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内涵
谭雪梅 张丽娟*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的逻辑内涵极其丰富。它的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足国情、世情的现实发展与需要,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新时期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逻辑内涵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6年来,这一中国方案由倡议上升为共识,由理念转化为行动,在当前不确定的世界中展示了强大的领导力、感召力、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趋势,敏锐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至此,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先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具体理念,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的逻辑内涵极其丰富。它的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足国情、世情的现实发展与需要,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新时期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回应,是面对全球治理失衡、逆全球化甚嚣尘上情况下中国对新型国际关系的考量,体现了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蕴和逻辑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主动加入全球化进程,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让世界无法回避的问题。当前,各国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连,独善其身或者只顾自己发展的想法已经不太可能。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①世界历史的未来何在、各国该如何继续发展成了亟待回答的问题。在这样一份时代问卷上,中国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和时代条件。
从国际局势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全球风险系数不断增加。当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世界经济低迷,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传统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利益观至上,不愿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国际新秩序亟待建立。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经济发展的同时,利益摩擦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增加。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美国总统特朗普频繁“退群”摆脱国际义务,减少财政支出,这种做法是自断后路、哗众取宠。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承担义务,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使人类文明璀璨、世界历史延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面对全球治理困境提出的一份可行性方案,更是应对当前国际局势制定的中国外交策略。
回顾国内,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其治国理政经验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同时,两个“一百年”时间节点的临近,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作保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世界人民的帮助和支持。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历史最终会证明,帮助了我们的人,得到的利益不会小于他们对我们的帮助。”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实上是中国又一次把本国发展与世界未来联系在一起,让中国发展取得的硕果惠及世界人民。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④。世界属于不同肤色、民族、国家的所有人,在各自轨道发展的民族国家历史共同汇聚为优秀的人类文明,各国命运与共,前途相依。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在国际上被反复引用和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制定这样的外交理念既是为中国的继续前进营造稳定的外部条件,也是为推进国际秩序合理化和全球治理可持续化。首先,各国外交关系网不断扩大,国家间、地区间的互联互通更加紧密。全球化背景下,因国际分工不同造成各国利益分配不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一些国家开始抵触全球化。中国邀请这些国家分享发展红利、共商共建共享的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紧密的伙伴关系,扩大了自己的“交友范围”,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同时,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关系成为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与这些大国和区域联盟坚持对话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次,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旧国际秩序一直以来都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和国际决议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宗教冲突、恐怖主义、难民问题等全球治理难题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发展困境,使双方矛盾冲突加深,于解决世界热点问题无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是要打破旧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与世界人民集思广益,解决当前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⑤周利生,王耀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J],《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第3页。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有关世界历史的理论。与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归结于“绝对精神”不同,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把所有历史的起点归于“现实的人”,从逻辑起点上奠定了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⑨同时,“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世界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经验事实。”⑩这说明人类历史存在的首要前提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也创造着各自的历史。生产力占优势的发达国家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暴力打开他国国门,强迫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历史进程,让受到无情奴役的世界人民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也从侧面说明世界历史转变的基础是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史上的最后一个阶级,只有发挥“现实的人”的作用,联合成一个阶级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最终获得自身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响彻欧洲大陆的呼声,为缔造“自由人的联合体”——“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埋下铺垫。无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无产阶级致力于实现的共产主义必然是涉及世界每一个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建立在肯定“现实的人”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的,是关乎世界人民义利的价值理念。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体思想。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考新时代中国发展和人类未来前途命运时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得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这一新思想有着其特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历史是现实的源头。”⑤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与人相交上讲求“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外交上讲求“协和万邦”;社会构想上向往“大同社会”。这些不同层面上的原则和诉求都表明了一个价值追求: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再到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治世之道的影响。近代中华文明式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也是中华民族重拾文化自信的现实表现。
式中: tr——发射信号与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差;k——回波的衰减系数;R——目标与雷达间的距离;c——电磁波传播速度。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的先进分子选择过议会制、立宪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和资本主义道路等,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历史和人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社会主义不是教科书里的教条,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⑥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肯定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并绘制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但是如何在具体某一国家开展和实现共产主义还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因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的结果,根本上来说是物质经济因素。但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消灭掉了这种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以民族国家为边界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导致国与国之间、民族之间和个人之间相互联系依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凭借立体交通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发展,“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⑦但是,全球化带来的既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冷战思维、恐怖袭击、难民危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时刻威胁着国际秩序的常态化。“‘世界历史”趋势决定了新的世界秩序应当是一种与霸权主义模式不同的、建立在当代发达生产力水平上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加紧密的新世界秩序。”⑧
一是从人员构成角度探讨社会组织人才专业化。华黎明等(2008)认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主要由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一般工作人员、志愿者组成。余熠(2009)则将非营利组织人员分为比较笼统的三大类:董事会成员、公职付薪职员和志愿者。
世界是开放的、发展的,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共赢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当前全球化发展情况日益复杂,各种思潮泛滥,网络安全、环境问题突出,正确处理本国与他国的关系、正确看待本国与世界的关系,对本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在保证核心利益前提下超越了民族国家利益的局限,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稳定结合起来,为改革全球治理模式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平衡本国与世界利益、化解国际冲突,承担国际义务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了和谐的国际条件,将世界的和平稳定与中国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逻辑
《绿野仙踪》整体上以主人公冷于冰求仙得道的故事作为主线,先在前十回讲述冷于冰从仕途不得志到看破红尘,再到四处访道,终于获得道术的过程;之后遵照火龙真人“广积阴德”的指示将度化众人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最后以冷于冰得到敕封上仙结束。这与《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结构基本一致,只是《绿野仙踪》中的故事有先后顺序,各个故事之间有承接关系,不能随意调换。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作过程后认为,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始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传播。资本主义借助交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各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实现了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政治全球化。国际博弈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考察当前国际关系整体态势后觉察到的重要历史先机。全球化事关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国家和人民,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交叉,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考量国际大局。所以,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要摒弃过往的偏见和狭隘的发展观,共同构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理论渊源根植于前人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是故步自封地着眼于自身的思考,而是更自觉地把握发展变化的世界局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个世界”的划分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和改革开放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际新秩序的构想,以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国际国内发展进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坚持的事情。美苏争霸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方法论,科学分析世界格局分布,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依据,为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反抗霸权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也为我国当时制定外交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1997年,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005年9月,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为世界各国重塑自身定位、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重要启发。“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事实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雏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再次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方法论分析国际关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越来越智能化了,基于国家近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进行无线充电自动小车的设计,率先实现远距离充电。本研究以线圈为基础,通过线圈在通电时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将能量传递给次级线圈,进一步给法拉电容充电,充电时间通过单片机控制,预设的充电时间一到,法拉电容放电,驱动小车前进。该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化,不需要人为干预,减少人力、财力。
定植前首先应该做好土壤处理工作,结合种植地地势条件选择不同的整地方式。一般情况下,对于地势平坦的种植地采用全面整地模式,土壤深翻深度维持在35-50 cm,以打破犁底层为主。整地过程中还要把地间的杂草、根茬、石块全部清理出去。结合整地,还要做好基肥施入工作。果树定植前施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确保使用的有机肥完全腐熟,不要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导致致病菌引入果园。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0页。
④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日。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我国一直在身体力行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宗旨。同时,自觉承担大国义务,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首先,积极推动区域性组织会议的召开,为区域政治经济生态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深切合作、与东盟的“2+7”合作框架、推动中日韩合作、启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打造中阿论坛、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其次,我国作为主办方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亚信会议(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杭州G20峰会、开启金砖国家第二个“金色十年”;在我国的倡议下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最后,在国际影响上,我国成功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建立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组建规模庞大的中国维和部队、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召开世界政党大会等。中国在行动,这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创新性实践全方面、多角度地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向世界证明着中国对人类命运和世界未来发展的美好构想与实际行动。
①③习近平:《决胜全而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注 释:
⑥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3日。
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72页。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脑出血治疗,依据患者影像诊断采用常规治疗,采用醒脑注射液治疗,并且作止血、防感染操作。
⑧鲁品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飞跃》[J],《哲学动态》2018年第3期,第9页。
⑨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9页,第169页,第435页,第147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2页。
另外许多土匪、特务和反动会道门头子利用佛、道教进行反对人民政权的活动,使问题变得十分复杂。⑦在这种形势下,进行教会的自我纯洁与割断宗教界同旧社会的联系,就显得十分紧迫。
中国图书分类号 F323.8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741(2019)05-0000-00
*[作者简介] 谭雪梅,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张丽娟,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爱民〕
标签:习近平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理念论文; 逻辑内涵论文;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