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技术应用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两者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前提下,更加贴合人们的生活,实现自然与美观的和谐统一,与城市生态建设方向相契合,有益于城市的长远健康可持续进步。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生态性探讨
1导言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技术应用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两者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前提下,更加贴合人们的生活,实现自然与美观的和谐统一,与城市生态建设方向相契合,有益于城市的长远健康可持续进步。
2生态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把握
2.1 生态原则。生态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要体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合理利用原始资源进行景观设计,实现对原有地貌的植被、土壤、水的治理,对遭遇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要采用可再生、循环再利用的低碳环保材料,增强园林景观的舒适度和审美性。
2.2 艺术原则。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技术应用要体现形式美、意境美、和谐美,使园林景观在规则中有变化,给人以层次感、主次感的欣赏体验。同时,还可以引发人们对园林景观的情感,在寄情于景的设计中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
2.3 注重体验。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技术应用要使人们体验到不同景观带来的乐趣,如:极具冲击力的景观体验;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景观体验等。
2.4 留存记忆。园林景观设计还要保留土地的记忆,要基于土地原有的文化、自然生长痕迹进行设计和创建,体现遵从自然、遵从历史的设计理念。
2.5 景观特色。生态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还要体现出实用性和多样性,使人们欣赏到各具风格和特色的园林景观,增强人们对不同园林景观的愉悦体验。
3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3.1 对生态化理解不全面
现阶段,我国住宅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化发展缓慢,追根究底,主要是由于相关园林设计人员对生态化理解不全面,导致设计工作出现失误,未能推动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化发展。在园林设计中,需要把握正确设计原则,例如创新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等,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根据设计原则与住宅实际情况设计与规划图纸,必然不会成功,并且在后期投入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住户使用的同时,也不能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人员认识不足,只有充分提高设计人员认识,才能推动生态化发展。
3.2 将生态化简单理解为绿化率
现阶段我国不断推崇景观设计的生态发展,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将生态化设计简单理解为绿化率。生态化设计并不仅仅指绿化率,更多的是要求景观设计能够协调发展,要求在景观内打造生态平衡系统,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土地等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但由于设计人员的错误认识,在景观设计中,一味注重绿化率,忽视生态园平衡,造成资源浪费。
4园林景观的生态技术分析
4.1 生态水体。园林景观中的湖水、河水、湿地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可以通过以下生态技术创设出生态水体景观,即:(1)净化景观水。利用曝气技术排除水中的异味和有害气体,降低需氧微生物,改善和净化污染水体。还可以利用生物多孔混凝土技术,增大和丰富微生物生长的介质环境,修复水生态系统。同时,可以修建浮岛,采用沙土覆盖技术营造生态系统。(2)雨水采集循环利用。可以采集和利用雨水,将采集于屋顶的雨水统一归入到蓄水池中,实现园林景观灌溉、绿化。(3)湿地。将人工湿地设计于水流汇集的低洼处,利用其生物多样性,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吸收和沉淀。
4.2 植物生态修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采用如下生态技术实现对园林景观植物的生态修复:可以采用植物萃取法吸收植物枝叶的有害物质;采用植物固化法吸收较多重金属的植物,避免重金属物质被深层土壤所吸取;采用植物转化法过滤和修复被金属或放射性污染物污染的废水。
4.3 生态环保材料。在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技术应用还要选取相应的生态环保材质,如:生态混凝土、塑木、钛锌金属板与锈钢板等,较好地体现园林景观的生态之美。
5提高园林景观生态水平的具体策略
5.1 前期科学规划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首先要对场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勘察,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然后对土地进行测试和评估,科学地规划各种景观的生态点,模拟生态系统。另外,科学规划要考虑当地的人类活动情况,搜集各种材料,研究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在规划中避免。最后制定建设规划方案,对整个园林建设的目标进行规定,设计方要广泛征求社会人士、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5.2 合理利用空间
园林设计应该秉持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目标,合理配置多种植物。比如,树种的布局应该重视垂直空间上的分层,使乔木、灌木、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协调的立体结构。现在园林设计中广泛运用立体绿化,不但增加了园林绿化面积,还能够改善环境、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的生态价值。
5.3 适当增加园林植物
从古至今,植物都是园林设计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设计师要重视植物造景功能,利用植物与构筑物合理配置,充分增加景观的观赏性,做到整体景观的和谐统一。景观配置中合理增加植物品种,应优先选择该地区乡土树种,充分研究植物的本身特色、特性,根据景观视线考虑,合理布置植物空间。植物配置注重平面空间及立体空间的层次性,最大程度地增加空间利用效率,提升园林景观的生态性。
5.4 发挥建筑景观的可持续性
提升园林景观的生态水平首先要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观念,有条件的建筑可以采用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增加雨水收集循环使用功能,为喷泉、植物灌溉等提供所需用水。整个景观设计中可合理充分使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促进能源节约及循环利用。
5.5 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雨洪管理的全新概念,海绵城市的建设作为国家政策的号召和应对当前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缓解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内涝、水污染、水资源的浪费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首先,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人工措施与自然途径相互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绿地区域的净化、积存和渗透,与配建的“海绵体”共同降低城市管道和河流的行洪压力,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要求规划应具备生态前瞻性,建设应具备生态优先性,管理应具备科学合理性。
6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的生态技术应用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理性融合,要合理利用原有的资源,采用多样化、实效性的生态技术,实现对园林景观的生态环境改造和重塑,建设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园林景观,实现园林景观开发设计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关系,满足生态城市的各种功能需求,提升人们的艺术化感知。
参考文献:
[1]吴晓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24):85-86.
[2]吴伟.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绿道分析[J].江西建材,2017(11):183+188.
[3]周镇平.园林设计艺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7,24(06):340+342.
[4]李虎.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探讨[J].现代园艺,2017(10):116-117.
论文作者:田国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生态论文; 园林景观论文; 植物论文; 技术论文; 城市论文; 景观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