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区域角色的“双重奏”——小班幼儿走进“模拟”社会的探索和实践论文_陈丽

一曲区域角色的“双重奏”——小班幼儿走进“模拟”社会的探索和实践论文_陈丽

(杭州市澎博幼儿园,310017)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普遍的幼儿园区角活动主要包括:角色区、益智区、美工区、表演区、建构区、图书区等。而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角色游戏的角色可以包括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工作人员,同时涉及社会周围的各种设施等。

关键词:角色游戏;社会性;融合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幼儿时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从宏观上看,它属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在现实中,在区域活动普遍呼唤“生态式”的今天,大部分幼儿园中的角色游戏与其他区域游戏仍存在“各自为阵”的普遍现象。无论是在游戏时间,还是环境材料,甚至于教师的观念上,这两者常常是被“割裂”的。那么,能否以一种形式、一种契机促进它们的有效融合呢?这已成为一些研究型教师开始关注并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方法。

我班的角色游戏一直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在小班刚入园期间就让幼儿通过讨论自主生成各种区域,因为幼儿园本属于观音堂小区内,各中社会性的角色幼儿也常常看见,因此根据生活经验,我班幼儿讨论出了“小饭店”,“小医院”,“娃娃家”,“菜市场”等角色区。

案例重现:

镜头一:医生出诊

在一次医院游戏中,由于来看病的“病人”很少,医生护士坐在医院里吆喝起来:“谁要打针、谁要挂盐水。”等了很久也不见“病人”来看病。可可医生便转向我,“叶老师,没人来看病,你来挂盐水吧。”我刚进去,可乐就说了,“挂盐水之前,先打针。”她帮我打了针,然后让我用棉花按着,防止血流出来。后来还给我配了药。在他们给我看病期间,我问:“没有病人来看病,怎么办?”他们摇摇头。“那万一有人在家里生病了,不能自己来医院,你们有什么办法吗?”可可马上回答道:“让他的亲人送他来医院啊?”“说不定就他一个人在家,他自己不能来医院呢?”可可想了想说,“那我们就到他家里去,给他看病。”在我的提示下,可乐和可可开始将针筒、体温计等放进药箱,拿着药箱出诊了,他们去到游乐园给病人看病。

“医生出诊”这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少见的,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拿着药箱出诊了。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活动,而且在出诊的时候,两个小朋友之间也是互相配合的。比如可乐在给病人打针时,可可负责拿着棉花要给病人按上。医生出诊不仅解决了游戏问题也会下次游戏添加了新的情节。

镜头二:“妈妈”去菜场买菜

这是娃娃家的一幕。三个男孩子都在搭着积木房子,薛依辰将手工制作“戒指”套进“大手”。过了一会儿,看到了躺在旁边的“娃娃”,便和旁边男孩子说:“我宝宝肚子饿了,我要去买菜。”她提着篮子来到菜场开始选购。拿了花生,又看到胡萝卜。她又放下花生,去拿萝卜,嘴里还嘀咕着;“我的宝宝最喜欢吃胡萝卜。”最后还买了西瓜、南瓜,称好付钱便回到娃娃家。她将买来的西瓜分给三个男孩子吃,因为只有两个西瓜,所以让他们分享着吃。而自己则拿着胡萝卜有模有样得喂宝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镜头三:吃不完,我要打包

在饭店游戏中,顾客们正坐在那津津有味地吃饭。虽然是假装吃,但是那小嘴巴一动一动的,就感觉真的很好吃。饭店的客人越来越多另一桌的客人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桌面上已经摆满了各种菜。在吃饭的牛哥说了句:“菜太多了,吃不完了,能不能打包啊?”服务员澜灵一听要打包马上闻声而来:“你要打包吗?我给你找个盖子盖起来就好了。”于是澜灵开始寻找打包的盖子,在尝试了好几种不用规格的盖子后,澜灵选择了一个大盘子盖住了食物。牛哥接过打包好的饭菜,就回去了。紧接着,其他服务员跟着也打包了好几份饭菜,亲自送到隔壁区域的小朋友。

一、空间布局:展现区域的动态性

幼儿园的活动室通常是五彩斑斓的。有相对独立呈半开放状态的活动区域,也有固定或非固定的角色场景。在我们常常抱怨场地不够、活动室欠缺的时候,为什么不考虑一下空间的重复利用呢?

在分割教室进行区域划分前,先考虑经常进行角色游戏的数量和内容。然后将角色游戏和区域活动的空间相协调、相结合。具体实施方法为:将空间大小相对比较相似的角色游戏和区域活动划入相同的教室空间内。将空间大小相对差异性比较大的角色游戏和区域活动进行调整。

就我们班而言,四个角色区域(小医院、娃娃家、小饭店、菜市场),根据教室的特点和方便于流动的原则,菜场和饭店放一起,医院和游乐场放一起,空间是动态的,区域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不同区域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联系起来,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在这里,静止的空间巧妙地进行着各种转换。在我们提倡一物多玩的时候,为什么不思索一下: 其实空间也是可以一举多用的。

二、材料互动,实现活动中的资源共享。

开展好游戏首先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提供和游戏材料的准备。而影响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实现自我探究,自我表现,自我发展。以往教师、幼儿甚至家长为了活动的开展,准备、搜集、制作各种材料,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这两类活动中,材料是互不相干,各自为自己的目标服务的,。其实,只要我们转换角度,以统一的构思来安排设计,材料在两者之间是可以流动的。

同时,教师对角色游戏准备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强调材料的仿真,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再现生活情景。其实,与其如此大费周章,倒不如从幼儿自主操作性强的区域活动中去寻找去发现,让幼儿来做自己游戏材料的提供者、支持者,淡化教师在游戏材料提供上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孩子更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游戏我做主!

马卡连柯指出:“幼儿在游戏中也如同在劳动一样,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努力思维。”实施素质教育也使我们注重多给幼儿这样的“劳动”和“思维”,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相互交往,他们逐渐体会到与同伴交往的快乐,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幼儿的现代意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经验,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心境下选择游戏自主活动,充分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增强竞争意识,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去实施、实现这一设想,笔者认为: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当做到“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不可为了融合而生搬硬套,将两者生硬地拉在一起。同时,还应该尊重幼儿的意愿,及时倾听来自幼儿游戏的声音。只有这样,融合才有意义,才有其生长、发展的沃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2001

[2]陈蕾,幼儿园角色游戏材料的重要性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4期.

论文作者:陈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一曲区域角色的“双重奏”——小班幼儿走进“模拟”社会的探索和实践论文_陈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