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广东 徐闻 524100
摘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农村环境问题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虽有一定成效,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为此,本文就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展开了思考,分析了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建议,为有关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生活垃圾;治理;存在问题;建议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加,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并会加剧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使得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恶化,进而影响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十分重要。但是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基于此,本文指出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加以优化。
1 形势和政策
1.1 国家层面重视农村垃圾治理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召开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a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同年12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启动村庄规划、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2013年2月,农业部正式在全国启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2010年2月,环保部发布《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用于指导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和废气等生活污染防治的规划和设施建设,2013年11月发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及处理工程的规划、立项、选址、设计、施工、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提出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
1.2 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呈现“三五六”格局
截至2014年底,全国54.67万个行政村中,没有设置垃圾收集点的农村占总数量的三成以上;没有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农村超五成,有14个省不到30%,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农村生活垃圾超六成没有处理;由此可见,农村生活垃圾未来工作的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
2 治理进度
2.1 2009—2014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据统计,2009—2014年我国农村对垃圾进行收集的行政村比例年增长12个百分点;对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年增长21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许多地区进行了着实有效的尝试,初步取得了成效。例如,2008年以来,某省县镇两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51.3亿元,目前有76个县(市、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2009年以来,某省大力推进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全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了处理;2010年以来,某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5亿元,县(市、区)投入财政资金4.5亿元;某省2011年大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后,2a内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就增加了30个百分点。
2.3 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成效差距较大
某地区领衔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工作。2014年,该地区用于农村垃圾处理的财政投入占全国61%,有生活垃圾收集点行政村比例高达82.98%,对生活垃圾处理的行政村比例高达70.58%;其它地区比例超五成,生活垃圾处理村比例有待提升。
3 主要经验
3.1 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
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领域,已经有不少地方政府尝试与企业合作。某省采取合资、合作、PPP、BOT、TOT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运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目前全省30%的垃圾处理场有社会资金投入,吸引资金50多亿元;2013年以来,某地区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作为“五水共治”工作重要抓手,全省率先引进“建设—经营—移交”的BOT模式,依托市场强设施,引进资本强管理,有效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截至目前,共利用民间资金2200余万元,新建5m3密闭式智能垃圾收集系统250处,无害化清运、处理垃圾3000余t。
3.2 推行村民适当缴费的经费分担机制
不少地区探索了让村民适当承担部分生活垃圾运行费用的方式,既可以弥补运行经费缺口,又可以让村民主动配合开展分类减量工作,还可以让广大村民成为“义务”监督员。某省通过筹集、管理村庄保洁费的方式向每户每月收取3~5元,共自筹村庄保洁费806万元,占城乡垃圾治理总投入的23.17%。
3.3 试行因地制宜的收运处理模式
决定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的因素众多,有经济条件、人口密度、村落分布、地理现状、交通条件等。当前,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已广泛采用“城乡一体化”收集处理模式,截止2014年底,某省有76个县(市、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而且多数具备了无害化处理的能力;而在一部分地区,则试点推行了“源头分类减量、适度集中”处理模式,通过在源头分类减量后,区分近郊、远郊、偏远村庄的不同,分别选在县、镇或村,以“户分类,村收,就近就地处理”、“户分类,村收,片处理”、“户分类,村收,县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镇和示范村,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目标。
4 存在问题
4.1 模式粗放,没有形成完善的收运处理系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模式简单粗放,部分农村没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垃圾随处乱堆,甚至直接倾倒在河流里;一些地区则设有简易垃圾收集点,没有密封、清洁措施,最终采取简易堆填处理;另外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则是通过收集点转运至简易填埋场,这3种模式都存在资源浪费以及污染严重的问题。
4.2 财政投入不足
自2011年起至2014年,尽管农村年环卫投入涨幅较大,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环卫投入额度较低,年人均环卫投入只占城市的20%左右(见表1),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仍然有提升空间。
4.3 法规和章程缺乏,针对性强的技术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规定基本空白,一些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条款只是原则性或政策性规定,在农村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现行的技术标准大都针对于城市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和处理处置的需要。
4.4 管理机构“缺位”和“错位”问题突出
当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缺位”和“错位”问题,尤其在乡镇、村镇级别,常常出现职能结构设置不合理,责权不清晰,环卫管理机构缺位,不仅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涉及内容多,任务重、压力大,同时使乡镇、农村承担了与职权不相称的责任,难以调动和组织人员开展环卫相关服务,形成了管用脱节的现象。
5 建议
5.1 规划先行,确保有序推进治理工作
环卫专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郊区县在编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也应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郊区县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宏观导向。
5.2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标准体系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村镇市容环境卫生专业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框架分为综合标准、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4个层次。当前标准体系中,现行2项,在编1项,待编10项,修订中4项,目前大部分标准都处于待编、修订状态,建议在5a内应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同时应补充完善标准体系,例如增加农村垃圾收集、运输设施设备标准、简易填埋场封场管理规范。
5.3 多途径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具备独有的特性,例如成分复杂,村落范围广、外部性强等,设计一些具有农村特色的分类方式,例如有偿回收农用物资包装废弃物;进一步发挥农村废品站的作用,加大废品回收站的硬件设施投入,培养回收站人员的市场经营意识、能力,拓宽回收的种类、范围;环卫部门与农委等形成合力,统一建设、协同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中的有机垃圾、畜禽粪便、农业垃圾(秸秆等)等工作。
5.4 加强农村环卫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加强基层环卫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工作,包括在监测设施配置、执法装备能力、领导和骨干素质培养上进行投入,使之快速形成基层环卫管理能力,对技术条件薄弱的基层,加强人力支持:针对在乡镇、农村环卫机制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人员配置、能力建设和业务水平存在短板等问题,建议有条件的县(市、区)在明确购买服务的原则、项目、方式和责任后,开展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试点工作,以期从人员、能力和业务上充实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构。
6 结语
总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更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要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以重视,在借鉴以往成功经验的同时,要做到规划先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标准体系,多途径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并加强农村环卫管理队伍建设工作,以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从而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礼鹏.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及其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16,24(6):62-64.
[2]王元元.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困境及其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2016(6):59-62.
论文作者:吴茂权,谢章雄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农村论文; 生活垃圾论文; 环卫论文; 垃圾论文; 标准论文; 城乡论文; 行政村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