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剧团 董伟
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从唐代的辉煌到宋、元以后逐渐衰退的经历,正与中国戏曲艺术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历程同步。中国近代的舞蹈艺术,是在清末民初产生的一种再度复兴和崛起的艺术,为后来的新舞蹈艺术的崛起提供了根基的土壤,成为舞蹈艺术由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从默无声息到继而屹立并荣耀于世界舞坛之上的坚实的基石。
中国舞蹈中保留和吸取了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精华和元素,中国舞蹈和中国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汉族的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清末明初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戏曲舞蹈得到了高度发展,形成了自身的表演方法和程式,以及在训练上和传承上的完整体系,成为保存我国优秀的古代传统舞蹈的理论、方法和技艺最多的艺术门类,在中华舞蹈历史上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辉,并成为舞蹈历史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变的桥梁。因此,说到舞蹈就不能不说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舞帽翅、舞甩发、舞红绸等,都被舞蹈所借鉴并加以升华,构成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语汇。
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我国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戏曲舞蹈继承了中国古代舞的优秀传统,舞蹈也从民族戏曲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营养,极大地丰富了舞蹈艺术的民族特色。
努力追寻中华传统舞蹈之根,更广泛、更系统地向保存传统舞蹈较多的戏曲艺术学习,从戏曲舞蹈中发掘和整理出了不少舞蹈的步伐、身段、武打和筋斗,向武术学习,向民间舞蹈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数百年已融入戏曲艺术的传统舞蹈的元素重新从戏曲中分离出来,提取其舞蹈精华,再创中华传统舞蹈的训练体系及表演方法,称为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蹈博大精深,除了它古老悠久的传统、丰厚瑰丽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义外,直接呈现在人们视觉之中,独具魅力的是中国古典舞那种“圆、曲、拧、倾”的身段及动律。由头、颈、胸、腰、臀、胯、手臂和腿构成的弯曲、旋扭等特有的体态以及外松内韧、潇洒飘逸,如行云水流水般的韵律气势,成为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国古典舞蹈总体风格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古代戏曲中表现出来的“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的审美特征,正如古典舞中的阴阳、高低、前后,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急先缓、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欲浮先沉、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原则相同。
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
同时舞蹈在戏曲艺术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戏曲艺术中保留和发展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戏曲舞蹈也为中国的民间、民族舞蹈不断地输送着艺术营养。如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许多保留剧目,都是极富舞蹈性和创造性的。擅长武旦、刀马旦,又可反串小生、武生角色的京剧艺术家关肃霜,舞蹈技艺全面,做、打独具特色,在《战洪州》中,创造了“大靠出手”的舞蹈特技,丰富了京剧战器舞的表演手段。戏曲舞台上的各种身段程式,如旋子、飞脚、蹲提、前扑等单项动作或某些动作、姿态组合都被舞蹈界所吸收、运用,而且被世界各民族舞坛所采撷。这些动作的舞蹈语言相当丰厚,并且具有国际通用属性。
舞蹈从中国传统戏曲中吸收、借鉴、取舍、分流,是艺术形式间的分化与聚合,单纯化与综合化不断交替演变。在这种规律的作用下,舞蹈艺术与传统艺术有机结合,兼收并蓄,不断地壮大完善自己,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作者简介】董伟,男,汉族。1987年2月生,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人,大专文化,四级演员。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论文作者:董伟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舞蹈论文; 古典舞论文; 戏曲论文; 艺术论文; 中国论文; 传统论文; 动作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