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文化后果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村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后果论文,社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5558(2009)04-039-07[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一、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状况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按照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分布,又可划分为甘青宁地区和新疆地区两大部分。①甘青宁三省(区)地处西北地区中心,由于自然与历史的诸多原因,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自成一体,“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并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政治方面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之状态。”②
1.自然地理状况
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内总面积为122.58万平方公里,占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总面积的39.59%,县以上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的8个自治州和11个自治县。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宁夏平原,除宁夏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好外,其余地区自然条件都比较差。区内山峦众多,沟壑交错,土地利用率低,植被覆盖度低,气候变化无常,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匀,恶劣气候发生频繁。
2.民族构成状况
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达6,311,962人,占这一地区总人口的17.8%,其中青海和宁夏的比例分别达到46.0%和35.6%。我国56个民族成分在这一地区都有分布,其中回、藏、保安、撒拉、蒙古、东乡、裕固、哈萨克、土、满等10个民族,人口都在2000人以上,且已形成大小不一的聚居区,是甘青宁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在各省均有分布,其中青海占17%,甘肃占20%,宁夏占41%;藏族主要分布在青海和甘肃,其中青海占80%,甘肃占20%;其他少数民族中,东乡、保安、裕固三个民族为甘肃世居的少数民族,土、撒拉族为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③ 从宗教信仰来看,甘青宁地区少数民族主要信仰的是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从而形成伊斯兰文化圈、藏传佛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互动、共生的文化发展格局。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东乡、保安、撒拉、哈萨克等五个民族,人口数占到这一地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9.3%;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等四个民族,人口数占到这一地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9.6%。许多少数民族全民信教,日常生活及行为受宗教的影响大。
3.经济发展状况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推动了甘青宁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上,这一地区还处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后列,2006年,甘青宁的GDP在全国31个省市的排名中分列倒数第5、2、3位见表1,与同处西北民族地区的新疆相比,明显落后,从而形成了西部大开发中的一种区域现象——“小西北”(甘青宁)区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表现在贫困面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甘青宁三省(区)仅国家级贫困县就有66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下辖的7县1市中,除临夏市之外都是贫困县。农村的贫困面更大,以我国农村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人民币为贫困线计算,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98个贫困乡、597个贫困村,贫困人口139.8万人,占全区人口的24.1%。④ 本区人口的贫困类型以“生存型”为主,脱贫难度大,如遇自然灾害,返贫率很高。因自然条件和人口素质的劣势,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三产的比重2007年为2∶4∶4,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发展缓慢。
二、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文化后果分析
乡村社会流动是发生在乡村社会成员主要是农民身上的由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移和变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劣势所产生的强大推动力,促使该地区的乡村社会流动频繁,特别是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流动量很大,形成了日益壮大的流动群体。本文以2008年7月和11月对甘青宁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调查资料为基础,试对这一地区乡村社会流动所产生的文化后果作一分析。
(一)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状况
当前,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是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当地政府鼓励并组织劳务输出,并将劳务输出作为扶贫致富的重要政策,乡村社会流动呈现出了频繁之势,流动群体逐年增大。 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每年劳务输出在30万人次以上(全州乡村人口170.47万人)。2005年,全州输出劳务39万人次,转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超过10%,远高于全国6.8%的平均水平,仅次于省内天水、定西、陇南等地区,名列第四,实现劳务收入6.8亿元,输出劳务和转移劳动力分别比2004年增长12.98%和41.67%,增长幅度在全省14个市州中名列前茅。2006年,输出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46.9%,创收比2004年增加3.86亿元,人均劳务收入1983元,比2003年增加715元。2007年,全州共输出劳动力55.25万人次,同比增长14.6%,劳务收入达15.59亿元,同比增长57%,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农村基本实现了户均输出1人的目标。⑤ 青海、宁夏的情况和甘肃十分相似。这些流动的劳动力的共有文化特征是:
一是文化素质普遍不高。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甘青宁地区乡村6岁及其以上的少数民族的文盲率分别为42.40%、38.93%和19.76%,高于全国13.15%的平均水平,特别是甘肃和青海的文盲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很多。虽然2005年以来各地分别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了“两免一补”甚至“三免一补”政策,极大地提高了该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和历史、现实的诸多因素影响,这一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牧业从业群体的整体素质更低,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更高。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显示,保安族的文盲率为72%,文盲率最高的是东乡族。撒拉族农村地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很高,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3.04%,⑥ 不识字人口比例高达76.96%。文化素质低下形成低水平劳动力的恶性循环和累积效应,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笔者于2008年在甘青两省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样本中,外出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其以下的比例高达72.2%,其中小学及其以下的比例占到29.3%,见表2。
二是劳动和生活技能比较差。这当然不是说这些社会成员没有完成正常的社会化,而是说相对于他们流入的城市社会来说,他们的再社会化非常必要。从少数民族地区流出的社会成员,一直生活在以农牧业为主业的社会中,那里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节奏缓慢,产业生产中科技的含量不高,人们的关系以亲缘关系为主等。他们当外出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城市生活空间时,就会表现出劳动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差距和许多不适:语言交流问题,生活习惯问题,接受现代工业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建立新的社会关系问题。这些都会导致这一部分社会成员产生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文化震惊即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会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⑦
三是法律意识淡薄,维权能力差。在乡村社会中,人们更多地遵从传统行为,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⑧ 礼是传统,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⑨ 在民族地区,指导人们行为的传统规则还包括宗教礼仪。宗教在一些全民信教的民族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建立、整理、重申并帮助加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它在维护社群团结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为社会结构提供模型,即通过宗教的方式安排象征体系,实质反映社会结构,并为社会结构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维护社会团结效力。二是提供共同的价值观。宗教的社会化的功能就是把各种不同观点纳入同一价值结构中,形成共同的信仰意识和统一的行为规范,通过信仰控制形成对人们行为的隐性支配。三是缓和社群内部的冲突。宗教既是整合的力量,又是缓和社群内部冲突的力量,这一功能主要通过宗教仪式来表达。四是加强社会管理。每一种宗教都是解释是非行为的伦理体系,因此行为道德标准被赋予超自然的权威,从而形成人的内在的自我约束,强化了社会管理。五是凝聚社群。宗教的功能就是通过定期的宗教仪式凝聚、整合社会群体,强化族群认同。⑩ 即使在今天,民主法制已很健全,乡村社会成员还是有一种传统惯性使他们对法律敬而远之。这客观上也造成他们的法律意识不强,遇到问题或权利被侵害时更多想到的是利用老乡或血缘关系去处理,或选择放弃维权。笔者于2008年在甘青两省所作调查的资料显示,在回答“您在务工期间遇到困难找谁商量”的问题时,有34.9%的人选择找老乡商量,仅有14.1%的人选择找政府商量解决,这也印证了上述特点,见表3。=
(二)乡村社会流动的文化后果分析
1.社会流动给民族地区社会成员提供了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
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是针对人类群体而言的。文化是一系列为一个群体内的所有人或至少是大多数人所共享的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11) 当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具有不同文化的社会成员因务工、经商流动到一起时,不同的文化相互之间的比较自然发生。特别是在城市里,发达的信息,快节奏的生活,增加了人们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不同的群体成员传播着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重要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接触、媒介传播和刺激传播三种模式。(12) 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人员的社会流动,使他们原有的文化与“异”文化直接接触。当人们面对的客观环境改变时,毫无疑问,文化也会随之变迁。在这种变迁中,特别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生活技能的学习,将有助于从民族地区乡村流动而来的社会成员提高参与经济的能力,通过他们,进而会影响到流出地的文化发展。
2.社会流动客观上增强了民族地区社会成员对知识的渴求意识和学习文化知识的自觉性
如果说在第一产业就业对从业者的智力要求不高,从业者还可以凭借经验来生产的话,那么在第二、三产业就业,对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养要求就要高得多。在广大的甘青宁农村,社会成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也就造成他们流出农村后,就业比较困难。在现实中的巨大反差,常常使他们感受很深。这种刻骨的感受可以通过笔者下列个案的访谈得到解析:
个案1.宁夏固原开城镇上青石村,男,回族,29岁
我在天津的一家化工厂干的时候,老板常常对我们这些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人,都不正眼瞧一下,而对那些有技术、有文化的人,开的工资高,还很重视。现在我最想做的就是有一点儿积蓄了,找个地方,尽快去学点技术,提高一下自己,其实也是为自己将来打工的时候有好一些的待遇打基础。明摆着现在的世道就是这样,你不行别人也看不起,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
个案2.甘肃临夏土桥镇尹王村,女,汉族,24岁
外出打工这么长时间,一个感触就是我们这些没文化的人就只能干一天算一天,工作不稳定,收入也没有保障。如果你考上大学了,国家给你分配正式工作,一方面工资有保证,一方面上班轻松,工作环境也好,干好了、干不好了也没人把你敢随便辞退。私人老板做事没“哈数”(注:无规矩),高兴用你就用,工资给得也好,不高兴了随便找个借口,扣你的工资,开除你都是常事。
个案3.甘肃临夏土桥镇尹王村,女,汉族,26岁
我当时高中没上完,自己不想上了。外面跑了一圈回来,太辛苦,现在后悔了。我是在一个酒厂推销酒,这种事干起来没底,时好时坏,看酒店和客人的脸色,人家喝不喝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推销给他。每天骑个自行车跑,有时候还要自己带着酒,早早起来,中午、晚饭都是凑合一下,只希望能多推销几瓶出去。一天下来,身体累不说,心里老是犯病,觉得伺候人不好受。有苦没处说,回家就意味着啥都没了,没钱了。唉!现在回去上学迟了,当时咬咬牙再考就好了。
正是这种比较切身的体会,使他们更觉得知识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重要意义。笔者2008年在甘青两省调查时,当问及“如果有机会,您或让您的孩子上学还是打工”的问题时,74.7%的人选择了上学,足见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自觉程度之高,见表4。
3.在社会流动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互作用,造成民族地区社会人格的重塑
社会人格是由一个团体共有的生活基本经验与方式形成的,是一个团体中多数人的人格结构的基本核心。改变中的社会环境导致社会人格的改变,换言之,就是导致新的需要和焦虑,这又引起新的观念,同时使人们接受新的观念。(13) 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上就曾是多元文化共存、共竞的舞台,来自中原的统治文化和来自西域的异族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互相交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新的文化类型,为这一区域的社会成员所接受并继承了下来,塑造了他们的社会人格。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社会流动性增大,信息化速度加快,这些从少数民族地区走出来的社会成员将会面临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现代的科技文化之间全面的碰撞和激荡,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应对挑战,不断调适。这也造成他们社会人格的重塑,具体体现在他们身上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交互作用痕迹鲜明,既有民族地区原有的文化成分,如宗教、习俗、民族话语和朴素的伦理价值等成分,也有外来的世俗文化、大众话语和市场经济价值理念等成分。这种双重人格体现了转型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参与社会流动的社会成员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反映。这种双重人格也使许多少数民族成员在流出乡村后,行为规范难以取舍,导致越轨行为发生,甚至犯罪。
4.较低的文化教育水平,决定了参与少数民族乡村社会流动的社会成员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
因受教育水平不高,他们外出所从事的多为科技含量低、报酬水平不高的工作。有学者调查后将他们概括为三种类型:抡大锤军、建筑大军和废旧收购大军。也有学者称其就业的行业是“3D”行业,即脏(dirty)、累(difficult)、险(danger)行业。笔者的调查也显示了他们工作的状况,开饭馆者、保安、建筑工人、保姆、酒店服务人员及帮人干农活者的比例占到51.9%,见表5。当然,他们的外出收入水平也普遍不高,59.6%的人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月均不足500元,见表6。
这种低端劳动的循环,不仅不利于流入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反过来也会对流出地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笔者在2008年对甘青宁作田野调查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不上学了待在家里别人笑话,到外面即便挣不上钱,也可以见见世面。”“我就是因为不想干农活才出去,干农活别人瞧不起。”“儿子书念不进去了,就跟个人去打工。”笔者认为,外出务工经商的并非都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只是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已形成了一种“外出文化”,导致近年来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量大。理性一点来看,有许多人更适合于农业,所谓“行行出状元”。应该给社会流动热降降温,起码应该理性去面对。
5.频繁的社会流动造成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群体萎缩,前景堪忧
社会流动对于个体来说主要是社会地位的升降;对于社会来讲,主要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某一位置上社会成员的进出、组合。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频繁发生首先表现在个体的位置变动上,即人员从农村转出。这一变动必然引起当地社会结构的变迁和重组。流动的社会成员的目标是实现非农就业和城市生活,对于其原属群体来说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主体流失,群体萎缩。表现在文化的后果上,就是原属群体的社会文化传承主体逐步减少,文化的承继问题凸现。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瑰宝,但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流出的社会成员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原有文化存在,因生存需要,他们往往选择习得新的文化,逐步淡化本有文化成分。笔者2008年11月在宁夏固原调查到的下列个案资料对此现象也有体现:
个案1.宁夏固原开城镇上青石村,男,回族,32岁
在工厂里工作就没办法正常做礼拜,只能尽量争取参加。你要做礼拜,谁替你干活?误了工老板就会炒你,谁愿意丢掉来之不易的工作?我一般是周五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寺里参加聚礼。
个案2.宁夏固原开城镇上青石村,女,回族,25岁
在城里工作,就要学习城里人的生活习惯,我给人家带娃娃,满口家乡话,卫生习惯不好,肯定不行的。我到人家家里,人家就先给我讲一些事,我听了就注意按人家说的去做。人家给你买几件衣服,一是出于对你的帮助,也有对他自己孩子的考虑。
个案3.宁夏固原开城镇上青石村,男,回族,46岁
现在的年轻人对我们农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了,这些东西对他们也没啥用,他们不感兴趣。老人给他们说,他们老觉得反感。他们也不希望在农村呆,要跟城里人看齐,将来有机会了到城里去。我就想将来让娃娃们多学点儿宗教知识,约束一下他们,不要抽烟、喝酒、赌博什么的都做。宗教是劝人向善的,学习一些宗教知识没什么不好。当然,娃娃们对现在流行的东西很在乎,对传统的东西看不上,有时候还反过来给我们做工作,说你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三、结论和讨论
当前,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主要是通过务工、经商途径实现的,不管是政府部门对此事的态度,还是社会成员个人的主观愿望,都是积极的。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合理应对。笔者的调查显示,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对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于形成社会成员更为开放的生活方式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因流动人员文化教育程度不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流出地文化的长远发展是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提高流动人员的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做好流出地文化的合理保护与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这一地区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支持。
社会流动的加剧趋势是不可能阻挡的,只能引导,事实证明也是阻挡不了的。我们的策略应该是客观面对,化解问题,彰显积极的作用,为乡村社会流动营造更为优化的文化氛围。(本文英文摘要见P.224)
[收稿日期]2008-12-20
注释:
① 宋蜀华.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529.
② 王劲.甘宁青民国人物·前言[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4.
③ 李育红.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转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0~41.
④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2.
⑤ 数据来源于临夏州劳务办。
⑥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丛书编委会.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365.
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9.
⑧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9.
⑨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3.
⑩ 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357~358.
(11) 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9.
(12) [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M].杜彬彬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537~539.
(13) 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