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推进环境管理创新的思考论文_陈锐丰

信息化推进环境管理创新的思考论文_陈锐丰

揭阳市环境科学学会 广东省揭阳市 522000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的信息时代,环境管理作为我国生态治理工作重要保障,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以信息化为基础,从当前问题出发探讨信息化下环境管理创新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管理;管理创新;环境监测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容及环境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市容、环境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市容、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带动城市经济向前发展。

1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环境生态矛盾日益显著,迫切需要我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而在我国,环境工程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先进。因此,在我国生态环境复杂情况下,社会环境的迫切需求中,我国探索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工程管理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城市市容建设、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刚刚起步的阶段,往往会忽略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出现环境恶化的现象;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满足以后,环境的恶化程度会逐渐降低,这就是所谓的倒U型曲线,这一曲线从侧面反映了现今一些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想办法解决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改善市容市貌,这三者之间是可以和谐存在的,需要专业人士掌握好这3杆秤,只有当这3杆秤都达到平衡,那么城市市容市貌和环境管理才可以以一个正确、恰当可行的方式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2环境部门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息系统不统一。目前,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大多建有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省控污染源自动监控、“12369”举报投诉、环境应急、移动执法、机动车尾气监控等业务系统。各系统之间大多独立运行,不能起到有效地监控整体平台、支撑决策的作用。这些信息系统来源复杂,不仅有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统一建设的业务系统,还有地方政府开发的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自行建设的业务系统。信息系统多而杂,存在数据重复录入现象。二是信息数据“孤岛”多。由于各系统由不同平台所承建,基础数据不统一,未进行数据的有效整合,不能有效支撑生态环境决策。大量数据零散分布在工作人员各自的业务主机与工作系统中,大量已维护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维护,未形成相关联的数据管理规范,无法整体提升工作效率,存在业务关联度差、维护工作量大、数据易丢失等问题和风险。三是信息建设重建轻用多。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建成之后,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只建不用、用而不精等现象。不少市、县区生态环境部门内部办公还是“双轨制”运行。既有纸质的文件,也有网上公文处理系统,重复要数据和资料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建成了内部局域网,但应用不够。部分干部职工对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数字环保等系统的应用水平和熟练程度不高。

3信息化推进环境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3.1建设前期进行整体规划

准备工作对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来说非常重要,做好前期的整体规划可以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常在进行前期规划时要将单位现阶段的业务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考虑在内。要以自身部门的业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建立适合本部门的运行和发展的信息系统,并预留有升级和扩展空间;同时还要保证和其他部门的有效联系,确保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实现有效共享。

3.2整合资源,推进数据集成共享

统筹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消除数据孤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内数据资源整合集中和动态更新,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监管等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通过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接入生态环境基础数据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拓展吸纳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关联数据,形成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3.3有效地利用信息手段进行宣传

互联网时代,官方网站的建设,政策法规和相关的发展都可以随时有效的传播给受众。以协会的形式建立网站,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淘汰不满足生产能力的技术,有效促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项目。环境工程管理的实施应与有关系统相结合,环保系统要科学合理地评价,不符合标准的现有系统应该废除和修订。此外,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利用资源优势扩大投资渠道,有效引导企业有投资兴趣及相关知识,保护环境。环境管理需要建设,规划和产业调整的有机结合,消除企业与高能源消耗和污染,并有效地控制这些企业的重复建设。

3.4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大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资源结构,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路线,加大资金股份筹集,实现环境经济高效利用。影像信息化管理的因素较多;对此,还需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软件硬件购置与网络系统建设。基于生态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分析,专业的应用软件,以及熟练掌握此类软件的用户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加大资金投入、应用软件开发,与用面向对象设计技术等先进技术整合意义重大,确保系统用户操作简单易上手。

3.5加强信息化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使工作更加智能化,科技含量高。这就需要有配套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掌握和应用,因此,需要构建具有多方面人才的队伍。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以适应信息化新技术的发展要求。用人单位要转变旧的思想和用人机制,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使其加入到环境监测的队伍之中。让水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得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

3.6优化路径,推进完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

实行生态环境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资源集约建设、集中管理、整体运维,构建“一站式”生态环境政务服务办事平台,提供有效便捷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不断满足公众生态环境信息需求。

4信息化在环境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以突发性应急监测为例,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作为一项参考依据,可对污染事故进行评估,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展开此项工作前需要先监测事故现场的状况,仔细分析获得的数据,对数据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了解,清楚地认知目前状况。评估污染事故前应对具体数据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获取重要的参考依据,有效鉴定事后环境影响。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后需充分发挥环境应急监测的作用,对污染程度、类型及范围等情况进行及时了解,使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此基础上及时处理污染事故,使污染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使危害程度降至最低。建立环境应急监测信息共享系统,有效提高应急监测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国内外发生的应急监测事件进行多方的收集和整理,建立环境应急监测案例数据库,通过比较和分类,可以在发生类似问题时准确找准原因,提供最合理有效的处理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单位就要做好前期规划工作,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加强检测仪器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加强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切实提高我国环境管理信息处理水平,开创环境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汪自书,胡迪.我国环境管理新进展及环境大数据技术应用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2018(05).

[2]莫晓洁,曹大勇,李波,刘洁.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阐述[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10):40-41.

[3]卢尚菁.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J].环球人文地理,2017(4):207.

论文作者:陈锐丰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4

标签:;  ;  ;  ;  ;  ;  ;  ;  

信息化推进环境管理创新的思考论文_陈锐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