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长护航——山东省平度市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度市论文,山东省论文,初中毕业生论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处于15至17岁的青少年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有部分学生不再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而步入社会,形成“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群体。近年来,山东省平度市对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跟踪教育和管理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积极整合社会有效资源,构建为成长护航、导航、助航的工作平台,建立了教育、培训、管束、激励、协调并重的五大机制,使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链条得到拓展,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机制保障。
一、主要做法
一、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平度市文明办牵头组织协调,教育、团委、妇联、关工委、公安、法院、劳动、民政等8个部门协调联动,形成三个子系统,构建起“为成长护航”的工作平台。
建立一个网络——以镇、街道中学为依托,对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责任部门联网建档,村、居建立文书档案,把管理对象的现状及动态信息全部纳入网络,责任部门各负其职,跟踪管理。目前,平度市自2005年以来历届初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均建立个人档案。
签订一份协约——责任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和管理要求,层层签订“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跟踪教育管理协约”(责任书),协约主要分解任务指标与工作责任,包括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负责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职前教育和岗前培训等重点内容,管理工作绩效直接纳入部门、镇(街道)年终绩效考核体系。
落实一支队伍——市直8个责任部门和32个镇(街道、园区)以及49处中学、30处成教中心,专门安排一名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具体承办未升学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到了有职、有权、有责。
二、多层复合的教育机制。优质教育和科学管理是“为成长护航”机制的产品,也是其存在的生命力所系。因此,我们把教育作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跟踪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建立了以“四个一”(一会、一课、一例、一班)为主要内容的多层复合教育体系。
“一会”,即学生、家长见面会,每半年举办一次。校方与近三届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及家长分头见面,让家长讲述学生的表现和建议要求,向家长讲述教育管理好孩子的社会责任;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现状和心里愿望,向学生讲述成为合格成年人如何做人处事。
“一课”,即团课。各基层团委、团支部将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列为团组织重点教育对象,定期上团课,传授团的基本知识,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正面引导,激励其健康成长。
“一例”,即“教子有方”成才案例。市妇联总结“教子有方一百例”,作为家长学校必选教材广泛宣讲,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为孩子创立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一班”,即思想道德专修班。各镇(街道、园区)成教中心,每年对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结合职前教育和岗前培训,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思想道德专修班,集中讲授法律法规、道德礼仪等内容。
三、双元合一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和劳动两大部门的培训优势,教育、培训双元合一,统筹岗前劳动技能培训,形成了政府指导、财政支撑、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专业、多门类、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政府指导——政府将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岗前培训责任,明确划定到市劳动技校、市职业高中和镇成教中心,下达培训任务,合理设置专业,定期举办短期专业培训班。
财政支撑——除了财政全额拨款支撑各职业学校和镇成教中心外,我们还将各级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并向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倾斜,保证培训工作正常运转。
市场运作——鼓励学校运用不定期举办各类专业短期培训班,设置机电、建筑、缝纫、市场营销和园艺、养殖等20多个专业,满足学员的多方面学习需求,不断扩大对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教育培训的覆盖面。
四、共同参与的管束机制。“为成长护航”创设的是一种社会教育体系。共同参与的管束机制,实际上是党委领导、政府配合、社会团体三位一体的运行格局。
共青团——全市基层团委定期开展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信息和资源服务,开展青年联络与交流活动。为广大初中毕业生提供电子、计算机、韩国语、机械加工等技术的培训,使其掌握了良好的技能知识。
妇委会——积极发挥妇联的组织优势,积极实施“阳光家长”工程,广泛开展“阳光家长”评选活动。目前,全市创建了35个市级示范社区(村庄)父母学堂,53个青岛市级社区(村庄)父母学堂,3个青岛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实施“和谐细胞”建设工程,开展了“三和”创建活动,以个人、家庭、邻里等个体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公安机关——把“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管束纳入基层公安派出机构的职责范围,以户籍管理为抓手,根据“定岗、定人、定职责”的要求,采取面对面交流、调查亲属邻居等方式,全面了解其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做好跟踪管理记录,防止其走向违法犯罪道路。近年来共实施重点跟踪管理563名,帮教未升学初中毕业生287名,没有出现一例违法犯罪人员。
五、利益引导的激励机制。“为成长护航”坚持以利益引导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监督、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
劳动部门——保障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一是激励,在全市范围内提高职校学生就业待遇,引导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二是约束,对未拿到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劳动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结业证书的一律不纳入职业介绍范围,各类企业不得随意招收。三是监督,劳动监察部门对企业用工进行监察,违规招工责令企业退回,或企业出资对不合格新工进行培训,持合格证上岗。
民政部门——把对“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救助列为社会扶贫助困的重点对象,凡因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或无力升学的,给予必要的社会救助,使其重返校园或继续升学;凡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纳入最低保障范围。
二、基本成效
“为成长护航”机制的构建,使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在学校之外仍然能够接受优质教育培训、享受细致入微的心理呵护,个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空间得到保障,因而收到了学生满意、家庭放心、社会认可三重成效。
一是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得到有效培训。培训学校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开设了门类齐全的专业,同时开展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礼仪教育,使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二是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实现了统筹就业。从2004年开始,平度市开展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在全市32个镇(街道、园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所,有7426名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办理了就业备案手续,纳入正规管理。
三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预防犯罪工作作为创建平安社区”、“平安乡村”活动的重要内容,明确职责,共同参与,跟踪管理,排查隐患,建立健全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总之,作为未成年人教育方式的一种探索,“为成长护航”有效拓展了青少年的教育空间,解决了“未升学初中毕业生三不管”难题,尽管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不断完善,但我们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又能与时俱进的走下去,一定能够为青少年成长拓展出一片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