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社会科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社会科学论文,繁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健全社会科学研究的制度保障
社会科学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客观上需要有与这种活动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当前,可从国家对社会科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入手。我们党长期倡导的“双百”方针是一个极为科学的大政策。但是贯彻、落实好“双百”的具体政策、措施还不配套,缺少可供实施操作的具体“中介”,缺少具体的制度。国家首先要有有关社会科学各项管理、学术研究方面的基本制度规定,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专业研究和政策研究及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配套健全。这是发展社会科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比如说,国家可以考虑制定一部《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法》,以法律形式保证社会科学的财政投入,防止挤占和挪用科研经费,规范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再者,我国社会科学界至今仍未象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国家科委和全国科协来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和上下协调(如组建国家社科委或全国社科联),否则,国家对科技的管理实际上就缺了一翼。“七五”期间所设立的全国和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办,其职能仅限于课题规划,没有从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全局性系统性上进行规划和管理。所以现行规划管理是不完整的规划,不到位的管理。因而,就不能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统筹协调起来,难以形成合力。现在的规划还缺乏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学科布局以及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内容。由于其协调指导的作用非常脆弱,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管理体制不顺,是社会科学界最为突出的问题。由于管理体制上呈“真空”状态,各种问题难以统一解决,这显然不利于发挥社会科学界的系统优势,也不利于提高社科工作质量和推动理论的发展。
二、注重社会科学理论价值实现的中介——“社会技术”环节的建设
社会科学理论的价值取决于它对实践产生作用的大小。理论对实践发挥作用,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如同自然科学知识向应用转化要经过“技术”这个环节一样,当前发展社会科学尤需注重“社会技术”环节的建设。“社会技术”作为使社科理论得以实现的方法、手段和途径的总称,通常以新的体制、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及其相关政策为表现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提法叫“软科学”,它也是指一个决策程序,是个过程。软科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智力支持,起到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从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现状看,“社会技术”滞后性较为突出。为此,在进行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社科研究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强化成果的转化应用。大力推进“社会技术”、“软科学”的进步,并使之成为发展和繁荣社会科学的一个“突破口”。
三、扭转对社会科学投入不足的局面
众所周知,社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发展过程,必须奉行“大科学”战略,走“大科学”道路。经济社会愈向前发展,对社会科学的需求将愈广泛而深刻。社会科学发展的这一重要规律对于跨世纪中国来说,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相对于自然科学研究,国家对社会科学的投入比例严重失调。以科学发展基金为例,90年代初,欧洲科学基金的预算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比例为27%,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预算支出比例为4:1。1994年我国自然科学基金与社会科学基金的比例为18:1。在我国各省(市)区,科研基金的这种比例差除北京、上海等个别省市外,绝大多数都更为悬殊。这一状况无论从社会科学理应发挥的社会功能,还是从与自然科学协调发展的大科学观的角度看,都相当明显地表现出社会科学的投入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由于经费严重短缺,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研究质量的提高。一些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无力研究,一些必需的资料无法购置,一些必要的社会调查无法进行,一些重要的学术交流会议不能举行。研究成果出版难。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书稿放置案头,难于面世。当然,要扭转这种局面,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要有大动力;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学科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改革路子。应用研究机构和基础研究机构中应用性的学科,要通过咨询服务、人才培训、有偿转让科研成果、接受委托研究、联合办研究机构、合作研究公关等多种形式,多方从社会筹集研究经费,以弥补经费不足。同时,还要积极改进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强化科研奖励机制。
四、构建精神产品的生产政策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无论物质产品的生产还是精神产品的生产都应遵循这一规律。社会科学成果作为精神产品,其价格应由科研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现在十分缺乏对精神产品的价值、价格的研究。如果社会科学精神产品的价格远远低于它的价值,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劳动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就势必影响社会科学队伍的稳定。对自然科学工作者重奖之后,有些地方酝酿对社会科学工作者重奖,但操作起来比较难。关键是社会还缺乏对社会科学工作者劳动和贡献的衡量尺度和标准。从科研单位内部来讲,尚没有积极而完备的激励政策。实际上,在社会科学领域,甘坐冷板凳、淡泊物欲者大有人在。我们往往以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否为社会所承认、所采纳和对实践产生作用的大小来衡量自身的价值。这些人心目中的“重奖”,精神鼓励占有重要或更多的成分。对社会科学来说,如何建构好以精神鼓励为主的激励机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对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我国至今还没有设一项国家奖,尽管自然科学奖已设有多种类型(如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等)。对自然科学界的杰出青年我国已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可以说其功不可没。但对社会科学界的杰出青年如何建构相应的激励机制?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如果说,对社会科学的“物质投入”受物质条件所限,那么,是否重视对其“精神投入”则主要是指导思想问题。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一系列政策,为活跃繁荣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扩大社科成果的社会影响和效益,是社科工作者最为关心的。对优秀成果要加强宣传,检验环境如何,最重要的指标是看出了多少优秀人才和优秀科研成果。要千方百计创造一个活跃的学术研究的气氛,各级党政领导要象尊重自然科学家一样,尊重社会科学家,提高社会科学家的社会地位。
当然,社会科学领域本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深入实际还不够,对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研究还不多,发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为此,我们要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特别要加强对“九五”期间和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中重大问题的研究。总之,社会科学需要得到党、政府和人民的扶植、支持,以改善研究的条件,提高效益,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使之更加繁荣昌盛。而繁荣昌盛的社会科学一定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精神力量和更好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