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的经济学思考;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岗”的经济学思考;_劳动生产率论文

关于quot;下岗quot;的经济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qu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下岗是正常的,下岗还会发生

作为经济学范畴的下岗,其概念及其状态所揭示的是这样一个理论:下岗是正常的,下岗还会发生。下岗与不下岗,既取决于企业,也取决于劳动者自己。

我认为下岗是正常的。马克思讲过,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者岗位的转变,职能的更换,这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所谓下岗,就是从岗位上下来。为什么下岗,可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排斥了一部分劳动力;也可能是工艺、技术创新,裁减了一部分劳动力;也可能是企业经营方向、经营形式、经营规模调整,分流了一部分劳动力;也可能是劳动者素质不适应现代化运营过程,游离了一部分劳动力;也可能是劳动者兴趣转移,或寻求更理想、更益于发挥才干的岗位,而从原岗位自动下来,等等。所以,从经济学理论,或是从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来看,下岗确实是正常的。中国人说了几千年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就是"树移死,人移活",特别是现代经济运行,劳动力的流动,下岗、上岗,已经成为劳动资源配置、开发、利用,成为增强企业活力,成为激励劳动者提高劳动素养的一种有力的调节机制。正是在劳动力的流动,或称为下岗、上岗中,劳动力结构、劳动力布局、劳动与资本的结合、劳动资源的开发、利用,劳动的经济效益,达成了合理、平衡、有序、有效。

既然下岗是正常的,那么,下岗必然还会发生。但是,这里讲下岗还会发生,主要是讲原体制条件下蕴含了许多该当时或在不同时期下岗的而没有下岗的这些劳动力现在该下岗了。因为市场经济新体制及其秩序,已经不容许再把这部分该下而没下的劳动力包藏下来了。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按市场法则进行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经济竞赛的经济。特别是市场价格的调节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率,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自身竞争力,以低消耗、低成本、低投入,追逐高产出、高积累、高效益。这就是说,企业将越来越趋向资本密集型、资本运营型发展,显然,企业还能背着这么多冗员,这么大包袱吗?大锅饭时,"一个人干,几个人看,周围站着一大片"。端掉大锅饭,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把富余人员分离出去,而这又不单单是一个降低劳动费用的问题,还是一个组织形式转换、运作机制转换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下岗还会发生,而且近几年随着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岗职工必然有增无减,而且,应该说下岗是我国真正开始进入市场经济状态,追求市场经济效应的一个标志。

多少年来,我国一直都存在着应该下岗的问题,而多少年来却一直都不曾真正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直到现在,问题再也无法包容了,才意识到,才动真格的。反思一下,改革开放20年了,为什么我们的国有企业一直不景气,不理想,我们也曾采取了种种举措,扩权放权,甚至给企业的权利超过西方,却似乎无济于事。面对企业困惑,一些人说是离退休人员多,企业办社会等,企业包袱太重。而这包袱,那包袱,企业存在大量冗员,从而使效率和效益低,才是最大的包袱。这个包袱背到什么时候?优化资本结构,趋向资本运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冗员剥离,所谓分流下岗。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现在才真正进入状态。还有一点,就是既然我们党、我们的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目标和运营形态,那么就必须从各方而趋向这个目标,进入这种运营,追求市场经济效应。而这其中,首要的是劳动力问题。必须调整劳动力结构,重组劳动力布局,让社会主义劳动者真正实现"各尽所能",而不被压抑。这就要让企业按自己的经营需要,选择和调整劳动力;让劳动力按自己的专长实际,选择和调整职业岗位,该下岗的下岗,该转岗的转岗,在下岗、转岗或重新上岗的劳动力流动中,实现个人劳动定位,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干。所以应该说,目前出现下岗太好了,它既促使国家下决心解决国有企业的深重问题,又推进了劳动力进入市场,按市场法则规范劳动行为,从而使市场的主体--企业和劳动力在下岗中进一步盘活。市场主体活跃起来了,市场经济效应也就产生、形成了。

下岗与不下岗,既要看企业运行及其发展变化状况,也要看劳动者自身与企业、与劳动岗位的适应性。尤其是劳动者的资质元素、层次,以及个人追求、价值观念等心理机制。在目前,随着企业兼并、破产、重组,随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国家减人增效举措的实施,一部分企业劳动力事实上已处于无奈状态,无论是情愿、不情愿,都会从企业中分流出来。而对于这种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造成的下岗,既要全面看待,也要妥善调理,比如说能企业自我消化的就不要推向社会,能个人自谋新岗的就及时转岗,减少再就业的社会滞留期,缓解整个下岗压力。

有人说,中国目前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还是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好,不然,资本密集型由于劳动生产率高,往往排斥劳动力。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说为了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考虑到目前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现实,适度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以便在规模扩张中吸纳一些劳动力是可以的,但发展的趋势重心绝不能因人口问题而影响资本集聚、资本运营、资本带动,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牺牲效率换取就业的路子,则是绝不可再走下去了。关于劳动生产率排斥劳动力的问题,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可笼统来说。其实,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是一体的,是相互的。首先,劳动力投入度大,劳动生产率就高;劳动力使用的手段越先进,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而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就是单位产品劳动的耗费减少了,当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这就是所谓劳动生产率提高,排斥劳动力的问题。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价值创造增大,积累增多,而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多了,投资基金就多了,生产规模就扩大了,这样就又必然吸纳一些劳动力。所以,应该说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排斥劳动力,而是为劳动力扩展了潜在的就业机会,或者说,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是使劳动力从现时的劳动岗位上游离出来,转换到未来的劳动岗位上,由一种岗位下来,走上另一种岗位。这既是劳动力流动规律的表现,也是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关系辩证统一的反映。

二、造成下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认为对于目前出现的大量下岗的经济学思考,是否可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统包统配体制导致的劳动力的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二是低工资、多就业政策,导致的企业劳动力超量结合的问题;三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公有资本战略重组,导致的结构性下岗的问题;四是企业和劳动力身处市场环境,而仍停留在旧的劳动关系及其人事地位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变革性、阵痛性下岗的问题;五是劳动行政部门劳动科学研究滞后,缺乏预见性、指导性、协调性,从而不能为党和政府提供科学决策的有力依据、遵循,所导致的被动性下岗的问题。

第一,造成目前大量下岗,以至于政府社会不堪负重,首先要从我国的劳动力管理体制上进行反思。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包括劳动力,几乎是承包型的。劳动力从进入劳动年龄、就业、退出劳动过程,全部由国家统包统配,一包到底,而且既包老又包小。包的结果是企业的劳动力只能进不能出,且不能调整,不能流动,致使企业冗员越来越多,就业门路越来越窄,流动意识越来越淡,职工素质越来越低,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即是进入了市场经济,原有的体制虽已打破,但长期积累的大量冗员仍没有解决。

第二,低工资、多就业政策,导致的企业劳动力超量结合,也是形成今天大量下岗的重要原因。从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实施低工资、多就业的政策,其实就是"穷过渡"。既是"穷过渡",就不管企业经济规模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只要进入劳动年龄,就由国家分配到企业中。而且在大一统体制下,主要是分配在国有企业,造成国有企业人员过剩,这就为今天出现大量职工下岗埋下了历史的隐患。我们知道,社会发展要讲求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平衡。那么,企业生产,同样应该是一定的人与一定的物的一定比例的结合,才能达成一定的速度、一定的效益,而劳动力的超量配置,必然导致企业生产力组织不协调,不仅影响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这种失衡状况总有一天会宣泄出来的。今天的下岗就是这样一种宣泄。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探索寻求公有制实现和完善的形式,必然要引起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整合。这就是打破原有的不合理的国民经济格局与秩序,按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经济结构,重组公有资本。从微观上看,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运用股份制的企业经营组织形式,实施资本运作,通过企业资产转让、兼并、拍卖、租赁、破产等,建立新体制,运用新机制。而这一变革,又必然涉及到企业劳动力,即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劳动力必然会被随之分流出去。从这一点看,目前的下岗,也是一种国民经济调整中的结构性下岗。没有这种下岗,企业摆脱困境,转向资本运营,以及降低费用、改善质量、提高竞争力就是一句空话。

第四,企业和劳动力所处的新市场经济环境与旧的行政管制,特别是与劳动力旧的劳动关系及其人事地位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性、不适应性,也是导致目前大量下岗的一个重要原因。建立市场经济从80年代提出,到90年代初期,通过党的代表大会这个最高组织程序的正式确立,多少年过去了,然而劳动力冲破旧的劳动约束,走向市场,自由地、自主地、自谋职业,建立市场劳动关系的意识、观念,却远未形成。主要的原因是原有体制仍在运营着,从而劳动力与国家、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就始终呈模糊状,而基本上就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行政性、承包式的国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直接的劳动关系条件下。这里有一点要指出来,就是前些年曾提出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实际也推进了"市场",但却未曾产生市场效应,什么原因?忽略了在推企业的同时,要把劳动力一并推向市场。企业是一个空壳,作为生产力组织的主体,当然是劳动力。如果那时就明确提出让劳动力与企业一道进入市场,那么,今天的国有企业就不会是如此境况,劳动力的下岗也不会是如此规模压力(而在那时,一些反映敏锐的劳动力看到了这种趋势,就离岗下海了,这些前一时期就下岗的人们,现在则大多已经富裕起来了)。同时,如果劳动力自觉地进入了市场,不仅会改善原有的劳动关系,使其趋向市场化,也会由于劳动力的独立生存,独立发展意识的增强,而从企业中(许多劳动者事实上也已看到市场趋势、结构调整、企业重组对自己的冲击,但却因体制条件使劳动力迟迟不敢下决心离开企业。每每提到这些,有的职工还发出一种愧疚之感,甚至恨自己为什么那些年没有像别人那样果敢地下岗)。走出来,寻求和实现一种市场经济中的自我。所以说,直到现在,我国的劳动力及其所在企业是身处市场经济环境,却仍受制于旧的劳动关系,这种矛盾,这种不合理性,也是导致今天一下子涌现出这么多下岗职工的重要因素。

第五,出现下岗有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劳动力自身的原因。但我认为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也需要指出来,这就是与劳动行政职能部门对劳动科学、劳动力问题、劳动关系研究相对滞后,从而缺乏预见性、指导性、协调性,导致今天爆发大下岗问题是分不开的。也由于这样,不能为政府高层决策提供出有力的科学的理论,使我国政府对一下子出现的如此大量人员下岗,甚至有点不知所措。其实,早在90年代初期,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并提醒政府关注可能形成的严重的失业问题,遗憾的是劳动部门也好,政府决策部门也好,似乎并没有在意。和许多事情一样,一直到一发而不可收的时候,方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这种置经济规律、经济理论于不顾的状态,只能使经济蒙受更大的损失,而对于下岗、失业,就绝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有一个社会稳定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不重视失业问题的,而且往往列为宏观调控的内容之首。一些国家甚至始终把劳动就业、劳动力、劳动关系问题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石。西方国家总是保持着一定规模的失业队伍,却并没因失业问题引发大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最近,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进一步强化了劳动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劳动行政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变被动为主动,搞好职能定位,加强理论研究,在解决已经出现的下岗与再上岗中、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面对下岗,当前应该重点抓什么

面对下岗,当前应该重点抓劳动力意识观念的转变,增强劳动者在市场经济下的自立、自主、自由、自为的能力,化解下岗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要求,开发、利用好下岗劳动力资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转变劳动者的"一进国营门,就是国家人",一切依赖国家的观念。这里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舆论,告知劳动者,随着建立市场经济,国家与劳动者之间的那种直接的承包式的、行政性劳动关系已经转变成了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按照市场法则建立起来的经济性劳动关系。国家虽然作为产权所有者投资兴办了国有企业,但一是国家不再直接经营企业,二是作为国有企业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和原则运营。这样,劳动关系的形式构成和运动重心,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客观上就要求劳动者应该跳出原有的观念,从"国家人"转向"市场人"(或称"自由人"),转向"企业人",即由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寻求和建立一种市场劳动关系,从而是下岗,还是转岗、上岗,什么时间下岗,如何实现转岗,由劳动力和企业双方意志与实际情况来确定。

2.转变劳动者的"国家的人,国家总要管的"观念。这里最重要的是,使劳动者具有市场竞争劳动的意识,特别是注重改善自身素质,提高劳动岗位的竞争力。市场经济有一个重要规律,这就是平等劳动关系下的竞争劳动规律。正是在竞争劳动中,劳动力素质得到了提高,劳动力流动、从而劳动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劳动力行为得到了规范,整个劳动过程趋向有序、有效。作为国有企业的职工,同样要受到竞争劳动规律的制约。在竞争劳动规律作用下,国家人在一定时期内(比如政策性经济调整),会受到国家的"管"的,但在国有企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一样运营,或重组融合的情况下,国家也就管不了"国家人"了。本来这种国家人的形成就是一种扭曲的而非正常的。那么,随着市场经济、市场规则的调节,任何人都将变成无任何依赖的完全靠自己的"自由人",包括已经是作为"国家人"的人,都会随着企业运营形式发展,可能从"国家人"的岗位上被分流出去,而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原来的非"国家人"的人,则又有可能进入国有企业。所以,劳动力必须自立、自主、自由、自为,该下岗时就下岗,而如果一味地仍在抱怨"下岗不应该","政府对不住",等着国家来管,那就错了。

3.转变劳动者的"干国营-光彩","干个体-掉份儿"的观念。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国营、集体、个体的界限观念,克服对私营、个体的偏见。党的十五大都又进一步强化了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为什么还要对到私营、个体中就业,或转岗干个体、进私营有看法呢?目前社会上所以仍滞留大量下岗劳动力就是这一观念作怪。明显的原单位已经发不下工资,或是在办转岗培训班,为什么还不大胆地自动下岗,自觉转岗呢?还有些人认为在国营才算就业,在私营、个体则不是,即使是已经看到大量的企业冗员已无法再继续存在下去,大量冗员纷纷游离出企业的情况下,也不愿意离开国有企业,也非要在这儿"泡"下去。这都是一种糊涂认识,有碍于下岗分流、转岗、上岗。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振作起来,以下岗为新的转折,开拓自己发展的新天地。

改革,首先就是意识观念的变革,意识、观念变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为。再比如说,企业在多年前就已经进入市场了,就已经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了,但现在又返过头来找政府,找市长,政府和市长应负责任,但主要还是企业自己,劳动力自己。为什么有的地区、有的企业就没有发生那么恶化的下岗问题?是人家意识观念转变得早,市场定位好。而有的地区或企业则危机严重,完全是一个意识观念问题。可以这样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眼下下岗及其涉及的问题找政府,找市长,可能他们还会管一管,而再往后,恐怕就不管了。因为企业运营市场化、劳动关系市场化、劳动工资市场化,决定了劳动力发不发下工资、劳动力下岗不下岗,完全是企业和劳动力自己的事儿,再找政府、找市长就真的没有道理了。当然,从现时看,必须重视和妥善安排下岗职工。但我认为还是要从转变观念、意识着眼入手。这方面我觉得可以学温州人。温州是我国资本运营较早,同样发生下岗,而并没有引发什么危机的地区。重要的就是温州人的观念好,意识强。温州人说,不是下岗,而是转岗;不是找市长,而是要找市场;不是再就业,而是再创业。这就是敢于正视下岗,积极看待下岗,把下岗作为新的劳动的起点,从下岗走开去。这是极富于务实精神和深刻哲理的。每一个下岗职工若都能够有这么一种意识,我们的下岗压力就会转化为经济动力,出现一个以人的重塑再造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后,还想指出,也是必须要提醒的。正确看待下岗,妥善分流下岗,转换下岗意识,注重下岗引发社会矛盾,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定要面临下岗抓根本,这就是要积极刺激经济增长。在人口一定条件下,下岗、失业、就业难的质的内核的问题是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当前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特别是要采取包括政策的、法律的、经济的各种手段,重组国有企业,搞活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这个主体经济的带动中,在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我国各项经济事业发展,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条件。

标签:;  ;  ;  ;  ;  ;  ;  ;  ;  

“下岗”的经济学思考;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