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深化金融改革,积极培育证券市场——访著名经济学家肖灼基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金融改革论文,著名经济学家论文,教授论文,肖灼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风波此起彼伏,先有墨西哥金融风险导致其国内经济陷入瘫痪;接着阿尔巴尼亚金融投机造成国家动乱;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特别是1997年7月以来, 由泰铢大幅贬值引发的东南亚股市危机,其影响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形成前所未有的金融市场的动荡局面,这一现象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个紧迫课题: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经济怎样在开放格局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中国金融市场会不会受到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影响?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哪些成效?还有什么问题?怎样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如何发挥政府在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肖灼基。
记者:截止1997年11月,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其中泰铢跌41%,印尼盾跌36%,马来西亚林吉特跌27%。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地域相邻,经济贸易往来较多,请问肖教授,我国金融市场会不会受到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影响?
肖灼基:我认为,由于中国国情不同,中国金融市场不会受到东南亚金融动荡的影响。
东南亚一些国家,虽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较小,而且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彼此之间容易受到影响;中国虽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巨大,这为抵御外来经济影响提供了根本条件;东南亚不少国家,国际收支存在巨额赤字,国际收支逆差降低了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能力,削弱了抵御外国资本操纵金融市场的能力。我国国际收支情况良好,出现大量顺差,至1997年9 月末外汇储备已达1342.7亿元,国际支付能力越来越强;东南亚金融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国家长期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其结果是美元升值引起本国货币升值,不利于出口贸易,如泰国铢与美元长期保持25∶ 1的汇率,过度高估泰铢的汇率,造成出口下降,泰国政府不得不于1997年 7月2日实行自由汇率,引致泰铢大幅贬值。 而中国政府在外汇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了十分谨慎的做法:1994年初把双轨汇率改为单一汇率,实行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5年实行有条件的可兑换制度,1996年12月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提前4年实现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种使外汇市场逐步开放、 分步到位的策略,有效地稳定了人民币汇率,与东南亚市场外汇汇率大幅下降形成强烈反差;泰国等一些东南亚国家,过份依赖外资发展经济,尤其是大量举借外债,泰国外债规模已达900亿美元,其中中短期外债达500亿美元,已难以支付到期贷款利息。我国外债的88.5%是中长期贷款,期限较长,外商的直接投资对象也主要是实业,据统计,截至1996年外商直接投资已达14万家,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4%。合理的外债结构与合理的外商投资方向,使大规模国际游资套利投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我国政府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和主要的金融机构,宏观调控能力较强,这也是东南亚国家的政府难以比拟的。
记者:我国1997年的金融是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形势下走过来的,其平稳运行的特征与1997年国际市场上发生的金融风波形成鲜明对照,可以说,我国金融业正在稳定健康地发展壮大,那么,这几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肖灼基:这几年,我国金融部门在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治理通货膨胀,在有效控制总量的同时,积极运用信贷政策,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原因在于这几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在建立三大金融体系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以央行为领导、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相分离、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以金融机构间同业拆借为主的货币市场,以各类债券、股票交易为主要内容的资本市场和以银行间外汇交易为主的外汇市场均已初具规模,金融市场体系渐趋合理;
——《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等相继出台,严格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加强金融业务日常管理、进一步完善了银行与信托、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管理体制,成功地尝试了市场退出监管,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建立。
记者: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国家,处于市场经济体系改革前沿的金融市场是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释放出来的,从目前的发展进程看,是否仍旧带有一些旧体制的烙印?
肖灼基:中国当前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退出舞台,但仍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金融机构未能构建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无法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致使金融体制缺乏完善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有企业尚未具备与商业银行机制相适应的能力,客观上阻碍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银行不良贷款负担过大,国有企业结构不合理和效益低下的状况不改变,金融体制改革自然就难以顺利推进。
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也使其自身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金融是核心,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必须靠这架精巧的机器正常发挥功能。现在的问题是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还没有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用管理这一主要功能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经营这一主要功能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社会资金的配置由财政主导型转变为金融主导型,但金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金融功能错位,社会资金配置失当或失误,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相当严重,从而增加了金融运行中的风险;
——金融体系的结构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银行体系垄断化,除一家资金规模仅有13亿元的中国民生银行这一民办银行和一些股份制银行外,其余全部是国有银行。而中国私营经济已有相当实力,1995年非公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30.6%,超过国有经济28.8%的比重。庞大的私营经济缺乏相应的金融机构和融资渠道。这种情况不利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利于国家银行在竞争中提高素质。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磨擦与矛盾,形成了不少漏洞和间隙,给一些非法投机者以可乘之机。一些上市公司素质不高,有的甚至违规经营,违规炒作;或挪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和流动资金进入二级市场炒作;或与少数银行机构串通,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在股市兴风作浪,牟取暴利;或以高利率为引诱在社会上乱集资金、爆炒股票;或不按招股说明书进行投资与经营,主营收入比重小,资本经营比重过大,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甚至弄虚作假、欺骗股民……如此等等。这种情况,加大了金融市场监管难度和股票投资风险。
长期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强化行政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金融改革步履维艰,如金融企业政企不分,仍旧保留一些机关化、行政化特征,缺乏自主权,银行与企业超经济血缘关系,银行仍在为企业承担不少经营风险……
在主体错位,缺乏硬约束的公有制与不完善的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市场系统风险就表现出特殊性,如国有银行信用垄断与风险集中并存;金融机构自我约束不足与金融监管滞后并存;金融机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与竞争行为不规则并存,用“双轨制”、“擦边球”而形成违规投机风险,产权多层代理、统一法人体制与相对分散经营的利益差异与冲突的失控风险,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重增加,非法设立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特别是非法集资屡禁不止……
由于金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金融风险也就成为改革发展中诸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表现,目前金融体系尚缺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微观基础——现代企业制度,自身体制改革的滞后也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瓶颈,所以无论从化解金融风险,还是从发展经济来看,都要从体制上找找原因。
记者:这样看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关键在于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舍此,别无他途。
肖灼基:是这样。要从根本上解决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把企业办成真正的企业,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从企业来说,必须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建立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不良贷款,为金融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要求:
中央银行行政化: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金融管理机关,代表国家制定金融政策、管理金融企业、调控金融市场、发行流通货币、控制货币流通数量。在有效控制总量的同时,积极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当前应着力强化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严格各项审批制度、金融机构准入制,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东南亚一系列金融风波的出现,都与其内控机制上的漏洞和执行中的不得力有关系,我们一些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控制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为此,中央银行必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贷款管理规则、商业银行授权管理办法,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以及资本充足率、盈亏状况、支付能力等等,都必须严格纳入央行的监管视野,同时,还要彻底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制止非法金融活动,规范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
专业银行商业化:国有专业银行逐步改组为商业银行,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步伐,政企分离、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竞争,优胜劣汰。按照这种自主经营原则,银行有权自定投资方向、贷款规模、贷款条件、贷款对象,依据法律规范和效益原则发放贷款,减少不良贷款。
银行利率市场化:在中央银行规定的最高利率和保留利率幅度内,银行可以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定利率,灵活调整利率,运用利率杠杆,调节资金供求;目前应积极推进公开市场业务,改进央行再贴现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为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适度引进外资银行,借鉴外资银行的管理体制和操作方式,提高我国银行的管理水平,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提高我国银行的素质。
有计划发展民营银行:我国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民营经济,因此,需要发展民营银行,作为民营经济的主要融资渠道,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代替各地非法出现的地下钱庄和民间融资形式。这种民营银行可以按照股份制形式组建,可以由私人出资,也可以公私合资,形式多样,运作灵便。只要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宏观管理,发展民营银行就会有广阔的前景。
记者:据有关资料,我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达6000亿元,而且预计今后每年还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否意味着可以为直接融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肖灼基:是的,按照传统的体制,企业需要的资金主要由银行贷款,这种间接筹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但通过股份制形式发行股票,从社会上直接筹集资金,与间接筹资比较起来,筹资环节较少,筹资成本低,资金稳定,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投资。而更为重要的是,证券市场打破了传统体制下资产存量凝固化的状态,它可以通过市场上股权的转让、兼并、收购,实现产权流动、资源重组、优化配置,最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所以我国居民储蓄应该为直接融资提供资金。
从大幅上升的储蓄存款本身看,它也为正常经济运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它影响了即期消费,市场商品滞销积压,不利于企业资金周转;储蓄本息形成的购买力,对未来市场也形成了巨大压力,另外,当前国家实行偏紧的货币、信贷政策,限制贷款规模,如果储蓄存款大量上升,而贷款规模又不能相应放宽,就会扩大存贷差额,降低银行经济效益。
所以,分解居民货币收入,开辟多样化的货币使用渠道,除开辟新的消费方式、消费途径、增加适销对路产品外,必须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建立投资基金,鼓励居民参加基金组织,购买投资受益券,增加投资渠道,分散了投资风险。因此,要大力培养和普及居民的金融市场意识,审慎而积极地推进直接融资,发展证券市场。
记者:看来,证券市场既可成为企业筹集资金、优化配置、重组资产的渠道,又可以吸纳居民储蓄,化解高储蓄的风险。这几年证券市场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很旺,据有关报道估计,目前全国有700 多家上市公司,800多种股票,股票的市价总值已达16000亿。您认为,如何才能使股市健康发展?
肖灼基:我国证券市场还很年轻,发展的势头虽然很旺,但存在的问题有不少,要注意的方面还很多。
首先,要提高上市公司素质,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上市公司的素质、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是衡量其投资价值、决定其股票价格的标志。如果上市公司素质好,股票价格基本反映其投资价值,投资风险就较小;如果上市公司素质不高,股票价格严重脱离其价值,其投资风险就很大。现在有的股票市盈率上千倍甚至上万倍,很不合理。爆炒这种股票,必然加大投资风险,是不可取的。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中,经常出现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状况。当前发展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也出现这种苗头,必须及时防止。现在有些公司‘包装’上市,包装是必要的,不仅要包装,有些还要精装。例如,在招股说明书等有关信息资料中,介绍公司自营业务情况、管理人员素质、投资项目分析和未来盈利预测,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这是必要的。但目前有些是‘假装’、“伪装’、‘男扮女装’。有的公司本来亏损,却‘包装’成盈利;有的公司本来从事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但包装成国家重点鼓励和扶持的产业等。这是误导股民,误导市场,是要不得的。
其次,要提高投资者的素质,培育机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目前我国投资主体是广大中小股民,人数达3000多万。不少股民缺乏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心理准备和素质,多数人只是短期炒作,获取价差。因此往往追涨杀跌,涨则兴高彩烈,不顾风险;跌则情绪波动,急于解套。我国现在的机构投资在股市中作用不大。真正的机构投资者——福利基金、信托基金、保险基金、共同投资基金不多,而不应进入股市的机构却在股市中十分活跃。世界各国股市发展表明,股市发展初期,以散户投资为主;然后是以大户投资为主;成熟的股市则是以机构投资为主。与散户投资比较,由专业人员操作的机构投资,素质较高,可以优化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可以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规范管理,减少盲目性,克服股市短期行为,降低股票换手率,保持股市相对稳定。机构投资形式较多,最常见的是共同投资基金。1997年11月14日我国首次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的法规性文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它的正式出台,是改变我国证券市场主要依赖个人投资者的重要标志。专家理财将摆脱单个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整个市场更趋理性和稳重。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基金入市的谋利性,少数基金汇集了大量资金后,对市场动向的决策共震较之分散投资者的决策共震力度要大得多,对市场冲击力也大得多。从国际上看,所谓“游资”主要以各种基金为载体,香港股市1993年和1997年所产生的两次暴跌,跌幅就是基金所为。所以,对基金应有全面认识,既要看到它有稳定股市、长期投资的作用,也要看到它通过决策共震冲击股市的作用,要把加强监管放在首要地位。
记者:几年来,股价波动和股市风险十分明显。例如,从1992 年5月25日至1992年11月17日,上证指数从1420.78点下降至393.52点, 跌幅达72.3%;从1993年2月25日至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从1536.87点下降至333.89点,跌幅达78.3%。1996年4月至12月中旬, 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上升80%,深圳证券交易所指数上升340%。 证券市场的风险令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对此,应采取哪些措施?怎样使之健康发展不断增强股民对股市的信心?
肖灼基:证券市场的风险有可能来自内部原因,如上面所讲的体制性和操作性风险,也有可能来自外部原因,即客观经济形势的波动、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股票供求矛盾,都会造成股票涨跌幅度加大。保护股民利益,是股市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保持宏观经济形势相对稳定,为股市创造平稳运作的环境。股市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动的反应十分灵敏。因此,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是股市平稳发展的前提。如果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波动,股市就很难平稳发展。在宏观经济形势中,对股市影响最直接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居民货币收入增长率和利息率。只要这几个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动保持在适度区间之内,股市风险就可大大降低。
保持经济政策的相对稳定。我国社会主义股票市场,是在政府宏观监管和调控下运作的。政策的变动,对股市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货币金融政策、国企改革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等,对股市影响更大。为了抑制股市风险,宏观经济政策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减少行政干预,多用经济手段;二要保持相对稳定,对关系全局的重要政策的调整和改变,要有充分根据,要有酝酿过程,要作可行性论证;三要提高透明度,杜绝小道消息对股民的误导。
保持股票供求相对平衡。股票交易是最活跃的市场行为,股票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股票的价格。一定时期股价的涨跌,取决于供求状况。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因此要十分重视股票的供求关系。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新股上市和利息率。如果新股发行量过大,上市节奏过快,就会出现股票供过于求,股价下跌;相反,如果调低利息率,使股市收益水平相对提高,进入股市资金增速加快,就会出现股票价格上涨。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中,供求矛盾是绝对的。但是,必须研究市场供求的平衡点,进行供求总量调节,保持供求相对平稳。这是降低股市风险的主要措施。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转换机制、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因而希望成为上市公司。但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适度。目前,股票市场已形成以深、沪两个证交所为骨干的全国证券交易网络,已逾16000亿元,股市扩容速度加快,为此必须注意:一、 供给扩容必须与需求扩容相适应,否则就会造成股市下跌,人心涣散;二、供给扩容必须适应宏观监管状况,如果扩容速度过快,上市审批不严,市场监管不能跟上,就有可能造成市场混乱;三、供给扩容必须与证券中介机构的发展相适应,使中介机构能为上市公司和股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记者:这样看来,为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政府必须在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及宏观管理方面为金融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肖灼基:是的,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还很年轻,政府应在建设和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经验表明,当转型经济国家逐步放弃通过计划审批配置资源的做法后,政府必须从以贷款限额为主过渡到运用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政府的职能必须转换到依法治市、严格监管方面。但是必须注意,政府作为市场监管者要与国有股东代表这个角色区分开来,要严格规范国有股东行为。
这几年政府根据国有企业改革、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实际,在加快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制上市,在加速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同时在建设和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过程中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策略,例如,对证券交易所的监管,七年半时间走了三个阶段,即地方政府监管、地方政府配合中国证监会监管、中国证监会直接监管,证券市场的一线监督得到了机制上的保证;对金融市场开放进程也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循序渐进的,如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分三步才完成的。
记者: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用3年左右时间, 大体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这使得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也加强了我们金融体制改革的紧迫感。
肖灼基:是的,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是我国金融业能否成功跨入21世纪的关键。本世纪最后几年,我国金融工作的主要改革内容是:
——加大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力度,建立和健全具备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行为规范、充分竞争、充满活力的金融机构体系;从组织制度和管理体制上调整改进中央银行及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设置,把国有银行逐步建成具有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大型商业银行;完善政策性银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调整和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和业务范围。
——继续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益,逐步形成一个产品多样化、依法管理、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同业拆借市场灵敏调控短期资金供求的运用,建立和完善票据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完善银行同业间外汇市场和汇率形成机制。
——加大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的监管力度,实行系统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为各类金融机构发挥作用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完善各类金融监管法规、监管指标、审批制度、内部管理和自律制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1998年我国将继续保持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势态,宏观环境比较宽松,我们要抓住这一良好时机,抓紧解决金融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标签:股票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 证券论文; 银行论文; 股市论文; 投资论文; 包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