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略贸易理论与中国的科技兴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战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贸易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52(2001)03-0024-05
1 战略贸易理论的内涵
战略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在7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内贸易兴起、“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认为工业品的国际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差异性使得各国企业都有可能在某些工业品上有一定的垄断或垄断性力量,占领部分市场,取得利润;许多工业品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生产越多,产品的单位成本越低,因而政府可以利用关税来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性利润,提高国民福利;通过贸易保护来帮助本国企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开发能力,使企业成本下降,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表1 政府补贴预期收益模拟情况
战略贸易理论在三个方面获得了理论上的突破:把产业组织引入了贸易理论,使贸易理论摆脱了完全竞争的束缚;使贸易理论从“二维假定”解脱出来,从而摒弃了必须在比较优势与收益递增之间择一的观点;恢复了外部经济的恰当观念。
2 战略贸易理论的合理适用
战略贸易理论否定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使市场本身运行结果处于“次优”境地,并指出适当的政策干预有可能改进市场运行的结果,从而使自由贸易政策失去最优的地位。适当的贸易政策干预指的是战略性的政策干预,由于国际市场上不完全竞争性质的存在,市场份额对于各国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有给予本国企业生产补贴、国内税收优惠、信贷优惠、对本国消费者予以补贴、而对外国竞争产品征收关税等。这些政策必须适度地加以使用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1)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争夺市场份额。这种论点认为:向国内厂商提供补贴,使国内厂商采取进取性市场战略,从而迫使外国竞争对手作出相应的让步,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由此扩大。
举例:A为M国的企业,B为N国的企业,同时生产W产品,并且进入生产W产品这个市场必须要支付极高的费用,因此只有极少数厂商才能进入。由于需求有限,A、B两企业如果有一家决定制造W产品,那么它的利润将是80万美元,但如果两家企业都生产,那么它们都将损失5万美元,见表1。
如果N国政府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向B企业提供10万美元的补贴,那么从表1中可以看出A企业除了放弃这个市场、退出竞争外,别无选择。这样B企业将稳获90万美元的利润,可以轻而易举地偿还补贴款,也就是说,这10万美元的补贴将在国际竞争中获得80万美元的利润。
可见,政府的保护政策可以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占领市场的战略性优势,并使整个国家受益。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对手国政府不采取同样的措施,并对对方的技术、管理以至成本、市场受益预期等的信息要准确可靠。否则,政府的支出将大于企业所得或补贴结果,达不到独占市场的目的,则会白白浪费补贴。
(2)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理论上分析,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进口国是有可能通过征收关税分享利润、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的。由于进口产品主要由少数几家外国企业提供,它们在进口国市场上就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如图1所示。
图1 通过关税分享外国企业利润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这些垄断或寡头企业在进口国的销售确定在其产品的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的水平上,而价格则根据进口国的需求定在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P)。如果进口国政府征收关税(t=T[,1]-T),外国企业的边际成本提高,为了弥补损失,外国企业会提高商品的价格(P[,1])。但由于进口国的需求不是完全没有弹性的垂直曲线,因此,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会小于边际成本提高的幅度(P[,1]-P<t),即外国企业通过提高销售价格从进口国消费者身上的额外收益会小于对关税的支付。进口国政府所得的关税收益有可能大于消费者所受的损失a+b,从而使整个国家受益。
显然,通过关税来分享外国寡头或垄断企业的利润并提高整个国民收益,进口国政府是有可能如愿以偿的,关键在于关税率的确定和对消费者的补偿。
3 中国出口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且进一步增长存在困难
从表2、表3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出口虽然已经位居世界第九位,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我国1998年高科技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仅为14.5%,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从出口商品构成来看,我国能够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增长将是困难的。这是因为: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在国内企业之间,在国际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中,我国出口大宗产品(如棉织物、皮衣、手表等)的价格指数从1989年至今下降30个百分点。②我国原料不足导致原料大幅度涨价。以棉花为例,纺织品出口的迅速扩大对棉花的需求随之急剧增长,然而由于我国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致使棉花供不应求,拉动棉花价格上涨,甚至超过了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同时也产生了粮食价格随之上涨的联动效应。纺织品出口的增长是促使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很短时期内就达到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轻纺工业的产品中有67%是使用农产品原料,因此土地资源不足与劳动密集产品出口扩大之间的矛盾还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引起连锁反应。国内棉花供应不足引起我国棉花进口逐年增加,一些年份已占到国际棉花出口量的10%~15%,使国际市场多年低迷的价格迅速反弹。在成本提高、成品价格下跌的双重打击下,我国的贸易条件表现出恶化程度随出口增长率的提高而加剧的趋势。如果不通过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价值,而仅靠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扩大出口,就会引发更为过度的竞争,使生产者无法分享贸易利益。
3.2 机电产品出口本质上是一种加工装配业务的出口
虽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1996年我国机电及运输设备业的出口额首次超过轻纺产品的出口总额,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从本质上将是一种加工装配业务的出口,并未脱离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方式,所需的技术、原料、零配件、生产设备都从国外进口,与国内产业的联系较少。换言之它只是将部分直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改为以出口价值更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为载体的装配劳动。这种贸易结构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工资成本低是相吻合的,并且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使我国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如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的收入、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等。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贸易结构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能否长期化?
3.3 里昂惕夫之谜解释发达国家出口产品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曾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H-O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根据H-O理论,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里昂惕夫对美国的200种进出口商品进行统计分析后却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对此经济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已非常明确,这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不是用产品本身来区分的,而是用投入要素来区分的。也就是说,同样一种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是用密集的劳动生产的,而在发达国家则可能是用密集的资本生产的。就象服装、鞋帽、玩具、食品之类,就产品来看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则是资本密集型的,即使在这些国家也要投入较多的劳动,但这些劳动是同较多的资本结合进行生产的过程,结果就是更多的劳动生产率。面对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表2 1998年货物出口排名前9位的国家和地区 (单位:10亿美元和%)
表3 1998年高科技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band.data整理
3.4 非贸易壁垒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品丧失价格优势
虽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工资低而劳动成本较低,发达国家进口会进一步提高其福利水平。但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仍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从而使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事实上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例如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限制。
3.5 中国劳动力低廉优势日渐消退
从1995年开始,加工贸易开始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一大方式。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仅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和福建五个沿海省市加工贸易合计占到80%以上。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沿海地区工资增长很快,据1995年与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沿海地区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其中上海上升了77.9%,北京上升了48.9%,广东上升了42.1%,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正在减弱。面对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国家更具竞争力的劳动力优势的压力,如何使外贸更好地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使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入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初显端倪,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科技与产业飞速发展,据OECD统计,其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已接近30%,出口商品结构逐步转到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方向。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和人才”。
因此,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我国出口产业的技术创新、全面增强国内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我国外贸跨世纪发展的重大课题。
4 战略贸易理论对中国科技兴贸的启示与对策
中国要想由一个贸易大国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实现出口的可持续增长,科技兴贸是必由之路。科技兴贸是产业科技化的必然结果,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产品质量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最终才能体现于出口商品质量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因此要想实现科技兴贸,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关键。
但是高科技产业在我国尚属于幼稚产业,为扶持其发展,根据战略贸易理论,在贸易政策方面政府应给予适度保护。
(1)在关税方面,随着“入世”的临近,我国关税率在不断下降,但政府仍应以有效保护率理论为指导制定适宜的关税税率,设置合理的关税结构。历史上3个最大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工业化进程的,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关税平均为40%,在1932年至1933年甚至高达60%,日本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保持非常强的进口控制。因此,我国对高科技幼稚产业也应维持适度的高关税。
(2)灵活运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政府采购等非关税手段。对政府采购、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实行招标制度,将招标的收入补贴给消费者,尤其是被保护行业的下游工业。
(3)对高科技产业的保护要有合理的期限,保护期限的确定可打消企业对保护的依赖思想,促使其形成加快发展的意识,否则必然造成保护落后的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加入原关贸总协定后,幼稚产业一直成长不起来就与此有关。例如,巴西的飞机制造业在保护政策下经历几十年后仍不具国际竞争力;相反,韩国在这方面却有成功的经验,韩国对汽车工业实行有限的开放性保护,顶住了外国进口汽车的强大冲击,并在竞争中成长起来,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因此当被保护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逐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的保护作用,更多的使用生产补贴,这不仅能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效率,而且还能针对不同的产业灵活实施有差异的补贴率,更好发挥政策对产业的作用。
(4)战略性贸易政策增加了政府对信息情报的要求。①了解对手的产出水平。它所依据的最基本的假设为:企业以对手的产出水平作为本企业产量的决定因素。因此,面对现有的全部市场,增加企业产量的政府干预,将导致海外生产者减少或者停止他们的生产,竞争者将意识到,国内企业一旦得到政府帮助,其生产的努力是很有把握的。②估计经济租金的大小,补贴的代价要由成功干预的收益给予补偿。③报复的可能性。如果一国可以通过干预获利,它的贸易伙伴也可以效仿。
(5)根据战略贸易理论,政府采取适度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促使企业具有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并带来外部经济。但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市场集中度太低,企业在较高的生产成本上运行。因此,政府还应采取其他措施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在产业内扶植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比如: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跨地区、跨所有制收购兼并弱势企业;除了创立“二级市场”为高科技重点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外,还应对重点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进行财政补贴,给予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获得动态规模经济创造条件;同时由于行业保护抬高了产品价格,超额利润的形成必然诱使大量高成本企业的进入,为了保障重点企业拥有足够的市场份额,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进入管制,防止过度进入。
(6)还必须权衡由于政府帮助而获得的经济租金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成本。对一个企业的补贴增加了其他企业的成本、保护国内市场所造成的物价上升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补贴给纳税人增加的负担等也应考虑在内。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兴贸将是一个过程。为吸取韩国、马来西亚等国急于发展高科技产业而陷入困难的教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口替代的同时仍应继续发挥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在沿海地区工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许多内地城市工资水平仍旧很低,加上我国近乎无限弹性的劳动力供给,为我国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可能。因此国家应出台政策引导加工贸易转向内地城市,并为沿海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收稿日期:200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