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若干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矛盾论文,区域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始于1949年的经互会,欧盟是目前历史最久,经济区域化最发达的一体化组织,80年代中期欧共体《关于完成内部市场》白皮书及《单一欧洲文件》的问世促进了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勃勃兴起,欧共体内部凝聚的热情令世界震惊,激发了诸如美、日这样的经济大国在世界多极体制与西欧对峙与竞争的野心,发展中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资金,技术和地域经济的支持,也都纷纷把眼光投向区域经济集团。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94年底,在世贸组织登记的区域性经济集团有109个,其中近1/3是90年代以后成立的。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十分显著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影响力最大的当数欧洲、北美,亚太三大经济区域化,世界经济已呈三足鼎立的格局。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依商品,服务、资本、人员四大要素,自由流动的难易,一体化程度有高有低,但最初都是从贸易开始的。当今国际经济的两大趋势中,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质的实现是在遥远将来,而经济区域化却是现实的,突出猛进的,其存在是长期的,任何一个国家想孤身置外都是不可想象的。本文拟就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所包含的若干矛盾作一些探讨,以便对这一现象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一、生产力的无限发展与有限的民族国家疆界的矛盾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生产力不断发展,分工日益深化,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广泛。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客观造成了社会分工超出国界在国际范围内延伸,必然要求突破国界更多地从国外取得原料和销售产品,而最终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本世纪4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推动着国际分工向纵深和广阔方向发展,世界工业分工逐步替代世界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以现代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逐步替代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逐步替代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水平型分工逐步替代垂直型分工,跨国公司所协调的企业内部分工逐步替代了由市场自发力量所调节的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分工。一句话,国际分工已进入世界分工阶段,推动着世界市场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活跃,使经济生活国际化的程度大大加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联合体,已成为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趋势。然而,世界上众多的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南北差距现实存在,愈是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间相互争夺市场的经济矛盾愈加尖锐,各民族国家都在竭力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尽管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密切,但国际间的相互依赖是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的,这一点在东方人的价值观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界经济合为一体当然是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想,但民族观念的障碍使得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便是一种折衷选择。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集团内部壁垒,相互开放,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各国之间国家利益的矛盾发展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始于本世纪50年代,其迅速发展却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其发展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瞩目,这一态势决非偶然。战后相当长的时期,美苏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对峙是国际关系中的突出问题,80年代以后,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雅尔塔体制的崩溃,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世界局势缓和,各国纷纷将政治对峙转为经济竞赛,将经济建设摆到了首要位置。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世界市场的争夺便成了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出发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使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出现的国家为主体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据欧洲共同体组织的专家小组研究,欧共体统一大市场的中期宏观效果是使1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提高4.5%,创造180万个就业机会,商品价格下降6.1%,并将改善成员国政府的预算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93年1月1日欧洲内部统一大市场开始运作,其将带来的利益令他国怦然心动。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比原计划最少谈判时间提前2个月达成协议(91.6.12—92.8.12),如此高的效率不难使人看出美,加、墨三国联手对抗欧共体的急切心情。94年11月的《茂物宣言》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区从松散的经济论坛发展为机制化的区域贸易组织。95年11月的《大阪宣言》和《行动议程》公布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首次行动措施。历史也告诉人们,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即使是经济大国,孤芳自赏,孤军奋战也是行不通的,要积极加入相互依赖的世界分工体系才能谋求自身发展。早在欧共体筹划阶段,六国便向英国发出邀请,但英由于受当时的对外政策和思想的束缚,不想以一个欧洲国家平等的地位加入欧共体,在欧洲自由贸易区计划落空后,转而成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而欧共体带来的利益最终使其于1973年1月退出联盟而加入欧共体。
90年代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浪潮令人注目,目前,东亚、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在7万亿美元左右,这三大地区的经济区域化更是引人关注,由此产生的仿效效应促使其他地区纷纷联合,借助集团力量抗衡外部竞争以求自身发展,区域性经济集团已成为各国展开经济竞赛的基地。
三、开放性与排他性之间的矛盾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性质包含着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⒈开放性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其组织形式区域集团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十分显著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这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的必然结果。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形成都是以削减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服务、资本、人员一定程度的自由流动为基础的,其内部将在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形成的资金、市场、劳务等方面妥协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程度上的自由化,故有学者提出自由贸易主义或更广泛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①]当然,这种开放性更多地是面向集团内部。如92年1月底的东盟第四次首脑会议《1992新加坡宣言》和《东盟加强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布:从1993年1月1日起在15年内,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一步先把关税在20%以上的15大类工业制成品的关税,通过逐步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的方式,在5—8年内降低到20%,第二步在15年后降低到5%以下,把东盟的经济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而欧洲经济共同体已初步确定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经济货币联盟的第三阶段。另一方面,各区域经济集团在贸易上仍很大程度依赖于区外市场。欧共体35%,北美65%、东亚80%的对外贸易是同地区外国家进行的,这也体现了开放性的另一面。
⒉排他性 区域性经济集团是各国争夺世界市场的一种折衷选择,其对非成员国而言意味一个更难打入的壁垒,除了外高内低的关税壁垒外,对成员国外实行有差别待遇。如反倾销措施,自1979年我出口糖精在欧共体遇到首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1995年,我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反倾销调查已200多起,95年,仅美对我出口自行车反倾销调查涉及出口金额2亿美元,欧盟对我鞋类反倾销调查涉及2000余家企业金额近5亿美元,占我全年对欧盟出口总额的3%—4%,[②]还有形形色色的技术标准都可设障。一个区域性一体化集团的建立就意味着树立起一座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美《商业日报》1990年9月20日发表文章认为:贸易集团激战时代已经来临,贸易保护主义已由经济国家主义发展到了经济集团主义。
四、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和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
)之间的矛盾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结合,这种结合将对世界贸易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换效应。前者指用贸易伙伴国便宜的进口商品取代在国内需要用较高成本生产的产品,据瓦伊纳(J·Viner)的观点,这将带来该国经济利益的增加。后者指用一体化成员国成本较商的进口商品取代非成员国较为便宜的进口商品,这将带来该国利益损失。关税同盟效应取决于上述两个效应大小强弱的比较。若本国供求弹性愈大,本国与伙伴国的成本差别越大,伙伴国与非成员国的成本差别越小,则关税同盟净利润越大。若本国供求弹性愈小,本国与伙伴国成本差别越小,伙伴国与非成员国成本差别越大。则关税国盟净损失越大。瓦伊纳的局部均衡分析虽然是针对关税同盟的,但却对经济一体化具有普遍意义。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对集团内中贸易起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世界贸易的发展。进口国在贸易转移中蒙受损失,而损失更大的是非成员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五、成员国利益与区域内整体利益的矛盾
一体化目标有高有低,结合范围有广有狭,但都涉及成员国将部分权力让渡给一体化机构的问题。权力让渡的程度一般决定于一体化目标的高低,并决定着一体化程度的高低。权力让渡越多,一体化组织就越具有超国家政治实体的性质,在协调成员国经济方面越能发挥作用。“权力让渡问题是国际一体化的核心问题”[③]各国参加区域经济集团的第一目的是壮大自身力量,谋求本国的最大利益。成员国利益与集团超国家调节的矛盾是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最大障碍,关税同盟与共同农业政策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两大基石,货币一体化则是巩固和加强这两大基石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虽然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就《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或简称《马约》达成协议,一致同意分三阶段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但欧洲民众越来越担心一体化会消灭自己民族的文化,尤其对以单一货币代替世代使用的本国货币更难以接受。担心失去自主权,形成“布鲁塞尔官僚体制”或由大国主宰事务。92年6月丹麦在全民投票中便以微弱多数否决了该条约。各成员国利益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包含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要求。亚太地区是松散的,非制度化经济合作,就是因为该地区情况复杂。亚太大部分国家潜伏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和美新殖民主义的蔓延保持着高度警惕,中国是和和演变的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孤岛”,被西方国家视为政治和经济对手,“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有“恐华症”,认为中国把亚洲世界当成是中华世界,并把中国视为亚洲本身而不是把中国作为亚洲的一部分。亚洲地区存在的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问题,台湾海峡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目前尚未很好解决,这给亚太经济合作带来相当难度。
六、地区利益与全球利益的矛盾
区域经济集团建立的首要任务是为了成员国及区域自身的利益,从短期情况来看,区域内部的一些特殊经济政策和措施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将对区域外国家发展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竞争白热化,制约了交流与合作,其排他性会令以前国家间摩擦与争端上升为国家集团之间的摩擦与争端,双边贸易战上升为集团间贸易战。贸易保护主义的范围和深度随之扩大和深化。英贸易经济学者马丁·沃尔夫做过调查,1991年,欧共体全部进口的45%中22.4%据同欧洲自由联盟国家达成的协议,7.1%据给予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优惠,3.9%据洛美条约,6.2%据普惠制协定。他在93年的一篇文章写道:“欧共体只有在歧视别人方面堪称世界领袖。它不仅本身是一个大贸易集团,而且还在全世界传播歧视。”当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地区利益与全球利益之间的矛盾会随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动态地改善,没有一个国家会把眼光仅局限于某个区域,对经济利益的执着追求机会促使各区域集团成员国放眼世界,发展和利用外部市场,推动着世界经济最终一体化。
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世界经济是靠实力说话的,世界市场从来都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处主导地位,目前各大区域性经济集团都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扩大了世界市场范围,这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注入技术、资金、信息,但发展中国家毕竟在国际分工中处不利位置,区域经济化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从而激化南北矛盾,墨西哥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获利的同时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其经济受制于美、加,小企业纷纷面临困境,环保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脆弱的民族工业是否经得住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冲击,已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广泛重视,东盟便反对美国主导APEC,忽视经济援助。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较多,亚太经合组织今后的方向应该具有鲜明的亚太地区特色,既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又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发达国家不能单方面获取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放的利益,也应承担应有的义务。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的经济崛起,发达国家有力图“遏制”的倾向,将于12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首次部长级会议上讨论贸易与环境问题,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等,强调“有控制地进行经济全球化”,激起了东盟的强烈反对。世界都在关注: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及世贸组织会议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将有怎样的进展。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亚太经济发展一大挑战。
注释:
① 见杨德明编著《当代西方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② 《国际市场》1996.7,第10页
③ 见《世界经济问题研究概览》刘国平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第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