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营经济在改革发展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发展论文,私营经济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即实现了由单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相结合的所有制结构转变,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当前的问题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在改革、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在利用外资的同时,怎样正确对待内资?需要结合实践,重新予以思考,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本文拟就上述两个问题谈点认识:
一 私营经济是搞活经济的主导力量
我国的企业改革是在两条战线进行的。一条是改革公有制企业,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条是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前者是对旧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后者则是市场夹缝中萌生、成长、壮大的产物。改革开放已进行十多年了,目前这两类企业的状况如何?私营经济在推动改革与发展方面起什么作用?这是本文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我们的目标是把他改造成为具有“四自”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经营机制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几十年来,在“两权”分离的理论指导下,对公有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采取了扩权让利,利锐合一,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经营机制等改革措施。这些改革,虽然释放出一定的能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国有制企业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不佳。国有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据统计,1994年同1978年相比,国有制工业产值比重由77.6%降到34.1%,但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国有制企业本身的活力看,改革进展迟缓,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不佳,且有逐年滑坡的现象。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处在1/3亏损,1/3潜亏,1/3赢利的状况下徘徊。有些国有企业是靠优惠政策而发展起来的,依靠自身改革完善机制而搞活的不多。这样,占比重很大的国有企业,反而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正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十几年来,采取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经营方式等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继续深化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然而,企业制度创新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外,国有企业规模也要调整,本着国有企业不可多,也不可无的原则进行。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任务难巨。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土生土长的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尽管社会环境对私营企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阻力,但私营企业依靠自身机制的优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据统计截止到1995年6月末,我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已达2238.6万户,从业人员3958万人;私营企业达56.3万户,从业人员821.7万人;个体私营共创产值666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719亿元,向国家缴纳税金1007.4亿元,对搞活经济,推动改革,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人提出:我国经济同改革前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活力,取得了高速的增长,但这种活力和增长,主要因素不是来自旧体制内公有企业的改造取得的,而是由于体制外大批新生企业的创立和完善取得的。这个估计和认识是符合实际的。可以想像,改革十几年来,如果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崛起和迅速成长,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是可想而知的。
从实践上看,个体私营企业在促进改革和搞活经济等方面,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1.非公有制经济是开拓市场的生力军(公有企业还没成为生力军)。他们在市场夹缝中生长、壮大,他们开拓了新市场。当前,我国大地上崛起的新型市场,如大型批发市场,集市贸易等,大都是非公有制经济创办起来。虽然,也有少数公有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但为数不多,而且很不完善。
2.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成长减轻了公有企业的社会压力,为其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公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占了很大比重,还是国内市场供应的主要力量。但必须看到,由于内部机制的缺陷,在改革过程中,其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已经很难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但非公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提供日益丰富的产品,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面;在安排劳动就业,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方面;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困难方面;在为社会举办福利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正当公有企业的改革在艰难前进的时候,这一批力量的成长,在上述诸方面减轻了公有企业改革的压力,帮了公有企业的大忙。
3.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制度是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私营企业制度产权明晰,责职明确,经营机制灵活等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它的发展、壮大,也就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竞争过程中,私营经济对公有制企业的旧体制既是冲击,又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巨大力量,使公有制企业进一步增强了自身改革的紧迫感,并为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以上是从总体上说的。但就个别地区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成长,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总之,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在推动改革和搞活经济方面,已经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然,非公有制企业也有不足,但主流是好的,是搞活经济的主导力量。也就是说私营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此我们认为,今后,我国改革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推动力。我们应当实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企业改革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把私营经济作为促进、支持公有制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来对待,使之相互促进。这不失为是正确之举。实践证明,凡是这二者关系处理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就较顺利。而有一些地区、部门的领导人,对二者的关系还缺泛深刻的认识,搞活公有企业的办法不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又魄力不大,怕这,怕那,结果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公有制经济则困难重重,这是令人忧虑的,必须端正思想,迅速地加以纠正。
二 支持内资成长是我们政策的基点
当前,我国的私营经济有两块:土生土长的私营经济和外来的私营经济,简称内资和外资。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支持、扶植内资经济,使本国土生土长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更快地发展起来,这应当成为我们对待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这是本文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一些地区、部门的领导,对利用外资很积极而对发展内资——土生土长的私营经济则是另一种态度。许多私营企业,面临许多困难,只要政策上、经济上给点支持就可以办好,但我们没有这样做,逼得他与外资合营,或者垮台了。我们接触到许多企业主,对此都有抱怨情绪。他们提出,利用外资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经济,包括搞好公有经济和私营经济,而不是搞垮民族经济,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是及时的。
为什么一些地区、部门领导人对内资和外资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和政策?
是怕资本主义吗?不对,内资和外资虽然有差别,但从根本属性说,都属于资,而且外资是比内资更大的资。有的简直就是假洋鬼子、骗子由于他们不是土生土长的,是舶来货,才受到一些人的格外欢迎。所以,说他们对内资不支持是怕资本主义是不确切的。
是内资贡献不大吗?有的人认为,外资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引进外资能得到先进技术,而内资是土八路,引不起重视来。这种认识也不全对。从目前情况看,利用外资确实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对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水平起了积极作用。今后还要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外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以此来轻视内资也不对。认真地分析一下,内资与外资相比,有其弱点,也有优点。一是我们利用外资是要付学费的。况且,从目前情况看,真正先进的技术也不给我们。利用内资,发展私营企业对国家来说没有什么风险,只要政策上加以支持或少量贷款就可以搞起来,国家得到的是增加社会产品、繁荣市场、安排劳动就业,又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由于内资先天不足,素质低下,贡献还是有限的,他们的发展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若给点支持,肯定可以由土变“洋”,也会现代化的。二是内资与外资相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那就是他们创办的工厂,挣的钱,都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像外资那样都装入外国人的腰包,或流到外国去。三是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成员,都有一颗爱国心,心向中华民族。很多私营企业主个人富了,还很注意为村、乡、镇办好事,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些原来经济文化很落后的村、乡、镇,吃水、用电,甚至办学校都很困难,但自从办了私营企业以后,上述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解决。一些办的比较好的私营企业,还积极参与“光彩事业”,为开发西部地区经济投入了不少资金和技术。以上都是客观事实。为此,我认为对土生土长的私营经济,不仅不该歧视,倒是应当欢迎的。
我觉得,一些地区、部门领导人,之所以轻视内资,是由于偏见造成的。改革开放,打破了闭关自守的思想观念,但同时也滋生一种崇洋媚外的不健康思想:在我们周围形成一种氛围,似乎凡是外来的、洋的都是好的。一些本国产品也都要加上洋记号才吃香。一些优惠政策总给外来户。在对民族企业态度上,一些办的比较好的公有企业,拿去同外商合资、嫁接即所谓靓女先嫁。一些经营落后、办的比较差的‘嫁”不出去的公有企业,只要政策上、资金上加以支持,或加大改革力度,就可以解困,但就是不给,逼得他垮台才罢休。银行在这过程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种思想心态和政策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相违背的。发展下去将危及到民族经济的生存与发展,现在是到了急需纠正的时候了。
正确对待内资,还必须正确对待企业主收入上的差别。社会上有一种认识,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过分悬殊。提出对收入高的企业主要加限制等等说法。这种提法和诱导是否正确,也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首先,收入过分悬殊的“度”怎样把握。收入过分悬殊是指什么?是指企业主用于个人消费部分,还是包括他的全部资产?实际上这是很难分清楚的。笼统地说对收入过高要加以限制,其结果只能打击企业主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其次,每个企业收入多少同他的经营管理水平直接相联系。那些经营管理水平高,收入多,就视为收入过份悬殊,要加以限制吗?若对此加以限制,那只能保护落后,打击先进,其结果也就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限制论影响下,一些企业主怕露富。一些企业主富了以后,就想方设法把资金弄到国外,到那办厂或同人合资。当然,我们不笼统地反对企业主到国外办企业,有条件还是要鼓励的。但若是从错误的心态出发,使内资外流,这对于资金短缺又急需利用外资的国家来说,简直是个灾难。
我主张不要过多地宣传收入过分悬殊必须加以限制的观点。对那些经营好靠合法正当手段而富裕起来的户,应予以保护、鼓励。对那些靠非法手段而富起来的暴发户,要加以制裁。不能把眼睛仅仅盯在哪些企业主收入高上,重要的是钱的用途。应当更多地宣传和鼓励富裕以后要把手中的钱用到发展生产上,用在带动、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上,不要搞脱离中国国情的高消费。钱是用于发展生产,还是用于挥霍浪费,这是衡量我们对私营经济的管理、引导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根本标志。只有持这种政策和态度,我国的振兴就将大大加快。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的前提下,发展私营经济,使更多的人富裕起来,成为千万、亿万富翁是不可怕的,是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的。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力的,就有利于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也指出: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我认为即使是姓资的东西,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的存在和发展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因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正当公有企业改革处于困难时期,更需要一批爱国的私营企业主来发展经济,为国有企业分忧,这就是我们的认识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