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棚草莓灰霉病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吉沐祥,黄洁雪,王晓琳,范亚君,刁春友,徐炜枫[1](2021)在《江苏省句容市草莓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草莓生产中存在农药过量及不合理使用,易造成病虫害抗药性增强、果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经近几年在江苏省句容市草莓产区示范推广总结出一套草莓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本技术模式的核心内容以"农业生态防治技术+理化诱杀害虫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结合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综合防治,具体包括合理密植、植株管理、控湿闷棚等农艺措施,颜色趋避、防虫网阻隔、色板和性诱剂诱杀等理化诱杀技术,释放天敌以及施用生物药剂等生物防治技术,并依据草莓生长生产规律制定出适期防控的生产管理方案。本技术模式可实现化学农药减量40%~50%,净收入为15 000~20 000元/667 m2,草莓优质果比例提高20%~30%,果品农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任怡璇[2](2021)在《党参灰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对党参促生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是常用的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大面积种植。近年来,人工种植党参的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管理方法与制度不规范等因素,党参受到多种病原菌的侵害,病害日益严重,对种植产业化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党参灰霉病(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是由葡萄孢属(Botrytis)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制约了党参种植产业的发展。目前党参灰霉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杀菌剂和一些简单的农业措施,但是,随着化学药品的长期大量使用,不但使灰霉病病原菌对很多化学药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进而危害了人畜健康。因此,开发具有安全、绿色等特点的生物防控剂对党参灰霉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党参主栽区安定区、岷县和渭源县党参灰霉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探究了品种、产地、龄期和耕作制度等对党参灰霉病发病的影响,分析了病原菌种类,并从党参根际土壤和组织中筛选了对党参灰霉病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又具有促生活性的细菌菌株,经发酵条件优化后测定了菌株的防治和促生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党参品种、产地、龄期和耕作制度均会影响灰霉病发病程度,其中,渭党1号对灰霉病病原菌的抗性最好;岷县灰霉病发病程度最轻;龄期越大,党参灰霉病发病程度越严重;轮作有益于减轻灰霉病的发生程度。分子生物学鉴定进一步证明党参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2)利用稀释涂布法和组织匀浆法从3个地区的党参根际土壤和根、茎、叶中共分离纯化到61株细菌菌株。以灰葡萄孢(B.cinerea)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初筛到对党参灰霉病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抑制率>50%)的细菌15株,进一步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这15株细菌进行复筛,其中6株细菌(抑制率>50%)的无菌发酵滤液对灰霉病病原菌菌丝有抑制作用,可使菌丝畸形,其中抑制率最高的为NSW3-1,可达86.88%,其次是菌株GJW2-1,抑制率为85.76%。(3)促生活性测定发现,6株细菌均具有产IAA、铁载体和纤维素酶的能力,但菌株GJW2-1产IAA和铁载体活性最强。结合抑菌和促生活性的大小,枯草芽孢杆菌NSW3-1(Bacillus subtilis)和萎缩芽孢杆菌GJW2-1(Bacillus atrophaeus)可作为进一步筛选党参灰霉病绿色防控剂的候选菌株。(4)通过响应面法对2株拮抗促生细菌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后得到了枯草芽孢杆菌NSW3-1和萎缩芽孢杆菌GJW2-1的最佳发酵条件,分别为:接种量1.2%,装液量50 m L/100 m L,培养温度30℃,时间36 h,此时的活菌数最高,为282×106cfu/m L。接种量1.3%,装液量50 m L/100 m L,培养温度30℃,时间36 h,此时的活菌数最高,为358.2×106 cfu/m L。(5)室内预防和治疗盆栽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NSW3-1的低浓度和高浓度活菌发酵液在党参灰霉病预防和治疗试验中,防治效果均优于萎缩芽孢杆菌GJW2-1。当2株菌活菌发酵液浓度为1?106 cfu/m L时,治疗效果优于预防效果,而高浓度活菌发酵液1?107 cfu/m L和1?108 cfu/m L的预防效果优于治疗效果。(6)室内促生盆栽试验表明,2株菌对党参均具有促生作用,使用灌根的方法将1?108 cfu/m L的活菌发酵液用于盆栽时的促生效果更好。细菌NSW3-1的活菌发酵液对党参株高和根长的促生作用更强,而GJW2-1的活菌发酵液则可以明显增加党参的鲜、干重,因此,GJW2-1对党参的促生作用强于NSW3-1。综上,室内防效盆栽试验和促生盆栽试验为2株细菌在田间的施用奠定了基础。
忻雅,肖文斐,阮松林,余红[3](2021)在《不同杀菌剂和诱导剂对草莓病害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不同杀菌剂和免疫诱导剂对草莓主要病害和产量的影响,以草莓红颊品种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诱导剂为主区,分清水对照(A0)和保康灵1号(A1)、仟禾福(A2) 3种处理,设杀菌剂为副区,分清水对照(B0)、氢氧化铜(B1)、代森联(B2)、氯溴异氰尿酸(B3)、春雷霉素(B4) 5种处理。结果表明:杀菌剂和诱导剂对草莓灰霉病有一定的防效。杀菌剂B2代森联相对防效最好,达18.8%。诱导剂A1和A2处理后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36.1%和10.7%。叶片性状观察发现,诱导剂对叶片长度、宽度和叶绿素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杀菌剂的效果不明显。A1处理后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提高,产量提高16.6%,效果好于仟禾福。因此,草莓生产上使用代森联杀菌后结合诱导剂保康灵1号的使用,将明显提高草莓的产量和抗性。
黄洁雪,王晓琳,邬劼,吉沐祥[4](2020)在《添加有机物料的微生物生防制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文中指出为解决微生物生防制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防效不稳定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在不同微生物生防产品中添加有机物料,分析了添加有机物料对草莓灰霉病防治和土壤微生物数目的影响。本试验共设15个处理。微生物生防制剂(BCA)包括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木霉菌Trichoderma (Tr),EM菌(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半量枯草芽胞杆菌+木霉菌(1/2BT),以及无菌剂对照(CK);有机物料用量(米糠+豆粕粉,RB)设3个水平,分别为不添加,1/2RB(15g/m2米糠+60g/m2豆粕粉)和RB(30g/m2米糠+120g/m2豆粕粉)。移栽55d后将各处理组分均匀撒施至根周,随后覆盖地膜并滴灌保湿。结果表明,木霉菌和EM菌能够有效降低灰霉病发病率,有机物添加量一致时,微生物生防制剂的防效规律为EM>Tr>Bs>1/2BT。木霉菌和EM菌单剂在发病较轻的试验地1中防效为60.00%~68.00%,发病严重的试验地2中防效为16.39%~29.01%。各处理中EM+RB防效最高,最高可达90.00%。添加全量米糠和豆粕粉能够显着提高生防制剂的防效。生防制剂添加有机物料的防效规律为BCA+RB>BCA+1/2RB>BCA,Tr+RB防效比Tr单剂施用提高0.17~1.1倍,EM+RB防效比EM单剂提高0.32~1.84倍。同时土壤微生物的数目随有机物料的增加而增加,1/2RB和RB可使数目分别增长0.43~8.86倍和0.93~32.72倍。以上结果表明,实际生产中施用木霉菌或EM菌能够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添加足量的有机物料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丰度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杨恩到,汪德志,陈丛良,李罡,洪海林[5](2020)在《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生长发育中重要的病害,发生普遍,贯穿整个生育期,特别在采果期正值春雨时节,发病越来越严重。草莓灰霉病会直接危害花器和果实,常常造成果实病果率在30%左右,严重的可达60%以上,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品质。现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其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措施,为草莓生产提供参考。
王梦园[6](2020)在《草莓重茬病原菌的分离及其拮抗菌的筛选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节省生产成本,利用大棚设施连年栽培草莓在一些地方很普遍,相应地也产生了较严重的草莓重茬病。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临沂市典型草莓种植大棚进行取样分析,旨在明确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生物防控草莓根腐病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草莓根腐病病原菌为靶标病原菌,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拮抗菌的筛选,并对筛选的拮抗菌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将拮抗菌应用于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中,对拮抗菌的抗病促生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先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发病草莓大棚采集大量发病植株,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ZH-G01,纯化后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对菌株ZH-G01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ZH-G01平皿菌落正面呈白色丝绒状,未产生色素,背面略微发黄,分生孢子4隔5个细胞,纺锤状,中心3个褐色异色胞,顶部具有3根或4根附属丝,尾部1根附属丝;菌株ZH-G01的ITS序列与Gen Bank中新棒状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的相似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将病原菌鉴定为新棒状拟盘多毛孢,Gen Bank登录号为MN559410。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孢子培养液能使其快速、大量产孢,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 H值范围为4.0~10.0,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着影响,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对木糖醇利用效果最差;最适氮源为酵母膏,对尿素的利用效果最差。2)以ZH-G01为靶标病原菌,为了获得效果较好的拮抗菌,采用平皿对峙法将72株拮抗菌进行初筛和复筛,筛选出3株生防效果好的菌株,对抑菌圈边缘菌丝进行10×4倍和10×10倍的显微镜观察,发现抑菌圈边缘菌丝出现变细、扭曲、分支增多等畸形现象。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3株拮抗菌为解淀粉芽胞杆菌17#(Bacillus amyloliquefacen-17)贝莱斯芽胞杆菌27#(Bacillus velezensis-27)和枯草芽胞杆菌Y1-7(Bacillus subtilis-Y1-7)。拮抗菌17#对杆菌肽、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不敏感,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32℃,装液量50ml(250ml三角瓶),初始p H6-7,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粉;拮抗菌27#对杆菌肽和多粘菌素B不敏感,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30℃,装液量50ml(250ml三角瓶),初始p H6-7,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粉;拮抗菌Y1-7对杆菌肽和氨苄西林不敏感,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30℃,装液量25ml(250ml三角瓶),初始p H6-7,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粉。3)对三株拮抗菌进行广谱性验证试验,发现三株拮抗菌对茄腐镰刀菌、草莓灰霉病菌、苹果轮纹病菌、黄瓜霜霉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三株生防菌均有解磷效果,且产生促生物质IAA和铁载体,拮抗菌株胞外粗提物具有拮抗靶标病原菌ZH-G01的效果,以上结果初步证明三株生防菌均具有促生抗病潜力。4)盆栽试验表明,同一生防菌的防病效果优于抗病效果,复合菌的防病促生效果优于单一菌株,防治效果高达73.68%。田间试验表明,复合菌处理的防病、促生、增产及提升果实品质效果较单一菌株处理更好,防治效果高达57.18%-66.00%,每公顷增产12.97%-37.99%;与不加菌处理相比,复合菌处理株高增长了17.84%-26.04%,单株叶片数增长了40.28%-56.86%,叶面积增大了7.51%-31.00%,开花结果数增长了37.93%-52.94%;同时,复合菌可显着提高草莓果实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相比于不加菌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增长了17.99%-19.69%,维生素C含量增加了23%左右,草莓果实总酸含量降低了16.33%-37.79%,对花青苷含量无影响。
李仲珂[7](2019)在《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Quinofumelin(试验代号ARK-3010)是日本三井农业化学公司开发的喹啉类杀菌剂。作为一个全新的化合物,quinofumelin具有最新的作用模式和广谱杀菌活性。在进入市场之前研究其抗菌谱及靶标生物的敏感性,对科学制定该杀菌剂的开发和应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定了 quinofumelin在离体条件下对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黄瓜靶斑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等5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这5种病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在活体防效上,quinofumelin也表现出优于市面上正在使用的杀菌剂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活体药效和优异的疏导性。通过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10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7-0.043μg/mL,平均EC50值为0.019±0.001μg/mL,变异系数为6.14倍,且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保护和治疗作用试验表明: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Quinofumelin在离体叶片上对小麦赤霉病菌的防治效果优于多菌灵且约等于氰烯菌酯。通过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64株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为0.001-0.062 μg/mL,平均EC50值为0.0012±0.0014 μg/mL,变异系数为62倍;离体试验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多菌灵抗性菌株和多菌灵敏感菌株接种的效果相似,离体药效优于多菌灵、嘧菌酯和啶酰菌胺处理的防效。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对防治草莓灰霉病有较高的药效和渗透性,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65株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1-0.006 μg/mL,平均EC50值为0.002±0.017 μg/mL,变异系数为8.5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处理油菜叶片的活体实验显示:Quinofumelin在接种的离体叶片上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均优于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83株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2-0.158 μg/mL,平均EC50值为0.047±0.011 μg/mL,变异系数为79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建立了 39株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Quinofumelin对测试菌株的EC50值介于0.008-0.025μg/mL,平均EC50值为0.013±0.001μg/mL,变异系数为3.12倍,且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综上所述,quinofumelin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黄瓜靶斑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在离体的植物组织对上述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展防治小麦赤霉病、草莓灰霉病、油菜菌核病、黄瓜靶斑病和水稻恶苗病的田间试验。
杨肖芳,李伟龙,周晓肖,江景勇,邱莉萍,蒋桂华[8](2018)在《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防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氟啶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为在草莓上科学应用,分别进行50%氟啶胺悬浮剂(SC)对草莓灰霉病防效及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50%氟啶胺SC 750倍对草莓灰霉病防效优异,一次药后7 d防效为59.82%,二次药后7 d、14 d防效分别为81.47%和96.64%,优于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WDG)1 000倍、50%啶酰菌胺WDG 1 250倍和25%啶菌恶唑乳油(EC)500倍的防效,差异显着或极显着。低温期(16℃)喷药处理,50%氟啶胺SC 1 000、750、500、300倍对草莓安全,未见药害现象;高温期(38℃)喷药处理,50%氟啶胺SC 1 000、750、500、300倍各浓度处理对草莓萼片造成药害,浓度越高,症状越明显,数天后可缓解,不影响草莓的正常生长。试验结果可知,50%氟啶胺SC防治草莓病害的浓度750~1 500倍为宜,喷药时避开高温。
冯晓菲[9](2018)在《四川草莓灰霉病菌的多样性及防治药剂筛选》文中研究说明草莓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由于草莓灰霉病在其生产、运输及储藏过程中均会发生,给草莓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四川省10个县(市)195株草莓灰霉病菌的菌落类型、生长速率、对离体草莓叶片的致病力以及对嘧霉胺、异菌脲、咯菌腈、环酰菌胺的抗性检测及抗药性水平;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95株草莓灰霉病菌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筛选并加工对灰霉病菌有增效作用的新制剂。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间菌落类型、生长速率、致病力有少许的差异。灰霉病菌的菌落类型与生长速率没有明显相关性,孢子型(B类型)对离体草莓叶片致病力最强,菌丝生长速度与致病力在P=0.05水平上没有相关性。2.四川省草莓灰霉病菌多态性丰富,6条ISSR引物,共产生了61个多态性位点,195株草莓灰霉病菌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42,Shannon信息指数为0.4511;草莓灰霉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Ht)均值为0.2976,病株分布种群间遗传多样性(Hs=0.2458)远远高于地理分布种群间(Dst=0.0518)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系数(Gst)均值0.1742,基因流(Nm)均值2.3696,说明该地区灰霉病菌种群间遗传分化不明显,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通过UPGMA法可将10个采集点分为3类群,江油菌株单独构成一个类群,崇州和广汉菌株构成一个类群,其余菌株构成另外一个类群,该结果明确了草莓灰霉病在四川的遗传结构以及基因流动方向及多样性水平。3.采用最低浓度抑制法(MIC)测定了菌株对嘧霉胺、异菌脲、咯菌腈、环酰菌胺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3%、66.7%、32.8%、7.1%,其中对咯菌腈产生高抗的菌株达到4.32%,对环酰菌胺的抗性测定未发现高抗菌株。4.对灰霉病菌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咯菌腈与多抗霉素在比例7.5:1时抑菌效果及增效最明显,其CTC达到226.5。对该增效比例进行了制剂加工,通过助剂筛选及配方优化,最终得到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的30%咯菌腈·多抗霉素水悬浮剂,盆栽和田间试验防效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高翠珠[10](2018)在《湖北省设施大棚草莓和番茄灰霉病发生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设施大棚草莓、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本文主要研究湖北省设施大棚草莓和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2016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草莓大棚种植基地及武穴市吴谷英村番茄大棚种植基地分别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设施大棚。结合保湿培养法和特异性PCR法检测健康组织上灰霉菌带菌率,系统调查各生育期不同时间、不同组织的病害发生动态。选取与果实发病率具有显着相关性的因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草莓和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不同流行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设施大棚中草莓灰霉病发生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12月下旬即可检测出草莓不同组织带菌,果实带菌率高峰期在3月下旬、4月中上旬和5月初,1月初、2月下旬和4月中上旬为花朵带菌率的高峰期,叶片带菌无明显高峰期。调查田间发生动态发现,在12月下旬即可在草莓不同组织上观察到灰霉病的发生,果实发病高峰期为3月上旬、4月下旬和5月上旬,3月上旬和5月中上旬为花朵发生灰霉病的高峰期,叶片无明显发病高峰期。基于对设施大棚草莓不同组织带菌率及发生动态的调查,选取其中两个设施大棚数据分析草莓果实发病率与花朵发病率、叶片发病率、果实带菌率、花朵带菌率、叶片带菌率、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草莓果实发病率与花朵发病率、果实带菌率、花朵带菌率、叶片带菌率、温度显着相关。果实带菌率、花朵发病率和温度所建方程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程度好。不同成熟度草莓果实影响灰霉病的发生,结果发现果实红熟期发病程度较绿熟期、白熟期和粉熟期重。(2)分析设施大棚中番茄灰霉病发生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3月中上旬即可检测到番茄叶片上的灰霉菌,4月上旬即可检测到花朵带菌;3月下旬、4月下旬和5月中下旬均为叶片带菌率的高峰期,4月下旬和5月中下旬为花朵带菌高峰期。对番茄不同组织灰霉病的田间发生动态进行调查,发现叶部灰霉病在3月中上旬开始发病,4月中上旬花朵发病,茎秆发病时间在4月中下旬,果实发病时间在4月底;叶片发病高峰期在4月上旬、4月下旬和6月中上旬,花朵发病高峰期在6月中上旬,茎秆发病高峰期在5月下旬和6月中上旬,果实发病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和6月中旬。基于对设施大棚番茄不同组织带菌率及发生动态的调查数据分析番茄果实发病率与花朵发病率、叶片发病率、茎秆发病率、花朵带菌率、叶片带菌率、温度、相对湿度相关性结果表明:花朵发病率、叶片发病率、花朵带菌率、叶片带菌率和相对湿度与果实发病率呈显着相关性。花朵发病率、花朵带菌率、叶片带菌率所建回归方程预测值和实际值拟合程度好。不同成熟度番茄果实与灰霉病的发生,结果发现果实白熟期和转色期发病程度较绿熟期和红熟期重。不同温湿度及保湿时间对灰霉病发生的影响显着;果实有伤情况下接种,10-25℃不同保湿时间灰霉病均会发生,保湿12h后,病斑扩展明显,30℃时需保湿12h后才会发病。无伤情况下接种,在最适温度20℃时,至少需要保湿36h才会发病,10℃和30℃下,均需要保湿4d以上才能发病。番茄灰霉病在20℃下随着相对湿度(RH)的增加病斑直径也随之增大。在果实有伤条件下RH需达到66%可发病,无伤条件下RH需达到92%可发病。不管接种果实有无伤口,在RH为100%时病斑直径最大,在RH为20%时,均无病斑产生。番茄叶片和茎秆病残体中的灰霉菌在不同土壤湿度中存活期为:干燥土壤﹥半湿润土壤﹥湿润土壤。在不同土壤深度中存活期为:土壤表面﹥土下10cm﹥土下20cm。
二、大棚草莓灰霉病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草莓灰霉病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句容市草莓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草莓种植农药施用现状 |
1.1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
1.1.1 草莓炭疽病 |
(1)症状。 |
(2)发病规律。 |
(3)常用化学防治方法。 |
1.1.2 草莓白粉病 |
(1)症状。 |
(2)发病规律。 |
(3)常用化学防治方法。 |
1.1.3 灰霉病 |
(1)症状。 |
(2)发病规律。 |
(3)常用化学防治方法。 |
1.1.4 枯萎病 |
(1)症状。 |
(2)发病规律。 |
(3)常用化学防治方法。 |
1.2 常见虫害及防治方法 |
1.2.1 红蜘蛛 |
(1)发生规律。 |
(2)常用化学防治方法。 |
1.2.2 蚜虫 |
(1)发生规律。 |
(2)常用化学防治方法。 |
1.2.3 蓟马 |
(1)发生规律。 |
(2)常用化学防治方法。 |
2 草莓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
2.1 核心技术 |
2.1.1 农业生态防控技术 |
2.1.1.1 合理密植与植株管理 |
2.1.1.2 控湿防病 |
2.1.1.3 闷棚控病 |
2.1.2 理化诱杀害虫技术 |
2.1.2.1 驱避阻隔 |
2.1.2.2 诱杀害虫 |
2.1.3 生物防治技术 |
2.1.3.1 释放天敌防治 |
2.1.3.2 生物药剂防治 |
2.2 生产管理 |
2.2.1 休闲期—定植前(7—8月中旬) |
2.2.2 定植期(9月上中旬) |
2.2.3 定植成活后—现蕾初花期(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 |
2.2.4 扣棚—开花结果期(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 |
2.2.5 结果后与采收期(12月上中旬至5月上中旬) |
3 应用效果 |
3.1 减药效果 |
3.2 成本效益分析 |
3.3 促进品质提升 |
3.4 生态与社会效益分析 |
(2)党参灰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对党参促生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灰霉病及其防治 |
1.1.1 农业防治 |
1.1.2 化学防治 |
1.1.3 生物防治 |
1.2 生防细菌抗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1 生防细菌的防治效果 |
1.2.2 生防细菌的抑菌机制 |
1.3 生防细菌促生作用的研究进展 |
1.3.1 生防细菌的促生效果 |
1.3.2 生防细菌的促生机理 |
1.4 党参灰霉病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不同因素对党参灰霉病发生的影响及病原菌的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党参灰霉病田间发病调查 |
2.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2.2.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2.2.4 病原菌鉴定 |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党参灰霉病田间发病调查 |
2.3.2 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
2.3.3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
2.3.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讨论 |
2.4.2 小结 |
3 拮抗促生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样品 |
3.2.2 拮抗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3.2.3 拮抗细菌的筛选 |
3.2.4 拮抗细菌促生活性测定 |
3.2.5 拮抗促生细菌的鉴定 |
3.2.6 离体叶片防效测定 |
3.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拮抗细菌的初筛 |
3.3.2 拮抗细菌的复筛 |
3.3.3 拮抗细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3.4 拮抗细菌的促生活性测定 |
3.3.5 拮抗促生细菌的鉴定 |
3.3.6 拮抗细菌对党参灰霉病的防效测定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讨论 |
3.4.2 小结 |
4 生防细菌NSW3-1和GJW2-1 的发酵条件优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最佳基础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4.3.2 单因素试验 |
4.3.3 响应面结果分析 |
4.3.4 最优结果预测及试验验证 |
4.3.5 优化后的促生活性 |
4.3.6 优化后的拮抗活性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小结 |
5 NSW3-1和GJW2-1 防治党参灰霉病及对党参的促生作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拮抗促生细菌室内盆栽防治效果 |
5.3.2 拮抗促生细菌室内盆栽促生效果 |
5.4 讨论与小结 |
5.4.1 讨论 |
5.4.2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6.2.1 问题分析 |
6.2.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不同杀菌剂和诱导剂对草莓病害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杀菌剂和诱导剂处理后草莓叶片性状比较 |
2.2 不同诱导剂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2.3 不同杀菌剂和诱导剂处理对草莓灰霉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草莓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添加有机物料的微生物生防制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地点与土壤条件 |
1.3 添加有机物料的微生物生防制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测定 |
1.3.1 试验设计 |
1.3.2 试验方案 |
1.4 土壤微生物数目测定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M菌和木霉菌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 |
2.2 添加全量米糠豆粕粉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 |
2.3 添加有机物料增加土壤微生物数目 |
3 讨论 |
(5)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症状 |
2 发生规律 |
2.1 发病特点 |
2.2 传播途径 |
2.2.1 气流传播 |
2.2.2 雨水和灌溉水传播 |
2.2.3 田间农事操作 |
2.3 侵染过程 |
3 绿色防控技术 |
3.1 合理轮作 |
3.2 选用抗病品种 |
3.3 加强肥水管理 |
3.4 采用高畦、地膜覆盖栽培 |
3.5 植株管理 |
3.6 加强蜜蜂授粉 |
3.7 药剂防治 |
3.7.1 生物防治 |
3.7.2 化学防治 |
(6)草莓重茬病原菌的分离及其拮抗菌的筛选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草莓重茬根腐病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1 草莓连作障碍与根腐病 |
1.2 草莓根腐病致病菌拟盘多毛孢相关研究 |
1.3 草莓根腐病生物防治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 |
2.1 供试菌株 |
2.2 供试草莓品种 |
2.3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3 试验方法 |
3.1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
3.2 病原菌ZH-G01的生物学特性 |
3.3 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
3.4 拮抗菌相关特性研究 |
3.5 拮抗菌株的抑菌谱测定 |
3.6 供试拮抗菌种间相互拮抗性试验 |
3.7 供试拮抗菌种对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
3.8 田间生防试验 |
4 结果分析 |
4.1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
4.2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4.3 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
4.4 拮抗菌相关特性研究 |
4.5 拮抗菌株抑菌谱的测定结果 |
4.6 供试拮抗菌种间相互拮抗性 |
4.7 供试菌种对草莓根腐病N.clavispora的防治结果 |
4.8 田间试验结果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喹啉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
2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研究现状 |
3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
3.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 |
3.2 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措施 |
3.3 抗病育种 |
3.4 农业防治 |
3.5 化学防治 |
3.6 生物防治 |
4 草莓灰霉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
4.1 防治现状 |
4.2 农业防治 |
4.3 化学防治 |
4.4 生物防治 |
5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
5.1 防治现状 |
5.2 农业防治 |
5.3 化学防治 |
5.4 生物防治 |
6 黄瓜靶斑病及其防治现状 |
6.1 防治现状 |
6.2 农业防治 |
6.3 化学防治 |
7 水稻恶苗病及其防治现状 |
7.1 防治现状 |
7.2 农业防治 |
7.3 化学防治 |
7.4 生物防治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小麦赤霉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试剂 |
1.2 培养基 |
1.3 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
1.4 Quinofumelin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
2 结果和分析 |
2.1 小麦赤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
2.2 Quinofumelin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
3 讨论 |
第三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草莓灰霉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试剂 |
1.3 培养基 |
1.4 试验材料品种 |
1.5 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方法 |
1.6 Quinofumelin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保护、治疗及跨层保护活性 |
2 结果和分析 |
2.1 草莓灰霉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
2.2 Quinofumelin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保护、治疗和跨层作用 |
3 讨论 |
第四章 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对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试剂 |
1.3 培养基 |
1.4 试验材料品种 |
1.5 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
1.6 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建立方法 |
1.7 Quinofumelin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测定 |
2 结果和分析 |
2.1 油菜菌核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
2.2 Quinofumelin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保护、治疗和跨层保护作用 |
3 讨论 |
第五章 黄瓜靶斑病菌与水稻恶苗病菌对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 |
1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试剂 |
1.3 培养基 |
1.4 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
1.5 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
1.6 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
2 结果和分析 |
2.1 黄瓜靶斑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 |
2.2 水稻恶苗病菌对quinofumelin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
3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防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防效试验 |
1.3 氟啶胺对草莓安全性评价试验 |
1.4 调查方法 |
1.4.1 防效调查 |
1.4.2 安全性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防效 |
2.1.1 试验期间温湿度 |
2.1.2 4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 |
2.2 氟啶胺对草莓的安全性 |
2.2.1 低温期 (2017年12月4日) 施药的安全性 |
2.2.2 高温期 (2018年4月10日) 施药的安全性 |
3 结论与讨论 |
(9)四川草莓灰霉病菌的多样性及防治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及危害 |
2 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
3 灰霉病菌种群多样性 |
4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
4.1 农业防治 |
4.2 生物防治 |
4.3 化学防治 |
5 灰霉菌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
6 药剂研究进展 |
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四川草莓灰霉病菌的多样性 |
1 试验材料 |
1.1 病原菌样品采集和供试植株及药剂 |
1.2 常用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草莓灰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2.1.1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
2.1.2 菌落培养性状的观察 |
2.1.3 生长速率的测定 |
2.1.4 菌株对草莓叶片致病性的测定 |
2.2 草莓灰霉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1 草莓灰霉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ISSR引物 |
2.2.3 PCR扩增条件及电泳 |
2.2.4 数据分析 |
2.3 草莓灰霉病菌抗药性检测 |
2.3.1 草莓灰霉病菌对咯菌腈抗性水平测定 |
2.3.2 环酰菌胺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草莓灰霉病菌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 |
3.1.1 四川草莓主产区灰霉病菌株采集 |
3.1.2 草莓灰霉病菌的菌落形态 |
3.1.3 草莓灰霉病菌的生长速率 |
3.1.4 草莓灰霉病菌的致病力 |
3.2 草莓灰霉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1 供试菌株的PCR扩增结果分析 |
3.2.2 四川不同地区灰霉病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 |
3.2.3 灰霉病菌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 草莓灰霉病菌的抗药性多样性 |
3.3.1 草莓灰霉病菌抗药性监测及抗药水平测定 |
3.3.2 草莓灰霉病菌对咯菌腈抗性水平测定 |
3.3.3 环酰菌胺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
4 讨论 |
4.1 灰霉病菌生物学特性 |
4.2 灰霉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3 抗药性水平差异性分析 |
第三章 新型防控药剂的筛选、加工及配方优化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病原菌 |
1.2 供试药剂、助剂及常用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四种新型化学药剂和多抗霉素对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
2.2 化学药剂与多抗霉素的联合毒力测定 |
2.3 制剂加工 |
2.3.1 润湿剂的选择 |
2.3.2 润湿剂比例的筛选 |
2.3.3 水悬浮剂分散剂的筛选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化学制剂的确定 |
3.2 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复配比例的初筛选 |
3.3 复配比例的优化 |
3.4 30%咯菌腈与多抗霉素水悬浮剂的加工 |
3.4.1 30%咯菌腈与多抗霉素水悬浮剂润湿剂的筛选 |
3.4.2 30%咯菌腈与多抗霉素水悬浮剂润湿剂比例的筛选 |
3.4.3 30%咯菌腈与多抗霉素水悬浮剂润配方的筛选 |
3.4.4 30%咯菌腈与多抗霉素水悬浮剂润配方的优化 |
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湖北省设施大棚草莓和番茄灰霉病发生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灰霉病的发生与危害 |
1.1 草莓灰霉病 |
1.2 番茄灰霉病 |
2 灰霉病的病害循环 |
3 灰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
3.1 温度对灰霉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 湿度对灰霉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 pH、光照及碳、氮源对灰霉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4 灰霉病的流行因素 |
5 灰霉病的综合防治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湖北省设施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生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植物 |
1.1.2 供试菌株 |
1.1.3 培养基 |
1.1.4 试剂 |
1.1.5 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草莓无症组织上灰霉菌带菌率统计 |
1.2.2 草莓灰霉病田间发生动态调查 |
1.2.3 不同流行因素与草莓果实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
1.2.4 线性回归方程建立及检验 |
1.2.5 不同成熟度草莓果实对灰霉病发生的影响 |
1.2.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草莓无症组织上灰霉菌带菌率统计 |
2.1.1 保湿培养 |
2.1.2 PCR检测 |
2.2 田间发生动态调查 |
2.3 不同流行因素与草莓果实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
2.4 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2.5 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 |
2.6 灰霉菌对不同成熟度草莓果实的影响 |
2.6.1 菌丝块接种 |
2.6.2 分生孢子液接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湖北省设施大棚番茄灰霉病发生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植物 |
1.1.2 供试菌株 |
1.1.3 培养基 |
1.1.4 试剂 |
1.1.5 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番茄无症组织上灰霉菌带菌率统计 |
1.2.2 番茄灰霉病田间发生动态调查 |
1.2.3 不同流行因素与番茄果实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
1.2.4 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检验 |
1.2.5 不同成熟度番茄果实对灰霉病发生的影响 |
1.2.6 数据分析 |
1.2.7 不同保湿时间和温度下对番茄果实灰霉病发生的影响 |
1.2.8 不同相对湿度对番茄果实灰霉病发生的影响 |
1.2.9 数据分析 |
1.2.10 不同土壤湿度和土壤深度对病残体上灰霉菌存活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番茄无症组织上灰霉菌带菌率统计 |
2.1.1 保湿培养及组织分离 |
2.1.2 PCR检测 |
2.2 田间发生动态调查 |
2.3 不同流行因素与番茄果实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
2.4 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2.5 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 |
2.6 灰霉菌对不同成熟度番茄果实的影响 |
2.6.1 菌丝块接种 |
2.6.2 分生孢子液接种 |
2.7 不同保湿时间和温度对灰霉病发生的影响 |
2.7.1 番茄果实有伤接种 |
2.7.2 番茄果实无伤接种 |
2.8 不同相对湿度对灰霉病发生的影响 |
2.9 不同土壤湿度和土壤深度对病残体上灰霉菌存活的影响 |
2.9.1 不同土壤湿度对病残体上灰霉菌存活的影响 |
2.9.2 不同土壤深度对病残体上灰霉菌存活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大棚草莓灰霉病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句容市草莓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J]. 吉沐祥,黄洁雪,王晓琳,范亚君,刁春友,徐炜枫.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2]党参灰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对党参促生作用的研究[D]. 任怡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不同杀菌剂和诱导剂对草莓病害及产量的影响[J]. 忻雅,肖文斐,阮松林,余红. 江西农业学报, 2021(01)
- [4]添加有机物料的微生物生防制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J]. 黄洁雪,王晓琳,邬劼,吉沐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5)
- [5]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J]. 杨恩到,汪德志,陈丛良,李罡,洪海林. 湖北植保, 2020(03)
- [6]草莓重茬病原菌的分离及其拮抗菌的筛选与应用[D]. 王梦园. 长江大学, 2020(02)
- [7]新型喹啉类杀菌剂quinofumelin的抗菌谱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仲珂.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防效及安全性评价[J]. 杨肖芳,李伟龙,周晓肖,江景勇,邱莉萍,蒋桂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18(12)
- [9]四川草莓灰霉病菌的多样性及防治药剂筛选[D]. 冯晓菲.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10]湖北省设施大棚草莓和番茄灰霉病发生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D]. 高翠珠.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