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概况及开发利用前景_文献论文

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概况及开发利用前景_文献论文

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的未来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发利用论文,文献论文,概况论文,民族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7.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亿,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带。 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全国5大民族自治区有4个与邻国接壤。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有本民族的语言,21个有本民族的文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并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在我国的政治、经济、边防和多元文化事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民族文献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大力开发利用民族文献资源,对繁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民族文献资源建设概况

我国的民族文献虽然历史悠久,卷帙浩繁,但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所约束,其资源的建设事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们党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的落实,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重申了对民族问题的重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1 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我国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和文献,至于用汉字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就更多。毛主席、周总理生前就提出: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要进行调查研究,要抢救这些历史资料。早在1956年,国家组织700多人参加的民族调查队,在全国16个省、 自治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经济、社会形态、地理、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献资源,奠定了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现改为面向全国的中国民族图书馆)的建立。1958年初期,国务院发函给全国各地征集民族文献,得到内地和民族地区的广泛支持,经过短短一年的筹建,于1959年国庆节开馆时已初具规模。在这座民族典籍之宫里珍藏着古今中外的民族文献资料40余万册(件),其中有蒙、藏、维、壮、彝、傣、侗、佤、纳西等24种民族文字古籍17万册(件).在这浩瀚的民族经典文献中有许多是国内外罕见的贝叶、菩提叶、金银、珠砂、珊瑚、珍珠粉写本。这些典籍内容丰富、年代久远、版本珍贵、装帧独特,堪称我国民族文献的精品。1979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民族古籍的整理工作交由国家民委牵头统一规划,国家民委紧接着在北京召开专门会议讨论了这个问题,并于1984年召开了全国民族古籍整理规划会议。近几年,随着民族古籍工作的不断发展,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研究机构已遍及全国各地。在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海南、河北、河南、西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湖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建立了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所、民族古籍出版社以及相应机构。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出版了5000多种民族古籍,有些重要典籍诸如《中华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八旗通志》、《新疆图志》、《西南彝志》、贝叶经、菩提经等还在国际书展中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好评。民族古籍正以崭新的风采面世,散发出浓郁的馨香。

1.2 民族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献出版量增长迅速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民族出版事业开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目前,全国出版民族文字书刊和音像制品的出版社有30余家,可以用各种文字或语言出版各类型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及缩微资料。 截止到1996 年底, 已出版的民族文字图书累计59066种、84101万册;民族类报刊750余种,其中民族文字报刊260余种,分布在全国28个省区。值得庆贺的是由国家民委牵头,凝结着几代人数十载的努力,饱含着2000多名专家、学者、民族工作者的巨大艰辛的恢弘巨著“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已全部出版。这五种丛书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地方概况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共计368种。有32家出版社参与工作,总字数近1亿,出书数百万册,是我国民族出版史上的一大壮举。

年度

项目 单位1949年1957年1970年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种 176

1,763 1386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万册167.8 1461.63908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杂志种 4 3535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杂志万册11.8 243.8 363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万份241.8 2433.57072

年度

项目 1984年 1990年1997年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25243251 3429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35143867 4999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杂志76 131

184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杂志786 1027 970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15175

14834 10527

表1.少数民族文字书报出版统计

1.3 各民族图书馆逐步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藏书体系

民族文献是开展民族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专业人员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发掘,各种民族文献得到了较为系统的搜集、整理,各民族图书馆逐步建立起体现民族特点的完整的藏书体系。全国目前有596所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3000 多万册。其中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 大自治区图书馆图书总量达518.8万册,内含少数民族文字图书125.1万册,占总藏书量的24%。各民族地区图书馆逐渐成为本地区民族文献的存贮中心、信息中心和交流中心。如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已经成为全国蒙古族文献收藏和书目中心,现收藏蒙文图书5万多册,另与蒙古族历史文化有关的藏、 满及日、俄、西文藏书10万余册,成为全国收藏蒙古族文献最丰富的图书馆。

此外,全国近113所民族高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已达2000多万册, 并收藏有大量的民族文献。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有有关民族方面的论著7000余种,民族文字图书12万余册。1990年10月,成立了“全国民族高校图书馆协作中心”,1994年国家教委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了“民族学科文献信息中心”,在内蒙古大学成立了“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民族院校藏书已成为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4 民族文献目录工作异军突起, 民族文献学理论研究崭落头角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民族地区的各类型图书、信息、档案等文献信息单位和全国各相关科学研究、出版机构,先后编制了蒙古文、藏文、满文、朝鲜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纳西族象形文、傣文、彝文等民族文字文献书目、索引、文摘、提要等,其数量之大、类型之多、质量之高、效益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国家书目性质的综合目录有《中国蒙古文图书综录》(1974—1986)、《中国朝鲜族图书总目录》(1974—1991)等;全国性的联合目录有《全国蒙文古旧图书资料联合目录》、《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等;专题书目索引有《大藏经丹珠尔目录》、《蒙古学论文资料索引》(1910—1985)等;出版发行目录有《民族出版社图书目录》(1953—1993),《(蒙古语文)杂志总目录》(1954—1984)等,其它各文献信息单位编辑的馆藏民族文献目录及用汉文编辑的民族文献目录,数量更大。

与此同时,民族文献学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8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批有关民族文献学方面的论著,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藏文文献目录学》、《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书目简论》、《我国少数民族文献著录标准化》等等。此外,还出版了有关民族文献学方面的著作。有代表性的有《中国民族文献学研究》、《中国民族文献检索》、《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与检索》等。这些论著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丰富了我国民族文献学的内容,扩大了文献学的研究领域。

民族文献目录工作和民族文献学理论研究的飞速发展,对挖掘、抢救、整理、研究民族文献资源,建立现代化的民族文献报道和检索体系,有效地进行民族文献资源的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民族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未来展望

随着经济、技术、社会的发展,民族文献信息总量、知识陈旧速率和知识更新周期将发生变化,而且随着量变的逐渐积累,将发生质的变化。回顾民族文献的历史,总结民族文献开发利用的现状和经验,寻找民族文献演化趋势,我们可以大致推断、构想出未来民族文献开发利用的基本轮廓和特征。

2.1 民族文献服务功能综合化

目前,民族文献的开发服务功能包括:为各级民族领导管理部门的决策服务,为民族改革服务,为民族科学研究服务,为国内外民族学术交流服务。服务的内容主要是提供有关的民族文献和生产二次、三次文献。编辑发行索引、题录、文摘、专题综述等,也生产一部分一次性文献。今后迈向21世纪的民族文献开发服务功能将多样化、综合化。既提供民族文献,也提供与民族有关的科技、经济、社会等情报;既是民族文献供应中心,也是咨询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并是各种与民族文献有关的音像、仪器设备的陈列、展览和交易中心。在民族文献开发产品中,既有普及性的大众化产品,又有经过深层开发或加工的高档产品,如战略情报报告、关键性的专题报告等。提供的民族文献信息除准确性、及时性、针对性外,还要有预见性;除了定性分析外,还要有定量分析;除了反映出是什么外,还要反映出为什么,注意反映问题的背景和动因。因此,民族文献工作除了收集、整理、加工、传播外,重点应在研究上下功夫。要用战略性的提高,来带动战术性普及。

2.2 民族文献结构网络化

民族文献迈向21世纪,必须打破“小而全”的封闭、分散状态。在国内各级各类民族文献收藏部门之间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合理分工,形成特色,突出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的综合优势。目前我国开发利用民族文献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协作组织正初具规模。如五省(区)满文、四省(区)彝文,八省(区)蒙古、达斡尔、鄂伦春,六省(区)回族等民族文献协作网络。在迈向21世纪时,这些网络要进一步健全、发展:(1)各个分网不仅纵向要及时交流民族文献, 而且网内各层次之间、各个分网之间还要加强横向联系。(2 )民族文献网要与国内科技情报、社会科学情报、经济情报单位之间加强横向联系。(3)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文献网络的联系与合作。

在21世纪,我国的民族文献网络要真正达到: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联系密切、运转灵活、适应需要、效益显著的目标。

2.3 民族文献交流国际化

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人们称之为“四化”世界——经济国际一体化、科技世界网络化、产业结构跨国化、金融流通洲际化。在此形势下,民族文献要适合21世纪的需要,必须大力推进国际化。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地区,陆地边防线长约21000公里,与10 多个国家接壤,有20个民族跨境而居,这为民族文献的国际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扩大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开放口岸向开放空运、陆运口岸发展。比如内蒙古的呼仑贝尔盟,被定为内蒙古的试验区后,截止1995年底呼盟已同俄罗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我们应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特殊政策,广辟国际信息渠道,广泛开展国际交往。其内容大致包括:

(1)各国互换民族文献,做到文献资源共享;

(2)各国共同编辑图书期刊资料索引及民族文献情报刊物;

(3)合作进行专题民族文献调研;

(4)合作编辑出版民族文献;

(5)及时交流民族文献工作经验;

(6)合作进行民族文献人员培训;

(7)合作购置和共同开发运用大型的现代化设施, 如建立公用的民族文献数据库;

(8)制定共同的民族文献规范,便于国际通用;

(9)互相聘请专题民族文献撰稿人或互派访问学者。

在国外,如日本、印度、前苏联及欧美各国都建立了许多研究所、学会和国际常设机构,研究蒙古学、藏学、满学、突厥学、敦煌学等,并出版了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早已走出国门,也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流关系。如中国民族图书馆先后接待了日、美、英、印、蒙古、澳、意、德、尼泊乐、泰国、匈牙利、伊朗等国的政府官员、图书情报界学者、学术团体和民族宗教人士,还接待了旅居国外的藏胞及港、台同胞等,与国外和港、澳一些学术团体和图书馆建立了交流关系,同时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但过去的联系还是初步的,今后一方面扩大联系范围,另一方面要扩大合作的内容,提高协作水平,真正达到及时了解各国民族文献信息,并提高民族文献信息的利用率。

2.4 民族文献检索手段现代化

民族文献的搜集、整理、传递,将由目前的手工操作改为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自动化操作。今后,越来越多的民族文献将由缩微卡片,实现机读形式,高质量、高价值的民族文献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的民族文献信息,其数量将大大超过以往传统形式载体的民族文献信息。计算机存贮的民族文献信息,不但提供了更多的检索途径,而且揭示了民族文献信息片断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综合研究和利用。今后,“电子期刊”的普及,使用户除了从图书情报部门的民族文献中获得必要的信息外,还可直接从网上获得信息。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交换信息。不同地区的学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召开学术研讨会。

目前,我国民族文献计算机系统正处在研制建立阶段。据了解,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电子计算机中心、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上海教育学院、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等许多单位都已先行一步,在民族文献标准化著录、采用计算机编目以及开展协作方面摸索出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以蒙古文文献为例,编写和研制成功的就有《蒙古文文献著录规则》、“微机蒙文图书目录管理系统”、“现代蒙古语文数据库”、“蒙文信息处理系统”等。特别是在开发我国多语种文献检索系统方面,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已在许多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从已开发的多语种系统看,它涉及到的语种有汉文、朝鲜文、蒙古文、满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藏文、傣文、彝文、壮文等10余种。该系统有处理语种多,字符集庞大;输入接口复杂;输出方式多,模块复杂等特点。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1)现行的语言文字不够统一、不够规范;

(2)有些文字尚缺乏国家标准;

(3)需克服各种传统的文献加工原则, 建立多语种文献加工的相应标准。

完成这些工作,到21世纪,将实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主要基层单位、大专院校之间以至学者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并力争和国际文献情报机构联网,初步达到国际水平。

2.5 民族文献队伍专家化

要使民族文献充分发挥其功能,达到现代化水平,关键在于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协作配套的民族文献队伍。就专职民族文献队伍而言,应由操作型、研究型、管理型三部分组成。后两种类型的人应当是T型人才:一方面是横向通才, 对民族文献各个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都应当了解,是“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另一方面又要在民族文献学的某个领域或某一方面、某个学科有较深的造诣。只有由这些专家组成的民族文献队伍,才能生产出多品种、多档次的适应需要的民族文献产品。除了专职民族文献队伍外,还需要请一大批学者——图书情报员一身二任的兼职民族文献专家,他们提供民族文献工作前期的专题定向的深层信息,这是专职民族文献工作人员所难以做到的。

民族文献信息专家除了应该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较强的社会能力(触角要伸展到社会各个角落)、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民族文字水平)及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要熟炼掌握一至二门外语)。为了使我国民族文献事业迈向21世纪的现代化之门,必须在造就民族文献队伍上下功夫。为此,我们应该:

(1)对现有民族文献队伍加以充实调整,不合要求的,或改行、 或加以培训。

(2)要拓宽现有民族地区高校图书情报专业的专业面, 并招收有一定民族文献工作经验的青年加以培养。

(3 )与国外图书情报机构互换访问人员或共同培训民族文献研究人员。

(4)要提高民族文献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要改变“老弱病残”搞图书情报的错误观点,吸引一批头脑灵、能量大、素质好的青年来从事民族文献工作,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民族文献专家队伍。

收稿日期:2000—9—4

标签:;  ;  ;  ;  ;  ;  

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概况及开发利用前景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