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有效教学内容确定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几个问题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根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附体。教学内容不同于静态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活动中指向的对象,是教学实践层面的概念。教学内容虽然立足于教材,但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介入,变成了一个与教学情境有关的动态、开放的系统。研究教学内容设计,就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生成以及生成的原则,同时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工作中,教学内容的安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富有创意、难易适度地安排教学内容,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作为一个高中物理教师,不但要把每个知识点都讲好,还要注意所教内容的安排。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的现象:许多老师只关注教参、教案和考纲,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研究较少,很少研究如何将课程内容以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也很少关注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所以出现了备课和上课中的内容确定不以目标统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片面追求知识本位等,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现象。 一、教学内容重难点不够突出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突破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有效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必须吃透课程标准,只有明确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知识的重难点,但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研究不足,导致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疑点、难点帮助和指导不充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案例一]《楞次定律》教学内容设计片段 1.教师演示实验引入 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利用实验并解决下述问题: (1)磁铁插入与抽出时,指针偏转的方向相同吗?指针左偏与右偏意味着什么呢? (2)如何才能知道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呢?感应电流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2.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1)用一节干电池、开关、双向偏电流表探究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关系(试触法)。 (2)用条形磁铁、螺线管、电流表实验,完成下表中的实验内容: 3.课堂开放性实验 提供下列四组实验仪器,供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验证楞次定律。 [实验一]如图2所示,研究开关闭合与断开瞬间,线圈N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 [实验二]如图3所示,用微电流传感器测试导体棒在双轨上做切割运动时的感应电流。 [实验三]如图4所示,a和b都是很轻的铝环,环a是闭合的,环b是断开的。用磁铁的任一极去接近a环,会产生什么现象?把磁铁从a环移开,会产生什么现象?磁极移近或远离b环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请解释所发生的现象。 [实验四]体验圆柱形小磁体在铜管中下落快慢并解释。 课程标准对“楞次定律”的要求是: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根据这一要求,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楞次定律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教材中比较抽象但又是规律性很强的一节教材,有些概念老师不讲,学生一时难以理解。若只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可能很快了解了楞次定律的结论,但不能理解规律的实质。案例中的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建立探究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感悟、分析、归纳,总结出规律,再通过实验验证规律,促进规律的迁移运用。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当我们静下心来反问一下自己,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到底是什么?重点怎么体现?难点怎么突破?可能就会发现,这节课的内容设计还是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我们认为由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出楞次定律和楞次定律的具体应用是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学生实验探究后归纳出“阻碍”以及会用楞次定律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是教学的两个难点。这节课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但在难点的突破上显得力度不够,是否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来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一是在学生实验探究后归纳出“阻碍”的推理过程中,教师要用问题引导,降低归纳的难度。二是在楞次定律得出后,应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师生共同归纳出应用楞次定律的基本程序:(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2)明确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3)根据“阻碍”判断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4)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三是开放性实验的个数、顺序、实验的作用,以及后续总结、评价工作有待优化等问题。 二、教学内容偏离学生现有认知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新教材也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拓宽,但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在教学内容上不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把教学内容提升过高过深,这样的教学内容就会失去师生的共鸣,即使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无法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无法形成教与学的和谐,更不要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恐怕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 [案例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内容设计片段 有教师在上“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新课时,通过分析和比较得出了求合力的方法。至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了数学知识的补充和拓宽,增加了余弦定理。但从学生接受的情况来看,效果很不好,学生练习时感到十分困难。有些教师还感到纳闷。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些教师没有明确教学要求;没有分析高一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在应用上只要求学生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共点力的合力。在这里教师补充余弦定理及其应用,一方面,学生的几何知识和三角函数知识不牢固;另一方面,学生对合力与分力之间的等效关系缺乏感性认识;再者,学生把数学知识迁移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能力还不强。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拓宽和引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否则,将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教师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在钻研教材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一是要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学情,尊重学情。因为成人和孩子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教师获取知识在先,看待教材内容是俯视,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局限,学习知识是仰视,所以同一内容难易程度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师认为简单的内容,学生不一定觉得简单,回想起自己从学生这一角色走过来,自己也遇到过学习知识的困难,经历了一些艰难的历程。所以,如果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和教学内容,往往偏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反而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教学时,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在生活中寻找生活原型,把它作为学生认知的起点;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科学而合理地确定好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教师还必须掌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技术和方法,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去设计,组织教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不能充分体现三维目标 我们知道,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具有科学的价值,同时又无不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具有科学方法的价值。因此,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他们沿着科学家思维活动的足迹,把浓缩在物理概念和规律中的思维历程再现,从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教师把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培养探究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这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教科书在很多地方特别将三维目标中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STS”思想有机地渗透在知识教学中。实际教学往往有所忽视。 [案例三]《磁现象和磁场》教学内容设计片段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魔术”表演:左手掌心粘有小磁铁,演示干簧管实验,教师能使小电珠发光,再让学生上台表演该实验,小电珠不发光,学生在惊讶中进入新课学习。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磁有关现象,然后教师放映图片,师生共同归纳:天然磁石和人造磁体都叫永磁体,永磁体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磁体中磁性最强的区域叫做磁极,即N、S极。 2.教师演示实验:电流的磁效应 介绍实验器材,注意事项,教师演示以下操作,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磁针,记录实验现象。 (1)将导线沿东西方向放置,将小磁针放于导线延长线上,接通电源,进行实验; (2)将导线沿南北方向放置,将小磁针放于导线延长线上,接通电源,进行实验; (3)将导线沿东西方向放置,将小磁针放于导线正上方和正下方,接通电源,进行实验; (4)将导线沿南北方向放置,将小磁针放于导线正上方和正下方,接通电源,进行实验。 学生小组研讨:陈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回答出最终结论: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电流磁效应,首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3.继续演示磁体与磁体、磁体对电流、电流与电流间的相互作用实验 演示实验:磁体与磁体间相互作用如图5所示;磁体对电流的作用如图6所示;电流与电流间相互作用如图7所示。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1)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现象说明什么? (3)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4)以前学过什么类似现象? (5)你能大胆猜想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引出磁场的基本特性: 教材在“电流的磁效应”一开始就指出“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相似使我们猜想,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而且在展现科学家对电磁探索过程时,既有物理思想(哲学思想)的导引,又指出过程的曲折(直到19世纪初,库仑、托马斯·杨和安培等著名物理学家,都坚持认为电和磁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奥斯特的实验并非一帆风顺……)。实际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往往被忽视,要么让学生阅读,要么被奥斯特实验代替,使得情感目标缺失。我们认为可以作这样的处理更能体现三维目标,启迪学生思维。一是师生共同探讨电现象和磁现象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让学生知道“比较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明白“猜想”要有理论思想和实验基础。二是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录像,使学生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增强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这样还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奥斯特实验的重要性,更能理解安培和法拉第对奥斯特的高度评价:“奥斯特先生已经永远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新纪元联系在一起了”“他突然打开了科学中的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使其充满光明”。 四、教学内容确定急功近利 在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的今天,基础教育存在畸形发展的危险。只教考试有用的,不教考试无用的;题海战术成为流行做法,其实质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或约束授课时间,或被习题代替,或将课内移至课外,让学生自行阅读,不了了之,或采用节省所谓“理论”教学时间,用于“习题”教学,甚至有教师把“理论”与“习题”教学对立起来。这种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的。真正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是思想的摇篮和生活的锤炼。光靠考纲活跃的课堂,怎么能承受得着思想的滋养。 [案例四]《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内容设计方案 方案一 将此节内容与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合并为1课时,重点放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上,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大约只花几分钟时间,交代一下伽利略的研究方法。 方案二 课堂让学生阅读,照本宣科,然后做上有关的几道练习和一两道自由落体运动题目。 方案三 让学生课后阅读,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 本节内容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要求:初步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的方法;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体会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为此,教科书用了近三页的笔墨从“绵延两千年的错误”“逻辑的力量”“猜想与假说”“实验验证”四个方面进行精辟的阐述。编写脉络清楚,逻辑推理严谨、文字表述生动,通俗易懂,是一篇可读性、教育性非常好的素材。有些老师这样轻率的处理教材内容,真是太可惜了!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错误观点,为什么绵延两千多年?年轻的伽利略勇敢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巧妙地用大小石头分别下落,再把两者捆在一起下落,推理出自相矛盾的结果,从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由于物体下落得快,当时用的滴水法测时间困难且不够准确,又巧妙地用“冲淡”重力的实验构想,让小球在斜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研究得出:小球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当把斜面倾角增大到90°时,合理外推到自由落体运动都是加速度一样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伽利略的胆识和勇气、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想,给我们的启迪简直是太深刻了。老教材把这一内容作为阅读材料处理,新课标教材则把它单列为一节,意在对学生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方面的教育。不要以为自由落体的知识已经学过,这一节又没有新的物理知识,从而轻视这节内容的教学。更不应该因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在考纲中没有明确列出,就出现了上述案例中比较常见的教材处理方式。这种“减法”,并没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反,却在价值观、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的教育效果上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课程要求中的教学内容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它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指导性意见,如重点、难点,以及什么地方可以不讲等。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材料与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总和,它是适宜于学生学习的一切资源。中学物理有效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后,合理地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物理有效内容的确定过程就是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课程的重构过程,由死的教学材料变成了活的教学材料,因此,有“师构课程”的说法。教师必须明确教材分析的基本要求,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教材分析的能力,才能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有效教学内容。总之,教学内容设计只有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经由任务分析,选择适宜的、科学的以及合理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定有效教学内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教学过程论文
确定有效教学内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