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如何构建企业文化?_海尔论文

中国加入WTO后如何构建企业文化?_海尔论文

入世后的企业文化如何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文化论文,入世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仲文:我们这次论坛主题是:入世后的企业文化。总的来说入世后企业文化碰撞和交融,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而且正在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无形之手。此外中国企业正在面临更多的合资和联盟,企业内部也在进行股权的重新

分配和重组,高层主管新老更替等等。所以,目前中国企业如何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就成为我们当今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请咱们企业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很有特色的几位嘉宾,谈一下他们的看法。

企业创业期应提倡服从文化

闫希军:我认为20年以前的国内企业就存在企业文化,但是和现在我们谈的企业文化完全不同。过去的企业都是政府办的,企业有意或无意中形成的文化,都伴随着浓厚的政府文化色彩,尽管也提出了学习某某精神、发扬某某传统等等,但这都不外乎是政府文化传播过程的一个延伸,它并没有体现出一个真正企业本身应具有的文化特征。那么对于我们天士力这样一个新型的企业,从零起步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较大型的企业,天士力企业文化怎么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我们首先围绕企业发展过程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生存、二是发展,来进行企业文化设计。首先我们结合中国的国情,塑造适应生存环境的企业文化。我们知道企业在创业或原始积累阶段,首要问题是如何生存。所以,在这一阶段我们提倡的首先是服从文化,对内下级绝对服从

上级,对外强调跟主管政府部门配合,决不能跟主管部门的主张形成对抗。

其次,我们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强调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将一部分股份出让给职工,这种体制改革也获得了天津市政府的支持。同时,我们在整合人力资源方面,建立了“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利益共享原则,吸引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此外,我们提出与高新技术结合,把文化变成生产力,把过去传统中药炮制变成一个现代医药生产的过程,使我们中药产品成为国内医药行业销售之最,突破了10个亿。

第三,我们强调结合行业特点建设

企业文化。因为中医药太伟大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把一个传统中药变成现代中药,把传统手工业变成现代的医药产业?怎样将传统中药

推向全球、建立咱们中药自己的国际标准,看作是我们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所以,我们将这种责任感灌输到每一位员工中去,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成为我们企业核心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特征。

敬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根基

沈家燊:大家都在关心文化冲突,无论是新老员工的冲突,还是中西文化冲突,而我们是典型的中西结合:香港的高级会计师、美国的高级经理、世界著名的基金是我们的股东。所以,我说我们的企业文化是既能和华尔街听交响乐,又能和我们的群众唱京剧;既能跳芭蕾,又能和老百姓扭秧歌的企业文化。

大家看到西方的价值观是建立在西方的经济基础上,但我认为我们不是一个造钱的机器,我们的员工每天在付出,我们不能只顾资本运作,忘了客户的利

益、员工的利益,我唯一不卖的是我的员工,所以这就是我们跟西方企业家不同的看法。他们通过各种并购,牺牲员工的利益,所以我提倡建立股东、客户、员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员工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员工利益受到损害,我宁愿把价格降下来,也要维护员工的利益,这是我们公司“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另外,我认为企业文化的根本是调动一切员工的全部积极性,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归根到底,敬业精神是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中国企业的白领正在开始逐步形成,中国的士兵都想当将军,我想最好从本身做起。我们非常注意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我们不管做得怎么好,还要回到最原始最本分的地方,所以我们企业要树正气,一定要感谢能够当“好士兵”的好员工。

海尔文化走向全球的奥秘

王安喜:海尔推广企业文化国际化有三个原则:首先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不断提升、丰富自己企业文化的内涵;再就是通过海尔文化,对海外的当地文化进行推动;第三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推进,就是创造性地提升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

海尔文化是如何在海外实现本土化的?

比如:1999年我们在美国建了个工厂,厂里面体现的都是海尔文化。本来我们一开始是在班组评最差的员工,让他

站在海尔5S大脚印上讲一讲为什么评上最差。后来美国职工说你这个办法不行,影响我们的自尊心,我们就改成评最好的员工。结果许多人都要求站在海尔5S大脚印上讲一讲,讲了以后就可以向他的亲属说自己多了不起,我站在上面给他们训话了。所以,我们就根据美国人愿意炫耀这一点,评选好员工。原先是将评出的最好员工,给他画一个笑脸;评出的最差员工,给他画一个哭脸。美国人说不行,但他们又必须执行海尔的规定,于是他们自己提出了一个办法:在好员工桌上放一个熊猫玩具,在最差的员工桌上放一个鼹鼠玩具。我们觉得这个办法比我们要本土化,美国人也愿意接受,于是得到了推广。

在国内,我们规定进厂区不准吸烟,统一着装,不准跳舞。美国工厂也采用了这一点,后来又加上了一点,不仅要统一着装,而且不准吃口香糖,不准听音乐,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海尔所在的道路被美国当地政府命名为海尔路,从此在美国有了第一条以中国企业命名的街

道。2002年3月4日,我们在美国纽约召开海尔的全球会议,当时江泽民同志看了这个消息以后,说海尔了不起,打到美国的心脏里面去了。

以往我们向海外企业至少要派三个人:总经理、主管会计和总工程师,现在我们通过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本土化的企业文化,完全实现了全员本土职工化。但推广本土化还比不上进入美国市场难,一开始我们想进入前十五名连锁店,美国经销商说你们进不来,因为他们要名牌产品,那么怎么办?我们在改善海尔品牌形象的同时,在沃尔玛总部对面的路上立了一个很大的广告牌,说海尔是世界名牌。后来他们老板天天看到这个牌子,就问海尔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没进来?结果这一问,我们马上就进去了。

下一步海尔的文化将如何与经营相结合?

下一步我们的新思路有三条:速度、创新、SPU。速度是指适应市场的速度。我们从接单到把产品发出去,原来是30天,现在是15天(全国平均36天),而且出厂产品全部24小时配送到全国公司,在车间不能超过4个小时,因此一年降低成本10个亿。

第二个就是创新,我们提出企业创新在观念,观念创新在领导,基础创新是手段,组织创新是保障,市场创新是目标,流程创新是活力。通过创新,让所做的每件事都与为用户创造价值相关联,如果不能创造价值,在海尔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也不能为社会做贡献。

第三就是SPU,即人人都是经营者,让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都表现在员工身上,让你的产出必须大于投入,否则你在海尔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同时,在海尔不能提出问题就不能当领导,不仅我们自己找问题,还让外面帮我们找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达到零缺陷。

空调+痱子粉=海尔的文化魅力

2002年夏天,我们海尔有一个销售员接到一个电话,说要装一个中央空调。他在接电话的时候听到孩子哭声,他去的时候就带上痱子粉,给孩子擦上,用户很感动他的细心,于是就告诉了其他的三个邻居,结果他们全都让海尔为他们安空调。我想这就是我们海尔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也表现出一个员工在海尔的价值。

将企业文化延伸到八小时以外

车建新:首先,我们公司做的比较好的是八小时以外的管理,我们对企业员工八小时以外也有一定的监督和约束,比如说八小时以后你交什么朋友———要结交比自己素质高的企业界人士。因为你八小时以外交很差的朋友,你就得不到进步。而一个企业的进步,是靠个人与大家的共同成长,企业的能力自然就是个人能力的一个总和,所以我们规定八小时以外,要交比你素质高的人,要多参加企业活动,不能过多的参加娱乐活动等等。所以我们企业对八小时以外的管理,在企业当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我们时时刻刻抓住员工的兴趣,引导员工根据兴趣或者培养他的某方面兴趣,来选择自己的岗位。这应该是西方文化,我们中国人说干一行爱一行,而外国人说爱一行干一行。我觉得我们现在也应该推广爱一行干一行,你对这方面没有兴趣,我就不安排你这个工作。我觉得兴趣管理是中国企业一个比

较重要的课题。所以,我们红星讲一句话:如果在工作中感兴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工作中没有兴趣,工作就是地狱。这样我们红星在工作中通过兴趣管理,不但提高了生产力,而且让所有的员工都是快乐、自信的工作。

第三,红星文化中提倡能够做好千万个小事的人,必定能做好大事,同时要品德第一。我们认为品格也可以培养。我们红星,每天都要升国旗、奏国歌,员工都是先爱国,然后爱企业,达到一个归属感。因为我觉得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归属感,人的这种归属感就是人灵魂的一个着落点。

科龙的文化冲突靠“整风”

刘伟湘:作为科龙人,三年的领导层变迁使科龙企业文化面临各种冲突,产生了很多的矛盾。我理解企业文化有四个层面:企业的经营理念是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则是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做事;再就是员工的精神追求在什么地方;第四是当地的文化氛围。这四个层次的核心就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基础应该是人文。

科龙创业文化是“萧何”?

科龙前十年的成功,其文化氛围主要有两点:一是质量文化,二是包容文化。

广东有句话说东西南北中,发财在广东。而科龙所在地顺德市容奇镇原来是一个小镇,基本上都是外来的打工者,包容性很强。所以现在科龙管理层将近400人,百分之百是外地人。但是科龙的文化,也有一定的问题,就是过度强调质量文化,就必然造成对市场意识的淡薄,跟不上市场变化,结果导致科龙走下坡。

再就是包容,包容实际上是宽容的概念,因为顺德人有很好的商业往来意

识,习惯有钱大家赚。比如说:科龙有400家配套厂,全部都在顺德,大家天天都能见面,彼此互相关照,这就阻碍了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所以,科龙原有的两个文化优势,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凸显它的局限性。

2000年年底,镇政府全面退出科龙,民营资本格林柯尔进来以后就形成两种文化的碰撞。科龙原来是政府主导的企业,政府要求的是就业、增长、规模,那么这些东西对民营企业来讲,如果没有利润的话,它不见得去做。当然,科龙转制前每年也都采取措施,希望能将成本下降十个点,但是总不能到位,为什么?就是在企业之内都有一个既得利益圈,比如说:每一个副总裁所负责的业务,其他人不能涉入。但是企业转制后,就要求打破任何一个利益圈,按照我们老板的话说:你们现在花1元钱就有我2毛钱,我不会让你轻松花1块钱。因此我们感觉花钱比赚钱的压力还大。原来没有这种感觉,现在机制发生改变以后,老板考虑更多的是你怎么帮我赚钱,而不是帮我花钱。显然,科龙转制或者说重组后面临着两种观念、两种文化的如何整合问题。但从现在看,我们所采取的文化整合办法是成功的。

科龙如何在积重难返中“整风”?

首先,科龙在转制前,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比如说:王国端的改革,引进了空降部队,灌输了很多市场概念,科龙人的思想是有准备的。

再就是在2002年9月份销售淡季的时候,科龙开展了一个全面的整风运动,其实很简单,就是统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过去,科龙赚钱非常容易,利润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方式方法,在微利时代怎么用?老板讨论这个事的时候,感觉即使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好的工作作风也不能到位。如果要想扭转这个作风,只有整风。比如:原来各地分公司经理回来的话,只谈三条:竞争对手又做了什么投入,经销商又有什么样的条件,我分公司要什么条件,然而,这三条完全没从自己本身的问题汇报工作,实际上这是工作作风的问题。所以老板在9月底的时候,对全国的分公司开展大规模的整风,有的经理在整风过程中反复十次都没过关,当时也非常紧张。整风之后,全国的分公司经理下岗了十几个!这种震撼对科龙原来的这些员工的文化冲击是非常大的,就是打破原来做事的方法,塑造新的企业价值观。通过这次整风,整个科龙人员在转制过程中完成了平稳的过渡,而且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将2001年亏损15亿元的企业转为盈利。

外企越来越重视融合中国文化

张仲文:在前两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于光远同志说过这样几句话,非常精彩,他说:国家的繁荣在于经济,经济的发展在于企业,企业的兴衰取决于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的活力来自于他创造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他这几句话对我们来讲是何等重要!现在大家都讲企业应该有核心竞争力,但是在现阶段,核心竞争力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是,

能不能创造出一个好的企业文化。

我觉得刚才几位嘉宾讲的,都是他们的深刻体会。尤其在入世之后,他们提出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不断继承、融合、借鉴,是非常必要的。据我所知,连日本企业都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在日本参观一个中小企业,他们把我们中国儒家文化的很多经典的语言,让职工去背。有一个企业家给我们看,他说你们论语的六个字我们都必须深刻理解。哪六个字?他说:第一是知识,第二是见识,第三是

胆识。他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有知识,没有知识在今天是不行的;但是有

知识能不能变成自己的,那是见识;但是有见识最终成为成功者要有胆识。

所以,国外的公司进来之前,他们也在研究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知道把他们的东西照搬过来行不通。有一个德国公司派遣人员来华工作,来之前受到五天的法律教育,其中有一个叫做心理承受课。他把四个人找来,给他们发一副牌,说你们用德国的方式打牌,大家很快打完了,老师把牌收过来,说下面必须按中国游戏规则打牌,结果他们

只能瞎打一气,因为谁也不知道中国的玩法。老师说你们要去的国家就是这样的国家,你有心理准备吗?你不懂得这个国家的游戏规则,还不懂得这个国家的文化,你抱着这么一种心理承受能力到这个国家去,将会面临怎样的结局?这个课加起来只有五分钟,却讲了很深刻的东西。

这就是外国公司要训练心理承受能力的一门课,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在座的中国企业家,在国际化大环境中,既不能老抱着自己的东西,但是也不能没有自己的东西,因此,只有通过继承、借鉴和融合来建设企业文化,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健康长寿,走向国际化。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后如何构建企业文化?_海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