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走向市场经济后上海港的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港论文,态势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煤炭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港三大支柱之一的煤炭,是装卸作业的主要货类,吞吐量约占全港吞吐量的40%。长期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长,上海港的煤炭吞吐量也呈持续递增的态势。但最近几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上海及附近省市的煤炭消费供应渠道和运输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上海港的煤炭吞吐量产生了一些影响。现对上海港煤炭吞吐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今后煤炭吞吐量的走势作一分析。
一、上海港煤炭吞吐量现状
1.进口煤炭来源
长江三角洲江、浙、沪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但能源资源贫乏。除江苏北部徐州地区有少量产煤外,所需煤炭绝大部分由山西、陕西和内蒙西部调入。
上海港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北方煤炭海运直达的最佳接卸换装点。上海港接卸的煤炭中,北方海运近90%,其余由长江运抵及少量外贸、内河、南方进口。
2.出口煤炭流向
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煤炭接卸港,也是华东地区最主要的煤炭中转口岸。在上海港接卸的煤炭中,70%用于本市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煤需要,30%为江苏、浙江、福建省等的中转煤炭。
(1)本市煤炭主要用户。上海港为本市接卸的煤炭主要有三大流向:一是上海市电力系统,主要供应本市各大电厂;二是上海市燃料公司,主要供应本市的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社会用煤;三是宝山钢铁总厂的动力煤炭和焦煤。
(2)中转煤炭流向。上海港接卸中转煤炭主要转口供应江、浙、闽三省燃料公司,浙江省电力局等。中转煤炭除每年近100万吨由火车疏运外,大部分经内河、南方及长江水运换装出口。
3.煤炭码头的布局和能力
(1)公用煤炭码头。上海港务局管辖的公用码头是上海港装卸煤炭的主要力量。多年来,公用码头煤炭吞吐量一直占全港煤炭吞吐量80%以上。近年来,虽然货主码头发展较快,公用码头煤炭装卸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70%左右。公用煤炭码头主要分布在浦东朱家门和老白渡至南浦大桥沿江、浦西北票等地。1994年末共有泊位1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核定能力2930万吨,其中接卸能力2034万吨,煤炭一次堆存能力约100万吨。
公用煤炭码头大多建于解放前,码头设备简陋,工艺水平落后。解放后,港务局对煤炭码头实施了较大规模的技术和工艺改造。80年代以来,新建和改建煤炭泊位8个,新增吞吐能力590万吨,1994年与1985年比,10年间吞吐能力增加48%,其中接卸能力增加49%。
(2)货主煤炭码头。货主煤炭码头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南岸的宝钢、石洞口、黄浦江沿岸的吴淞、闵行及杭州湾北岸的金山等地。货主煤炭码头近年来发展较快,至1994年末,货主煤炭码头已发展到29个泊位,吞吐量能力2310万吨,与1985年相比,10年间接卸能力增加了3倍。
二、上海港煤炭吞吐量的发展变化
1.货主煤炭码头发展迅速,而公用煤码头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全港煤炭吞吐量有所回落。
水运进口的煤炭分别由港务局公用码头和货主码头接卸。其中公用煤码头主要接卸本市用煤及中转煤炭。货主码头主要是本市的电厂和宝钢的生产用煤大户,这些厂家为了满足本企业的需求,自卸自用。近年来,货主煤码头发展较快,特别是一些新建的电厂,在建厂同时都建造了设备先进能力较大的煤码头和堆场,从1988年到1994年泊位增加了5个,而这期间公用煤码头泊位仅增加了2个。货主煤码头吞吐量一直以年均14%的高速度递增。吞吐量占全港的比重由12.4%提高到30.8%。而公用煤码头煤炭由增长转为缓降态势,1990年以前,年均递增6.3%,1990年以后吞吐量在4300万吨左右徘徊,年均递减4.6%。公用煤码头煤炭吞吐量的减少,导致全港煤炭吞吐量趋于回落。
2.电力用煤增加,燃料公司用煤徘徊不前。
水运进口的煤炭主要供应上海市电力用煤和上海市燃料公司用煤,这两大用户约占本市用煤量的80%。近年来,市工业生产快速发展,消耗的电力也随之增长,电力煤五年来增长十分迅速,至1994年接卸的本市电力用煤已近1252万吨,比1989年增长70%,年均递增11.2%。而上海市燃料公司用煤徘徊不前,在1992年达到高峰后,现呈下行走势。由于电力用煤的迅速增加,弥补了燃料公司煤减少的影响,使本市用煤不至于大幅度滑坡。
3.本市煤炭增长,中转煤炭减少。
上海港接卸的煤炭除了本市的工农业生产以外,有一部分的中转煤供应江、浙、闽三省的燃料公司、江苏省电力局、华东电管局及扬子石化厂、仪征化纤厂等。近年来,经上海港中转的煤炭吞吐量也一改过去稳定增长态势而出现回落。煤炭中转量占全港煤炭吞吐量的比重由1989年的54.2%萎缩至1994年的38.9%,今年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接卸的中转煤炭也从1990年以后逐年减少,年均递减7.6%。
4.浙江省中转量持平,江苏省中转量减少。
上海港的中转煤炭95%以上都是到江、浙两省,其余还有小部分到福建省等。最近几年来,到江苏、福建省的中转煤炭都有所减少,尤其到江苏省的煤炭下降较多,是上海港煤炭中转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到江苏省的中转煤炭1994年比1989年减少332.6万吨,年均递减13.8%;福建省的中转煤炭1994年比1989年减少45.5万吨,年均递减23.3%;浙江省的中转煤炭由于浙江省电力局用煤增长迅速,因此,1994年和1989年总量基本持平。
三、上海港近年来煤炭吞吐量变化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煤炭供应体制发生了变化。
从最近几年上海市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能源消耗的主要物资之一的煤炭供应渠道也多元化。在煤炭的供应流通中,过去那种独家经营统一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因此,在本市用煤的三大用户中专门负责供应本市工业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用煤的上海市燃料公司煤炭调配量逐年减少,1993年比1992年减少92.1万吨,下降6.9%,1994年仅调配煤炭925.7万吨,比1993年减少300多万吨。特别是本市郊县的电煤及其他生产、生活用煤,基本上都自行采购而不再由上海市燃料公司调配。据有关资料分析,上海市燃料公司仅郊县用煤1994年比1993年减少100多万吨。与此同时,本市一些经营煤炭的公司纷纷成立,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过去计划经济下统一调配煤炭资源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因而经我港接卸供给上海市燃料公司的煤炭出现下降趋势。
2.公用煤码头、堆场的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煤炭吞吐量的持续增长。
上海港近年来尽管在煤炭码头的建设改造上投入大量资金,使煤炭码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与上海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接卸、堆存能力缺口很大。多年来,公用码头接卸煤炭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除个别年份外,完成接卸量超能力均在50%左右。
一年之中,煤炭船到港不平衡性十分明显,淡季旺季到港煤炭量相差很大,1994年最高的一个月吞吐量达到537万吨,而最少的一个月仅为408万吨,相差100多万吨。因此,煤炭集中到港时,本身能力不足的码头、堆场就更显得不堪负担。
公用煤码头主要分布在黄浦江浦东一侧,堆场不足,无扩大余地,上海港煤炭堆场面积从1980年到1994年仅扩大了40.8%。而这期间煤炭吞吐量却由1980年的2863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5622万吨,增长近一倍,港口设施远远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储存周转能力仅相当于12天的卸煤量,难以应付特殊情况下的煤炭正常供应,一般情况下,也不能满足货主对煤堆储存的要求。货主购进了煤炭后,由于堆场限制只能混堆,因此不能得到相应品质的煤炭,从而转向其他供货渠道,这些原因都限制了公用煤码头吞吐量的发展。
3.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能源消耗的结构发生变化。
近年来,上海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1988年以来,上海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速度达到20.3%,经济发展在较大的基数上保持快速增长,工业生产总值近年来年均递增速度达22.9%。
尽管上海市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增长,但煤炭的需求量没有相应同步增长,反映在我港煤炭吞吐量徘徊不前。本市工业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1993年比1988年增长32%,年均递增5.7%,其中原煤消费量仅增长10%,年均递增率仅为1.9%。而电力消费量增长34.5%,年均递增速度达6.1%。其他如煤炭和燃料油年均消费增长分别为8.4%和6.4%,都超过了原煤消费的增长。这说明上海市工业生产的发展不再完全依赖于煤炭的能源消耗,而转向依靠电力等其他二次能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动因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效应,工业经济增长结构逐步优化,发展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化。以桑塔纳轿车、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生物和计算机应用为代表的一些新兴产业脱颖而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能源消耗的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也是形成本市工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用煤量增势趋缓乃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本市电用煤增长迅猛,5年来翻了一番,表明由于电力用煤的迅速增长,才使本市用煤不至于大幅度回落。
4.煤炭进入市场,使交通运输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煤炭市场一放开,从煤炭的生产、销售、运输等各方面都引进了市场机制,原来计划经济下的煤炭运输格局也被打破,因此近年来华东地区的煤炭运输流向也发生了变化。北方装煤港由四港发展为五港(秦皇岛、青岛、连云港、日照、天津),装船的煤炭量逐年稳步增长,1994年比1989年增长43.5%,年均递增7.5%。而这几年,上海港的煤炭吞吐量却出现波动、徘徊不前。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部直属航运企业(上海、广海、大海)为主进行的煤炭运输也发生了变化,江苏、浙江地方航运事业蓬勃兴起,地方航运公司运量每年以40%以上的幅度增长,占整个煤炭运量的比重由不足10%提高到20%左右,因此对整个煤炭运输的流向也产生了影响。根据有关资料,1994年北方港口不经上海直达江苏省的煤炭比1993年增加91.3万吨,增幅达46.1%;不经上海直达福建省的煤炭比1993年增加63.4万吨,增幅达38.3%;直达浙江省煤炭减少了24万吨,下降2.1%(和上海到浙江中转煤炭持平正好相符),说明上海港的中转量分流相当严重。此外,北方煤炭通过大运河到邳县、万寨港转到江浙的运量逐年增加,1994年比1989年增加42.6%,绝对量137万吨,年均递增7.4%,这也是导致上海港煤炭中转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近年来上海港煤炭吞吐量出现波动、回落现象,既有煤炭生产销售进入市场的影响,又有上海邻近地区及长江两翼港口的分流以及上海港本身能力不足的限制,还有上海市工业结构的优化对能源消耗依赖性减少带来的影响。这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上海港的煤炭吞吐量发展产生了影响。
四、上海港煤炭吞吐量的走势
上海港连续十几年煤炭吞吐量持续增长以后,吞吐量发展起点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年内我港煤炭装卸要在软、硬件环境没有得到很大改善的情况下保持迅速增长已十分困难。今后几年随着罗泾煤码头的逐步建成投产,长江口通海航道增深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根据产销平衡到2000年华东地区需煤量1.5亿多吨等情况,上海港煤炭吞吐量还将明显增加。其理由是:
1.到2000年,上海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尽管能源消耗的结构有所变化,但以上海市工农业产值与消耗1∶1.36之比,需求量仍较大,特别是本市电力用煤仍将是推动煤炭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外高桥电厂、石洞口二厂、吴泾热电厂、杭州湾电厂等都将相继建成或新建,电厂耗煤将持续增长。
2.江、浙两省及华东地区电力建设加快,在建的30千瓦以上的发电机组就达十几处。明年起,这些发电机组将陆续投入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煤炭,上海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仍将维持1500多万吨的中转量。
3.到2000年,全国煤炭产量预计在14亿吨以上,比1990年增加近30%。北方煤炭出口装船能力到2000年将增加近1亿吨,预测2000年北方港口出口海运煤炭为1.8亿吨左右,比1990年增加近150%,上海港接卸煤炭将近7000万吨,比1990年增长70%。
五、对上海港今后煤炭装卸生产的几点建议
1.加强货源组织工作,充分挖掘现有码头的潜力,争取煤炭吞吐量保持一定增长幅度。
近年来,我港对煤炭码头的改建、扩建已投入了大量资金,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我们要充分运用现有的码头能力,加强货源组织工作。目前,局机关已成立了货运市场科,全港形成统一的货源信息网络,上下二级要主动踏进市场揽货,上要加强和交通部等生产领导部门的联络,下要经常走访货主,因为煤炭进入市场后,经营放开,组织货源不像以前只找一个总货主就可解决问题,需要找多家货主,因此,货源组织工作也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局有关方面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奖励制度,给货源组织人员以宽松的政策,鼓励局和公司积极组织货源。
2.克服现有码头库场容量有限的矛盾,加强生产组织工作。
目前,由于煤炭库场有限,社会对煤炭需求量也不足,因此,煤炭公司的煤炭堆存量连连突破历史纪录。为保证生产节奏有条不紊,在生产组织上下功夫,加强与航方、货主以及发煤港的协作,协调疏运,将货主要求和堆存情况及时和发货港及海运局联系,让煤船配载有的放矢,保证接疏顺畅,以出保进。
3.加强港口行业管理,发挥公用码头的主体作用。
由于近年来我港对公用煤炭码头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改造,码头的技术状况和专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因此要充分运用现有的码头能力,发挥公用煤炭码头主体地位和高效优势。因为公用煤炭码头不但专业化、机械化程度高,货源稳定又有计划保障,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经营管理规范而有序,是一个集煤炭装卸、集疏、中转、储存、调剂等多种功能的大系统,而货主煤码头只能作为公用码头的补充。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港口行业管理,使公用煤炭码头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保障主力军。
4.加速罗泾新港区煤炭专业化码头的建设,克服上海港自身煤炭接卸能力不足的矛盾。
上海港是百年老港,现有的港区对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由于上海有其特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今后仍将对上海市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了缓解沿海“北煤南运”大系统中上海港能力不足的“瓶颈”制约,以及适应上海市规划改造和黄浦江环境保护改善的要求,将煤炭码头尽快迁出黄浦江沿岸。1984年初经国务院批准,长江口南岸的罗泾为上海港建设煤炭码头新港区港址。罗泾一期工程业已开工,建设2个煤炭卸船泊位,吞吐能力1000万吨,预计1996年可基本建成。随之即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包括4个煤炭卸船泊位、内河港池和华东储煤基地,吞吐能力3500万吨,将在2005年前后全部建成。罗泾新港区煤炭码头的建成,将使上海港煤炭接卸的硬件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使上海港公用煤码头的接卸能力大大提高,罗泾煤炭码头建成后,将成为华东地区煤炭储运中转基地,使目前中转量萎缩的情况得到改变。
5.在建设罗泾新港区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长江整治及船舶大型化趋势,新港区的设施要适应这一变化。
由于今后煤炭等散装货船的船型越来越趋于大型化,而且长江口的整治也提上了议事日程,预计明年立项,1996年开工。经过整治以后,通海航道可由目前的-7米增深到-12.5米。罗泾港区在规划二期建设时,宜充分考虑长江口拦门砂航道这一重大变化因素。在码头建造等级、装卸机械等配套设施上,都要考虑这一因素,避免形成新的“瓶颈”。
6.充分利用港区的优势,在罗泾新港区的经营战略上,开拓思路,面向市场,使上海港真正成为“北煤南运”的枢纽港。
煤炭的生产、销售和运输如今已全面进入市场,煤炭经营放开,流通领域出现了多渠道的经销格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产方要确保质量,按质论价,也使批发商要提供优质服务,交通部门也必须随之改变经营手段。新建成的罗泾煤码头具有广阔的港口腹地,一次最大可堆存煤炭560万吨,有条件为货主提供优质服务。建议今后可组织定港、定船型、定泊位、定航线多种形式的煤炭班轮运输;吸取天津港的经验,分煤种、分单位、分堆储存,确保煤炭原来原转的高质量服务,以吸引更多货源。
7.罗泾新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罗泾新港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长发展中建设起来的,必须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应将罗泾港区建成一个集煤炭装卸、集疏、中转、储存、销售、运输、调剂市场等多功能、多元化的新型港口集团,借助上海港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阔,集疏运渠道四通八达,经营管理先进等多方面优势,联合煤炭生产、销售、港口、航运、货主等多家为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上海港的煤炭装卸生产迅速发展,真正成为“北煤南运”的枢纽港。