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名校美称的北京四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称论文,北京论文,名校论文,四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顺天府在北京西什库筹建顺天府中学堂,招收顺天府所属各县平民子弟学习新学。翌年2月,顺天府所辖24县各派两名学生入校学习,首届学生共24名。辛亥革命后,该学堂属京师学务局管辖,同时改校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1928年,改校名为北平市立第四中学校。
自1907年至今80余年间,北京四中何以永葆名校美称?
先进的办学思想,严格的规章制度
学校初建时,办新学无先例。校长王道元是清朝举人,旧学有名而新学不足,全靠齐明山谋划,使四中办得别开生面。齐明山曾经商遍走五大洲,思想开明,见多识广,会英、法、德、意四国语言。他在校任习字课,实为校长参谋,主张把学校办成像欧美各国的学校那样。当时,北京中小学分京、保(定)两派。京派以教育局长为首领,尊重要保存国粹的林琴南;保派以四中校长王道元为核心,崇敬蔡元培,以图发展科学。另外,有的教师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富有革命进取精神。学校领导倡导开拓进取精神,办学有章法;取法乎上,以北大、清华为目标,聘名师和教授任课、兼课;逐步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
20年代初,学校把操行考查作为实施训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的《操行成绩考查规则》规定:校长、各主任及各科教员随时考查学生操行,登记在册,于学期之末窠交教务处。教务处参酌上项记载,总和平均列为甲、乙、丙、丁四等。考查学生操行的各项为:气质、仪容、情感、意志、言语、行为、清洁、公共心等。凡操行列为丁等者,经教务会议议决令其退学。
1926年,制定了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教养标准,规定:在行动方面,养成团体生活习惯,发扬团体生活精神、进取精神和整齐严肃的习惯等;在生活方面,提倡平民化、劳动精神、锻炼身体;在修养方面,要坚韧不拔、遇挫折不失望,要有涵养、艺术兴味、高尚志趣等。还规定,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为试验期,期满不及格者,令其退学;连续留级两次者,令其退学。入学考试要求严,每年招生都按试卷成绩和口试结果录取,从无受礼以情收学生之事。所录取的学生素质好,水平高。1924年有个雇佣“枪手”代考的学生,入学后不久就露了马脚,被责令退学。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的良好秩序。当时,北京的中等学校,有上课迟到5分钟的坏习惯(受大学影响或因兼课教师多),而四中坚持做到上课钟声一响,教师立即走上讲台,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校友王国周(清华大学教授)回忆说:上课的钟声响了,同学们早已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全班同学怀着崇敬的心情起立向老师敬礼,此时师生的感情已融汇在一起了。老师循循善诱,同学们全神贯注,教与学配合得颇为得当。无怪乎老师们愿意在四中授课,同学们愿意在四中上学。四中的教学成绩之所以在北京能常居领先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高水平的教师,优质量的教学
四中的校长,历来都力聘名师任教。如20年代的校长阎子高,是一位德高望重、忠厚正直的教育家,治学严谨,热爱学生。在好学生的心目中,他是严师慈父;在少数纨绔子弟的心目中,他是无情可怕的老头子。他没有门户之见,所聘教师来自四方,都是经验丰富的饱学之士。少数上级机关硬派来的滥竽充数之辈,在教师和学生中很难容身,往往被学生所难倒,知趣而退。教材偏高。数、理、化、生各科教学,多用外国原本;学生外语程度之高,令其他同等学堂望尘莫及。马文元先生讲大代数,不但使用外国课本,而且参以《大英百科全书》。刘景昆先生讲化学、做实验,深入浅出,有条不紊,学生听后就能记住,几乎不用复习。例如,以氧化铜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求铜的分子量,实验结果所求得的铜原子量,居然与元素周期表所载的一样。如此,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打破了定量分析高不可攀的神秘观念。物理教师李直钧,时常带领学生深入厂矿企业参观访问,以使学生增广见闻、强化实际知识。
四中的教师,70%以上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热爱学生。其中不少教师都是当时的名人,如国文教师王向辰,是著名作家。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的高中毕业生约占总数的85%左右。1936届校友王玉哲(南开大学教授)回忆说:每年不知有多少高中生在做“红楼梦”(指沙滩北大的红楼),向往考入这座名牌大学,但考入北大、清华的毕竟是少数。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四中的毕业生却多半能如愿以偿。我们同一宿舍的6个同学,2人考入北大,4人考入清华。
评价一所中学业绩的主要标准,不仅看它向大学输送了多少新生,而且看它扎扎实实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这些人才又在何等程度上得益于中学教育。1920届校友冯至(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回忆说:“国文教员潘云超,评文论事有独到见解,他讲《韩非子》时,批评孔子,讲《史记》时,反复发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意义,为我在‘五四’后接受新文化奠定了基础。施先生向我们介绍西方文学流派,讲《庄子》,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活跃了我的思路。这两位国文教师,使我在中学毕业时就解决了‘学文乎,学理乎’的问题。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用统考是测不出来的。”1940届校友吕英(解放军出版社社长)回忆说:“我学习数理化、文史地的基础知识扎实,特别是有一定的读书习惯和能力,使我能在初中毕业后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自学高中课程,就考取了西南联合大学;因生活困难,课余时间任初中学生的家庭教师。我感谢母校的基础教育使我能够胜任初中的全部课程。”
优良的传统,巨大的威力
四中严谨、勤奋、朴实、民主、自治的优良传统校风,是师生精神的集合体,它发挥着巨大的、无形的威力,推动着全校各方面向好的方向发展。
优良的传统校风,养成了学生的文明行为。在旧中国的北京,五门三道猖獗,奇装异服、低级歌曲、黄色小说到处泛滥,每时每刻都侵袭着学校,使不少学生沉湎于浊海之中。然而四中的学生却“出污泥而不染”。四中的优良传统,像一座坚固的堡垒巍然耸立在北京的西什库,抵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污泥浊水。学校一向重视学生的着装、仪容,不许留长发;进出校门必须穿校服、带校徽。学校过堂门里有两面大镜子,学生从那里经过,可以看到自己的仪容:衣服是否整洁?钮扣是否扣好?奇装异服、大油头进不了校门,也为同学们所不齿。镜子可以帮助认识自己,可以联想到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用现代的语言说,镜子促人做一下心理调整,理顺情绪,以便礼貌待人。
优良的传统校风,鞭策学生勤奋学习。新生一入学,就受到高年级学生模范作用的影响,尊敬师长,勤奋学习,爱护学校声誉。1936届校友陈莱盛(高级工程师)回忆说:“我在小学已读完《英语模范读本》,四中选了它作教科书,我不禁有骄傲之间,不屑于重读。清晨虽仿效大同学进校园,却不读外语,只是好奇地观景,顺便走过去看看他们读些什么。只见一位同学读《威克裴牧师传》,另一位读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原著,还有一位手执袖珍英语小词典,按照字典的顺序背诵单词,以充实词汇量。我还发现很多同学自动做数理化的难题。在大同学的示范下,我这童心未泯的小学生,走上了四中传统的学习轨道,而且越来越谦虚,越来越知自己之不足。”
四中学生有崇尚民主自治的传统。20年代初,学生就建立了学生自治会(由各班推选2人组成)。学生自治会订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例如,自治会通过决议,可以对外发表宣言,上街游行,并享有罢课自由。组织学生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示威游行的事迹,难以尽言。当时,学校当局对学生自治会采取支持和赞助态度,随时提出合理建议供大家讨论。学生伙食由学生自理,每月从住宿生中选举伙食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厨房,核算帐目,月底结帐换届。多年习以为常,没有出过问题。学生体育运动费,每人每月一元,交事务处保管。及至购买运动器材,开支各种费用,则由学生体育委员管理,期终张榜报帐,多年也无问题。体育用品保管良好,损坏、丢失现象较少。伙食委员、体育委员虽然花费了一定精力,但增长了办事能力,增强了群众观点。
四中的优良校风,是校领导和教师们多年辛勤培育起来的,正如王安石的诗句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四中,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历经军阀战乱、沦陷之苦,仍得以保存和发展,究其原因,乃是爱国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忍辱负重、潜心教学育才之结果。弟子们未辜负师长教诲,在革命和建设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多年来,学校积累了良有益焉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优良传统校风。这所名牌中学,凝聚着爱国知识分子的心血,确实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后,四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直为市重点中学。如今,校园里花木葱茏,喷泉流湍,更加优美;体育馆、400米跑道操场、6条泳道的游泳馆;雪白的楼群、六角形的教室;洁净的地面、明亮的破璃窗;现代化的实验室、多功能的图书馆……这一切,都给学生以美感、自豪感,并且为21世纪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