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分裂:世界社会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_社会科学家论文

差异与分裂:世界社会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_社会科学家论文

差别与碎化:世界社会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差别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1

由于全球挑战和变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社会科学知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自然科学对于应对全球挑战这场斗争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本《报告》从多方面说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分析以及批评手段也赋予其某种关键作用。其作用之大,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认识。社会科学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告诉我们,“全球”与“统一”不可同日而语。同样的挑战和社会趋向在不同的社会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意味着应对变化需要因地制宜。

气候变化就是一个相关的例子。针对气候变化效应的斗争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首先需要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以及对全球和当地情况都有广泛的了解。社会科学对于识别既起因于气候变化又引起和加强这种变化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为制定针对这些问题的可持续解决办法提供了基础。另一个例子是贫困。反贫困斗争需要全球动员和世界范围的研究。然而,有意义的解决方法需要了解穷人是如何理解其处境的,他们所遭受的最大苦难是什么,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最充分的动员。我们所处的时期是一个既需要当地研究也需要全球理论化的时期。

但是,社会科学在当今世界中的意义不止是认识到“背景是至关重要的”。这条公理在理论上无人反对,尽管在实践中未必如此。在有利的条件下,社会科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发展。社会科学是由社会的转变所塑造的,同时又促使社会对自身进行反思和产生作用。社会科学在21世纪之初能否实现这些功能?《报告》勾勒了社会科学在全球的状况,并且考量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对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与利用的影响。

《报告》指出了自1999年版《世界社会科学报告》问世10年来所取得的积极成就。这些成就包括:社会科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增长的速度快于大学录取人数的总体增长速度;出版物的成倍增长;对于社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的增长;社会科学理论和概念在公众讨论中的影响的增长;社会科学在科学共同体和社会中传播范围的扩大。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除了这些成就之外,《报告》描述了诸多不平衡和不对称。《报告》认定了8种鸿沟:地域鸿沟;研究能力鸿沟;知识生产国际化的不均衡程度;学科之间的鸿沟;主流研究与另类进路之间的鸿沟;新的管理实践产生的竞争;学术界与社会之间、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之间有时是紧张的关系。

这些鸿沟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社会科学应对全球挑战和分析影响人类社会的趋向的能力。从《报告》所收入的各种各样的文稿中可得出一系列结论,但总的来讲,可归为两类:研究能力的持久差别和知识碎化。

一、研究能力的持久差别

尽管社会科学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成就,但是地区之间和各国内部仍然存在诸多令人震惊的不平衡。社会科学绩效中的最大不平衡主要产生于教育和研究方面的经费差异。全球北方国家经费充足的研究机构与南方国家经费严重不足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在有些新兴国家,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投入正在给社会带来快速发展。在另一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和冲突使已经很困难的研究处境更加恶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介于这两个极端中间的若干全球南方国家和知识机构对于社会科学的支持是重培训轻研究、重数量轻质量。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公共支持的相对或绝对的减弱并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它也不是一个新现象,这种减弱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这一趋势在21世纪头10年确实没有得到扭转。反之,为了补偿这种相对减弱,人们逐渐推出了诸多的政策和管理手段。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是学术研究市场化,大学以外的研究中心和咨询公司的成倍增长,对资助的竞争日趋激烈,更加关注机构的国际排名,以及评价越来越基于数量指标。这些新动向对于研究能力的影响好坏参半,要视所涉及的研究机构的背景和实力而定。

在发展中国家,研究市场化的形式多少有些相似,但是它对学术和研究并未产生有害的影响。非政府组织、咨询公司以及智库的出现鼓励一个面向当今问题、更加敏感和专注的共同体的发展。但是这可以使知识生产过度政治化,并怂恿拉帮结派。这便提出了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实行质量控制的问题。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看不见的”研究人员的数量,亦即处于不稳定和不确定的职业处境中的那些人。

1.项目资助

项目资助的相对增长和核心资助的下降与研究市场化不无关系,并且可以产生类似的压力。一般来讲,项目资助意在刺激研究人员多出优秀成果。项目资助也是为了鼓励跨学科和政策方面的相关研究。在许多情况下,这是成功的,但是对于项目资助的影响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比较分析。如果过于偏重短期项目,如果研究人员担负过重的行政任务,如果只有为数不多的资助机构在某一地区或国家提供资助,或者如果只是有限的研究议程得到支持,那么项目资助可能不利于学术研究。这些潜在的威胁在所有地区和国家都存在。但是它们在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有限的或者没有很深根基的地区造成的危害更大。资助机构的规定性程度及其对于研究议程的影响程度也是因地区和国家而异。

2.定量评价方法:文献计量学和排名

项目资助导致了更大的经费竞争,并且往往导致过于注重成果的数量评价。许多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目前都包含了成果评价机制和规划、研究项目以及个人学术活动的影响评估机制。这种势头在发达国家比较强盛。在发达国家,年度报告和问责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学术活动的惯例,并且质量机制也已经国际化。然而,在大部分成果是由各类机构资助的地区,这种势头同样占主导地位。巴西、中国、墨西哥、南非、委内瑞拉以及其他国家实行了类似的评价机制。

近些年来,在学术生活中还有两种现象令人瞩目:文献计量学与排名。这些手段加剧了机构之间的竞争。文献计量学大多用于机构和规划的评价,有时结合同行评议制度用于评价研究人员个体。然而,用文献计量学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其主要评价工具——数据库和引文索引只着眼于相对较小数量的国际期刊,并不能充分反映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貌。

研究机构在国家和国际上的排名不仅在北方国家而且在一些新兴国家也引起了研究人员、大学校长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很大关注。排名对能力的影响尚说不清楚,尽管最好的学生有可能努力让名列前茅的机构录取,讲师和研究人员也有可能尽最大努力进入这些机构。排名和文献计量学的评价机制强化了现存的等级制,并且有利于经费集中于排名最高的机构,因而可能限制了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多样化。

尽管对于文献计量学和国际排名及其价值进行了不计其数的辩论和讨论,但是这种方法仍然超过了任何其他替代手段,如学术竞争中的比较手段和基准化分析法等。无论它们面对什么样的批评,文献计量学和排名仍然可能持续下去并且影响大学的面貌。然而,它们确实需要改进。对于研究体系、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人员的评价,需要将文献计量学与诸如同行评议这样的定性指标结合起来。此外,还要扩大各类用于科研评价的数据库对文献的收录范围,从而包含更大比重的世界社会科学成果。大学和院系排名的数量也需要增加,将不同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去,从而更好地反映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质量。某些国家使用的模型是根据多种多样的指标来生成多种不同的大学排名,对大学的各种不同功能作出的评价看起来是较为公正的。

3.人才外流与职业迁移

职业迁移是另一个影响各地研究能力的重大趋向,尽管方式不尽相同。在社会科学研究能力非常弱的地区和国家,学术人才外流对教学和研究造成了危害。非洲尤其如此,但并非唯独非洲这样。社会科学家的迁移往往起始于在国外学习的学生的迁移,他们在学业结束后加入了留学国家的研究小组。各个国家都采取鼓励措施来劝说留学生在国外大学毕业后归国,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却很有限,除非派送国的工作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否则情况不会好转。社会科学研究能力较好的地区和国家也同样蒙受人才外流之苦,但是它们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也即通过实施致力于吸引其他国家的合格学者的规划来抵消人才外流的影响,从而可以从更加多样化的聘任中受益。

然而,流动性绝不是单向的,而是在环流。在国外生活了若干年的学生和社会科学家可能会返回来源国,这对派送国和地区是有益的,也为观念碰撞、传递新概念提供了各种机会,有助于当地学者与世界知识体系网络接轨。

以上所提到的趋向大多加剧了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能力鸿沟,削弱了社会科学在社会中扮演其应有角色的能力。《报告》还重点探讨了另一些触及理论与知识争议和问题的鸿沟。在这些争议和问题中,许多方面关涉到社会科学知识国际化的意义和局限,以及国际化对于提高社会科学的质量和关联性的促进程度。

二、知识碎化: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分离?世界分离?

为了面对全球挑战而发挥其功能并不断分析影响人类社会的趋向,社会科学需要比以往更加国际化,更加跨学科和泛学科。

1.研究国际化

国际化改变了社会科学的景观。这包括重新界定研究的规模和开发新的表述当地和全球研究的方式。一个明显的结果是对全球论题和观点的需求不断增长。“全球研究”和“全球问题”的产生近几年来一直在增长。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影响其直接环境的、与区域发展有关的课题为主导。这类研究通常是用当地语言撰写,并通过本国的图书和期刊进行传播,并且在国际上很难看到,在全球研究中也得不到充分的反映。知识国际化证实了北方国家的观念和知识传统相对于其他观念和知识传统更具有优势,从而证实了英语作为几乎是专用的国际研究合作和传播语言的优势。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使用程度仍然不及英语。荒谬的是,许多世界性或全球性的研究事实上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几乎只依赖于对一个或几个类似的社会的观察,只引用一两种语言的著作。社会科学要提高其解决全球和区域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变得真正国际化。

这种对北大西洋霸权的批评是贯穿于《报告》中的一条主线,并且是许多关于这一问题的论坛的共同特征。挑战来自世界各个不同的地区,其焦点是经过同行评审的国际期刊中所偏爱的论题和语言。即便某些地区的社会科学成果达到了国际研究的质量要求,但是由于它采取的是当地研究的形式,使用的是国际交流中并不广泛使用的语言,或者由于它关涉的国家和论题在文献数据库中并没有充分的显示,所以往往未能对国际辩论和讨论形成影响。与社会科学生产中的某些论题和模型的霸权地位抗争是一回事,而提供实际的替代方案又是另一回事。另类全球理论和框架应该在更广义、较以往包含更多不同地区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应该以普遍化的方式陈述。对实施质量保证的研究机制更大程度的体制化也会有助于另类研究更加受人瞩目。

对北大西洋霸权的批评,最终应该在全球北方国家的社会科学中更加受人瞩目,尽管其中许多批评就是源自北方国家的。如果“全球”研究更加关注变幻多样的当地局势,那么它们可能会比现在更加国际化。想要研究外国社会的功能作用的社会科学家,其明智之举应该是学习它们的语言,将他国传统和社会科学成果吸纳进他们的研究分析中。

另一种提高国际社会科学质量的方式是支持通过研究网络和科研共同体进行的合作。如果更多的合作是在处于“边缘”的当地网络与处于北大西洋“中心”的当地网络之间展开的,这些网络和科研共同体可以帮助弥合理论和知识论的鸿沟。不同边缘地区之间的“全球本土化”合作是另一条克服国际社会科学局限性的渠道。

尽管合作是可能的,但是以往的努力已经证明,各种网络尚未强大到足以扭转资源不平均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多元化思维也未强大到足以颠覆现存霸权的程度。更好的沟通并不一定意味着观点的更加多样化。

2.跨学科与泛学科研究

国家知识传统之间存在着分隔,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也存在着分隔,这些分隔对于知识更新和社会科学家的创新性是至关重要的。

学科界限的近期演化的结果之一是子学科的成倍增长和高度专门化。有些大学为了努力抗衡这些趋势及其对本科教育的影响,建立了自由人文学院和职业学院。但是,这些措施对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很小的作用,由此跨学科研究中心便应运而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已经在实验新的知识组织形式——往往是围绕着特定的论题,并且可能继续这样做。

人们越来越期望来自不同学科的社会科学家就同样的问题共同工作,尤其是在解决全球挑战时。实现这一点的困难之一关涉到愿意接受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合作的研究机构的发展与支持。然而,这种合作存在着许多阻碍,如跨学科和泛学科工作往往并不是把所有学科都置于一个平等的基点上,其他阻碍则关系到资助结构、评价和晋升体系、方法论进路以及有关跨学科培训的教学问题等。挑战往往不仅在于不同学科的人共同工作,而且更根本的在于本科和研究生学位课程在研究、培训和求知方面所采取的多方法进路。各国和大学如果不消除这些阻碍,跨学科和泛学科合作有可能仍然是一厢情愿。

三、世界社会科学现状的知识缺口

《报告》着重论述了世界社会科学组织方面的重要问题和趋向。它汇集了有关国际文献中涉及不多的领域的丰富知识和数据,这得益于撰稿人坚决承诺提供最新和最可靠的现有数据。但是,随着更清晰的社会科学现状画面逐步呈现,我们知识的局限性也显露出来了。

本《报告》已经涵盖的若干领域需要更多的研究。在最重要的领域中,以下方面需要加以强调。

·不同地区的社会科学所分析的重大议题以及研究内容的国际化程度;

·影响社会科学所依赖的机构的重大变化,例如赢利性研究部门的增长,智库和非政府组织的扩张,以及对学术交流支持机构的改造;

·社会科学在公共和私人组织中的体制化程度,如财务部门和广告公司;

·社会科学术语、观点和理论对于媒体和公共话语的渗透;

·中学一级社会科学教学的程度和特点以及社会科学教科书产业在使知识合法化和向新生代学生传递知识中的作用;

·数字化和大型数据库对于研究类型和性质的影响;

·研究网络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评估以前消除鸿沟的努力的成败。

撰写本《报告》的一些作者使用了国家统计数字来描述其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现状,但是这些统计数字往往无法用来对国家之间的研究状况进行比较。下面一些指标对于更好地描述社会科学现状和生产中的国际趋向将会是有用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全职社会科学家和学生的数量;他们所在机构的类型;他们的研究受资助的数量和来源。目前的统计表明,大多数职业社会科学家就职于大学和研究所。为各种机构、组织、非政府组织、智库以及其他非学术研究机构工作的经过培训的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多,但是其数量却是未知数。总的来讲,我们对于科学家的环流几乎不了解,具体到社会科学家的环流则了解得更少。

四、未来行动方向

以下有关未来行动的建议是写给国际组织的,如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和国际资助机构、政府,以及与消除知识鸿沟有关的重要学术机构。这些建议是概括性的,针对地区或国家时要具体化。

研究能力的发展需要政府、国际组织和援助机构提供资助,支持研究机构和个人培训。资助周期必须足以产生成果,目标是长期的而非眼下的效应。为了消除人才外流的负面影响,应该推进有助于观念流通和社会科学家环流的规划,包括对聚居区网络的支持。

在知识获取方面,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以及机构之间差别极大。政府、研究理事会、基金会以及资助机构应该为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获取最重要的国家和国际社会科学期刊所需要的技术和经费。此外,政府和国际组织应与主要出版集团就如何加快和扩展免费获取国际期刊论文这一进程进行商谈。非国家行为体、各种机构、地区组织以及国家政府也可以加强对开放获取期刊的支持。

新技术促进了社会科学家之间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开放源码技术有可能在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旨在开发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合作和网络化的数字化工具的新举措将具有关键性的重要意义。有建议指出,政府、研究理事会和大学联合体应该合作开发用于存储和传播社会科学研究的开放利用档案馆。

在社会科学家中间,尤其是在北方国家的社会科学家中间,强化多语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目标之一在于人人都应该能够用其母语工作和进行合作,同时能理解其他语言。翻译、数据处理和流通以及合作工具需要专门开发。国际机构和组织可能会考虑实施社会科学的有助于翻译的政策。例如,从当地视角探讨全球挑战的研究应该予以翻译,以扩大公共讨论的范围。

国际联合会、网络和科研共同体对于观念流通、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努力强化现存结构和开发新的结构。地区和次地区网络如果得到公共部门、国家、国际以及私人资助机构的支持,对于按照地区线路重构研究景观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具有不同目的和不同成员的不同网络。地区社会科学网络应该努力超越学科、语言、性别、代际、地区以及意识形态的分隔。私人基金会和国际组织支持的南南网络要减少全球学术共同体中间的差别,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竞争性的项目资助在今后若干年可能仍旧是主导趋向。正如《报告》中指出的,它有其有利的方面,也有其不利的方面,例如筛选和监察过程中的极度官僚化程序,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短期资助占主导地位。筛选和评价过程应该尽可能地简便。为了保证多样化,应该对经费资助机构认定的优先课题列表之外的创新项目专门设立一部分经费。政府还应该意识到让核心资助基础达到良好平衡的项目资助的重要性。社会科学需要一个稳定的资助底线。唯有如此,研究机构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基础研究设施并支持创新研究。

要求社会科学去应对的挑战大多需要超越单一学科限定范围的知识,并且时常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鼓励跨学科研究并将其体制化是重要的。有建议指出,应该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来提高我们对诸如环境变化这样的重大全球挑战的社会方面的理解。就此而言,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可以合作,可以聘用不止具有一个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自然科学家接受社会科学培训而社会科学家接受自然科学培训的实验课程将受到欢迎。

国际数字数据库是消除世界不同区域之间的知识鸿沟和设立国际研究规划的基本工具。国际组织和各种资助机构应该支持数据库的开发。

国际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其他地区组织可以有效地解决上面提到的信息缺口问题。

社会科学在当今世界中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但是由于国家之间在研究能力方面的巨大差别以及知识碎化,其总体影响仍然有限。有待做的事情依然很多,而在全球层面上,《报告》就如何消除这些鸿沟提出了诸多建议。

译自《2010年世界社会科学报告——知识鸿沟》(文中简称《报告》)第10章“结论与未来行动路线”,并已获得该书主编及出版社经理的授权,译文略有删节。

标签:;  ;  ;  ;  ;  

差异与分裂:世界社会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_社会科学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