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中国审计的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机制运行效率化
中国审计基本上不必再去考虑从机构的扩充、队伍的壮大方面发展自我,现在已开始着手通过建章建制的手段充实自我,走一条内涵式发展的新道路。与我国经济监督系统内部重复监督伴随着低效率现象的社会环境相一致,我国审计总体上是低效率的。
审计机制运行必须走向效率化,这意味着每一个审计人员应当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规定质量标准的更多工作量。解决这一问题应做到:(1)建立和健全审计执业规范,将审计经验法则化,统一作业程序,减少不同审计执行个体的审计质量差异以及在审计基本步骤方面自我设计的时间浪费,通过专业标准的导向与成规的习惯性操作的熟练性提高,从控制审计质量与节约工作时间两大方面提高审计效率。(2)建立科学可行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民间审计可采用人均收入、合伙人人均利润等指标,对内部审计、国家审计,则可采用违纪复发率、人均审计项目数、单个审计项目产生效益与效果情况、审计建议采用率等指标。但是,审计效率在有时是不可量化的,如审计威慑力、建议政策化状况等。(3)实现审计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灵活的应变能力。
二、体系结构分散化
在我国审计发展中,“以国家审计为主体,以民间审计为补充,以内部审计为基础”的模式,促成了三元组织体系下审计执业技术的趋同化,趋势同化的实际含义是按照国家审计塑造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职业形象与属性,它必然抑制了后者的个性成长与事业发展。
我国审计体系结构分散化将以国家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在不同的所有权区域内的独立发展为特征,不排除在国有资产所有权区域中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关系,这种关系与民间审计执业中的建议一样,不具有行政上的强制性。各类审计之间的关系不宜靠法令或规章形式限定,应通过自发的市场力量调整。事实表明,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指导的种种行政措施是低效的,既便是放弃相应的机构建制与成文规定也不会使内部审计陷入混乱,应当相信市场的功力;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适应本部门本单位特点展开的,审计人员是从所在部门单位寻找事业发展契机,而不是单纯依靠外部的行政力量。
三、风险约束经常化
民间审计风险在我国已开始凸显出来,注册会计师已开始认识到自身责任重大;随时随处、无所不在的审计风险,对确立执业过程的谨慎态度以及强化多角性(行政、法律、道义、舆论以及经济性)的约束,有着重要效用。
在国家审计领域,人们对审计风险感到陌生,尚未引起足够注意。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种揭发审计失职或与被审方串通舞弊的机制,对于一部分审计人员来说,宁可敷衍了事,也不愿招惹被审方以给自己增加审计风险,尤其担忧这种风险转化为个人功利变化等切身风险。如何通过建立一种自动性揭示这种风险的机制,是一项重要难题。显然,有了此种机制,审计人员查出问题可能要承担结论错误的风险,未查出问题可能要承担失职的风险。
在我国的内部审计领域,几乎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审计风险概念。因为,大多数审计人员所关心的是审计业务可能与自己的职业命运相连,有效的工作未必获得应有的赞誉,却常常暗含着对某些行政负责人的冒犯,意味着负担遭受惩罚的种种风险。来自审计业务本身的审计风险被歪曲为审计业务衍生的报复风险,进而使真正的审计风险不能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私营单位中,内部审计人员一般会面临种种审计风险的冲击:错误的审计结论可能受到被审机构的非议或有关职工的责难,审计失职未发现大量经济损失或巨额舞弊可能受到企业财产所有者与经营当局的不满。
四、监督作业即时化
监督作业即时化,意味着在经济业务发生之时,可以完成同步化的监督。其意义是,防止或减少发生经济损失、决策失误或差错舞弊,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补救已发生的损失。但是,实现监督作业的即时化并非易事,要求被审单位与审计机构同时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各自的作业活动,并且要实现在网络上的相互沟通与信息传输。
在应用电子技术实施会计信息监督的情况下,网络系统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只要国家通过有关法规明确了各种监督机构的职责范围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监督信息中心,监督机构之间的信息相互利用可以变为现实。其优点是减少了资料借阅不便和容易散失、消耗时间较多等现象,变死资料为活信息,其缺点是因各监督机构信息需要的差异使信息利用率下降。可见,有必要制定一套监督信息统一发布的格式,提高整个经济监督系统的工作效率。
五、信息披露公开化
如果审计信息不公开,对审计信息的多维性监督就无法实施。联想到目前现场审计质量不高引起审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状况,可以看到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审计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不足。单从审计职业自我保护的自利立场考虑,可能宁可掩饰自身的缺陷而不愿采纳审计信息公开化的建议;事实上,这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公开审计信息意味着扩大“审计结果的利用”,审计信息的功效将呈几何级数上升,无疑放大了审计的作用,而那些对审计信息缺陷的善意指责有利于改进审计工作,显然,审计信息公开化所带来的“揭丑”效应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审计界应追求这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