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不良反应临床观察42例论文_谢红

冷水江市人民医院 湖南冷水江 417500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患者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方法:从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中抽取42例进行研究,按照42例患者的就诊顺序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单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肠溶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将两组的疗效以及具体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76.2%)溶栓再通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33.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以及心源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发生频率也要低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但其之治疗效果突出,在实际治疗工作中要控制尿激酶的剂量,加强对症处理,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和基本症状,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急性心梗;尿激酶静脉溶栓;不良反应;临床观察

急性心梗全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科临床最为常见、多发的一类急性病症,由于患者起病急,预后情况较差,该病一直是临床诊治研究的重点内容。常规治疗急性心梗的基本思路是再灌注,其中,静脉溶栓是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1]。本文从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中抽取42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以分析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患者产生的临床不良反应。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现作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中随机选取了42例,入选患者均通过心肌酶试验、心电图检查等方式确诊,其中胸闷明显9例,胸痛剧烈33例。按照患者的就诊顺序。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为(57.84±6.02)岁;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为(56.04±6.24)岁。两组在治疗前的急性心梗病情无显著差异,将两组的临床表现、性别构成及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即在常规心电图监测的基础上,建立呼吸监护,给予肠溶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叮嘱患者尽量卧床静养。观察组在以上治疗措施上另外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和途径简要概述如下:溶栓治疗之前,予患者阿司匹林200mg口服,而后应用尿激酶50万U与40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静注,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及症状变化,再给予尿激酶100万U与浓度为0.9%剂量为100ml的氯化钠注射液混匀后,静注30min[2]。自患者开始溶栓治疗的12d起,间隔12h给予5000U单位的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连续治疗6~7d,次日将阿司匹林的口服量改成100mg/d,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详细记录两组的溶栓再通率,并进行分析和对比。②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过程中坚持随访调查,统计并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上述基础性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包作统计分析处理,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存在显著差异及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的具体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情况如下: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溶栓再通率为76.2%(16/21),对照组为33.3%(7/21),观察组溶栓再通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78,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下表1。

3 讨论

急性心梗常表现为血栓急性完全闭塞,其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同时,冠状动脉突发痉挛或者血小板迅速聚集,致使冠脉内血栓形成,中断血液供应或造成供血急剧减少,进而导致心肌长期严重急性缺血,发生坏死。据有关医学报道,急性心梗患者群体中,有90%出现了冠脉内血栓,而通过溶栓对症治疗,可以在其他单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降低25%的死亡率,且大量研究证实了早期溶栓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冠脉血流恢复,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对于降低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3]。本研究结果中,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溶栓再通率达到了76.2%,要明显高于对照组(33.3%),且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与有关文献报道是基本一致的。尿激酶是由肾细胞组织的培养液以及人体尿液中提取得来的,可将血液中纤溶酶原转化为活性纤溶酶,进而起到溶栓作用,而且,尿激酶还可深入到血栓的内部,激活隐藏较深的纤溶酶原,降解纤维蛋白,进一步巩固溶栓治疗效果。与此同时,观察组出血、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以及心源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发生频率也要低于对照组,说明了在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基本症状及实际情况,严格控制尿激酶的使用剂量,不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引起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出血不良反应最为常见、多发,且常常出现在溶栓后1d内,其中,以脑出血的危害性最大,脑出血发生之后,急性心梗病情将会急剧恶化,此时患者的死亡风险很大。因此,在溶栓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动态病情观察,根据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情况,开展有效的对症处理。综合以上讨论,针对急性心梗,选择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有着比较显著的疗效,但患者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治疗中要加强病情、生命体征监测,保证剂量合理,以真正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景虎,马红蕾.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06):663-665.

[2]李颖.急性心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不良反应临床观察40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4,18(36):163-164.

[3]李志明.急性心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不良反应临床观察42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07):22.

论文作者:谢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1

标签:;  ;  ;  ;  ;  ;  ;  ;  

急性心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不良反应临床观察42例论文_谢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