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世柱 湖南省涟源市石马山中心学校 417100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中国教育要积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以此为核心发展教育。于是,课本剧就成为一种新的课堂形式幸运地诞生了。
那么,地理课堂中如何运用课本剧呢?我想在此粗浅地谈谈:
一、地理课本剧的意义
地理课本剧就是在课堂中以课本内容为主体,采取戏剧的形式来传递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课本剧就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亲身去实践、去体悟、去创新,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地理课堂中开展课本剧小插曲,意义是重大的,是一种可行的课改途径。
另外,地理新课程的理念也是这样的: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学科本身的特征就是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时代性,就是要求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地理课堂中间来。
所以,地理课堂中的课本剧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不但思维动起来,而且肢体也动起来,在表演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表演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相关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并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二、地理课本剧的形式
地理课本剧形式是多样化的。有老师说,课本剧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应该只适用于文学性、艺术性强的课程吧,如语文、政治科;对我们这些自然科学性强的地理科目不适应,你不要去张冠李戴、牵强附会、故作风雅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确实,地理科目是自然科学,重在它的真实性、准确性,来一些艺术的虚构、盲目的夸张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地理学科是重视客观规律的,真实存在的,不能弄虚作假的;而课本剧是艺术品,是可以虚构与夸张的。但是,同志,课本剧也可以不虚构、不夸张,我们虽然不能亲临现场考察地理现象,虽然不能亲身体验远古的地壳运动变化,但我们可以模拟,我们可以演示地球的运动和变化。
如地球的自转、公转,2013年地理国培课堂视频中的王亚东老师把自己当作太阳站在中间,让学生当作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着老师公转,结果有些同学把自转公转的方向搞错了,老师就及时纠正,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还比如“地壳的运动”一节,有位年轻老师上公开课,请两同学上讲台,用泡沫板替代板块,演示板块挤压形成高原山脉、板块拉伸形成裂谷海洋。这个过程很是生动,我至今都念念不忘。我相信学生们也会感受很深,尤其是上台表演的那几个同学,应该是终身难忘吧。
我自己在讲“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时,“地球的形状影响气候”知识点中,学生对“太阳直射气温高些,太阳越斜射气温就越低些”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个难点,我特意找来一个面积大、光线强的手电筒,请几个同学站到讲台上,我先一个个直射他们的眼睛,学生都说眼睛不舒服,睁不开,不要照了;我再站到一边,慢慢地斜射他们的眼睛,学生们都反映越斜射越对眼睛没有影响。于是,我根据这个现象,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得出结论:赤道及周围是阳光直射的区域,所以终年气温高,是热带;而两极及周围区域,太阳斜射得厉害,所以气温终年低,是寒带;中间的区域,四季分明,是温带。
通过这个课本剧的演示,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并进一步得出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是纬度因素影响气候。
所以,地理课堂中课本剧的选择也是可随内容而定的,并不是不可能,关键看我们老师善不善于发现。一旦课本剧成功了,相关知识点对学生的影响就是刻骨铭心的。我们地理课堂的课本剧不一定要求到戏台上去演一个大型的戏剧,地理老师也不是一定要求成为大导演,我们只是在课堂中来一个小小的插曲,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突破了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地理课堂中课本剧的形式还有很多,可以是课堂小插曲,也可以到课外去,还可以到演播厅去。但也不是处处都可以进行的,也必须因地制宜,不必要刻意追求,视教材而定,千万不要因哗众取宠而喧宾夺主,不要为了华美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目标这个重点。不管是课本剧也好,多媒体也好,都不能远离教学目标这个主体,反而都应该为更好地突出教学目标而服务。否则,这都是不成功的课堂,因为我们毕竟是教师而不是导演。
总之,地理课本剧这种新的课堂形式意义是重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完全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地理老师去刻苦钻研的一种课改方向。希望我们一线的地理老师能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新的课本剧。
论文作者:石世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地理论文; 课本剧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形式论文; 老师论文; 气温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