊喜。我们对四川、广东等各省展出的土特产,都很赞叹,这才知道我国地大物博,发展工业前途无限。(38)

即使是科技产品展览本身,若加入趣味化、娱乐化的成分,寓乐其中,则能收到更好的教化效果。如吕绍理所揭示的1939年台湾博览会上的“电气馆”,便是运用生动的手法介绍了“改变二十世纪面貌最剧的电力事业下,种种未来世界‘新生活’的惊奇与想象”,“电器稻禾”等电动机器人的展示,“都是借由趣味、惊奇让人们一窥电力在生活各方面无远弗届的影响力”(39)。又如1915年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的娱乐表演即不乏科技成分,令人眼界大开,如“无畏舰史”表演,“装演海军历史战争,始自帆艇,至于今世海军舰队之战,凡数幕焉。又演美国南北战时之海军大激战,其声隆隆,其光闪闪。观者屏息悚视,有鼻端出火,耳后生风之概”。再如所展出的“奇画”,“区内有二奇画,画家纷议,莫衷一是。一为十字架影,系布画耶稣像,于电光下视之,初惟影像,二三分钟后,十字架影渐显于影之背,益增悲态。任观者回环就近而谛视之,背后亦无他物。闻绘之者,初不知其为奇,售四百元。购户忽于电光无意之中发现,遂为无价之宝,保险定值四十万元云云……一为裸体美人,值一百万元,电光照之,如卸装欲睡时也,闻会期内获利八万余元云。”观览者于欣赏、赞叹之际评论:“予案近世科学日益昌明,其甚者足以泄造化之秘,此画之奇,不过光学作用耳。”(40)

博览会之所以需要而且可以做到“寓乐于会”或“寓教于乐”,主要在于:

其一,博览会的原则是“只展不卖”,即商品销售并不是博览会所要考虑的要件,博览会展出展品的目的,是着眼于展品将来的潜在市场,而非当下的销售。为此,博览会要达到收支平衡或略微盈利,就必须另谋他法。除场地出租费、门票费外,各种大众娱乐活动的收费也是其大宗收入来源之一(只不过有的博览会是一并记入门票中收取)。如西湖博览会大剧场门票收入为40 444 689元,百艺园收入为3 435 689元,迷魂阵收入为2 295 016元,电影场收入为1 467 665元,跳舞厅收入为1 096 097元,游艺场收入为368 911,共计49 108 067元。与13 544 437元门票收入和10 988 028元广告收入相比,粗略计算,娱乐场收入是后两项的两倍多。(41)显然,只有不断发明、开辟各种各样的新奇的游艺、娱乐活动,才能制造更大的消费来弥补展览所需的费用,这或许可称之为“博览会的营销学”,也是吸引商人参与博览会的直接推动力之一。(42)简言之,博览会正是通过大众娱乐活动在精英与民众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之世俗化、普及化,从而赢得更多的受众。一般民众与知识精英之观博览会,显然有着不同的心态与视角。或者可以说,事实上存在两种博览会:精英的博览会与大众的博览会。精英注重于展品的观览与研究,思考如何改良与进步;民众关注的是这些产品的结果或其在生活中的实际效用,寻思在博览会中如何找到更多的“乐子”。只有把这两方面的需求结合起来,博览会才能办得既好看又有用,实现提升与普世的平衡。(43)

其二,博览会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就不得不迎合人类“游戏”本能的需要,使自身也“游戏化”。博览会尤其是世博会,实质上是人类社会的一场最大的嘉年华,具有一种人类集体狂欢的性质,与“游戏”的本质极为接近。关于博览会与游戏的关联性,吕绍理曾作如下的阐释:博览会是在都市空间中搭建起来的特定场所,在这一空间中所展示的内容,正如同游戏一样是一种由“真实生活跨入短暂但却完全由其主宰的活动领域”;同时,博览会也往往有一定的会期,正如游戏在某一时空内“演完”(play out)的特质;更重要的,一如游戏有其“秩序”(此一秩序一方面是人类对于秩序的要求,又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一种游移与脱离的想象),博览会也充斥着这种建构与消解秩序的安排,如同游戏一般具有强大的渲染与复制力量。(44)人并非机器,有着休闲、放松的需求,在长期的劳作(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后,的确需要在这类大规模的“游戏”场景中暂时忘却一下自我,进入一种如痴如梦的梦幻世界,获得片刻的轻松与心理上的愉悦。另外,即使仅从博览会观展的过程而言,观览者长时间观看各种展品也容易引发疲劳或厌倦心理,需要通过休闲和娱乐来分散过于紧张的注意力,稍事调节是必不可少的。西湖博览会的组织者即已认识到,“今日谈民生者,于食衣住行四要之下,复加以乐,是亦足觇古今于娱乐之不得偏废焉。本会秉总理实业救国之旨,兴斯盛会,表现革命精神,倡导教育艺术,工农之生产,商贾之出品,莫不搜罗广博,陈列周详。因鉴于参观者于览考之余,不有娱乐,不足以苏解脑困,是以假大礼堂为大剧场,于多子塔院及孤山路,分设两电影场,一为院落,一为露天,晴雨凉暖,各得其宜。建百艺园于惠中宾馆对面空地,设场凡三,罗陈杂剧,复以舞踏一艺,足供中西人士之同乐也。”(45)也正是由于考虑到观览者休息、调节的需要,一般博览会的展厅都要设计以休闲为主的过厅或通过中途游乐场作为展览之间的过渡,使博览会具备更为合理的空间结构。

从近代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看,博览会所具备的“游戏”特质,使之与世俗文化密切结合,成为近代城市大众文化的传播地和孵化器,在大众文化的近代转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催生作用。

在传统的欧洲大众文化中,除集市中的娱乐外,节日中的狂欢是最重要的象征之一,而狂欢节则更是庶民的庆典和真正属于他们的时刻,也是继复活节、五朔节、仲夏节、圣诞节、元旦和主显节之后最重要的民众节日。通常由彩车游行、各类竞赛、戏剧演出、焰火晚会和豪饮大醉所构成的狂欢图景,是西方民众再为熟悉不过的民间文化。一位西方社会学者描写道:“狂欢节只持续了从圣诞节到大斋节的这段时间。这年剩下的日子里有一半是回味上次的狂欢节,另一半用来期望来年的狂欢节。”(46)

近代博览会巧妙地从空间和程式上将传统的狂欢传统融入其中,同时又通过商业化、规范化、科技化等使之发生近代转型,服务于大规模展览会、技术演示会、商品贸易会的需要,从而构成为近代城市大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851年人类首届世博会开会当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那种狂欢的气氛和心中的喜悦:

透过铁门映入眼帘的教堂的楼顶,还有那无数挥舞着的手掌,鲜花,雕像,以及挤满人群的走廊,进入大殿后嘹亮的号声,此种感觉实在毕生难忘。我感到无比激动……放眼所见……那美丽的水晶喷泉……是那么的神奇——多么浩大、多么辉煌、多么震撼人心!(47)

以下则是一段对美国费城1876年百年庆典世博会的描写,同样充满了嘉年华般的欢乐气氛,但却多了几分近代的商业气息:

机械展馆旁的湖边展出了巴塞尔第的自由女神像的一部分——前臂、手和身躯,观众可以付费爬上火炬下的观望台,以此作为集资使塑像能够早日完工。这个展品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另一幢不同寻常的建筑是一个公共休息场所,除了洗手间外,还提供阅览室、电报亭、雨伞、送信、理发及浴室等服务。在博览会到处可见餐馆和饮料摊。观众可以在许多由酿酒者、牛奶场场主、鞋匠、马车制造者和其他人开设的展亭里欣赏展品。焰火、音乐会和游行是经常的活动。伴随博览会的还有一些体育竞赛,如斯库基尔湖上的国际划船比赛等。(48)

近代中国举办的博览会充分借鉴了西方博览会的做法,在氛围营造上下了许多功夫,也同样充满了热烈、狂欢的气氛,但同时又加入了中国式的娱乐元素和民俗、民风,使之呈现出中西文化杂糅的过渡性特质。这一特色在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焰火施放:

焰火之戏,盛于炎汉,是为我国以科学方法制成娱乐品之一种。近世欧西及日本各国,虽亦有之,然未若我国皖省屯溪所制者之精美也……特聘屯溪焰火技师来会制造,并指定博览会桥至西泠桥湖面为燃放地点。其燃焉,缆巨舶为基,上架木梁,高六七丈,计分五级,能于燃放之际,游行湖上,似火树银花,高植烟波。浩树中每次施放装焰火二十三架,由下而上,每架焰火能幻彩三四套不等。若花若鱼,若鸟若兽……瞬息万变,眼花缭乱。(49)

如水陆游行:

湖上特备汽船游船共十余艘,满饰灯彩广告,晚间加燃汽油灯,环游里湖外湖及沿湖各埠头。首尾衔接,宛若游龙。湖滨游客无不停足观赏。陆上则汽车成列,旗帜迎风,于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下午二时至七时两度游行。并分散传单,观者塞途。(50)

如提灯大会:

统计提灯会,全队灯彩不下数万盏,无不争奇斗妍,令人目不暇给。尤以上海、杭州两国货工厂联合会之灯彩最为整肃悦目,前导以党国大旗灯两面,及博览会牌楼灯、各厂号出品广告纱灯,共有二百余盏,殿以大汽车一辆,满缀鲜花、彩绸,四周围以白布,大书庆祝西湖博览会字样,沿途散发各种标语,以广宣传。(51)

如航空表演:

八月九日金马号水上飞机下午四时举行“湖中游行”,和平第一第二号陆上飞机下午五时至六时表演“特别技术”。自此项节目登报公布后,一时全市市民热度高涨,咸欲一睹为快。故自下午一时起,新市场至本会一带,车水马龙,拥挤万分。至白堤、孤山等处,尤患人满为患……迨五时正,金马号飞机倏然飞起,轧轧作声,其时参观人士欢呼声与拍掌声大作。仰见该飞机盘旋俯仰,逐渐升高,散发标语传单,盘旋于本会会场凡数分钟,忽然驶向东北而去。及至五时二十分,乃与和平号两机联翩偕来,翱翔湖上,当经会场商店全体放鞭炮以表示欢迎。继见各机徐徐上升,出没白云深处,翩翩上下,如蛱蝶对飞,又如鹰隼下击,矫捷绝伦,作“全翻半翻筋斗”、“小转弯”、“螺旋下”、“打滚”、“正滚”、“大小侧滑”、“落叶下落”等法及“跳跃上升”、“转弯”、“螺旋转弯”、“急峻上升转”等等姿势。群叹观止,鼓掌欢呼之声,充满会场。(52)

以上所述种种,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助兴或余兴节目丰富了博览会的内容,增强了博览会对大众的吸引力;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近代城市文化现象,是我们在研究近代城市大众文化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诸如焰火晚会、彩车游行、提灯大会、航空表演、主题公园等,既可作为博览会上的节目,也可分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都市娱乐方式,汇入近代城市大众文化的潮流之中,为市民提供新的娱乐空间。而从近代世界历史看,大型游乐场、主题公园、大型超市等许多就是从世博会中或受其启发而产生的,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3)。这些来自西方的新鲜事物究竟是如何通过博览会这一媒介进入中国社会,并与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而成为庶民生活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文化现象。

正因为如此,在研究近代城市大众文化时,博览会上的娱乐活动及其相伴随的庶民狂欢精神乃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课题,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世博会历史及其功能的研究更加全面,而且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拓宽我们对近代城市文化史研究的视野,进入一向被忽视的城市大众“逸乐”文化研究之中(54),开辟若干新的研究领域。

注释:

①朱肇飏:《论各国赛会之种类及沿革》,《商务官报》,1910年第2期;《博物院纪略》,《万国公报》(月刊)第3册,1889年4月。

②金子坚太郎:《论博览会之沿革功效》,《外交报》第10期,亦见《外交报汇编》第10册,广文编译处编辑,台北,广文书局1964年影印版,第63页。金子坚太郎为1903年日本大阪博览会的会长。

③《论参考馆之性质》,《南洋劝业会旬报》第5期,1909年12月20日。

④芸生:《世界万国博览会之起源》,《中华实业界》第2卷第7期,1915年7月10日。

⑤邓元忠:《西洋近代文化史》,台北,五南书居1990年版,第556页。

⑥John E.Findling ed.,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worlds' Fairs and Expositions,1851~1988,N.Y.:Greenwood Press,1990,p.17.

⑦参见周秀琴、李近明编著:《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⑧吕绍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⑨陈琪、陈辉德:《新大陆圣路易博览会游记》(又名《美洲博览会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行,第127页,温州图书馆藏。

⑩《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第41页。

(11)屠坤华:《1915年万国博览会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代印,1916年,第188页。

(12)“外交档案”,“各国赛会公会”,02-20-18-2,“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十七日收留欧学生、商人公禀”(其中02-20系编号,18系函号,2系册号)。该档案现存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

(13)直隶实业厅公署编:《巴拿马赛会直隶观会丛编》,“序言”,1921年。

(14)《崇武所城志·岁时》,嘉靖《尉氏县志》。转引自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3页。

(15)陈次亮:《赛会》,《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卷30。

(16)“游览之余兴”,《观会指南》,南洋劝业会事务所印,1910年,第77页。

(17)陈琪、陈辉德:《新大陆圣路易博览会游记》(又名《美洲博览会记》),第3、127页。

(18)《劝业会场之见闻录》,《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二),第543页,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19)《游览之余兴》,《观会指南》,第77~79页。

(20)《场内游戏》,《南洋劝业会游记》(附游览须知),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10年,《游览行知》,第4~5页。

(21)《场内饮食》,《南洋劝业会游记》(附游览须知),《游览行知》,第4页。

(22)《场内商店》,《南洋劝业会游记》(附游览须知),《游览行知》,第14页。

(23)《场外附近各商店》,《南洋劝业会游记》(附游览须知),《游览行知》,第15页。

(24)(25)《招待之设备》,《观会指南》,第67、65页。

(26)《西湖博览会参观必携》,《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四),第440、497页,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27)(28)(29)《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五),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第447,442,697、699页。

(30)(31)[美]葛凯(Karl Gerth)著、黄振萍译:《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273页。

(32)(33)(34)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等:《近代无锡商会资料选编(1905-1949)》,2005年内部印行,第235~236、286、293页。

(35)按惯例,这里的参观人数系累计统计,实际观会人数数字则会小许多,“特因参观人众都有一度再度游观不止一次者,而甲馆所之游众又往往即为乙馆所之游众,是以四阅余月之会期,积累计算竟有二千万人之多”(《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五),第365页)。

(36)佐野常民:《博物馆创立报告书》,《澳国博览会报告书》(博物馆部,1875),转引自吕绍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第79页。

(37)骆憬甫:《1886-1954浮生手记: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纪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38)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4页。无独有偶,当年鲁迅先生作为中学教师率领绍兴府中学堂学生前往参观南洋劝业会时,学生们记忆最深的,仍是“南洋劝业会”这五个醒目的大字,“这是用电灯泡串缀的广告,每个字约有一米见方,入夜耀眼通明,非常吸引人”(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1页)。

(39)吕绍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第266页。

(40)屠坤华著:《万国博览会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代印,1916年,第189、199页。

(41)据《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五),第775~800页各项统计数字计算。

(42)其实,博览会上的大众消费问题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关涉到博览会如何营造人气、吸引观众,而且关涉博览会投资主体之一的商人群体如何实现其最大利益,取得合理的回报。除长远的广告效应和对潜在市场的预期外,吸引商人们对博览会投资的当然还有现实的回报和当下的利益。商人应当是联结博览会上层知识精英、政治精英与下层普通民众的中间环节,是各自利益集团的实现者与调和者,在博览会中他们不应该也不可能缺位。当然,商人们最为期待和关注的还是如何通过博览会制造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博览会消费文化的制造者。博览会所体现的全球性消费如何与地方性消费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文化,以及这种消费文化中视觉艺术、文化心理、营销策略的运用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43)当然,也并不意味着博览会中的娱乐活动越多越好,如果此类活动的设置过多,喧宾夺主,超过了出品展览本身,不是寓教于乐,而是为乐而乐,反而会冲淡博览会的主题,得不偿失。

(44)吕绍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1页。

(45)《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五),第442页。

(46)彼得·伯克著,杨豫、王海良等译:《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47)引自阿尔弗雷德·海勒著、吴惠族等译:《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48)参见阿尔弗雷德·海勒著、吴惠族等译:《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第45页。

(49)(50)(51)《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五),第448~449、709、718页。

(52)《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五),第730页。

(53)如迪斯尼乐园的构思就是从博览会游艺场中受到了极大的启发。迪斯尼乐园的创始人沃特·迪斯尼本人就亲自参与了1964年纽约世博会,并设计布置了福特汽车公司、通用电气、百事可乐等四大展厅。(参见《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第42页)

(54)李孝悌、巫仁恕、陈熙远、王鸿泰等在对明清文化史的研究中都注意到了“逸乐”文化的重要性。李孝悌更强调“逸乐”作为一种价值观、一种分析工具、一种视野以及一个研究课题的重要性,指出:“研究者如果囿于传统学术的成见或自身的信念,不愿意在内圣外王、经世济民或感时忧国等大论述之外,正视逸乐作为一种文化、社会现象及切入史料的分析概念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对整个明清历史或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解势必是残缺不全的。”(李孝悌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同样需要正视诸如此类的似乎不起眼的逸乐、娱乐文化,尤其是一般普通民众所热心参与的逸乐、娱乐文化。

标签:;  ;  

快乐社会:现代世博会与大众娱乐_世博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