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心理
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模式构建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
韦小小,余欣欣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高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6)
[摘 要] 在传统应试教育及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的心理辅导价值取向下,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面临三个主要问题,即心理辅导室建设水平滞后、学生求助动机不强、心理辅导力量薄弱。这三个问题导致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农村中小学可尝试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从健全心理辅导设施、普及心理辅导知识、提升心理辅导力量三方面构建心理辅导模式,提升心理辅导实效。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模式构建;积极心理学
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及技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活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文件明确提出“以农村地区为发展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城乡均衡发展”。但传统主流心理辅导更关注学生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及干预,忽略了对大部分正常的或有轻微心理困惑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因此,在这样的心理辅导模式下,农村中小学生觉察、维护、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在本质上并没有得到提高。为使心理辅导工作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惠及广大农村中小学,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农村中小学当前心理辅导面临的困境,尝试构建有效的心理辅导模式,为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新思路。
民办高校通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实验教学对民办高校的教育与发展尤为重要。实验室作为民办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民办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进展,关注的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塑造、积极品质及潜能的发挥,主张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人性,认为对人们的积极期望及鼓励能够使人们获得心理能量,强调以积极的认知方式看待周围的事物,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幸福感,进而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营造美好的人生,转变了传统心理辅导的价值取向。[1]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辅导不仅仅面向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还应服务于全体学生,主张在温馨友爱的氛围下,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并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接纳并引导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认知、情绪、态度及行为模式,培养学生诸如勇气、乐观、坚韧等积极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最终能够摆脱对教师及父母的依赖,独立地面对并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面临的困境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加上受到传统消极的心理辅导模式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制约心理辅导室建设水平
纵观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可结合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从健全心理辅导设施、普及心理辅导知识、提升心理辅导力量三方面入手,构建农村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模式。
(二)心理辅导宣传不足制约学生的求助意识及动机
学校可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班会课、心理辅导知识讲座、心理情景剧、校园广播、横幅、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向在校学生普及积极心理理念及心理辅导知识,使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深入人心,使学生明白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明确主动寻求心理辅导是追求自我成长、自我进步的表现,了解心理辅导遵循的是“助人自助”的原则,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先入为主的对心理辅导的偏见与误解,提高学生在必要时参与心理辅导的自觉性与能动性。
现在专题询问正式开始。先请6个分组报名和推荐的11位委员作询问发言。询问时间请控制在3分钟之内;回答时间请控制在10分钟之内,补充回答时间请控制在5分钟之内。问题回答完毕后,询问人如果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有关方面的情况继续提问,请举手明示。
(三)学校支持力度薄弱制约心理辅导力量和水平
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辅导的价值取向,即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辅导,重在培养全体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及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人格品质,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如“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技能,与生活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事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生活生涯规划的技能”[3]。积极情绪的促发及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及幸福感水平。
(6)太山之险,则既明矣,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道,平易无险,去人不一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也。(东汉《论衡》)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模式构建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2015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文件中指出“心理辅导室应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和办公接待区等基本功能区域”。然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并不充裕,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建设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地区。如,有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在个体辅导室的配备数量上,城乡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城市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明显优于乡村。[2]综合其他研究结果,不少农村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存在场地小、设备陈旧、设施配置不全等问题,部分学校虽设有简单的辅导室,但使用频率并不高。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健全心理辅导设施
为使心理辅导工作更好地开展,学校应在硬件设施上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设立并健全心理辅导相关功能室。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校可通过主动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凝聚校友的力量进行募捐,联合高校建立科研合作基地等积极的措施筹集资金,用于心理辅导功能室的建设与运行。同时,农村学校相关领导应积极走访心理辅导优秀示范校,通过沟通交流汲取该校先进经验,健全本校的心理辅导设施。
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以及心理辅导知识,一方面,教师及家长可了解并运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提升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这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教师的角色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4],因此各科教师可以从学科知识中挖掘积极的、富有启发性的教育资源,并灵活运用相关心理知识组织课堂,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此外,班主任、家长以及其他教职工在积极心理学及心理辅导理论的指导下,亦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互动模式提高师生、亲子交流的质量,增进与学生的距离,最终营造起融洽、温馨、有爱的班级、校园及家庭氛围。这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积极情绪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起到促进作用,如班主任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暗示,鼓励、认可、肯定等,有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5]。
(二)普及心理辅导知识,提高学生求助意识、动机水平
心理辅导在农村地区起步较晚,心理辅导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加上在传统消极心理辅导模式影响下,学校对心理辅导工作的宣传不到位,以致学生对心理辅导认识不足,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对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不了解。学生担心接受心理辅导会使自己泄露秘密,惊动班主任及家长,甚至遭到同学的议论、耻笑。二是对心理辅导的服务对象不明确。学生误认为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异常才需要心理辅导,心理正常的学生不需要心理辅导。三是对心理辅导教师缺乏信任。由于心理辅导教师类属教师群体,学生担心暴露内心真实想法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或受到处分。学生对心理辅导认识不足难免影响其求助意识和动机,导致即使部分农村中小学已经开设了心理辅导室,也很少学生主动上门求助。
(三)发挥学校的积极引领作用,增强心理辅导力量
心理辅导力量的增强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应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凝聚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力量,尤其是要发挥心理辅导专业教师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并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监护人树立积极的心育观念,丰富心理辅导的形式,逐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由众多心理辅导案例可知,学生的心理困惑往往来源于其与父母、教师、同学等不良的互动模式。因此,要全面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身及心理辅导教师,而需要进一步团结、凝聚班主任、各科教师乃至学生监护人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保障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关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进展及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资源为全体教师及学生监护人普及心育观念。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文件亦提到“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然而,受应试教育观念、教学质量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领导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学科学习成绩而非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的意义、服务对象及目标定位不明确,对心理辅导工作起到的支持度不够,引领作用也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近年来虽然不少农村中小学通过“特岗教师”及“教师公招”等方式招聘了心理教师,但不少新录用的心理教师入职后从事的却是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或无关的行政工作;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工作交由语文、政治、社会等其他课程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背景,也缺乏相应机会参加系统的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容易把心理辅导当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得心理辅导“助人自助”的作用难以发挥。
n表示矩阵(表格)的单元格数目,i表示某一个单元格,1
2.加强全体教职工、学生监护人的心理辅导知识培训,普及心育观念
1.心理辅导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展发展性的心理辅导
我听着他脚步离开的声音,屋里老爹闷咳了几声,他支气管犯了,我妈在拖地,把椅子移得咯吱响,那边,小三低声说着什么,清嫩的童声脆脆地应了。
目前,知识产权评议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包括部分部委规章和地方性立法)。而基于知识产权评议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要求,必须通过法律对于知识产权评议进行整体性制度构建,赋予知识产权评议适当的法律性质与效力,同时对知识产权评议予以必要的法律控制。
3.发挥专业心理教师的作用,增强其职业效能感和幸福感
良好、积极的心理辅导氛围作为一种外界的支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但对于心理困惑时间持续较长、希望寻求更多帮助的学生,则需要专业心理教师的辅导。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及潜能,鼓励并引导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遇到的困惑。同时,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也能做好心理问题鉴别工作,将心理异常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防止心理问题严重化。
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如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待遇,对心理辅导工作出色的单位及教师进行表彰等。农村中小学校也应提高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重视,如为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而不是使其教授其他课程或者从事无关的行政管理工作。政府及学校的大力支持将为心理辅导教师群体注入积极的力量,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效能感及幸福感,使教师饱含热情地投身于心理辅导工作当中。
4.丰富心理辅导形式,提升心理辅导效果
农村地区中小学要结合本地特色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活动,更要正确判断适合学生的心理辅导类型[6],除了个体辅导、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等常见心理辅导形式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如将团体心理辅导与体育运动或素质拓展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放下心理防备、释放压力,在团队合作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在与同伴的互动及积极反馈中完善自己,最终以阳光的心态迎接当下的学习、生活挑战。研究显示,联合体育锻炼的团体心理辅导能显著改善并维持维吾尔族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7]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及家长参与到心理辅导活动当中,进一步增进师生和亲子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自信、乐观、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张介平.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评《教育心理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7(7):136.
[2] 席明静.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8(3):61-63.
[3] 宋晓东,施永达.美国中小学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6):59-61.
[4] 边玉芳,吴洪健,张玲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15-118.
[5] 冯磊,黄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7(26):7-8.
[6] 明月.学生心理辅导类型及其选择依据和正确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7(30):61-63.
[7] 马丽,刘晓磊,阿不来提·买买提.团体心理辅导及体育锻炼对维吾尔族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7(3):455-457.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1-0049-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6年一般项目“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BMA160022)。
[作者简介] 韦小小,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余欣欣,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本文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19-05-21
标签:农村中小学论文; 心理辅导论文; 模式构建论文; 积极心理学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高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重点实验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